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优先领域

合集下载

李文华院士讲义-生态学的回顾与展望0611302

李文华院士讲义-生态学的回顾与展望0611302

二、现代生态学研究 的领域及特点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特点

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重新定位
研究的对象不断拓宽
研究对象从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发展、 从单一生态系统向复合生态系统发展


学科之间综合、融汇与新分支学科不断产生
从研究系统的结构、到研究功能和过程
从局部孤立的研究向整体网络化研究发展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

2001.6启动,为期四年,1300学者,95个国家 目标:满足决策者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福芷之间 相互联系方面科学信息的要求 《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 《湿地公约》、《迁徙物种公约》 内容:现状和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对策 科学评估为《全球环境展望》、《世界资源报 告》、《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报告》 提供基础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 1972年 人类环境宣言 人类环境宣言 斯德哥尔摩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பைடு நூலகம்年 里约热内卢 2002年 约翰内斯堡
21世纪议程
Rio+10
IBP MAB IGBP MA
标志生态科学进展的 几项国际研究计划
60年代
国际生物学计划 IBP 人与生物圈计划 MAB 国际地圈生物圈 计划IGBP
Conservation
Restoration
Effect Function
SPARC GEWEX
世界气候计划
Monitoring
生物多样性
Inventory
LUCC
生态学
水文学计划
IDGEC IT
CLIC GCTE GAIM BAHC START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发展目标、方向和远期工作重点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发展目标、方向和远期工作重点

沿及 国家经济建设和生 态环境保护的重 大需求 , 联
网开 展 生态环境 监测 和有 关生态 系统 与 区域 可持续 发展 的战略性 、 瞻性 、 础 性 、 合 性 研 究及 试 验 前 基 综
势, 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生态系统 评价 , 诊断存在的问题 , 提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 有效途径和方法。
文献标 识码 : c 以生态 系统定 位研究 站为 基地 , 展各 种试验 、 开 观测 和研 究 , 深人 而全 面地 阐 明生 态 系统 的基 本 特征 和 中 图分 类 号 : 1 Q4
1 生态 学发展趋 势分 析
生态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 0 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生态学研究愈来 愈受到重视 , 已 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生态学会和国际生 态学会都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计划和优先领域 , 全球 变化、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被 列为生 态 学 的研 究 前沿 。
中国 生态 系统 研 究 网络 的发展 目标 、 向和近 期 工作 重 点 方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 E N) C R 科学委 员会;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 学与技术局 , 北京 106 0 84
摘 要: 在分析国际上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 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 , 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提 ( E N) C R 的战略 定位 、 学 目标 、 究方 向与近期 工作 重 点。 科 研 关 键 词: 生态; 中国生态系统研 究网络( E N)全球化 CR ;
14 注重监测 与研 究方法的更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 在生态 系统 研究 中, 遥感 、 理信 息 系统 、 球 地 全
示范 , 是我 国未来 生态系统监测和全球变化联 网研
究 的基石 。 3 2 整体 目标 .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重点领域有哪些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重点领域有哪些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重点领域有哪些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服务,如清洁的空气、水、食物、原材料以及调节气候、控制洪水、维持土壤肥力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气候变化等,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和退化,这不仅威胁到了生物多样性,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

那么,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重点领域有哪些呢?一、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首先,森林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对调节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森林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此外,森林还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然而,目前全球的森林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过度砍伐、森林火灾、非法采伐以及病虫害等因素导致了森林面积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

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成为了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保护方面,需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监管,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打击非法采伐和森林破坏行为。

同时,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保护森林中的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

在修复方面,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如土壤改良、物种引入等,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二、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河口、滩涂等。

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许多珍稀水鸟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同时,湿地还具有蓄水、调节洪水、净化水质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城市化、农业开垦、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全球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成为了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任务。

在保护方面,需要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对湿地的管理和监测,限制对湿地的开发和破坏。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我国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我国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更进一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这是记者从10月13日召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编制交流研讨会上获悉的。

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以及主要保护对象分布特点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域,即东北山地平原区、蒙新高原荒漠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南高山峡谷区、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和华南低山丘陵区。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态功能以及物种的丰富程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因素、地区代表性、经济用途、科学研究价值、分布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大兴安岭区、三江平原区、祁连山区、秦岭区等32个内陆陆地及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黄渤海保护区域、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和南海保护区域等3个海洋与海岸保护优先区。

根据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综合确定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0个优先区域及30个优先行动。

10个优先区域包括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

WWF:人类资源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态承载力50%世界自然基金会(WWF)10月13日发布了《地球生命力报告》。

调查分析指出,热带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

“地球病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副首席代表李琳博士对记者表示,“这个报告是在为生病的地球把脉,找出病症。

”两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伦敦动物学学会和全球足迹网络共同完成的。

该报告以地球生命力指数为指标衡量了2500多个物种、近8000个种群的健康状况。

报告显示,自1970年以来,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30%,这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基础物种的健康程度下降了30%。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
游和华南等地。

其中,华北落叶松林和四川、云南等地的山地森林生
态系统最为发达。

2. 草原生态系统类型:中国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包括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等地。

其中,内蒙古草原是全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

3.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中国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

其中,沙漠和戈壁沙漠是中国最大的荒漠生态系统。

4.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和河北等地。

其中,长江中下游湿地和洞庭湖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

5. 水生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水生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

其中,长江水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表明,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类
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从地形到气候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律。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生物多样性调查问卷篇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区已抬升为陆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

中国是地球上种子植物区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古南大陆的区系成分;动物则汇合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部分种类。

中国的种子植物有30000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都居世界前列。

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

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1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

中国拥有众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白鳍豚(Lipotesvexillifer)、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鹦鹉螺(Nautilus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biloba)、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苏铁(Cycaspanzhi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

中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中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

我国生态环保政策解读与应用

我国生态环保政策解读与应用

我国生态环保政策解读与应用一、背景当前,环保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同话题,而对于我国来说,生态环保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保政策。

本文将对我国生态环保政策的基本原则以及实施情况进行解读,并分析生态环保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生态环保政策的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综合治理:注重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推动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治理。

3.谁污染、谁治理: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

4.以法治为基础:依法治理,确保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

5.公众参与:重视公众参与,确保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决策的权利和义务。

三、我国生态环保政策的实施情况1.主要政策措施(1)划定环保红线。

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划定环保红线,明确保护红线内的生态功能区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以河长制为依托,实行河湖水库长制、饮用水源保护制度、水污染防治制度等,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

(3)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大气污染治理,推进燃煤污染防治,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4)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

2.政策实施成效(1)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17年,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5%左右,大气成分优良天数比例超过60%。

(2)水质状况持续改善。

全国地表水IV类及以上水质比例达到67.9%。

(3)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初步形成。

年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4)环保产业发展迅速。

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环保市场。

四、我国生态环保政策的应用情况生态环保政策的实践中,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动植物知识竞赛题:全国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试题考试试题五

动植物知识竞赛题:全国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试题考试试题五

动植物知识竞赛题:全国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试题考试试题五1、单选目前世界生物多样性总的趋势是()。

A.锐减B.破坏得到有效控制C.物种不再灭绝D.递增正确答案:A2、单选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江南博哥)告》初步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为()。

A.39330亿人民币B.1800亿人民币C.220亿人民币D.100亿人民币正确答案:A3、单选我国现在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居世界第()位。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C4、单选我国拥有()大海洋生态系。

A、黄海、东海、南海、黑潮流域B、黄海、东海、渤海流域C、黄海、东海、南海流域D、黄海、渤海、南海、黑潮流域正确答案:A5、单选《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个主要目标是()。

A.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B.保护野生植物、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人体健康C.保护遗传资源、保护环境和保护森林D.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正确答案:A6、单选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使环境结构和环境状态产生变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或破坏。

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A.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B.水污染和大气污染C.工业污染和生活排污D.噪音污染和光污染7、单选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联络点和履约办公室设在()。

A.外交部B.国家环保部C.财政部D.科技部正确答案:B8、单选环保部门对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总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发给()。

A.环境友好企业证B.排污许可证C.环保产业证D.绿色企业证正确答案:B9、单选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调整必须经()评审通过,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

A.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B.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C.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D.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发展规划司正确答案:B10、判断题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优先领域
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与模拟。

生态系统监测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将典型生态系统的过程监测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提高监测效率。

生态系统评价内容包括脆弱性、稳定性、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等。

生态系统模拟能够弥补监测时空尺度有限性的不足,为理解多尺度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监测、评价和模拟能够提供数据支持、阐明不同尺度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的动态特征和尺度变异性。

全球及环境变化生态学。

全球及环境变化构成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要素,生态系统变化也是全球及环境变化的组成部分,对全球及环境变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的研究是全球及环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基础,直接服务于全球及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响应、适应和管理对策的研究,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处理相关国际事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提供指
导管理干预的概念和操作性框架,从而对环境破坏进行修复。

生态恢复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从局地到区域、从社区自发的行为到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恢复模式上从单纯依靠自然力的自然修复到旨在加速或者改变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和方向的生物和非生物干预。

生态恢复的目标包括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和服务,其长期目标是通过恢复与保护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

现代社会中的重大环境热点问题研究推动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学科融合使得保护生物学正在发展成为保护科学。

保护科学直接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推动下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研究是保护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研究实际上对经典生态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整合,而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又进一步将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福利相关联,从而为生态系统
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逻辑的、伦理的和社会经济的依据。

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

生态系统管理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重点在于关注实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背后的生态学理论、方法、社会人文机制等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践,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研究对象包括森林、草地、湿地、农田、城市和乡村聚落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综合体。

研究目标是建立和发展生态系统综合与可持续管理的理论框架、方法与技术体系以及决策支持工具。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土地评价和景观生态学等方面研究工作,提出的土地评价理论体系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好评。

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 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5部。

1992年获中国地理学会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奖,1993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8年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