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前进》(全)作者h古德里安[德]三
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

• 这位坦克战专家虽然到底没有挤进元帅 的行列,但他为法西斯德国称雄一时所 起的作用以及所负盛名,并不亚于纳粹 德国26位元帅中的任何人。他的肖像至 今仍挂在德国的装甲兵军营中。
他的战术思想在德国军事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
• 古德里安关于装甲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பைடு நூலகம்及闪电战的战术思想在德国军事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而且他能把此理论付诸实践, 所以,他有德国装甲兵之父及闪击英雄之 称。古德里安的理论在他所著的回忆录 《闪击英雄》一书中有如下的叙述: “1929年我已确信,坦克单独行动或协同 步兵行动都不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
对军史的研究理论的创立
• 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 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 他认为在作战中应大量而集中使 用坦克,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 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其后 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军队着手扫 荡对方的阵地及据点,迅速扩大 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 灭对方部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胜 利。古德里安认为这种战术对进 攻战役的胜利和整个战争的胜利 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还认为坦 克武器具有三个特征:装甲、运 动和火力。
历史背景
•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 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 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 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 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 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 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 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 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 亿美元付诸流水。
古德里安的军人气质
•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在1944年接受这个吃力不讨 好的差使时,他总是简单地回答说:“军人是 应该服从命令的。”
德国:1号坦克

德国一号坦克:简介:一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意为一号装甲战斗车辆)是德国于1930年代研制的一款轻型坦克,缩写为“PzKpfw I”,其官方军械署赋予的编号为“第101号特殊用途车辆”(SdKfz 101)。
一号坦克自1932年开始设计,并于1934年开始生产,其原先仅作为德军建构新一代的装甲战斗与技术时所使用的训练车辆,但后来将其投入了西班牙内战、二战的波兰、法国、苏联、北非以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使用。
一号坦克于西班牙累积了使用经验,帮助德军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击败了波兰与法国,到了1941年,一号坦克的底盘被用于建造突击炮和自行反坦克炮。
尔后,他国将一号坦克进行升级改装来延长其服役寿命,它持续服役于西班牙军队一直到1954年。
一号坦克的战斗表现受限于其薄弱的装甲和仅两挺通用机枪的贫弱火力,由于它被设计成训练车辆,一号坦克无法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相比,如苏联的T-26坦克。
虽然在战斗表现中显得脆弱,但一号坦克仍占德军坦克中相当大部分的装备,并被投入到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各大战役中。
虽然一号坦克小型而贫弱,但其重要性不比其他著名的德军坦克,如四号、虎式和豹式来的低,它在纳粹德国于二战初期的一连串闪击战攻势与胜利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发展历史: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设计、生产、和使用坦克。
条约同时规定任何生产这些物品作军事用途的人都要被罚款十万马克和监禁六个月。
尽管德国国防军人力和技术上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数名国防军军官设立了一个秘密总参谋部辧公室,用来研究未来的战略。
虽然提出坦克作为新式武器得到上级冷漠的回应,德国企业却被鼓励研究坦克设计,同时军方与苏联和瑞典秘密地合作。
他们在研究时取得珍贵的技术资料,后来证明对德国的坦克设计有很大贡献。
在1926年,德国公司莱茵金属和Daimler-Benz,制造了装有75公厘炮的坦克原型(德语:the Großtraktor,大拖拉机)。
坦克帝国的崛起与灭亡——德国坦克发展史(1923~1945)

坦克帝国的崛起与灭亡——德国坦克发展史(1923~1945)作者:Major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7期某种意义上,纳粹的“第三帝国”也是一个“坦克帝国”,坦克这种战争机械启发并且促成了“闪电战”的构想,而“闪电战”这一构想的实施,又几乎成就了纳粹“千年帝国“的“伟业”。
不过,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专为“闪电战”设计的“装甲矛头”其实很容易被磨钝,然后随着国家军事战略的破产,纳粹的坦克发展计划也在无所适从中走向“混乱”和“癫狂”,一如这个“帝国”的最终命运……不过,从崛起到灭亡,这个“坦克帝国”都有着怎样的一些“臣民”呢?十万国防军的“拖拉机”——“蛰伏时代”的试探在“魏玛共和国”时代的德国,需要坦克的理由很多,国防军上层也有发展坦克的眼力和胆识,但动机却与其他各国完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只制造了相当少量的AV7履带式“装甲突击车”,对于坦克的兴趣其实不大,更何况协约国还特别禁止战败的德国再拥有任何“坦克”。
然而,战后德国“十万国防军”的总设计师汉斯·冯·西克特将军却还是盯上了坦克这种“时髦”的战争机器。
当时改名为国防部战争局的德国总参谋部,认真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再结合自身不多的坦克使用经验,自认为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来满足替代人力不足的需求,冯·西克特将军对于这样一个结论深感认同。
然而,如何在《凡尔赛条约>监督委员会的眼皮底下,进行坦克装甲战斗车辆的研究,乃至部队训练和战术摸索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幸运的是,一筹莫展的德国人,很快就在苏联那辽阔的土地上找到了办法。
德国战败后,狂热的波兰民族主义者毕苏茨基元帅依靠协约国的帮助,不仅使德国土地里西亚划归波兰,而且参加了1920年武装干涉苏俄的战争,并在华沙城下重创红军,迫使苏俄割让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这样一来,夹在德苏大国之间的波兰无意间拉近了德苏关系。
于是,在1922年意大利的热那亚,随着《德国和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也就是《拉巴洛条约》的签定,拉开了长达20余年苏德合作时代的序幕。
古德里安名言摘抄

古德里安名言摘抄古德里安名言(一)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道!坦克的发动机和主炮一样,都是武器(大纵深突破)愤怒让人感觉口渴装甲兵在进攻时应永不停顿!坦克的防御也是进攻性的!古德里安名言(二)有些时候,我跟我的上级打架比跟法国人打仗还艰难(Klotzen nicht Kleckern)——这是古德里安最爱说的一句话,有多种译法如下形成重锤,不要分散!只准集中,不许分散!不要小打闹,要大刀阔斧别用巴掌拍,要用拳头砸要一鼓作气,决不可节制分散不要去管我们的侧翼,让敌人去担心他们的侧翼吧。
我们唯一要做的是前进,前进,再前进"。
我们进攻的部队为什么是快反军?而不是重装军?快反军是轻装部队,火力相对有限。
装甲部队也是以轻装甲为主,一切都是以速度为主。
疑虑是经常会产生的。
如果撇开疑虑不管,只有能在任何条件下当机立断、大胆行动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我们的后代宁肯原谅错误行动,也不赞成无所作为。
古德里安名言(三)防御的目的是粉碎敌人的进攻。
只有能赢得时间或为集结兵力创造了条件,以便尔后转入进攻,防御才是成功的最终,新观念的建立者还是战胜了马匹,大炮还是战胜了长矛。
(对波作战总结)装甲兵只要一发动了攻势,那么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决不会有红灯的出现,我们要把绿灯开到路的尽头,这一次就是英吉利海峡。
(对法作战指导思想)一切在于快!要快的让敌人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快的让敌人没有爬起来的机会,没有从容集结兵力和布防的时间。
一旦它爬起来,做好了搏击的准备,你就很难再打倒它了。
因而迅速攻克敌方首都,对着敌人的神经中枢戳一刀,敌人的抵抗便会陷入瘫痪。
(对苏作战的指导思想)要以坦克为核心组织部队,而不是以步兵为核心。
你没有形成攻势的时候,不能接触敌人,一旦接触必杀敌人古德里安名言(四)古德里安说,希特勒敢于做出大胆而有正确的命令,却无法从一而中,无法坚持贯空施行。
速度是对侧翼最好的防御!迅猛进攻,不要停止!古德里安说过闪电战缺点是:"若遭遇占物量优势的敌军,而他们又能集中运用,则闪电战的攻势一样会被击败。
【名人故事】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

【名人故事】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非战场,德国装甲兵的坦克曾一度创下令世人瞩目的战绩。
追溯这一战争往事,人们不能不想到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德国装甲兵总监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陆军一级上将。
现代坦克战理论不是古德里安发明的,但他却是最早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先驱。
在德军中,古德里安是最早研究坦克战理论的,在实践中,他对坦克集群的通讯联络协调、坦克和炮兵、工程兵、步兵混合编组及协调、空地配合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1888年,古德里安出生于东普鲁士一个德国陆军军官世家。
1908年,古德里安正式加入了德国陆军,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虽然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军校教育,但对于坦克战则是勇于创新、无师自通而远胜他人。
虽然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战理论,并且世界上第一支实验性的装甲部队也是英国人最早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组建的。
但是,古德里安以惊人的执著超越了这些理论先驱,一手创建和训练了德国的装甲兵。
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都必须归功于这个人。
因为在那时,单是以各方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德国并不足以取胜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只是因为成功运用了高速坦克战的战术,才使得德国人取得了一时的胜利。
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重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致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
”希特勒的上台为古德里安的实践提供了用武之地。
1939年8月,他担任第19军军长(含第3装甲师),一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
这个坦克军作为德军北翼的开路将,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军的高速前进就使战术落后的波兰人陷入重围。
_纳粹_帝国铁骑急先锋_德国陆军第3装甲师兴衰记_肖鹏

则指出: “ 可 %"!" 年 的 战 事 结 局 , 以归结为两句话: 在东方, 一支陈 旧得无法救药的军 队 ,被 一 支 应 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 队 加 上 占 优 势的空军所瓦解; 而在西方 , 一支 动作迟缓的军队,却 不 能 及 早 施 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的确, 包括 装 甲!师 在 内 的 德 国 装 甲 部 队 在 波兰战役中的成功 表 现 ,使 古 德 里安和他所竭力倡导 的 装 甲 兵 作 战理论赢得巨大声誉。
将目 光 转 向 了 西 线 战 场 。 %"#( 年 密语“ 但泽” 响遍德 $ 月 " 日 &% 时 , 军各部队, 随即, 德军以排 山 倒 海 之势涌向比利时、 荷兰、 卢森堡等 国,在德国空军和 装 甲 部 队 的 共 同参与下, 蓄谋已久的 “ 黄色方 案” 作战计划终于实施。装 甲 ! 师 被编入第 %) 集团军, 加入 * 集团军 群作战。主要任务是, 从战线北端 的德比边境突入比 利 时 ,将 英 法 军队主力吸引过来, 为中路 + 集团 军群的主攻创造有利条件。 位于比利时境内的阿登山 脉, 峰峦叠嶂, 森林密布 。南 面 是 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一 直 延 伸 到 莱茵河, 到达瑞士; 北面紧 接 着 宽 阔湍急的缪斯河。盟军认为, 这道 天然屏障是庞大的机 械 化 部 队 所 无法通过的,防守 的 重 点 根 本 没 有放在这一区域。但 他 们 万 万 没 有想到,阿登山口 恰 恰 成 了 德 军 入侵法国的主要突破口。 装 甲!师 出 人 意 料 地 在 不 到 法国预计的一半的时 间 里 就 通 过
古德 里 安 力 排 众 议 苦 心 经营,装甲 ! 师横 空 出 世 百 炼成钢
德 国 第!装 甲 师 是 德 国 首 批 组建的装甲部队,它 的 组 建 成 功 和 “ 纳粹”帝国 赫 赫 有 名 的 将 领 “ 闪击英雄” 古德里安的苦 心 经 营 密不可分。正是由 于 古 德 里 安 的 大力倡导和不懈的 努 力 ,德 国 装 甲兵的建设在二战前 期 走 在 了 欧
古德里安

• • • • • • 二战期间,德国陆 军一级上将,杰出 的军事家、军事理 论家、统帅,装甲 战的倡导者,也是 “闪电战”“坦克战”的提出者,被誉为 “德国装甲兵之父”。
出身
• 古德里安1888年6月17日生于东普鲁士的一 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位陆军军官[1]。古 德里安13岁进入军官学校,1907年毕业后, 被分配到一个轻步兵营任见习官[1]。一战 期间,他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1]。
主要贡献
一、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 • 1934年7月,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希特勒 派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 二、发展德国装甲兵 他设计的作战形式就是坦克集群的高速进攻。
三、19军军长 1939年,古德里安任第19装甲军军长。 这个军包括三个国防军最老牌的装甲师, 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古德里安又转战西线 波兰投降后,古德里安又转战西线。 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兵拖着德国陆军前进, 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空前的胜利。
名言
• 1.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 离开道路,免得挡道![4] • 2.坦克的发动机和主炮一样,都是武器(大 纵深突破) • 3.愤怒让人感觉口渴 • 4.装甲兵在进攻时应永不停顿! • 5.坦克的防御也是进攻性的! • 6.有些时候,我跟我的上级打架比跟法国人 打仗还艰难。
简评
• • • • • • 古德里安被西方军界 誉为“德国坦克装甲 兵之父"、"闪击英雄“ 。他在军事上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创造了 震惊世界的战绩。
五、黄色方案 1940年2月,德国陆军总司令颁发关于 进攻西线——“黄色方案”修正案的训令。 这次战役的目标是占领荷兰、比利时和法 国,迫使英国缔结有利于德国的和约。 “黄色方案”是曼斯泰因拟制的。但是, 古德里安在计划和执行该方案中都起了一 定作用。
德国名将古德里安战

德国名将古德里安战看过了《古德里安将军军事回忆录》后,我又想起了二战那段宏大、残酷的历史和那个巨大背景下古德里安的孤单身影。
古德里安将军是我最喜欢的军事家之一,不仅仅是他在创建德国装甲部队方面天才般的预见力和不懈的努力令我倾佩,同时,他身上那种职业军人对祖国和誓言的忠诚与尽职,敢于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同希特勒的种种军事错误做危险而不屈的斗争的勇气,在苏联排山倒海般的军锋之下为最大限度地保全祖国而苦苦支撑的坚毅让我永远尊崇他。
关于的他的生平无需我再多说什么。
这位出生在一个典型的普鲁士容克家族的军官,13岁就被送入初级军校学习,此后为他的国家和民族奋斗了一生。
论军事理论水平,他首先创建了德国装甲部队,并总结出了装甲部队使用方法,这成为后来德国令整个欧洲胆寒的闪电战的基础;论军事实践,他在波兰,法国,苏联战场屡建奇功,被成为“坦克英雄”。
到了战争后期,他担任德国装甲兵总监,兼任陆军参谋总长,为离挽狂谰于既倒而呕心沥血。
即使是战后,他也被认为是二战德国的四大战将。
让我记忆深刻的并不是他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也不是他为德国创建装甲部队的坎坷艰辛,甚至不是他同希特勒的居理力争,而是他自转里的两个细节:一个是在希特勒的办公室里,他已经同希特勒争论了长达两个小时之久,用冷静来对抗希特勒的狂暴和怒吼。
突然健康状况极差的他看到了壁炉架上的俾斯麦肖像,看到铁血宰相似乎正在威吓的眼神看着他们。
古德里安感到他好象被俾斯麦问到“你将对德国做了些什么?你又将对我的普鲁士做什么?”。
在这个可怕的幻觉下,他的态度依然十分坚定,终于使希特勒屈服。
另一个是战争就快结束时,他请求不要破坏影响到德国人民未来生存的设备,为德国民族尽可能留下一线生机,以使它在遥远的将来,还可以有复兴再起的希望。
对此希特勒却说:“如果战争失败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结束了,那是这个民族无可避免的命运。
我们不必考虑为这个民族保留最后生机的问题。
反言之,还不如我们自己动手把它毁灭掉,因为未来属于强大的东方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坦克前进》(全)作者h·古德里安[德]三除反坦克炮以外,上述各种反坦克兵器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为它们都有很大的缺陷。
只有带装甲防护并有高度通行力的反坦克炮才能对付坦克。
德国也曾加紧研制这种火炮。
由于设计这种火炮需要较长时间,起初采取了折衷的办法。
开始先将火炮安装在坦克的底盘上,安装位置在坦克底盘前部,并配有薄装甲。
就这样产生了自行的反坦克炮,当时称作“歼击坦克”。
这种新型的炮兵武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安装在T-Ⅰ和T-Ⅱ坦克底盘上的捷克制37毫米反坦克炮,发展为安装在各种坦克底盘上的75毫米炮(最有效的一种是安装在捷克T-38坦克底盘上的火炮),后来又发展为88毫米炮。
战争快结束时,完成了“象”式128毫米先进的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制工作。
所有这些型式的反坦克武器都要在最短的时限内生产出来,以满足前线的需要,更替反坦克炮兵营的原有武器。
尽管这些反坦克武器缺点很多,但是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德国工业的生产能力是不足的。
特别难以解决的,有时是完全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是装备有各种新型号反坦克武器的部队的技术保障问题。
但是,没有一种新型的反坦克武器能够满足歼击坦克的重要要求,也就是说,它们的行驶速度都不能超过坦克的速度,而只有速度高才能保障顺利同坦克作斗争。
西方大国的陆军没有自行的反坦克炮。
他们能够不断地提高坦克的生产,因此在对坦克防御方面只注意强化其它的器材。
* P9 e- U3 p( _# L v; ?) u# O! ]6 n7 u除了自行反坦克炮以外,还有一种反坦克武器,叫做突击火炮。
在研究这种火炮时,吸取了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积累起来的炮兵支援步兵的经验。
这种火炮是有密闭装甲的榴弹炮,起初是用于直接与进攻的步兵协同,压制敌人的多种强大抵抗力量。
如果说在法国作战时,只有三个突击火炮连参加,那么到了大战快结束时,德国陆军已有五十四个突击火炮旅和大量的独立突击火炮营,还建立了专门的自行火炮学校。
. M' P" W0 \7 s9 [0 N+ G5 X$ s* P5 k突击火炮就是没有炮塔的坦克,从整体上看比坦克轻了许多,因此可以加强前装甲。
突击火炮的缺点是方向射界较小。
但是,由于这种火炮不高,受的损失要比坦克小。
起初它只装有短身管的75毫米火炮,通称“什图麦尔”。
后来因为反坦克火器数量不足,突击火炮的主要任务是与敌人坦克作斗争,这时采用了75毫米长身管火炮。
每个突击火炮旅编三个连,每连十一门火炮,其中三门为105或150毫米。
由于连里编有榴弹炮,能够对掩蔽的目标进行射击。
此外,每旅还编有一个用于直接支援的随伴摩托步兵连。
突击火炮分队的成员都是来自炮兵的志愿人员,在作战中取得了突出的战绩。
在敌人坦克发起冲击时,突击火炮分队是步兵师的支柱,也象自行反坦克炮一样,同敌人坦克作斗争。
: r5 o/ Y( X7 {俄军也装备有突击火炮,其口径达122毫米。
这对德军坦克来说是很厉害的。
c5 a @, S, y* p" n" ?最后,对坦克威胁最大的敌人要数飞机。
在所有的反坦克兵器中,只有飞机有较高的速度。
起初,飞机同坦克作斗争的方法只是侦察,提供关于坦克活动的情报,这样可以削弱坦克冲击的突然性。
后来,飞机逐渐采取了积极的反坦克行动,利用直径不大的炸弹和机枪扫射来对付坦克兵,特别是打击在坦克外面的乘员。
飞机上安装了20和37毫米炮并采用火箭弹以后,就可以直接对付坦克了。
在西线,强击机很快就成了德军坦克的最危险的敌人。
坦克在昼间进攻几乎不可能了,因为敌人密集使用高射炮兵,使我们的坦克丧失了航空兵保障。
在东线则正相反,俄军坦克的危险敌人是德军的歼击机。
德军歼击航空兵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众所周知的。
. s( `" q# N+ j; q% p- C: }& L9 H+ a在战争进程中,同坦克斗争的手段越来越强。
利用天然障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组织防御时,必须以坦克能否通行的观点来判断地形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以足够数量的各种反坦克兵器保障受坦克威胁方向上的防御地段。
然而,经验证明,坦克根本不能通行的地形几乎是不存在的。
首先这对俄军坦克来说是这样的,因为俄军坦克具有很高的通行力。
只要经过必要的准备,总可以找到坦克可以通过的地方或人工为坦克开辟通路。
对坦克防御的一切保障措施,都要按统一的计划实行,并注意组织各种反坦克兵器的密切协同。
对坦克防御的计划,要把与坦克作斗争的各种消极的和积极的手段结合起来。
& B1 S0 ^7 T7 u& }' L6 J$ `6 X% ]8 x* n; [每个师都专门指定一名军官负责组织对坦克防御,这一工作一般由反坦克炮兵营营长兼管,有时也可能由坦克部队指挥官兼管。
军和集团军也有专门的军官组织本军(集团军)的对坦克防御。
对坦克防御计划内规定采取的措施如下:& L- w7 [0 g: M R' h! u0 | ]# ^+ T0 Y1.统计该防御地段上所有部、分队(包括后勤分队)所装备的、能用于同坦克作斗争的全部兵器和器材的数量。
' c A6 ?% ^% E! ?3 q1 h& k+ p3 |2 D0 B3 I" v8 R2.勘察整个防御地段,以便查清哪里适合使用哪种反坦克武器和其它反坦克器材;首先要查明哪些地形坦克不能通行、难以通行和便于通行。
5 |8 ~; D5 v! w( {* s6 F! u9 |) Q, y7 T7 M+ ^3.提出在与坦克、工兵、炮兵、高炮部、分队密切协同下组织对坦克防御的建议。
5 U `7 Z+ c& L) A" g1 |* T: o" U9 t% m4.保障翼侧和与友邻的接合部。
8 [' R/ P$ @: l# v0 R. Q2 d8 }" f, k# B; Y# F! d5.根据重要程度确定构筑对坦克防御阵地和地区的顺序。
8 |( C8 T/ z) q5 p' Q4 }: m N/ s2 d1 n% R. X6.利用所有的通信和观察器材组织观察报知勤务(由地面和空中观察敌人的配置情况,空中照相等)。
. v# W- T/ c8 U& c" a5 N: y+ Q* s7 |8 |! b9 j. u- _7.勘察道路网、桥梁和隐蔽接近路,以组织机动的对坦克防御。
" K3 x P7 i# N8 H- j% l2 X# H1 x( f% v: [! R9 ^7 X9 o8 Z8.勘察后方地域,以便确定反坦克炮兵的展开地区,同时构筑支撑点,以阻止敌人坦克的突破。
/ Q8 b0 B5 c3 ^9 L- G; p( U! K& Q+ @+ v: r1 `' g9.编制对坦克防御要图,指明发射阵地的地域和各种反坦克火器的射界,以及其它反坦克器材的配置地域。
图中还显示对坦克防御方面的工事构筑情况。
这张要图必须不断地加以补充。
此外,还需要标有道路状况和地形通行程度的地图。
这样的地图便于新到来的部队勘察地形,也可以作为组织反坦克兵器与其它各种武器协同动作的依据。
+ Q& T( r7 {# Y7 ?# P4 x, u3 v( S# V: ]反坦克炮兵成梯次配置,特别在受坦克威胁的方向上更要这样配置。
火炮在阵地上不作单门配置,而以排为单位配置,以便能以火力互相支援。
这些反坦克火力点同时也是步兵的支撑点。
步兵既采取积极的对坦克防御手段(专门的坦克歼击组),也采取消极的手段(地雷障碍物、反坦克壕等)。
" k" K5 P/ }1 M' Q2 Y* F2 C; N) I1 F发射阵地选择的地点要适当,以保障在对坦克的有效射击距离内有良好的视度,并提供可靠的伪装。
此外,为不致在发射出第一发炮弹后暴露自己,反坦克炮炮手要利用天然和人工掩蔽地(灌木丛、房屋、板棚、反斜面和永备发射点等),并选择能保障实施侧射的发射阵地。
) U; u6 K) `% j: G6 t( j6 n; W, w; S. G6 Y# E" J如反坦克火炮能同时开火,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有各种口径的火炮,就要将其作梯次配置。
. {8 x1 l. ]. g1 o# E1 ]' O9 Y, w5 X3 E2 X9 s* ~野战炮和高射炮的使用都要列入对坦克防御的总计划。
多数情况下,这些火炮的阵地是可能阻住突破防御的敌坦克的最后一道地区。
因此,至少要有一部分火炮用于实施直接瞄准射击。
在情况有利时,这一地区还要以反坦克火炮加强。
7 x8 N! C! [/ Z. ]3 r* w( {, W! K; e# j" W1 {( L自行反坦克炮、突击火炮和加强对坦克防御的坦克组成的快速预备队,配置在敌人可能实施主要突击的方向上,可以根据情况及时投入战斗。
为此必须很好地组织观察和报知勤务。
在敌人占有空中优势时,预备队只有在高射火力掩护下才能进入战斗。
这样的快速预备队由师长或军长直接掌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它使用在构成最复杂情况的地段上。
& [+ ~. x% J+ M B) Y# v0 R3 F9 r) L# ^2 ?8 ~在上次大战中,还没有能够对付经周密组织的坦克进攻的真正有效的兵器。
交战双方都曾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和辅助器材来解决打坦克的问题。
例如,战争快结束时,德军专门建立了只装备近战兵器的坦克歼击旅。
但是,在这许多兵器中,还没有一种兵器能够彻底制服坦克。
坦克仍继续主宰战场,但到战争后期,主宰战场的坦克已经是属于敌人的了。
: ]) G @& t, i, s9 @3 q" @; G5 [& H5 V& @, S2 _1 m战争过程中,德国的反坦克武器已经越来越象坦克了,只是它们的任务相反。
我们的自行火炮是根据坦克的行动原则行动的。
这两种武器在战斗中相辅相成,但是它们的总体力量还不足以封闭在德军防御中形成的所有缺口。
第二章坦克在特种条件下的行动* F( Q, f$ M& X: k8 O$ v' G" z3 p8 v! c4 j( t" x2 N4 ?%{% e n9 z2 B5 H- s" V1 L3 o: J在春、秋季道路泥泞时期,东线停止了大规模的军队移动和战役。
位于低地的掩体被稀泥淹没,已经不能使用。
稀泥吞没了大部分弹片,使弹片的作用削弱。
泥泞期,敌人也只能沿公路干线进行正面战斗,并不得不把防御阵地转移到新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