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论李大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论文关键词: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李大钊非常重视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视向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并积极倡导青年走与x-农相结合的实践观,强调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国主义观,形成了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青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五四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李大钊的身边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他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对青年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并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件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大事。
因此,研究李大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述,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构建现代和谐教育体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关于青年的地位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青年是人类生命中最旺盛的阶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同时,“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17aa}是社会革新和进步的一个最积极的因素。
李大钊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革命作用,他始终关注着青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把救亡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原因就在于缺少有勇气、有胆略、有新思想的青年。
李大钊把青年看成是“国家之魂”,认为“中华白身无所谓命运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27z}s。
此外,李大钊还从青年的特点出发,明确指出“青年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那末‘人’的未来事实,完全为我们青年的责任。
进一步说,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就是社会革命的先锋。
;}s)s}s 由于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寄望之殷切,他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就痛感当时负有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老辈之不解青年心理,不与青年同情”,也就是不能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因此当时的许多青年犹在睡梦之中,仍未从“老辈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敢与“老辈”宣战,不敢与“老辈”格斗,缺乏“慷慨悲壮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气力”,这样的青年肯定是担当不起社会革命的先锋、再造青春中华的重任的。
李大钊语录

李大钊语录李大钊语录:探索真理的道路"真理是人类进步的灯塔,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我们才能接近它的光芒。
"这是李大钊先生的一句名言,也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信念。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不断地探索真理的道路,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大钊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他深信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够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规律。
他在求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
"李大钊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主张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倡导学生要勇于质疑和思考,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束缚。
李大钊深知真理的道路并不平坦,他曾说过:"真理是通过实践和斗争而不断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和斗争,我们才能够找到真理的真谛。
"他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才能够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真理是无穷的,我们永远不能停止追求它的脚步。
"这是李大钊先生的又一句名言,也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信念。
他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地与同道中人交流和讨论,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以期更加深入地认识真理的本质。
李大钊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坚定地走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为中国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言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继续探索真理的道路,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他所说:"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我们才能接近真理的光芒。
"让我们继续努力,追寻真理的道路,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而奋斗!。
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作者:王念琪王雅馨来源:《成才之路》2024年第03期摘要:李大钊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将李大钊的思想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让学生深刻领会李大钊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学习李大钊的革命气节、高尚情操以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从李大钊精神产生的背景、李大钊精神的内涵、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李大钊精神。
关键词:高校;李大钊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内涵;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3-0029-04李大钊是最早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家饱受欺凌的时候,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救国救民。
在和平年代,李大钊精神仍指引着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奋勇前进。
因此,将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过探究李大钊精神内涵,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中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压的时候,青年李大钊就立志为苦难的中国寻找一条出路。
随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李大钊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其爱国精神可见一斑。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发表了《警告全国父老书》。
1916年,李大钊回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也成为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1920年,李大钊等人筹划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直至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结束了伟大的一生。
李大钊高尚的道德情操、革命气节以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在革命实践中升华为伟大的李大钊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1]。
1.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李大钊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爱国主义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
李大钊心得体会1500字

李大钊心得体会1500字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但他始终秉持着追求真理、爱国奉献的信念,为中国的民主与自由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通过对李大钊一生的研究和思考,我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思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将从他的早年经历、学术成就和政治活动等方面进行心得体会。
首先,李大钊的早年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在贫困环境中。
这使得他对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同情心。
同时,他在农村的学校受到了封建主义教育的熏陶,但是他却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
这一过程形成了他对封建主义思想的批判意识,也为他之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李大钊的学术成就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刻苦钻研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运动。
他还发起了《新青年》杂志,公开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倡导自由、平等和民主,深受年轻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欢迎。
他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为中国向现代化迈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李大钊的政治活动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他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尽心尽力。
他积极参与中国各种社会运动,为实现民主与自由而奋斗。
他曾参与国共合作,积极推动政治改革,争取人民的权益。
然而,他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他也常常遭受批判和迫害,最终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他的逝世使得中国民主与自由事业受到了重大的损失,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通过对李大钊一生的研究和思考,我深刻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和为人民谋幸福。
他始终将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为人民和国家负责任的态度。
他对封建主义思想的批判使我意识到传统观念的局限性,只有通过不断的求知和思考,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
试析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及当代价值——以《晨钟之使命》《青春》《青年与老人》为例

116《中国经贸》 2020年2月试析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及当代价值——以《<晨钟>之使命》《青春》《青年与老人》为例李大钊的青年思想是他众多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一生把对青年的教诲和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众多论述中凸显青年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应担当的历史使命。
李大钊对青年的意识形态、人生观、实践本领等都发表过重要论述,更创造性地提出青年与老人的关系问题,这些深刻的思想意识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李大钊不仅是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优秀的教育家。
在李大钊的众多思想之中,青年思想不容忽视,他所倡导的青年要担负起青春中华之创造的历史使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的理论,不仅在二十世纪初叶的动荡社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即便在当今时代的中国,仍然值得青年一代深深思索其中的宝贵经验和现实价值。
查阅当今学界有关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文章,以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居多,大多重点论述青年一代的教育问题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职能方向。
对于李大钊的青年成长思想以及与老人的关系问题相关论述较为稀少。
鉴于李大钊的青年思想是个较为繁杂的体■ 周政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系,因此本文重点选取李大钊的《<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青春》《青年与老人》三篇关于青年思想的主要文章进行提炼和论述。
对青年社会作用的定位青年是一个社会中最积极有生气的力量,李大钊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革命作用,并始终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肩上,认为青年是拯救民族于危亡边界的重要力量。
他第一次将青春之青年与青春之国家连接与融合,曾在《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讲道,“青年所以贡其精诚于吾之国家若民族者,不在白发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
是故中华自身无所谓命运也,而以青年之命运为命运。
”[[],p166] 李大钊观点鲜明地指出青年的命运与中华命运之走向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和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永不被历史长河淘汰,归根究底不在于老一辈创造的历史多么辉煌宏大,而在于整个民族的新生力量是否有足够的热血与精神。
论李大钊精神的基本内涵

第43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月 Vol.43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r. 2021──────────收稿日期:2020-09-06 修回日期:2020-11-30 作者简介:杨栋彬(1996-),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1-冀东文史研究论李大钊精神的基本内涵杨栋彬(西北大学 哲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摘 要:李大钊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中国革命斗争造就出的大钊精神,即“心怀报国志、为国愁断肠”的爱国情怀,“铁肩担道义、华夏传真理”的担当精神,“博览天下书、妙手著文章”的学者风范,“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的领袖气质,“慷慨留骸骨、明月照神州”的牺牲精神,自始至终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今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
关键词:李大钊;大钊精神;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21)02-0001-06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2.001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Li Dazhao's SpiritYANG Dong-bin(School of Philosoph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Abstract: Comrade Li Dazhao is a staunch Marxist and a great leader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The spirit of Li Dazhao evolved through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which is an integration of his unreserved patriotism, unswerving pursuit of truth, encyclopedic scholarship, inclusive charisma, and remarkable sacrifice. As a permanent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it still enlightens contemporary people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m.Key Words: Li Dazhao; Li Dazhao’s spirit; Marxism李大钊是中国爱国主义革命运动的发起人和实践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李大钊教育经济思想研究——唯物史观视角下的理论分析

D N ig u , I i O G Pn - n L n j Y ( c ol f u ies e e U i ri f c n m c n u ies S ia h a g e e 0 0 6 , hn ) S h o o s s ,H b i nv s yo o o isa d B s s , h i u n ,H b i 5 0 1 C i B n e t E n jz a
t a h n n n e r t g e u a in a d p o u t e l b r O a o c h v t i a s o e sae fr C i a’ e ou in a d e c i g a d i tg ai d c t n r d c i a o ,S st u i ae pl r f h t t o h n Sr v lt n n o v l t o c n t cin a d ta so m g o a c n a k r n s r u h d mo r t p r n ee t c k o l d e i st o g t o sr t n r n f r in r n e a d b c wa d e st o g e c a i s i ta d s in i n w e g .L ’ h u h u o h c i i f
筑的对立统一关 系上论证 了教育 的历史性和可变性 , 而且揭 示了在阶级社会 中, 教育具有 鲜明 的阶级性 , 问时 , 对 于民族 、 国家来说 , 育又具有 “ 教 培根 固本 ” 的重要作 用。他主张在 改造社会经济结构 的基础上 , 普及 国民教育 , 建
论李大钊教育与职业合-思想及其启示

[ 关键 词 ] 李 大钊 ; 育普及 ; 教 新农村 建设 ; 职业教 育
[ 者简 介 ] 路 来庆 ( 9 0 , , 州学院政 法 系讲师 , 作 1 7 一) 男 滨 主要 从 事 国 际关 系教 学 和 李 大钊 思 想研 究。牟 文谦( 9 4一) 男 , 17 , 滨州 学院政 法 系讲 师 , 主要 从 事马克 思主义理 论和 李 大钊 思 想研 究。
职业 合 一 的思 想 。 深入 探 讨 李 大 钊 教 育 与 职 业合 一思 想 , 对 大力 发展 农 村 职业 教 育 , 强 城 镇 职 工 的 教 育 培 训 , 进 大 加 促
学 生 自主 创业 具 有 重要 的指 导 意 义 。
一
亦 即通 过 实 行 半 工 半 读 教育 , 断 促进 教 育 与 职 业 的 融 合 生 不
( ) 育 与 职 业 合 一 是 普及 教 育 、 兴 国 家 的重 要 措 施 ~ 教 振
和 方 法
都解 放 了 , 把那 逞强 的 势 力 , 摧 毁 了 , 那 不 正 当 的 制 度 , 都 把
都 改 正 了 , 步 一 步 的 向前 奋 斗 , 到 世 界 大 同 , 算 贯 彻 了 一 直 才 d m c c 的 意 义 。 [1 6 ’ 种 民 主精 神 使得 李 大 钊 更 加 重 e or y a ” (0 这 P
V0 . NO. 130 3 Se 20 p. 09
20 0 9年 9月
白 ; 口 论 李 大 钊 教 育 与职 业 合 政法 系 , 滨 山东 滨 州 2 6 0 ) 5 6 3
[ 摘
一
要 ] 李 大钊是我 党历 史上早期 的马克 思主 义理论教 育 家。他 明确提 出 了教 育与职 业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李大钊的生平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卓越先驱,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早奠基人之一。
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其少年时代正值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瓜分,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近代,他自束发受书,便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寻求挽救民族、振兴国群之良策。
辛亥革命之后,正在北洋法政学校研究政治的李大钊目睹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等军阀和官僚所窃取与篡夺,他深感悲愤与忧虑,慨然思投笔,猛烈抨击新的专制主义,批评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且积极参加留日学生反日反袁的政治斗争,1916年回国,迅速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中去,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教育领域内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积极提倡科学民主,主张思想解放,还在《青春》等文章中号召青年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担当起青春中华之创造的使命,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对李大钊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动,自1918年起,他连续撰文讴歌苏联十月革命,并向中国人民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并积极投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各种实践斗争。
同年,李大钊经章士钊推荐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一职,后任经济学教授,并与陈独秀轮流担任《新青年》的编辑。
他充分地利用讲台、杂志等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唤起了无数进步青年投身革命。
他热心赞助工读教育运动,指导邓中夏等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号召青年和学生到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工作。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开展工人运动。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革命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1921年前后,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大量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
由于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亲近青年的态度,使他成为最受青年景仰和爱戴的导师,他所任职的北大图书馆,也成了当时宣传革命的活动中心。
1924年,李大钊在上海大学讲授历史学等课程,学生慕名而来,座无虚席。
1926年3月,他领导了北京的反帝反军阀运动,组织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发表演说,带领学生向军阀政府请愿。
在这些活动中,他身先士卒,多次受伤。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政府逮捕,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1)论教育的本质及作用
教育本质的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李大钊根据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明确地阐发。
李大钊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教育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他说:“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构造变化而变化。
我们可以称这些精神的构造为表面构造,表面构造常视基础构造为转移。
”基础构造变动的最高动因是生产力,而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不断变化的,文化教育作为社会的表层,将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有历史性。
又由于在阶级社会,社会已经区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上层建筑具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决定教育具有阶级性。
李大钊指出教育是一种工具,反动统治阶级把教育作为维护自己统治、麻痹人民的工具加以控制,革命者也可以利用教育来发动民众,反对反动统治,进行社会改造。
但是他认为,在当时的旧中国,能使社会得到彻底改造只靠教育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即必须用革命的方法来根本改变社会经济基础,依靠人民群众自觉的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因此,他强调精神改
造与物质改造结合,进而充分地肯定了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
他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民族的复兴有赖于新文化,有赖于日日注入新的血液。
因此,他坚持必须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手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化科学知识广泛地传播开来,灌输到实际的政治运动中去,加速实现革命目标。
(2)论新的民主主义工农教育
李大钊认为教育必须为提高工农大众的阶级觉悟和战斗力服务,只有这样知识才能成为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灯塔。
为了解决工农群众受教育的问题,他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和建议。
第一,在城市多设立劳工补助机关,如设立夜校、半日学校,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
第二,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
”
对广大农民的教育,李大钊亦十分关心,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决大多数的劳工群众是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全体的愚暗。
”所以,正是真正劳苦大众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3)论青年教育
作为五四运动前后进步青年的良师益友,李大钊十分关心青年的培养与教育,对青年的教育是李大钊教育思想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大钊对青年在改造社会,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他把青年看成是“国家之魂“,认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决定于青年的命运,青年关乎国家兴衰。
因此,他要求青年在社会改造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他要求青年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正确的人生观来指导自己的一生。
他满腔热情地告诫青年:“青年呵!你们在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先定定方向……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在于要认识自己担负着再造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他鼓励青年立志为消灭世间的黑暗、解除人民的痛苦,为世界先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而奋斗。
其次,他要求青年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不畏牺牲,敢于斗争,敢于创造。
李大钊看到某些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后,稍有挫折便灰心丧气,丢失了原有的进取精神,因此他把培养青年具有坚强的意志当作对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他教育青年到工农大众中去,走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
他鼓励青年以工读精神挤时间读书,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阶级觉悟,他号召青年到工人中去开展平民教育;到农村去实践“耕读做人”,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为创造真正的平民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