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习题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单项选择题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2.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B.唯物主义决定论C.相对主义诡辩论D.唯意志论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题号正确答案1C 2C 3C 4C 5D 6C 7C 8B 、多项选择题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C.运动是绝对的D.时空是相对的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E.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1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唯物主义一元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二元论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E.唯心主义一元论1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A.客观性B.稳定性C.普遍性D.随意性E.重复性13.所谓相互静止是指()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E.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14.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A.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B.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是由无数有限时空构成D.时空的有限性是由无数无限时空构成E.时空无限性存在于有限性之中,并通过时空有限性表现出来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随堂练习-试题和答案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8-06-15 23:59:59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单选题) 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题: A. B. C. D. (已提交)2.(单选题) 把物质等同于原子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题: A. B. C. D. (已提交)3.(单选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4.(单选题)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B、静止C、规律性D、可知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单选题)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是(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19.(多选题) 哲学物质观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有()。
A、自然科学的物质观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E、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20.(多选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
A、哲学物质发展的第二个基本历史阶段B、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构成物质要素的原子C、以一定自然科学材料作根据D、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E、把世界的本原说成是某种特定的物质结构层次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21.(多选题)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对于现代科学发展()。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4课 第1框 世界的物质性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一、选择题1.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答案] A[解析] 物质是共性,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当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它把意思说颠倒了,C、D两项说的都是区别不是联系,不选。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特质C.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答案] C[解析] “客观实在性”是指从万事万物中探究出的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3.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②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③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C[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概括与总结,②③项错误。
故选C。
4.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答案] B[解析] 材料涉及自然界的客观性。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5.某校中学生开展了“珍惜水、保护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签名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2.B3.A4.A5.C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D3.BCD 4ACD .5.ACD三、辨析题1.错误.(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才产生的,在此以前并没有马克思主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客观规律却并不是从19世纪中叶才存在,而是本来就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只是发现和表述了这些规律,而并没有“创造”任何规律。
(2)马克思主义反映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虽然没有得到完整的揭示,但是以往的人们对它们的某些因素和成分早就有所认识,并集中体现在一些先进思想的合理成分中。
(3)不了解、不相信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在实践中也能得到成功的原因,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人们情况实质上一样。
这些科学家之所以也能取得重大的科学成就,是因为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实际上与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或宗教信仰是分离的。
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实际上是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办事,是按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办事的。
尽管不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但这种成功所经历的弯路要多得多,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遇到的风险要大得多。
2. 错误(1) 即使马克思主义学得很好,按照它办事,也不能保证主观与客观时时符合,处处符合。
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最大的道理。
各个具体事物还有各自的特殊规律,有自己的小道理。
违反了大道理的东西必定也违反小道理,按此行事是一定要碰壁的。
但是不违反大道理的东西却未必一定符合小道理。
(2)在认识和处理具体事物的时候,必须既符合大道理又符合小道理才算主观与客观符合,才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目的。
然而在许多场合,由于事物的本质还没有充分暴露,或者由于还缺少关于这个事物的具体知识、经验或技能,以及由于其他种种难于预见的原因,按照正确的世界观办事也可能发生主观与客观不符合的情况,造成行动的失败。
把任何错误都归结为世界观的错误是不对的。
(3)正确世界观指导下发生的错误与错误世界观指导下发生的错误是有原则区别的。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圣才出品】

第2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1复习笔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以及自然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对“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1.物质的根本特征: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阶段:(1)古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古代哲学家们从世界的“本原”、“基质”、“统一性”问题,引出了物质概念,并认为水、火、气、原子等构成了世界的本原。
(2)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近代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不变的属性,从而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并得出原子是世界本原的结论。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基本思想是,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2.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现实中千差万别的物质存在,归根到底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即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客观事物,包括无机界、有机界和生物界;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
(1)现代科学为合理地划分物质存在形态提供了理论依据划分物质存在形态的依据是物质的运动形式。
①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一般说来,物质运动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在这五种运动形式中,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又可归结为无机界的运动。
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一.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事物、物质的形态,如“水”“火”“土”“元气”等。
这种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第一性,坚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是正确的世界观。
但是,它带有感性直观和朴素的性质,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根据。
2.形而上学(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总结了近代自然科学成果,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组成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是“宇宙之砖”,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
这种物质观比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一种进步,原子虽仍然是一种最小的事物,但已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概括性,不过这种物质观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它把原子说成是质量不变、不可再分的东西。
3.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基础上,吸收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优秀成果,建立了唯一科学的物质观,它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最高阶段。
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的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1.它从物质和意识关系这个层面上对物质加以规定,揭示了物质对意识的第一性和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第二性和依赖性,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维护了唯物主义。
2.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是人能够通过感觉感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把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4.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奠定了基石,并为把握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指南,为社会主义和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移直到思维,而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运动过程。
《哲学与人生简明教程》第1课世界统一于物质(下)

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
1、个人的客观实际
(1)社会历史条件(前提) 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适应社会
历史条件,决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来进行 人生选择。
狼孩卡玛拉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产生了语言
“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 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 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已的器官;猿 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 顿挫的不断增多,缓慢地然而肯定 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 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
结论: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 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区别仅仅在于形式 与内容是否统一。
3、意识的作用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的能动性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义: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 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3)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随机应变的烟灰缸
浙江省某厂生产了一种质地和造型均不错的烟灰 缸,大量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过了一段时间, 产品渐渐受到冷落。原来,这些国家寓所里普遍安装了 电扇,电扇一开,烟灰就飞起来,很不卫生。他们马上 试制了一种口小、肚大、底深的新式烟灰缸里,果然又 受到欢迎。但好景不长,销量再次下降。原来情况又发 生了变化,有些国家居民室内安装了空调,主妇们嫌口 小的烟灰缸不好清洗。为此厂家又设计出一种口大而底 深的新式样,再度占领了市场。
这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 ?”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2章第1节 世界的物质性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
这是基于( )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③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①表述错误,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基础;②表述错误,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③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
”这是基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故选D。
2.(2016•课标Ⅲ)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
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
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
①颠倒了意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应排除。
③颠倒了意识内容和反映对象的关系,应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四、简答题(每题8分。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为人们所认识。
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物质运动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
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并不否认在绝对的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
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相对静止不是不运动,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特殊表现。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现。
(1)时间、空间的定义。
时间、空间是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
在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上,也一直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这种斗争首先表现在时间、空间的定义上。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亦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表示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2)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一方面,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现象及其运动变化,都要经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既无法存在也无法理解;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和空间是以运动着的物质为其实在内容的,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同没有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一样,也没有离开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3、简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发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主义者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唯心主义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社会是个特殊的“客观实在”,它的存在状况要比自然现象复杂得多。
自然现象都是无目的的“自然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人的行为的参与。
社会现象都是同人相关的,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而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这一特殊性使人们误认为精神、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根本的原因是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历史观,从而发现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
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物质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生产方式就是指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的相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标志着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就揭示了人类社会物质性,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4.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和“反物质”,“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是否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客观实在性体现的物质是不依赖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意识却依赖物质,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现代科学研究的“暗物质”、“反物质”没有也不可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
“暗物质”、“反物质”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暗物质”与“反物质”跟我们传统所见到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物质总是客观实在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这个统一性又是多样性的统一,“暗物质”、“反物质”只是证明和深化了世界物质多样性统一的基本原理。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还会不断地发现物质的新的具体形式,从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五、论述题:1、试述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
(1)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特指用机械或计算机模拟或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
它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人工智能在20世纪中叶取得重大突破,其代表就是电脑的出现。
人工智能有两条发展路线。
一是结构模拟,这是指从模拟单个神经元人手,把由电子元件制成的神经元模型联成网络,制成脑模型。
由于人脑结构的复杂,在结构上模拟人脑还有很大困难。
二是功能模拟,即将人脑看做是一个未打开的黑箱,不管它的结构,只根据系统的信息传递和控制规律,利用电子计算机从功能上或行为上模拟人的智能活动。
(2)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在哲学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对意识起源于物质,物质是意识的基础的唯物主义观点,是极有力的证明。
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指出:“对于那种看来完全没有感觉的物质,跟那种由同样原子(电子)构成但却具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感觉能力的物质如何发生联系的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再研究”。
电脑的发明和完善,在解决列宁提出的这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
(3)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电脑的作用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于是,人们提出疑问:电脑能不能在整体上完全超过或取代人脑。
这就是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的实质。
特别是IBM设计的计算机深蓝与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对弈,“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之后,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
电脑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过人脑,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脑,其理由有三点:第一,人脑存在和活动的基础是人的生命有机体,人的思维过程是抽象的精神活动;电脑活动的基础是机械的物理装置,它的活动机制是纯粹的机械物理过程,是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
第二,人脑的意识活动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它有丰富的感情内容,一般说来,意识活动考虑社会后果;电脑活动没有社会性,不包含感情内容,电脑活动也不会考虑自身的社会后果,它按照既定的指令运作,完成这个运作过程没有社会意义。
第三,人脑的意识活动有能动的创造性,它能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并能自主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活动的模式,即它能“自己给自己编制动作程序”;电脑只能按照人给它编制好的程序运作,接受人的指令工作。
电脑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意识与电脑的工作关系总是人脑思维在前,电脑模拟在后。
2.试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
(1)世界统一性的含义。
世界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问题。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绝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以万物的差别为前提的,不承认差别就没有统一性问题。
问题的焦点在于,统一性的基础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本原是指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后又都复归于它的那种东西。
关于本原的不同规定,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点。
凡认为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凡认为本原是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有两个本原的,是二元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万物的差别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点。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明确指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物质,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它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也与旧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划清了界限,同时也批判了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中主义。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不是独断的抽象的结论,它是由哲学和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的。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宇宙天体和微观粒子,无一不是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生命物质,包括人本身,也有其物质基础;精神、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唯物史观则证明,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只有科学的证明还不够,还必须有哲学的证明,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物质运动;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揭示世界的局部、特殊规律。
所以,必须经过哲学思维,把有限与无限、部分与整体、特殊与普遍、暂时与永久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做出全面论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和哲学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无止境的过程,因为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它的发展也是无限的,科学和哲学的证明也要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无论人类的认识如何发展,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结论是绝不会被推翻,而只会更为丰富、完善。
(3)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第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或者说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路线、方针、政策,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找出其固有的规律。
同时,任何事物都处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朋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
3、试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自然界中的产生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是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其二是由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其三是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劳动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人类意识。
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意识。
人们借助于语言这个形式,表现人的意识。
反过来语言的出现又促进了意识和思维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从而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劳动改变了人本身,改变了社会关系,促使意识的不断发展。
(3)意识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又不是意识的源泉。
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或者说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意识的形式包括情感、意志、认知。
认知又有两种形式:感性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