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生命即流转 真实即动力 知识即灯烛——李大钊新闻思想解析

传媒与社会/生命即流转真实即动力知识即灯烛—李大钊新闻思想解析◎巴典曲扎仁增卓玛[摘要】本文以大钊先生最为重要的与新闻有关的三篇文章为依旨,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对今日之新闻实践与新闻学未来发展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李大钊新闻思想概括起来,即为生命即流转,真实即动力,知识即灯烛本文试图跳脱李大钊新闻思想研究中“经书注释”的范式,从更深层处追问李大钊先生思之道路,跟虽他的思想,在历欠沉默道说中寻找那東照亮百年新闻业发展前行的亮光1[关键词】李大钊新闻思想生命知识中国新闻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历史梳理,绕 不开李大钊先生。
鲁迅曾说,“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 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 有些像商人”,他的思想亦如是。
五卷本的《李大钊全集》洋 洋洒洒百万多字,抽象高深的理论研究,针砭时弊的时事评论,议论国是的政论文章不一而足。
自然,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如此举足轻重之人的研究文献也是浩如烟海,卷帙繁多,其中也不乏关于其新闻思想的研究。
诚如尼采所言,“每个 伟大人物的身上都有种追溯的力量。
由于他们的存在,整个 历史被重置于天平之上,往昔成千上万的秘密都从藏身之所爬到了阳光之下”。
W追溯李大钊先生的新闻思想,已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对其丰富的新闻实践活动进行梳理与研究,另一 类是根据其著述论说探讨其新闻理论思想细细考究,可 以发现,李大钊的思想与新闻实践一脉相乘,可谓“知行合 一”,他用自己的传播行动改变了当时的社会诸种。
本文试图跳脱李大钊新闻思想研究中“经书注释”的 范式,从更深层处追问李大钊先生思之道路,跟随他的思想,在历史沉默道说中寻找那束照亮百年新闻业发展前行的亮光。
生命即流转流转一词包含流动与转化两层涵义。
阅读大钊先生文字,便能充分感受到这种生命力的流动与转化。
不管是具体的新闻实践还是不遗余力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始 终求新求变,不死守任何一种既有的主义或理论。
五四时期李大钊向青年学生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研究

五四时期李大钊向青年学生群体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研究舒 悦摘要:李大钊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国首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
他积极向人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尤其关注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教育影响,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著书立说、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开展社会团体活动和集会演讲等多种途径向青年学生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引大批先进青年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为日后建党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1-0082-03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变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体。
李大钊曾说:“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①他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通过多渠道宣传并引导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
本文仅就五四时期李大钊向青年学生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作一探讨。
一、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及整理介绍,这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李大钊作为我国较早对社会主义进行诠释说明的学者,在此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他重视相关著作的翻译出版,推动了经典著作的翻译与传播。
1919年,李大钊翻译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年,在《晨报》副刊开设的“马克思研究”专栏中,陆续刊载了《劳动与资本》《马氏资本论释义》等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文。
1920年,在李大钊的提议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设立了翻译室,整理并翻译了许多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文献著作,如学会成员翻译过《共产党宣言》以及《资本论》第一卷等马克思主义原著,为日后的研究和宣传奠定了基础。
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对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和解读,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吸引了大批先进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加入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队伍。
二、著书立说五四时期,进步报刊、书籍等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新闻理论复习

“盲目的民工流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很难与农民为生计奔 波劳累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
6.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由于新闻报道与科学研究工作性质的不同,以下新闻工作 的特点容易造成科学新闻的失实
①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 那么很可能发明一种营养液要比发现一种基本粒子更有新 闻价值。
益。
3.宣传伦理 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
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 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 好的” 。
以宣传为目的传播,可能会存在道德悖论 (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目的正当、手 段也必须正当。
马克思:“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当的,目 的也就不是正当的”(《马恩全集》1卷74
②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此前英国 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的“不可知论”有一定地位。
③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
1922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谈到“新 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写真”这个概念,无形中反映了当时照相术的使用,对 人们关于新闻客观性认识或理想的影响。
8.任何新闻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 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
新闻与所报道的的事件之间的一条规律性现象:具体事实 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
9.新闻报道不能先入为主
马克思说:“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捏造不 真实的事实,即歪曲真相、 制造谎言。”(全集2版1卷 415页)
三、新闻真实
1.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与哲学真实、文学真实性质不 同),与法律真实也有所不同。
奉系军阀杀害李大钊事件

奉系军阀杀害李大钊事件作者:王健来源:《兰台世界》2019年第08期摘要:李大钊是报刊活动家,创办指导许多报刊,也发表过大量文章,多数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主义理论的,并组织发动多起工人爱国运动。
这些活动都是受苏俄共产国际的代理人、中国共产党北方负责人的身份支配的,其“宣传赤化”、“扰乱社会治安”的影响早已深入奉系军阀张作霖心中。
除此之外,让奉系军阀张作霖痛恨不已的是李大钊支援冯玉祥,并使其逐渐赤化,策应北伐;同时李大钊还劝诱阎锡山,使其转变立场起兵反奉,由此形成了北方反奉统一战线。
由此,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控制北京政府后,查抄苏联使馆,逮捕并杀害了李大钊。
关键词:奉系军阀李大钊杀害中图分类号 K26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8-11-15Abstract Li Dazhao was a newspaper activist. He founded and guided man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also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most of which propagandized Marxism and publicized communist theories. He also organized a number of workers’ patriotic movements,which were all influenced by his identity as the agent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the leader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s influence of "propaganda of communism" and "disturbing social security" had long been deeply known to the Feng warlord Zhang Zuolin. In addition,what really annoyed Zhang Zuolin was Li Dazhao’s support for Feng Yuxiang who was gradually persuaded into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At the same time, Li Dazhao also persuaded Yan Xishan to change his ground to fight against the Feng clique, thus forming a united front against the Feng. As a result, the Feng warlord Zhang Zuolin, after controlling the Beijing government, raided the Soviet embassy and arrested and killed Li Dazhao.Keyword Feng warlord; Li Dazhao; murder李大钊(1889.10.29—1927.4.28),字守常,河北省乐亭人。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2.宋代邸报的特点?什么是定本制度?什么是小报?(1)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特点:首先,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
这种官报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是为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经主管部门核定允许传播的信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2)定本制度是宋朝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它起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
两度被停止,一次是在神宗熙宁四年,一次是在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但都在不久后恢复。
定本制度使进奏官们只能在政府限定的范围内发布信息,便于封建统治者控制新闻工具,维护起专制统治。
(3)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特点:小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第九讲 新闻自由

(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1、每个人都应享有良心的自由、思 想的自由,只有涉及他人时,人 们才可以干涉他的自由,但也要 有个限度; 2、 如果全体人当中除一人之外都 持有相同的意见,仅一人持有相 反的意见,那么,人类要使那一 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使人类沉默 更为正当。迫使一种意见不能发 表是一种特殊的罪恶。 3、 法制与政府干涉是“必要的 恶”,个人自律和道德感是“应 有的善”。
新闻自由的内容
新闻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借助媒 体传播信息和意见的自由,亦即公民拥 有知情权、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公民和媒体。
新闻自由的实质
分析新闻自由实质的三个视角: 道德、政治、法律
1、道德视角 作为一种道德权利,新闻自由“应该” 是所有人平等的、共同地享有的一种权 利,新闻媒体应该成为社会公器。新闻 媒介应该从所有人的自由和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一些人或个别人的利益出发。 这是一种道德理想。
传统新闻自由的伟大成果
1、《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 《人权宣言》 “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 宝贵的权利之一” 2、《权利法案》(1791年,美国) 《权利法案》 “国会不得制定以下法律:……剥夺人 民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 这两个文件的确立标志着西方近代新闻自 由制度的正式确立。 由制度的正式确立。
新闻自由的实现
新闻自由实现的标志: 新闻传播媒体要有相对的独立性, 一、新闻传播媒体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新闻媒 体能自主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体能自主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首先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其次政治上要有 相对自主性。 新闻媒体要成为社会公器。 二、新闻媒体要成为社会公器。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只有当公民能自 由地接近和使用新闻媒体,才标志着新闻自由 的真正实现。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的经济新闻思想

凡涉 及这 些人 的消息 则用 大字 ,排头 农村 和农 业 , 章士钊 “ 但 乃是拒 绝近代
版; 反过 来 , 那穷人 因穷 自尽 , “ 或其他 之奢 侈 的生活 与文化 ,回复古代 之简 种 种 因为 受 环 境 压 迫 发 生 不 幸 的结 陋 的生 活 与 文化 ” ,实质 就 是 “ 倒 开 果 , 社会上 的很 大变故 , 乃 反用 小字 , 车” 6 。1 1 排 在报 的末几 版不 注意的地 方 ” 李 …。 毛 泽东 在大革 命 时期担任 国民党 大 钊希 望新 闻记者 深入社 会 ,接触 工 中央宣 传部代 理部 长并 兼任 《 政治周 农 群众 ,报纸 要更 多地反 映 旧社会 的 报 》 主编 , 《政治 周报 ) 刊理 由》 在 ( 发 一
史 料
减缩 等天然 的压 迫 问题 ” 只有 真正 认 产党 第七 届 中央 委员 会第 二次 全 体会 的地方 , 。 因为好 些土地从事商 品化 的种
清这些 问题 , 能 “ 我们 知道 中 国的 议上 的讲话 》 , 召包 括 “ 讯 社报 菜经营 , 才 使 中 号 通 并不属于封建土地 的概 念。
济类 报 道在 内的新 闻宣 传工 作进行 理 厚 的 同情 。 他质 问 : 京 的一 个军人嫌 北
论 总结和 报道 内容上 的指导 。1 2 9 2年 乘 坐 的人 力 车速度慢 ,对 肚子 疼 的车 2月 1 2日,北京 大学新 闻记 者同志会 夫 大打 出手 , 这 是关 系军纪 、 “ 劳动两 大家何 以不谈 ? “ ” 北京 内外城 召开 成立大 会 , 李大钊 作 了发言 。 在题 个 问题 , 为 《 给新 闻界开 一个 新纪 元》 的演讲 无食 贫 民现有 九万八 千九 百八 十六名 中 , 特别 强调 “ 闻是 现在 新 的 、 他 新 活 之多 ( 据最 近警署 所调查 ) 大家何 以 , 陈独 秀站 在历 史进步 的高 的社会状 况 的写真 ” 而新 闻界还 存在 不谈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大钊的新闻思想.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
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
李大钊的新闻思想邓辉林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多个专业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在新闻领域也不例外。
这不仅体现在他对西方思想文化的高超传播艺术,也体现在他的一系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
梳理他的新闻思想对于今天的新闻实践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报刊功能的层次观第一层次是政治功能。
1916年7月,从日本留学归国不久的李大钊受众议院院长汤化龙之邀,担任《晨钟》日报编辑主任。
在该报发刊词《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中,李大钊提出:“青年当努力为国家自重,《晨钟》当努力为青年自勉,而各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此则《晨钟》出世之始,所当昭告于吾同胞之前者矣。
”1917年1月,章士钊在北京创办《甲寅》日刊。
受约担任编辑的李大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甲寅之新生命》,其中有这样的阐述:“此《甲寅》之努力也,此《甲寅》之进化也,由是更进而谋以其自身之努力,奋发我国民使之努力,以其自身之进化,开导我国民使之进化,此又《甲寅》之唯一责任。
”而在《国民》杂志周年纪念会上,李大钊的演说不谈新闻,只谈运动。
这些表明,在他看来,报刊担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要唤起“民族之自我的自觉,自我之民族的自觉”,再造青春中华。
报刊的首要功能、第一要义是政治功能,报刊舆论的警钟作用成为最重要的作用,与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密切相关,这是他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对报刊功能的准确定位。
当时的中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政权落入北洋军阀手中。
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有志之士为摆脱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压迫而举行的多次反抗均告失败。
正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李大钊对报刊功能才有了这样的认识。
这与今天公认的报刊功能并不完全相同。
孙发友教授认为:“新闻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帮助受众比较全面地正确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适应世界的目的。
”虽然这里也提出“改造社会”,但其前提和起点是向受众“传播信息”,而李大钊却把报刊的政治功能看作其起点和归宿。
第二层次是信息功能。
李大钊对于新闻的定义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新闻定义之一,他认为:“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对于新闻报道信息的功能,他有这样的观点:“尽力把日日发生的事实,迅捷的而且精确的报告出来,俾读报纸的人们,得些娱乐、教益与知识”。
李大钊还提出:“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这些观点表明,李大钊在新闻理念上确立了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还认识到了新闻报道的娱乐与教育功能,并在具象层面对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作了论述。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报刊或新闻的政治功能表现得十分明显。
列宁在论述报刊功能时,也“主要集中于宣传鼓动、组织、监督批评和经济建设四个方面”。
在今天,我们学习李大钊的新闻思想,应该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和耳目喉舌作用,同时注意新闻向事实本位的回归。
新闻自由观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主要体现在争取新闻自由,承认报纸的商业属性和反对“新闻侵略”三个方面。
“对自由,特别是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争取和维护,始终是李大钊一生奋斗的核心内容。
”在《哪里还有自由》、《宪法与思想自由》、《议会之言论》和《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中,闪现着李大钊新闻思想的精华,表明“李大钊是言论自由的极力鼓吹者、思想专制的猛烈抨击者、自由理想的热情捍卫者、宪政法治与代议民主的真诚追随者。
”对于当时记者可以随便被捕、报馆可以随便被封、印刷局可以随便被干涉、管理印刷法可以随便颁布等北洋政府摧残舆论、侵犯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情形,李大钊认为是违反民主约法的。
他还认为,自由的言论虽不一定是真理,但与真理为邻。
报刊应用时反映对立双方的观点,才能辨明是非,否则真理不能彰扬,谬误不能识破。
他大声疾呼:“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都是为保障人生达于光明与真实的境界而设的。
无论什么思想言论,只要能够容他的真实没有矫揉造作的心尽量发露出来,都是于人生有益,绝无一点害处。
”可以看出,李大钊汲取了约翰·弥尔顿关于“言论公开的市场”的思想。
在实践中,李大钊对此更是身体力行,他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就是一个生动诠释。
此外,在1922年参加北京大学“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大会时,他作为我党知名领袖,面对胡适在演讲中一再强调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并没有当场予以驳斥,而是号召大家密切关注社会民生。
在中国新闻史上,李大钊最早承认报刊的商业属性。
他在《晨钟报》发表观点:“报馆本来性质,在于营业。
”其时正是民初政党报刊泛滥之际,所以,他提出这个今天看来是常识的观点,难能可贵,也是因为受到了西方大众化商业报纸特别是“独立报纸”实践的影响。
这一观点也体现了李大钊对于当时政党报纸弊端的认识。
李大钊的新闻自由观还表现在他对“新闻侵略”现象的声讨。
1924年6月,路透社发布消息说孙中山已经逝世。
关于这件事是路透社故意造谣还是因为道听途说而以讹传讹,尚有争议,但李大钊由此而展开的分析则是相当精辟的。
他针对当时外国通讯社操纵中国新闻,进而操纵中国舆论的现象,指出帝国主义在华新闻机构凭借优势实力和特权,造谣惑众以逞其私,构成了“新闻侵略”,中国政府应予以严办。
这种观点对于今天我们关注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传播现象不无裨益。
李大钊反对“新闻侵略”,恰恰是要保障中国民众的新闻自由,何况他倡导的思想言论必须出自真心,而不是出于恶意和虚伪。
全面的新闻素质观李大钊本人就是一个出色的报人。
从1913年受聘担任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北洋政法学会会刊《言治》的编辑部长到1927年牺牲,他主编或指导编辑出版的报刊近20种。
在此期间,他形成了包括品德、个性、知识、才干、责任等方面的较为全面的新闻素质观。
新闻人应该富有正义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对明代名臣杨继盛的诗句进行的改写。
这两句话几乎成为了当今新闻人的座右铭。
李大钊从事新闻活动,图的是改变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他撰写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是激动人心的战斗檄文。
而最终,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留在北京主持工作,终于遭到不幸,用生命书写了一个新闻人的高尚气节与伟大人格。
新闻人必须善于团结合作。
他主张把《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的同仁团结起来,为文学革新而奋斗。
后又劝告胡适:“《新青年》的团结,千万不可不顾。
”他认为,一个新闻团体的成员,有大致相同的知识水平,可以凭借友谊来交换各人不同的意见。
而当国民运动发生时,新闻团体可以共设目标,共同进行宣传,指导群众。
新闻人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非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不可”。
他认为,以前新闻界的缺点是由于新闻业者不能将眼光映注到全社会的生活上所致,而相当的学问和知识是新闻业者做到这一点的必要条件。
新闻人应该有优秀的综合才干。
他认为新闻记者要有历史研究者的修养,要有与史学研究者一样冷静的头脑,用研究历史的方法来选择新闻事实;他是随笔性评论的高手;他是报刊编辑的行家;他对《晨报》副刊进行改革,使其面貌一新,思想性和知识性大大增强。
这些都启迪着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应加强实践,全面提升个人才干。
新闻人有向受众灌输知识的责任,“于纪述事实以外,还应该利用活的问题,输入些知识。
”对于胡适的新闻宜注意活的问题,不应单讲克鲁泡特金、马克思等死的学说的观点,他有相当精妙的回应:“材料虽是死的,若是用当也未尝不可把它变成活的。
”而抓住契机,就能使死的材料随着活的事实表现出来,例如,他谈到的在名人去世当日推出其思想、学说,在重大事件纪念日登载历史事件等等。
他由此还推出:“一切的科学知识,都可以觅得机会,利用一种活的事实,输入给大家。
”例如,在发生重大地震时采访地质学家,在太阳出现红光时采访天文学家,在政治问题发生时采访政治学家。
新闻人有责任关注民生,广采博记,而“不应是专给一姓一家作起居注,或专记一方面的事情。
”他不满新闻界只关注社会上层人物、不重视底层人生的做法,认为这是旧习惯未褪尽的一个最大表现,也是新闻界的一大缺点。
科学的跨文化传播观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在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西方思想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有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的跨文化传播观。
面对中国的时局,他积极引进、传播国外的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知识,以期从中找到救国的真理与良方。
如在对《晨报》副刊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李大钊大量推出译介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介绍国外社会主义动态尤其是俄国历史,介绍西方近现代自由主义民主思想,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介绍西方文艺理论、文艺作品。
显然,从林林总总的西方思想文化、科学知识中去挑选可为我所用的东西,是一种开明的“拿来主义”行为,更是一种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行为。
他有辩证的、分析的、批判的跨文化传播观。
对于西方文明,李大钊的“拿来主义”不是不加区分一古脑儿地拿来,而是科学分析,主张“东西文化互补”。
他认为,“东西文明,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他认为东西方文化都有自身弱点,需要重建,而“第三文明”正是两者相互调和、相互补充的产物。
他有合工具理性与合价值理性相统一的跨文化传播观。
价值合理性要求关注行动本身是否符合绝对价值的问题,而在工具合理性的行动中,人们着重考虑手段对达成特定目的的可能性,而基本上不考虑这种特定目的所针对的终极价值是否符合人们的心愿,胡适所进行的跨文化传播行为属于合工具性一类。
而李大钊的跨文化传播行为做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统一,既考虑到了手段的有效性,又考虑到了终级价值,体现了对国人、世人的深沉关怀,可谓现代跨文化传播的范式。
例如他倡导“第三种文明”。
当时以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等人为代表的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构想出一种“东方精神文明”与“西方物质文明”的二元对立的结构体系,奢望用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拯救中国、超拔欧洲、解放全人类。
但是李大钊没有囿于此,而是超越东西文化之争,对东西文化都有所扬弃,提出一种更加理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新文明———第三文明。
他有重视受众、重视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的跨文化传播观。
在受众上,他不仅关注先进的知识分子,又重视广大的劳动人民。
为了向广大劳动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号召青年深入农村,“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
”在传播内容上,他注重引进切合中国国情的方面,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在传播效果上,他无疑投以高度重视。
他参与创建社团、工人团体和劳动补习教育机关,组织创建党的组织,主编或指导刊物,目标在于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他与时人的开创性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唤醒了一个时代,唤醒了一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