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第一章:糖类的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糖类的概念和分类;2. 学会使用费林试剂检测还原糖;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糖类的定义和分类;2. 费林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入糖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糖类在生物组织中的存在和作用;2. 讲解费林试剂的原理和作用;3. 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糖类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费林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步骤的熟悉程度;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脂肪的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脂肪的概念和分类;2. 学会使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脂肪的定义和分类;2. 苏丹Ⅲ染液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入脂肪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脂肪在生物组织中的存在和作用;2. 讲解苏丹Ⅲ染液的原理和作用;3. 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脂肪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苏丹Ⅲ染液的使用方法和步骤的熟悉程度;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蛋白质的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蛋白质的概念和分类;2. 学会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定义和分类;2. 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入蛋白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蛋白质在生物组织中的存在和作用;2. 讲解双缩脲试剂的原理和作用;3. 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论的准确性。
3.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学生需要正确使用双缩脲试剂,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教师提问:你在创新实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及方法。
2. 学生提问,教师给予解答。
八、作业布置(5分钟)
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提问:你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什么疑问?
4. 实验结果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在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中,学生需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在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学生需要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了解如何进行维护。例如,在检测脂肪的实验中,学生需要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试管架,并了解如何进行试管架的清洁和维护。
1. 情景导入设计意图
2. 学习任务设计意图
3. 实验操作设计意图
4. 结果分析与讨论设计意图
5. 总结与反思设计意图
6. 创新环节设计意图
7. 课堂小结设计意图
8. 作业布置设计意图
九、板书设计意图
1. 突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2. 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3.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生物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学软件:选择适合的生物学科教育软件或APP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检测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使用这些软件或APP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如试管、滴管、离心管等以及相关的试剂如硫酸铜、氢氧化钠等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实验操作并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3. 网络资源:提供一些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相关的网络资源或网站链接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或网站进行在线测试或自我测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4. 图书资料:推荐一些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相关的参考书籍或专业期刊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和原理以及相关的生物组织成分的种类和性质等知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2. 示范法: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3. 练习法:通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组织样本,让学生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存在和种类。

2. 讲解新课:介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及原理,包括沉淀法、显色反应等。

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高中一年级生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一年级生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一节的一个实验。

教材把该实验安排在详细学习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前,目的是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三类营养物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而在日常膳食中做到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

同时,这也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

通过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检测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实验原理;能够运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2.能正确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相关物质的鉴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3.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二)难点围绕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四、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讲授等相结合五、教学准备(一)实验材料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模拟尿液、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淀粉溶液、梨匀浆、苹果汁、葡萄匀浆、西瓜汁、火龙果汁、番茄汁、甘蔗汁、小白菜汁、浸泡后的花生种子、干花生种子、食用油、面粉、马铃薯匀浆、豆浆、牛奶、鲜肝提取液、鸡蛋清稀释液、煮熟的鸡蛋白悬浮液等。

(二)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毛笔、刀片、镊子等。

(三)实验试剂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B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等。

六、教学过程(一)实验原理的呈现教师创设情境: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常常会出现葡萄糖。

讲台上的两种液体,究竟哪种是正常人的尿液,哪种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呢?如何进行鉴别?引出还原糖检测原理: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教案:一、知识准备1. 糖类、脂肪、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成分,也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主要物质。

2.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可以帮助了解生物组织的代谢状态和营养状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科研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3.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指标检测、免疫学检测、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技术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 葡萄糖测定仪、三酰甘油测定仪、总胆固醇测定仪、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仪、尿素测定仪、肌酐测定仪、白蛋白测定仪等。

2. 乙醇、石油醚、三氯化铬、硫酸铵、硫酸铜、碘化钾、酚酞、酚酞钠、氢氧化钠等试剂。

3. 生物组织标本、试管、移液管、离心管、草酸钙加热器、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检测糖类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待样品冷却后,称取0.1~0.2g样品,加入10ml去离子水,超声波震荡30min。

(3) 取适量的样品溶液,加入葡萄糖测定仪中测定葡萄糖含量。

2. 检测脂肪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将干燥后的生物组织样品磨成粉末,称取约0.1g的样品,加入10ml乙醇中,使用超声波震荡30min,使样品充分溶解。

(3) 取适量的样品溶液,加入石油醚中摇匀,并离心10min。

(4) 将上清液转移至试管中,用氮气吹干,并在85℃下干燥。

(5) 将干燥涂片涂于玻片上,在三氯化铬-硫酸铵反应剂中加热浸渍5-10min后,取出放入碘化钾-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样品颜色变化。

(6) 根据颜色变化程度,对样品的脂肪含量进行定性观察。

3. 检测蛋白质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将干燥后的生物组织样品磨成粉末,称取约0.1g的样品,加入10ml去离子水中,使用超声波震荡30min,使样品充分溶解。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的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的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一个实验,通过对有机物的检测,小组间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各种有机物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的差异,认同生物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3)根据实验现象准确推断待测样液来自的生物材料2.能力目标:(1)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2)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反思三、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材料仪器准备,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准备)。

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四、教学设计思路实验室先制备五种生物组织的提取液作为待测样液,学生在未知情况下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待测样液分组检测其中有机物的种类,尝试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并据此推测待测样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此时告知生物材料有马铃薯、豆浆、花生、猪肝和苹果)。

之后各组相互介绍实验现象及结果,教师作出适当的点评。

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结果,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然后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你想亲身去检验一下生物组织中的这些有机化学成分吗?就需通过实验来证明,从而引出课题。

1.原理介绍: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沉脂肪+苏丹Ⅲ→橘黄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淀粉+碘→蓝色试剂比较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组成浓度实质用法2.情景创设▲提供几种未知组织液A、B、C、D、E(学生可自带材料提取液)(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豆浆、花生种子匀浆、鲜肝提取液……)▲假设每个同学是一个营养师或检验员,如何准确检测出未知组织液各含哪种物质?▲你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和试剂?如何设计实验?3.作出预测、设计实验(含有用“+”,不含用“-”)附一:实验记录表一(预测)待测样品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豆浆鲜肝提取液花生种子匀浆(自备材料)4.分组学习、自主探究葡萄糖蛋白质淀粉花生油每组同学任取A、B、C、D、E 五种待测样液中的一种,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如实作好实验记录。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实验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实验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实验教学设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实验教学设计1、实验内容分析《检测生物非政府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就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一第二章第一节《共同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内容,也就是高中生物第一个学生实验。

课标对这一内容的建议存有两个方面:一、属“举例说明”水平的知识性目标,通过本节实验教学可以协助学生对细胞中的化合物存有更加直观、多样的感性认识,消除对微观世界的重新认识困难;二、属“运用”水平的技能性目标。

通过合作自学、一帮一组和对多种实验材料展开重复检测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实现科学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双达成一致。

2、设计思路在以前的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往往先介绍细胞中三大有机物的化学特性(即实验原理),然后再提供成分并不单一的待测样液进行检测。

检测的过程也进行了简化,只针对样液中的某一成分进行验证,这样虽然大大节约了实验的时间,但是实验变成了“照单抓药”索然无味。

今年我对本节教材实验进行了较大的整合和适当的拓展。

力求注重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尝试运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联系生活、设疑激趣。

以“安徽阜阳毒奶粉”问题抓起,鼓励学生高度关注食品成分,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

环节二:资料展现、辨认出原理。

通过资料展现、问题深入探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原理。

环节三:参考案例、实验验证。

教师提供单一成分的样液,然后由学生参考教材案例,完成验证实验。

环节四: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教师尽可能多的提供生物组织,由合作小组自由选择实验材料、药品、用具,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

3、实验目标:3.1知识方面:1)举例讲出一些化学试剂能并使生物非政府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比较不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

3.2能力方面:1)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非政府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存有。

教案《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案《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案《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应当掌握以下知识点:1.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的原理和方法;2. 生物组织样品的处理和前处理方法;3. 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组织样品(例如肝脏或者肌肉组织);2. 活性炭;3. 碘酸钾;4. 石墨化硫酸;5. 钠碳酸;6. 纯乙醇;7. 苏丹三染色剂;8. 硫酸铵;9. 甲醛;10. 餐巾纸;11. 枸橼酸;12. 硫酸;13. 几丁糖;14. 苏丹红。

三、实验步骤将餐巾纸剪成小片备用;将生物组织样品切成0.1-0.5 克大小,用碱性洗涤液清洗干净,去除多余的血液和污垢。

2. 糖类检测(1)苏丹红反应法将组织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苏丹红试剂(0.5%),加水稀释至有色带。

混匀后静置数分钟,颜色变化越深,糖类含量就越高。

(2)不定量蓝色磷钼酸法将组织样品放入5ml 量筒中,加入枸橼酸比色液,使体系呈现蓝色,再滴加若干硫酸至出现黄色为止。

按下图所示操作,直到体系表现出蓝色(色比)。

计算花费的时间和相应的麦加单位(mg/g 组织)。

3. 脂肪检测(1)苏丹三染色法将组织样品切成极薄的切片,然后用乙醇清洗干净。

将干燥的切片置于活性炭中,完全干燥后,以硫酸铵还原干燥的样品,接着盛在苏丹三染色液中染色10-15 分钟,再用纯水冲洗干净。

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组织样品,染色深的部位代表脂肪含量高。

(2)乙醇提取法将组织样品切碎成小块状,并加入1ml 纯乙醇,同时搅拌5 分钟。

将悬液离心,将上清液收集入比色皿中,以纯乙醇作为对照。

比较两者之间的透明度和颜色差异来评估样品中脂肪的含量。

4. 蛋白质检测将组织样品加入石墨化硫酸,并用震荡器将其处理10 秒。

约等于10 分钟后,加入含几丁糖的NaOH 混合液进行混匀,并测定吸光值。

(2)光度法将组织样品加入甲醛混合液中,然后放到60°C 下24 小时。

取出样品,加入一定的NaOH 溶液,再将其放入显微镜下,用目降尺来测定吸光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组别:生科三班十组
组员:韩国良、林心恬、温淑娟、沙黑玛
章节: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2章
目录
一、教材分析 (1)
二、学情分析 (1)
三、学习目标 (1)
1. 知识目标 (1)
2. 能力目标 (2)
3. 情感价值观目标 (2)
四、学习重、难点 (2)
五、教法、学法 (2)
六、教学准备 (2)
七、教学流程 (2)
八、课时安排 (4)
九、教学过程 (4)
1.实验目标 (4)
2. 实验原理 (4)
3. 材料器具 (4)
4. 方法步骤 (5)
5. 实验结果和分析 (7)
6. 注意事项 (8)
十、创新实验 (8)
十一、参考文献 (12)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 1《分子与细胞》第 2 章第 1 节的一个实验。

1.课标要求
此实验在过渡教材中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在课标教材中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所以上好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设计理念
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

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能力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学习重、难点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3、突破方法: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知识准备。

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五、教法、学法
1、教法:组织者,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2、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六、教学准备
1.教师
材料用品:蛋白质悬液、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1%的葡萄糖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食用油、蛋清、马铃薯匀浆、苹果匀浆、鲜肝提取液、花生种子和匀浆;双缩脲试剂、碘溶液、质量分数为1%的硝酸银溶液、班氏试剂、苏丹Ⅲ染液;4支试管、双面刀片、显微镜。

2.学生
调查并预测蛋清、马铃薯匀浆、苹果匀浆、鲜肝提取液、花生种子和匀浆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填写表格。

七、教学流程
图形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选用
八、 课时安排
2课时
九、 教学过程
1、实验目的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2)、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

(3)、认识到脂肪、糖类、蛋白质和淀粉是生物组织的重要成分。

2、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也可以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糖类中的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可以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淀粉遇碘变蓝色。

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3材料器具
(1)、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花生种子匀浆,豆浆,鸡蛋清,鲜肝提取液。

(2)、仪器:解剖刀,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滴管,大小烧杯,量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3)、试剂:斐林试剂(甲夜: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夜: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苏丹III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A夜: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B夜: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碘液。

4方法步骤
(1)、可溶性糖的鉴定
(2)、脂肪的鉴定
(3)、蛋白质的鉴定
5、实验结果和分析(1)、实验结果
(2)、实验思考与交流
①你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②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
③全班共检验了多少种生物材料:这些生物材料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含量一样吗?这对我们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
④含有可溶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材料还有哪些?
6、注意事项
(1)、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2)、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实验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3)、加热时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水浴加热。

(4)、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则可缩短。

(5)、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十、创新实验
1、问题提出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的材料是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匀浆等,实验材料多,需要准备的时间长,而且某些匀浆在空气中放置过久其理化性质容易改变。

特别是是苹果匀浆,因其多酚氧化酶含量较高,组织液容易被氧化成褐色或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