李大钊的儒家文化情结

合集下载

中国革命的引路人——李大钊生平简介

中国革命的引路人——李大钊生平简介

中国革命的引路人——李大钊李大钊,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和其他二十位革命者在北京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内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秘密绞杀。

人物生平分析李大钊的选择从政的这一决定,并不偶然。

一个人在后期产生的思想一定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位于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在设计上就非常不同。

三进宅院错落有致,一丈高的十字花墙透露出无华淡雅,两棵对称而植的丁香树花开正艳。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家是一个较为传统、保守的大户人家。

但可惜的是,李大钊的童年,并没有父母的陪伴。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而他身体羸弱的父亲已于7个月前病逝。

母亲周氏感伤过度、忧虑成疾,在李大钊不满一周岁半时也撒手人寰。

无奈之下,已是63岁高龄的大祖父李如珍接过了李大钊的抚养权。

祖父希望李大钊能够光宗耀祖,这给了李大钊很多学习的动力。

李大钊在私塾学习时,并不希望从商,于是在私塾老师的提议下,他走上了仕途,秉持着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投身于挽救民族危亡的事业中去。

1907年,位于天津的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及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都在招生。

为了把握起见,李大钊同时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和长芦银行专修所,结果这两所学校的考试,他都通过了。

毫无悬念,李大钊选择了前者。

选择研究法政,是李大钊18年人生经历的必然。

此后,无论是积极参与第四次国会请愿还是东渡日本求学,是拥袁还是反袁,是入主北京大学图书馆还是联合首倡建立中国共产党,无不是李大钊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思想所致。

李大钊所学的正科课程,除了政治学、比较宪法、选举制论、外国贸易论、国际私法等内容,每周还有多达十几个小时的日语、英语课。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早期政治理念是从法政专门学堂学习现代的宪政思想开始起步的。

在参与1910年的四次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中,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两名学生断指写血书、断肘示决心的激烈之举令李大钊“终不能忘”,而运动最终的失败也使他坚定了对清朝封建统治“奋全力以颠掊之”的信念。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先秦儒学?还是儒释道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其本质何在?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敏感也最关键的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汉语学术界对此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于语焉不详、不知所云。

而本文则认为,所谓儒释道及其本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其实,则不过在于遵循一个“道”字;而且这个“道”,就是古已有之的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儒释道”。

关键词:儒、释、道、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的核心的实质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所以传承下来,发展到今天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与国学的推行者们有很大的关系,如今学术界掀起了振兴国学研究热潮,首先在中国重视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兴邦之事,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有待于探讨,其次在大学里开设国学研究所,就意味着传承了国学的发展吗?在阐述这个命题前,首先弄清楚国学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

不论是秦砖汉瓦,还是明月清关,考据学证实非秦即汉。

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到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国内外很多人总以为儒家是中国文化主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不错,儒家是官方认可和提倡的思想和伦理道德,但是仔细考察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儒家不过是一层美丽的外衣,而外衣之内的躯体是另外一个东西,有人认为是道家、法家等。

我认为也不是道家、法家,而是儒释道及其诸子百家。

说到此,这个问题似乎扑朔迷离了。

其实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一直有争议,名家众说纷纭。

陈独秀认为:“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

当今所谓国学大家,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韵学,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王静庵所长是文学。

除这些学问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曹聚仁也认为:“科学之研究,最忌含糊与武断,而国学二字,即为含糊与武断之象征”。

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审视与评判-最新年文档

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审视与评判-最新年文档

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审视与评判-最新年文档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审视与评判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

为寻找答案,一些有识之士将眼光转向了域外,试图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由此带来了西方近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的摩擦碰撞。

夷夏之辩、中西之争、新旧之战便是东西方两种异质文明相矛盾、相对峙的反映。

而这样的矛盾和对峙在“五四”前后进一步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发了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战,争论的焦点是对东西方文化的优劣进行比较,其实质是要解决文化选择问题,要确定究竟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指导未来中国社会。

李大钊是这场论战中的骨干人物之一,他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中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分析和评判。

他以唯物主义观点科学缜密地评析了东方传统文化、近代西方文化及其相互关系,对东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的出路作了深入探索和回答,形成了系统、丰富的东西文化观,其思想观点至今仍不失其珍贵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一、李大钊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评判1 对传统文化弊端的观照和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自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的东渐和东西文化冲突的加剧,传统文化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出来。

新文化运动发生后,在进步知识分子群体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反思和重新评估成为一个重要内容。

李大钊作为思想界进步分子的代表,对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思考,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诸多不合理性。

在李大钊看来,“中国文明之疾病,已达炎热最高之度,中国民族之运命,已臻奄奄垂死之期”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虽然有“繁缛彪炳,美矣备矣”的因素,但总体上是保守的,从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这是因为“历史所经阅者弥久,斯其圣哲所垂诏者弥多”,“吾民族思想之固执,终以沿承因袭,踏故习常,不识不知,安之若命。

言必称尧、舜、禹、汤、文、武、周、礼,义必取于诗、礼、春秋”。

李大钊民主政治观析论

李大钊民主政治观析论

内容摘要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现代化过程中追求的目标。

作为一名思想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对中国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及完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一生著作丰富,对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划时代时期,也是各种思想涌现相互碰撞的时期,李大钊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为追求适合中国的民主政治而努力。

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形成离不开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环境,通过梳理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形成历史,探讨其民主政治观形成的知识背景及其思想来源,不仅能反映出其民主政治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更体现出李大钊救国家于危难之间的远大抱负。

以五四运动为分界,五四运动以前通过论述民彝思想、自由思想及平等思想具体了解其早期民主政治观的主要内容。

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五四运动的发展以及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开始质疑并逐步放弃资产阶级的信仰,转向马克思主义。

他提出“平民政治”的构想并积极为此而努力奔走,指引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为共产党的建立及无产阶级民主奠定了基础。

先进民主政治思想的涌入带动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改变,也促使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开始反思中国社会现实,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从思想上解构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推动中国社会向民主政治转型。

他提出在制定宪法的理论层面及实际运作上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制度建构,在具体的实践上,他通过前期参加社会团体、报刊、杂志等的宣传及后期的建立党团、成立社会主义小组到建立中国共产党来完成自己民主政治观的转变。

虽然其前期对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解及实际运用中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无论如何李大钊在中国民主政治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李大钊;民主政治;民彝;政党AbstractDemocracy is the goal of ou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modernization .As a thinker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 Dazha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ese democratic politics. His life is full of works ,and he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ay Forth is an epoch-making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but also a period that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ideas and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period , Li Dazhao has been striv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formation of Li Dazhao's concep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pecial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modern china.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the source of its formation , and this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its democratic politics, but also reflect Li Dazhao's great ambition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the crisis.Take the May 4th Movement as the boundary,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Min Yi thinking freedom and equality, analyze the early democratic view of the main content before the May 4th Movement.With the change of domestic situation , developmen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victo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brought Marxism to china.Li Dazhao began to query and gradually give up the bourgeois faith, turned to the doctrine of Marxism.H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civilian politics" and actively strive for it,and this will guid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but als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proletariat democracy.The influx of advanced democratic political thought led to the change of the advanced intellectual thought,It also prompted to Li Dazhao, Chen Duxiu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dvanced figures began to reflect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ociety,criticizing the feudal autocratic system,Deconstruction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feudal autocratic rule inwardly ,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to democratic politics.He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operation.In concrete practice,Through his early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roups,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other publicity and the party establishment, established socialist group to establis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ese later to complete their own democratic politicsview transformation.Although his early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ern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actual use has the inevitable limitations,but in any case, Li Dazhao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Key words: L i Dazhao; Democracy; Min Yi thought; party目录引 言 (1)(一)选题缘由 (1)(二)研究综述 (2)(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7)一、 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形成背景 (9)(一)李大钊民主政治观形成的知识背景 (9)(二)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思想来源 (11)二、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理论支撑 (14)(一)五四以前民主政治观的主要内容 (14)(二)五四以后民主政治观的主要内容 (21)三、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制度构想 (25)(一)李大钊对传统专制政治的批判 (25)(二)宪法制度上的总体设计 (31)(三)代议政治制度设计 (35)四、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宣传及其实践 (39)(一)早期的求学及创办报刊社团 (39)(二)成立早期共产主义小组及共产党 (42)五、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评析 (45)(一)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意义及局限性 (45)(二)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影响 (47)结 语 (50)参考文献 (51)致 谢 (53)引言(一)选题缘由以十月革命为界,李大钊民主政治观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理工近现代史论文:李大钊思想的形成

南理工近现代史论文:李大钊思想的形成

南理⼯近现代史论⽂:李⼤钊思想的形成李⼤钊思想的形成李⼤钊出⽣在清王朝正渐渐风⾬飘摇的时候,从⼩没有⽗母的照顾与祖⽗相依为命的他学习⼗分刻苦。

少时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危局让他愈加关⼼社会,试图寻找⼀条可以消灭专制,使民族摆脱危机的道路。

在这样的想法下,李⼤钊开始了求学之路也是思想的形成之路。

李⼤钊思想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个阶段:⼀、法政六年,《⾔治》时代李⼤钊进⼊北洋法政专门学堂之时⾰命和⽴宪两股思潮都在发展,⽽李⼤钊所在的北⽅则是⽴宪思潮的影响更⼤⼀些。

袁世凯对新政和⽴宪的积极表现令⽴宪思潮得到了较⼤发展。

李⼤钊所在的北洋法政学堂学⽣和和本府其他各校学⽣参加了第三次要求清政府提前召开国会的请愿后举⾏了集体罢课投⼊这⼀活动。

烈⼠们的壮烈形象在李⼤钊⼼底竖起了⼀座不朽的丰碑。

1912年秋,北洋法政学会成⽴,李⼤钊担任编辑部长。

编辑部在1913年4⽉1⽇出版了第⼀期会刊《⾔治》。

法政学会学员的基本政治观点是反对“党争”,同时也追求融会传统儒家仁爱、基督教爱⼈和19世纪西⽅⾃由主义宽容理念的价值取向。

这种取向在很长的时间⾥深深的影响了李⼤钊。

李⼤钊最早写下的两篇分别以“隐忧”和“⼤哀”为标题的⽂章可以说是他的政见宣⾔书。

表达了他为国家⾯临的困境⽽忧,为⼈民⼤众痛苦的命运⽽哀。

尽管他在这个时期对⼈民和国家的关系作了深⼊探讨,但对国家的认识还有些抽象,朦胧但他显然把⼈民的幸福与痛苦作为衡量国家政治善恶良否的根本标准。

之后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们被迫重新思考“⾰命”的问题。

李⼤钊的思想也开始倾向于对社会进⾏本质的批判。

李⼤钊在《论民权之旁落》中感叹道:“于此时,每⼀闻‘民权’之语,如由衷之隐痛,不忍再听。

然⽿犹此⽿,声犹此声,为何今⽇相遇竟是如此悲喜”。

他对此极度失望和忧虑。

他呼吁时贤在“民德沦丧,天理⼈纪,荡然⽆存,愤世者已极厌世之怀”之时,奋起“⼤声疾呼,以唤醒众⽣于罪恶迷梦之中”。

试论李大钊人道思想的思想渊源

试论李大钊人道思想的思想渊源

试论李大钊人道思想的思想渊源摘要:人道思想是李大钊思想的主旋律,李大钊的人道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观,也受到近代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密不可分。

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探讨李大钊人道思想的渊源。

关键词:李大钊;人道思想;传统文化;唯物史观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锋,他是一个革命家也是一个思想家。

李大钊的思想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人道思想是李大钊思想的主旋律。

人道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中国传统人道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是与天道相互呼应的,人道主要是从两个层面来讲,一是人之为人之道,即立人之道,是指道德层面;二是指人应该遵循社会伦理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是以天为源头,人存在的意义在于遵循天道。

儒家是提倡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不过,从思想的本真意义上而言,儒家文化重视的是人。

圣人孔子用“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表达对人的肯定,他的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原则是“仁”。

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发展了孔子的爱人思想,将“仁”和人的本性联系起来,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并提出以“仁心”来施“仁政”,主张民贵君轻,将民意代替了天意。

孟子将天和人之间的关系看为互相转化的关系。

这是孟子对孔子仁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道德是后天环境造就的,并认为人人可以通过实践完善道德。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人格自我完善。

中国传统人道观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中,而对李大钊人道主义思想影响深远的也正是传统儒家文化。

李大钊懂事时即在祖父的教导下识字,四五岁起就开始接受童蒙教育,6 岁入私塾,16 岁时考入永平府新式学堂后才正式学习西方知识。

儒家文化成为他以后人生和思想旅途中无法忽视也无法剔除的存在,也是他以后学习西方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而儒家文化中关于人道的理论深刻影响着李大钊,主要表现为:其一,入世精神。

李大钊学术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

李大钊学术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

畴和 日 新之说都来 自于中国先秦哲学。庄子就曾说过 凡物无 不听吾说 , 且至不容吾身 , 为爱真理 之故 , 吾 而不敢有所逡巡嗫 成与毁 , 复通为—”《 (庄子 - 齐物论》 。明阳这一哲学 范畴源于 嚅以迎附此杜会 ; ) 李大钏号召国人珍重人生, 珍惜时 日. 乐天 《 易传》“ :~阴一阳之谓道 《 (易传一 系辞上》。 日 之说则是懦 奋进 , ) 新 打起精神 . 于政治、 社会、 文学 、 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 家变易观的形象概括 , 中国传统哲学素以 日新之谓盛德 , 生生 径路 , 剖造—种新生活” 。李太钊这种人生哲学很显然是吸收 之谓易”t (易传・ 系辞上》 , 日新、 新 、 日新”《 汤之盘 了儒家的厉志奋进、 )“ 日日 叉 ( 书- 报效国家 , 以天下为己任 , 积极人世的思想, 铭》的主张, ) 来表明宇宙 的运动和变化 。李大钊用传统的哲学 祥褴着我国传统文化中刚毅进取 , 百折不挠 , 忧国忧民的精神风
听闻见都从民意 , 也就是说上天的所作所为由民意所决定, 民意 论时是用传统文化的哲学语言、 范畴来阐释进化论所内含的宇 是社会秩序的主宰力量 , 上天只不过是代行 民意罢了。这是当 宙无限、 无始无终的根本 法则。进化论作为理论体系是西方的
时上天的权威受到怀疑的反映。周公就要求统治者要 治民祗 创造, 强调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李大钊对进化论理解和认知时, ( ) (尚书 敬 惧 《 无逸》 , )甚至认为 天不可信”《 (尚书 ・ 君爽) 民 运用传统文化中主张变易的材料来解析进化论 的内涵, , 论证进 “ 天之道 也。一阴一阳 之所欲 , 天必从 ’ 左传 ・ ( 《 襄公三十一年》 f泰誓》 。李大钊 化论的台理性。李大钊说 :一成一毁者, 弓《 )
c 甘肃社会科学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对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对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

[
3]
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充满信心,认为世界文明的演化,
“舍新中华之觉醒、新 中 华 民 族 主 义 之 勃 兴,吾 敢 断
其绝无成功 [4]”,表达了中华文化未来勃兴的期盼。
为推 动 中 华 文 明 与 西 方 文 明 美 美 与 共,调 和 共
别与吸纳西方文化,他 理 性 地 把 握 近 代 中 国 文 化 发
一、从东西方文化比较中肯定优秀
传统文化价值,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民族传承与发展的 根 本,是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的重要源泉。坚定 文 化 自 信,首 先 要 坚 守 中 华 文 化
立场,守好中华传统文化根脉。
作为 共 产 主 义 运 动 的 先 驱,李 大 钊 也 是 新 文 化
运动的领袖,他出 生 于 燕 赵 大 地,自 幼 入 私 塾 读 书,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圣人之权威于中国最
存也 [3]。”双方的对 抗 互 为 对 方 存 在 的 条 件,双 方 在
不在媚 人,亦 在 容 人 而 不 在 毁 我 [3]”。 中 华 文 化 要
而立东西文明调和之基础 [3]”。在李大钊眼里,不同
华,他国之歆羡之者,或亦引为遗憾万千 [4]”,孔子之
觉和使命担当。他 提 出,“一 切 过 去,都 是 供 我 们 利
野使他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客观、理性的审视和
认知,他对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传统文
化的价值、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形
成了独到的传统文化观,这些思想见解无疑对我们
珍国宝,体现了珍 视、弘 扬、传 承 传 统 文 化 的 自 省 自
自信的丰厚滋养。李大钊既坚持以客观的态度肯定
丽,乃至日本,影响于人类深大,今犹能卷土重来,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c lta o c p fc lia in,c n e to tt ,s be t es i ta dc e t e s ii a esi fb n f o x e h tc ne to ut t v o o c p fsae u jci pr n rai prt r t l e ei t v i v lo t
2 0 年 9月 06
S p ,2 0 e t 0 6
【 国哲学史研 究】 中
李大 钊 的儒 家 化情 结 文
朱 人 求
( 京 大 学 哲 学 系 ,北 京 1 0 7 ) 北 0 8 1
关键 词 :李 大 钊 ;孔 子 ;儒 学 ; 忠恕 之 道 ;有 我 摘 要 : 大钊 认 为 .孔 子 有 “ 李 实在 的 孔 子 ” 历 史 的孔 子 ” 和 “ 界 的 孔 子 ” 三 种 存 在 形 态 ,对 不 同 、“ 世
说 :“ 圣人 之 权威 于 中国最 大 者 ,厥 为孑 子 。 以 L 孔 子 为吾 国过去 之一伟 人 而敬 之 ,吾人 亦不让 尊
大钊 的影响无 疑是 深远 的 。 “ 四” 运 动对 以儒 五 学为 代表 的传 统文化 的批 判并 没有彻底 摧毁 李大 钊 心 中的儒学价 值观 , 自始至 终 ,他对 孑 子 及其 L
德 。 [2 李 大 钊 对 “ 在 的 孑 子 ” 的 推 崇倍 至 , ”2 ]。 实 L 视其为 “ 哲” 圣 ,是 圣 人 中最 大 的权 威 ,这 种 评
和继承 了其 中某 些合 理 因素和 优秀传统 ,并 用此
来 建构 自己的思 想体 系 。这 正是 李大钊 的过 人之
处 ,它 既是偶然 的 ,也是必 然 的 。
维普资讯
第 3 4卷 第 5期
Vo . 4 № .5 13
《 徽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人 文社 会 科 学 ) 安 (
J u nt J An iN o malUnie st-H U 1 &. e S i o r( / l( hu r v ri3( l . So . c.)
LIDa—z ao’ nf ca lur lCo plx h SCo u in Cut a m e
ZHU n—qu(De a t n f Ph lsp y, kn i est Re i p rmeto ioo h Pe i g Unv r i y,Bejn 0 8 1 C ia) iig 1 0 7 , h n
m o r e l. de n p ope
李大钊 是接 受传统 教育 ,尤 其是在 儒学 经史 的熏 陶 中长大 的,是我 国系统 宣传 马克 思主义 的 第一 人 ,也是 五 四新 文 化运动 中有 着浓郁 的儒家 文化 情结 的斗士 。李 大钊 六岁 的 时候 ,便 进入 私 塾 ,开始接受 儒家启 蒙 教育 。历经 十年寒 窗 ,他
Co f cu ,i t r a i n lC n u i s n u i s n e n t a o f cu ,whc h u d te td fe e ty I i a cd n a a d i e o a l fh s o i h we s o l r a i r n l . t s c i e t l n n x r b e o i f
Ke r s y wo d :LiD a ha Conf cus; z o; u i Conf ca s ; u inim Zhon —s g hu— z i d o; u— W O h — a Yo Ab t a t:LiDa—z o h ds t a he ea et r e f r so sr c ha ol h tt r r h e o m fConf c u u i s:pr c ial x sen a tc ly e it tCon ucus hs orc f i , it i
儒 学 的批 判仍 有所保 留 ,在 批 判 的同时 ,又择取
崇 孑 教 之诸 公 。[2-3“ L 于其生 存 时代之 社 L  ̄232 孑 子 123 会 ,确 足 为 其 社 会 之 中枢 ,确 足 为 其 时代 之 圣 哲 ,其 说 亦 确 足 以 代 表 其 社 会 其 时 代 的 神 ,它 给李 读 [2 ]
物—— 孑 子就 以 多 重 身 份 存 在 于 历 史 与 现 实 之 L
中。李大 钊认 为 ,孔 子有 “ 实在 的孔 子 ” 历史 、“
的孑 子” 和 “ 界 的孑 子” 三种 存在形 态 。 L 世 L “ 实在 的 孔 子 ” 亦 即 历史 真 实 存 在 的 孑 子 , L 他是 孑 子 的真 实本体 ,是 中 国文 化 的象 征 ,对此 L 我们 应 该 充 满 敬 意 ,客 观 地 对 其 作 出 评 判 。他
类型 的孔 子 应 区分 对 待 ,儒 家的 修 养 观 和 境 界观 、儒 学 的主 体 精 神 和 创 新 精 神 仍 对 现 代 人 有 所 裨 益 。 这 正是 李 大钊 的 与 众 不 同和 过 人 之 处 ,它 既是 偶 然 的 ,也 是 必 然 的 。 中 图分 类 号 : 6 B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 1 4 5 ( 0 6 5— 5 8— 5 1 。 —2 3 2 0 )0 0 4 0


三 种 孔 子 观
价甚 至丝 毫不 比那 些 “ 尊崇 孑 教 的 诸 公 ”逊 色 。 L 因 为 ,在李 大 钊 的思 想 脉 络 中 ,这 个 “ L 之 孑子
李大钊 对儒家 文化 传统有 着深 切 的了解 。圣
人是 儒家最 高 的理 想人 格典范 ,是儒 家 文化 的象 征符 号 。李 大钊 对 儒 家 的 圣 人 并 没 有 一 味地 排 斥 ,在 他 的理 论视野 中 ,作为 儒家 圣人 的代 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