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评述
2024学术研讨会方案

2024学术研讨会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为了促进学界的合作与发展,以及加强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计划于2024年举办一场规模宏大的学术研讨会。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学术研讨会的目标与主题、演讲嘉宾以及大致的日程安排。
二、研讨会目标与主题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搭建学者与专家之间的桥梁,促进学术研究的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碰撞与共享。
同时,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旨在通过学术讨论与交流,探索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为学术界提供关于科技创新的珍贵经验与理论支持。
三、演讲嘉宾1. 主旨演讲嘉宾:- 张教授,国内知名科学家,主要从事物理学研究,长期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结合。
- 王博士,国际顶尖学者,研究领域涵盖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等,拥有丰富的跨学科经验。
2. 分论坛专家嘉宾:- 李教授,经济学专家,对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深入研究。
- 赵教授,计算机科学专家,曾开展过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对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独特见解。
- 陈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者,专注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
四、日程安排为了确保学术研讨会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如下初步日程安排:第一天:- 上午:会议开幕式,欢迎辞及大会主旨演讲。
- 下午:分论坛一,相关专家就“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
第二天:- 上午:分论坛二,主要聚焦于“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下午:专题报告,邀请业界专家分享最新科技成果与研究进展。
第三天:- 上午:分论坛三,探讨“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 下午:闭幕式,总结研讨会成果并展望未来。
五、会议场地及其他安排本次学术研讨会将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中心拥有先进的设施和良好的服务。
我们将配备专业的会务团队,以确保会议进行得井然有序。
同时,还将提供精致的茶歇、午餐等休息时间,以便与会人员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发展目标、方向和远期工作重点

沿及 国家经济建设和生 态环境保护的重 大需求 , 联
网开 展 生态环境 监测 和有 关生态 系统 与 区域 可持续 发展 的战略性 、 瞻性 、 础 性 、 合 性 研 究及 试 验 前 基 综
势, 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生态系统 评价 , 诊断存在的问题 , 提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 有效途径和方法。
文献标 识码 : c 以生态 系统定 位研究 站为 基地 , 展各 种试验 、 开 观测 和研 究 , 深人 而全 面地 阐 明生 态 系统 的基 本 特征 和 中 图分 类 号 : 1 Q4
1 生态 学发展趋 势分 析
生态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 0 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生态学研究愈来 愈受到重视 , 已 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生态学会和国际生 态学会都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计划和优先领域 , 全球 变化、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被 列为生 态 学 的研 究 前沿 。
中国 生态 系统 研 究 网络 的发展 目标 、 向和近 期 工作 重 点 方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 E N) C R 科学委 员会;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 学与技术局 , 北京 106 0 84
摘 要: 在分析国际上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 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 , 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提 ( E N) C R 的战略 定位 、 学 目标 、 究方 向与近期 工作 重 点。 科 研 关 键 词: 生态; 中国生态系统研 究网络( E N)全球化 CR ;
14 注重监测 与研 究方法的更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 在生态 系统 研究 中, 遥感 、 理信 息 系统 、 球 地 全
示范 , 是我 国未来 生态系统监测和全球变化联 网研
究 的基石 。 3 2 整体 目标 .
中国现代生态学家:唐守正人物简介

唐守正研究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 提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理论模型
• 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守正探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恢复力
• 提出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 为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唐守正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 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评估方法
• 为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 如生态学讲座、生态学展览等
• 提高了公众对生态学的认识
03
唐守正为生态学教育与普及做出了贡献
• 推动了中国生态学教育的发展
• 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05
唐守正的生态哲学思想与价值观
唐守正的生态哲学观点及其影响
唐守正提出了生态哲学观点
• 如生态平衡、生态伦理等
• 对生态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促进了生态学学术交流
•了多个生态学项目
• 如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 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唐守正对生态学教育与普及的贡献
01
唐守正撰写了多部生态学教材
• 为生态学教育提供了教材
• 为生态学普及做出了贡献
02
唐守正开展了多个生态学科普活动
唐守正探讨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 提出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03
唐守正的代表性论文与著作
唐守正的主要论文及其影响
唐守正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 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 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唐守正的论文被多次引用
• 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 提高了唐守正的学术声誉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

近年来⽣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态⼤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第33卷第7期2014年7⽉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3,No.7July 2014收稿⽇期:2014-07;修订⽇期:2014-07。
作者简介:于贵瑞(1959-),男,研究员,博⼠⽣导师,主要从事陆地⽣态系统通量观测理论和⽅法、⽣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管理、植物⽣理⽣态、SPAC 系统⽔分运动等⽅⾯研究,E-mail:yugr@/doc/b1ed197a192e45361166f526.html 。
925-930页1引⾔“中国⽣态⼤讲堂”(China Ecological Forum,CEF)是由国家⽣态系统⽹络(CNERN)综合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态系统研究⽹络(CERN)综合研究中⼼、CERN 秘书处以及中国科学院⽣态系统⽹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
CEF 的宗旨是“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新成果”。
其涵义是:①中国专家谈中国⽣态问题的⼤讲堂,②国外专家谈中国⽣态问题的⼤讲堂,③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态问题的⼤讲堂。
同时,“中国⽣态⼤讲堂”也期望能够为决策者、媒体和社会团体搭建沟通的桥梁,为⼴⼤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提供了解⽣态学前沿、⽣态学研究热点问题、以及新技术和新⽅法的⼤课堂。
“中国⽣态⼤讲堂”采⽤开放式的主题演讲、⼤型学术报告、专题学术研讨及⾼级研讨班等学术交流⽅式,与会⼈员⾃愿参会,没有参会资格限制,也不收取任何费⽤。
⾃2005年12⽉21⽇举办第1期开始,⾄2014年4⽉25⽇,“中国⽣态⼤讲堂”已经成功举办了100期系列学术讲座。
2014年4⽉25⽇召开的“中国⽣态⼤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以“国际重⼤研究计划与中国⽣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邀请秦⼤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国科学院院⼠和马克平、于贵瑞、张佳宝、秦伯强4位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
生态学探索的前沿问题与挑战

生态学探索的前沿问题与挑战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和对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研究最为广泛、前景最为广阔的学科之一。
然而,在这个谈生态的时代,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前沿问题和挑战。
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随着气温不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冰川融化等现象的出现,人类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加大。
在此背景之下,生态学研究也更加重要,必须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寻找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完成各项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学领域长期以来始终关注的问题。
但现实中,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许多物种正因为栖息地毁灭、物种间关系打破、人类活动干扰而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
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了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生态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发展与身份提升,人们喜爱购买新的电子产品,服饰,装修房屋等,生产出的垃圾数量越来越多,各种重金属和化学物质污染环境的新闻屡见不鲜。
生态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更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过程的平衡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因此,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的策略,是当前研究重点之一。
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随着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系统的功能遭到破坏,例如碳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的不完整和不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
由此,针对如何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成为生态学探索的前沿问题之一。
深入探究因素来自于人类干扰和自然干扰二者的交互作用,研究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生态过程的响应,探究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的效果和机制。
五、人地共生与可持续发展人地共生,是指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共同存在、互动的现象,也是近些年来广泛探讨的热点之一。
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人们迫切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多方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24年项目清单

覆盖国家重大科研计划2023年所有项目。
2023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清单
一、自然科学类
1、2023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支持计划,科学前沿重大研究计划
《结构与进化生物学研究》项目:本项目旨在深入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特征和进化演化规律,找出进化的驱动力,填补生物进化过程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社会和文化生态学研究》项目:本项目重点在于利用生态学与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的结合,研究人类社会文化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技术措施。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系统学发展研究》项目:本项目旨在进行以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系统学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研究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建立完整的生物系统模型,探索生物系统的结构与运行规律,并开发相应的应用技术。
2、2023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支持计划,天文学重大研究计划
《深空天文对象的多波段物理性质研究》项目:本项目研究地球外宇宙天体多波段物理性质,研究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推进宇宙结构形成和进化研究。
宏观生态学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就宏观生态学这一重要领域进行讨论发言。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宏观生态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宏观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等宏观尺度的生态现象和规律。
在我国,宏观生态学的研究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宏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宏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多样性:研究物种组成、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2)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生态系统生产力、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
(3)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
(4)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2. 研究方法宏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考察,收集生物、环境等数据。
(2)模型模拟: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生态系统过程,分析生态现象。
(3)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影像获取大尺度生态信息。
(4)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生态规律。
三、我国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现状与挑战1. 现状近年来,我国宏观生态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研究等。
同时,我国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 挑战(1)研究基础薄弱:我国宏观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基础相对薄弱。
(2)数据共享困难:生态数据分散于各个研究机构和部门,数据共享困难。
(3)政策支持不足:生态保护政策与宏观生态学研究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四、我国宏观生态学研究的展望1. 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宏观生态学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2. 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生态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宏观生态学研究地位。
生态中国演讲稿三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关乎我们未来、关乎地球家园的话题——生态中国。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国度。
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意,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理念,生态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生态中国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如何行动。
一、生态中国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健康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建设生态中国,改善生态环境,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
2.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中国建设,有助于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维护地球家园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生态中国,是履行国际责任、维护地球家园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中国建设路径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生态中国建设的核心。
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 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们要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坚决守住生态底线。
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中国建设的根本路径。
我们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4. 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生态中国建设离不开全民参与。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7期2014年7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3,No.7July 2014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评述孙鸿烈1,陈宜瑜2,于贵瑞1,于秀波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100085)摘要: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于2014年4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本次研讨会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邀请秦大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马克平、于贵瑞、张佳宝、秦伯强4位知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
8位报告人分别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未来地球(Future Earth)、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国际长期生态监测研究网络(ILTER)、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通量观测研究计划(FluxNet)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进展和趋势,并就山洪泥石流风险分析与管理、碳通量空间格局及生物地理生态学机制、农田地力提升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进展作了系统阐释。
基于8位报告人的演讲,本文评述了8个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工作,分析了国际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启示,讨论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方向和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生态大讲堂;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未来地球;“第三极环境”计划;国际长期生态监测研究网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生物多样性计划;通量观测研究计划;生态系统服务;山洪泥石流;碳通量;农田地力;湖泊富营养化doi:10.11820/dlkxjz.2014.07.001中图分类号:X144;P90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4-07;修订日期:2014-07。
作者简介:孙鸿烈(1932-),男,河南濮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综合研究,E-mail:sunhl@ 。
陈宜瑜(1944-),男,福建莆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系统研究,E-mail:chenyy@ 。
865-873页1引言中国生态大讲堂由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秘书处、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等共同主办,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邀请国内外知名生态学家进行演讲和学术研讨。
自2005年底启动以来,每月举办一次,从未间断,已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的知名学术交流品牌,为学术交流与知识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于贵瑞,2009;傅伯杰等,2010;伍业刚等,2010;韩兴国等,2012;傅伯杰,2013)。
2014年4月25日,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我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举行了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邀请了秦大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科院院士,以及马克平、于贵瑞、秦伯强、张佳宝4位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
这些报告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未来地球(Future Earth ,FE)计划、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国际研究计划、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等生态环境领域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和破坏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这些严峻挑战是在不同区域和全球尺度发生的,其内容之广泛、涉及学科之众多、研究问题之深奥,也并非一国或数国能够独立承担和解决的。
当今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国情,探索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需要全世界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第33卷第7期家的共同努力、协同工作、联合攻关。
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正是承担这一使命的重要科技活动组织方式,一些国际计划在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都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带动作用(陈宜瑜等,2002)。
中国政府秉持开放的态度,鼓励学者积极参与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科学家们全面参与了这些重大国际科学研究计划,而且参与的广度、深度及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和提升。
比如,秦大河院士长期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并担任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同时还是国际科联“未来地球计划”(FE)科学委员会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姚檀栋院士倡议成立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并担任科学委员会主席;傅伯杰院士担任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副主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于贵瑞研究员担任C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CERN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亚洲通量网(AsiaFLUX)副主席,并主持创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马克平研究员担任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执委、DIVERSITAS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等。
本次生态大讲堂邀请了上述知名专家就若干重大计划的最新进展和研究趋势进行学术演讲。
此外,还邀请了崔鹏院士、于贵瑞研究员、张佳宝研究员、秦伯强研究员,分别就山洪泥石流风险分析与管理、农田地力提升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科学问题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释。
本文基于生态大讲堂第100期学术演讲暨春季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报告,简要梳理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工作,评述了国际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启示,讨论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方向和主要问题,为促进中国生态系统生态学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国际重大研究计划2.1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及IPCC评估报告秦大河院士参与IPCC的科学研究工作已近20年,承担了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的责任,在IPCC这个重要的跨政府平台上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风采,并对冰冻圈和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次学术报告中,他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3个工作组的亮点性评估结论,为理解IPCC工作和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秦大河院士介绍了IPCC第一工作组“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和第三工作组“人类为减缓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等3个报告的编写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关键结论,特别介绍了3个重要结论并作了详细解读。
(1)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归因分析和未来气候系统变化预估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在1880-2012年的近130年中,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85℃;基于大量观测数据指出,近百年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气候变暖使海洋增暖,全球几乎所有冰川发生退缩(IPCC,2013a)。
气候变化的归因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尤其是CO2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因之一(IPCC,2013b)。
(2)“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报告预测,如果气温较工业化之前的时代升高2℃左右,年经济损失可能达到全球GDP的0.2%~2.0% (IPCC,2013c)。
气温升高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包括死亡和疾病增加、食品安全、洪涝灾害、农村饮水和灌溉困难等问题,其风险程度取决于脆弱性、暴露度和危害的叠加作用(IPCC,2013c)。
(3)IPCC第三工作组报告讨论的是我们如何按照地球承受压力最小的情况来减缓气候变化。
报告指出,只有将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才能避免森林大火、海平面上升、热浪等日益增加的风险(IPCC,2013d)。
为了实现这一控制目标,必须迅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改变能源结构。
最后,秦大河院士还结合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CO2排放量、人均年排放量以及当前大气污染状况,分析了中国改变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发展路径问题。
2.2未来地球研究计划在本期大讲堂上,秦大河院士还介绍了未来地球(Future Earth,FE)研究计划及其关注的科学问题和实施计划。
Future Earth由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于2011年发起成立,是整合已有多个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的大型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将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国866卷第7期孙鸿烈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际合作平台。
该计划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组织跨学科集成研究,其目标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研究手段和方法,加强科学家、资助机构和用户之间的联系。
FE计划设置了动态地球(Dynamic Planet)、全球发展(Global Develop-ment)、向可持续发展转变(Transformations towards Sustainability)3个研究领域,提出了8个关键交叉领域的能力建设(包括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共享系统、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地球科学理论、综合与评估、能力建设与教育、信息交流以及科学与政策的沟通与平台)任务。
Future Earth强调协同设计、共同实施和知识传播的运行机制。
2013年5月成立了国际科联Future Earth科学委员会,秦大河院士当选为委员。
Future Earth中国委员会(CNC-FE)于2014年3月21日成立,秦大河院士当选为主席。
CNC-FE拟协调中国研究力量参与国际科联活动,联合各利益相关方,实现协同设计、协同实施、协同推广。
确认了在中国需要优先解决的、与可持续性能力建设相关的问题,包括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季风的变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亚洲城市化对区域环境、社会影响研究,以及健康城市发展科学对策;亚洲的水资源、粮食、能源供给安全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亚洲传统文化对全球变化适应对策的贡献;亚洲海岸带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的自然灾害防御对策研究。
Future Earth最重要的亮点在于协同整合及学科交叉,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通与合作,以及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以共同努力应对地球未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