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染色设备的制作流程
制作微生物标本的步骤

制作微生物标本的步骤
制作微生物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
以下是制作微生物标本的一般步骤:
1. 样品采集,首先,需要准备好要观察的微生物样品。
这可能涉及到从环境中采集样品,或者从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的微生物。
2. 固定,接下来,需要将微生物固定在载玻片或其他适当的基材上。
这通常涉及使用化学物质(如甲醛或乙醇)来固定微生物的结构,以便在后续的染色和观察过程中保持其形态完整。
3. 染色,染色是制作微生物标本中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吉姆萨染色和折射率染色等。
这些染色方法可以帮助突出微生物的特定结构或细胞器,并使其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观察。
4. 封片,一旦微生物标本制备完成,需要使用透明的封片液将载玻片封好,以保护标本并避免其干燥或受到外界污染。
5. 观察,最后,制作好的微生物标本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
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征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总的来说,制作微生物标本是一个需要细致操作和谨慎处理的过程。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最终的标本能够真实地反映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TTC染色流程范文

TTC染色流程范文TTC染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细菌、真菌和酵母等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TTC是缩写词,代表三苯基氯化四唑(2,3,5-三苯基氯化咪唑)。
这种染色方法适用于测定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生长能力,特别是用于测定细菌的活力。
1.培养微生物:首先,需要从培养基中挑选纯培养的微生物。
将微生物接种到含有适当培养基和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中,然后孵育在适当的温度下(通常为30-37℃)待其生长。
2. 准备TTC液: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TTC试剂(通常为0.1-1.0%)溶于无菌蒸馏水(约1 ml)中,彻底混合。
3.加入TTC液:将培养好的微生物菌落挑取并转移到无菌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加入TTC液。
注意避免空气氧化对TTC试剂的影响。
4.孵育:将含有TTC液和微生物的试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一般为30℃)和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促使细菌代谢产生可溶性产物。
5.反应观察:孵育结束后,观察试管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正常情况下,细菌代谢活跃的区域颜色会变为红色,而代谢不活跃的区域仍保持无色。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TTC染色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室操作必须严格无菌,以防止外源性污染干扰试验结果。
2.TTC是一种易被氧化的试剂,因此在整个染色过程中必须避免与空气接触。
在移液、转移菌落或操作试管时,要尽量避免产生气泡,以减少氧的进入。
3.试管和培养箱应在恒温条件下进行孵育,以确保细菌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4.观察颜色变化时要进行标记,记录下变色区域的大小和透明度程度。
这样可以定量计算出代谢活动的细胞数量。
总之,TTC染色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细菌活力测定方法。
它可以用于研究细菌的代谢能力和抗生素敏感性,也可以用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生物学研究。
通过TTC染色可以获得关于微生物活力的定性和定量信息,有助于科学家们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态学角色。
微生物实验技术操作手册

微生物实验技术操作手册一、实验介绍微生物实验技术操作手册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指南,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手册涵盖了微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材料和设备的准备、实验步骤以及结果分析等内容。
通过遵循本手册的操作指南,研究人员可以顺利进行微生物实验,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准备1. 实验材料:- 微生物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LB培养基、TSB培养基等。
- 微生物菌种: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所需的微生物菌种。
- 试剂:如抗生素、染料等。
- 培养皿、试管、移液器等实验器材。
2. 实验设备:- 培养箱:用于控制培养温度。
- 离心机:用于离心培养物。
- 恒温振荡器:用于培养物的摇床培养。
- 显微镜:用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消毒操作台和实验器材: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操作台和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
- 培养基制备:按照培养基配方准备培养基,并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 微生物菌种制备:选择适当的菌种进行预培养,以获得足够的菌量。
2. 培养操作:- 接种:将预培养的菌种接种到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或试管中。
- 培养条件控制:根据菌种的生长要求,设置适当的培养温度、pH值和培养时间。
- 培养物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3. 实验操作:-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添加到含菌培养基中,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以确定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染色实验:使用适当的染料对微生物进行染色,观察染色后的微生物形态和结构。
四、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操作所获得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通过比较不同实验组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讨论。
五、注意事项- 操作前需仔细阅读实验操作手册,并按照操作指南进行实验。
- 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 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环境的无菌和洁净。
微生物常用染色法-PPT

1
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脱色---复染
2
涂片制备
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穿刺液和液体培养物,直接 在载玻上作薄涂片. 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或菌 苔的制片,用接种环取1 环9g/L氯化钠溶液置载 玻片中央.再用无菌接种环取少量的培养物在 氯化钠溶液中磨匀,涂成人1CM*1CM大小的涂 面.置室温下自然干燥或火慢慢烘干.
18
涂片见G+球菌,呈葡萄状排列
19
涂片见G+球菌,呈链状排列
20
染色原理:
最广泛接受观点认为与细菌细胞壁结构及化学 组成有关. G+菌细菌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 脂质含量少,形成结晶紫_碘复合物.脱 色过程 中,虽然溶解细菌壁脂质成分形成小孔.脱水作 用使细胞壁收缩又 构成屏障,阻止结晶紫—碘 复合物被乙醇溶出,细菌保持紫色.G-菌细菌壁 疏松,肽聚糖层较薄,脂质含量高,乙醇溶解脂质, 经复染细菌呈红色.
– 复染色法 用两种或以上的不同颜色的染料进行 染色,可将不同细菌或同一细菌的不同结构染成 不同颜色
9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10
革兰染色
– 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染液1min,清水冲去染液. – 加碘液媒染1min,水洗,甩干. – 用95%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约30S,至无紫色洗落为止,水洗,
24
染色原理
抗酸性染色细菌与细胞壁成分有关.分枝杆菌 细胞壁含脂质较多,其中主要成分是分枝菌酸. 决定抗酸性染色反应,用乙醚脱去分 分枝菌酸,则呈非抗酸染色性.
25
剂.也可用加热法促进着色.
6
脱色
使已着色的被染物脱去颜色.常用乙醇,丙酮等 作为脱色剂.脱色剂可以查出细菌与染料结合 的稳定程度,作为鉴别染色用.
细菌染色标本制作的基本程序

细菌染色标本制作的基本程序细菌染色是微生物学中最常用的一项实验技术,它可以通过给细菌染色剂上色,使其在显微镜下更容易观察和分辨。
当然,制作细菌染色标本是一项需要一定技巧和步骤的工作,下面将为您介绍细菌染色标本制作的基本程序。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
这些包括:细菌培养物、正常盐水、草酸、无菌显微镜玻璃片、无菌染色盒、无菌棉签、无菌吸管、脱脂酒精、革兰氏染色液(包括靛基紫、碘酒、酒精洗涤液和地高辛溶液)等。
第二步,我们需要从培养物中取出一小部分细菌。
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无菌吸管将一小滴的细菌悬浮液滴在无菌玻璃片上。
这个步骤要小心且迅速,以避免细菌的污染。
第三步,取一片无菌玻璃片,将其浸入细菌悬浮液中,在载玻片上面均匀地涂抹细菌,然后将它晾干。
第四步,取一片已经晾干的载玻片,将其放置在无菌染色盒中,并加入足够的靛基紫染液。
注意,染液要保持润湿玻璃片的表面。
第五步,加入适量的草酸,进行解染处理。
解染时间要控制好,一般为10-15秒。
解染液会使染色菌体失去原有的紫色。
第六步,用水冲洗载玻片,直至冲洗出的水完全清晰。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除去多余的染色剂和解染液,同时保留已染色的细菌。
第七步,加入碘酒,进行固定处理。
这个步骤可使细菌维持染色,还可以增加其稳定性。
第八步,用脱脂酒精进行洗涤处理。
这个步骤可以除去碘酒和细菌的余溶剂。
第九步,用无菌棉签将细菌标本上的水分吸干,然后将载玻片晾干。
最后,将制作完成的细菌染色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在观察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显微镜的倍数和焦距,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和分析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情况。
在进行细菌染色标本制作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点。
首先,所有使用的材料都必须经过无菌处理,以避免外源性细菌的污染。
其次,在进行每个步骤时,都要小心操作,严格控制每一步骤的时间和温度,以确保染色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制作完成的染色标本要储存好,以便保持其染色效果的稳定性。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操作步骤流程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操作步骤流程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方法,通过染色技术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这种染色方法简单快捷,对细菌的形态特征有着重要的观察作用。
本文将介绍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的详细操作步骤流程。
实验所需材料1.革兰氏染色试剂盒:–革兰碘液–革兰染色液–醇解液–洗涤液–脱水液2.细菌培养液3.玻璃载玻片4.导览盖玻片5.消毒棉球6.显微镜实验步骤1.预处理玻片和试管–用肥皂水洗净手并彻底冲洗干净。
–取一块干净的抹布或纸巾,将玻璃载玻片擦拭干净。
–取一块干净的纸巾蘸取少量醇解液擦拭玻璃载玻片表面,以去除可能存在的杂质。
–将试管清洗干净,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放置在烘箱中晾干。
2.制备细菌涂片–打开培养液管,将一滴细菌培养液滴在玻璃载玻片上,可略带颜色。
–将玻璃载玻片侧倾45度,用细胞棉棒轻轻均匀地将细菌培养液涂抹在玻璃载玻片上,尽量避免涂片过厚。
–将涂片晾干。
3.固定细菌涂片–将制备好的细菌涂片放入烘箱中,用50摄氏度温度固定5分钟。
–取出固定的细菌涂片,待冷却后准备进行染色处理。
4.革兰氏染色处理–取一滴革兰碘液,滴在细菌涂片上,静置1分钟。
–洗涤液冲洗:将细菌涂片放入洗涤液中,静置20秒,然后将涂片提起,用自来水轻轻冲洗10秒。
–脱水液处理:将细菌涂片放入脱水液中,静置20秒。
–将细菌涂片提起并用洗涤液清洗3次,每次间隔10秒。
–将细菌涂片放入洗涤液中,静置20秒。
–用细胞棉棒从上到下蘸取革兰染色液,均匀地在细菌涂片上涂抹。
–将细菌涂片放入革兰染色液中,静置1分钟。
–将细菌涂片提起并用洗涤液轻轻冲洗10秒。
–将细菌涂片放入醇解液中,静置1分钟。
–将细菌涂片提起并用洗涤液轻轻冲洗10秒。
5.干燥和观察–用吹风机或自然风将细菌涂片吹干。
–涂片完全干燥后,将其放置在显微镜载片夹上。
–用显微镜在低倍镜下观察涂片,然后转换到高倍镜下观察。
观察细菌在镜片上的染色结果和细菌形态。
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

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微生物的细胞含水量大(一般可达80~90%或更高),菌体薄而透明,折光性强,因此,除观察活细胞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经过染色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至于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芽孢、荚膜,以及真菌的有性或无性孢子等,均需经特殊方法染色后,才能进行观察。
细菌的制片染色细菌涂片的制作与简单染色涂片制作:在干净载片上加清水1滴,用接种环(或牙签)取纯培养菌种(或牙垢等含菌标本)少许,与水混匀,涂布成薄层,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烘干,杀死菌体并使其固定在载片上。
注意:载片一定要清洁无油,即水滴可均匀散开,不收缩;取样要适当,不可过多;涂片要薄而均匀,干后呈淡乳白色、半透明状;烘干过程载片背面保持温热。
简单染色:在涂片上滴1滴复红或其他染色液,染色1分钟,倾去染料,用水沿玻片一侧轻轻冲去多余染料,擦干载片背面及周围水渍,风干,镜检。
此方法用于观察细菌外形及大小。
革兰氏染色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染色方法。
用于鉴别细菌,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及革兰氏染色阴性两大类。
染色步骤:用上述方法制备细菌涂片,干燥后,加结晶紫1滴,初染1分钟,用水冲去多余的染料;稍干后,加媒染剂卢戈氏碘液2~3滴,固定1~2分钟,用水冲去碘液;稍干后,加95%酒精1~2滴,脱色20~30秒,迅速用水冲洗(此时革兰氏阳性菌紫色,阴性菌无色);滴加0.5%番红1滴复染1分钟,使被脱色的阴性菌着色。
镜检时,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为酒精脱色,脱色过轻,阴性菌脱不掉紫色;若脱色过重,阳性菌的紫色也会脱掉。
因此,染色时首先应制好薄而均匀的涂片,并掌握好脱色时间。
此外还应注意菌龄,某些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其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因此,染色用菌种应是24小时内的培养物。
特殊结构染色细菌的鞭毛、芽孢、荚膜等特殊结构,必须用特殊方法才能使其着色。
芽孢染色:芽孢壁较厚,染料不易透过,但着色后亦不易脱色。
芽孢染色一般需用培养24~48小时的菌种,涂片风干后,加5%孔雀绿染液3~5滴,用酒精灯微火加热至出现蒸气(不断补充染液,使其保持不干,也不沸腾),染色5~10分钟,冷却后,用水冲洗,再用0.5%番红液复染1分钟,水洗,风干后镜检。
细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具体步骤

细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具体步骤
细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用于观察和研究细菌生物膜的形态和结构。
下面我将介绍细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的具体步骤:
1. 准备材料和试剂:包括结晶紫染色溶液、96%乙醇、蒸馏水、细菌培养液、玻片、载玻片等。
2. 制备玻片:将玻片放在95%乙醇中清洗,并在烘箱中烘干。
3. 制备细菌涂片:取适量的细菌培养液在玻片上滴液,用无菌镊子夹住另一块玻片,将液体均匀涂抹在玻片上,然后在空气中晾干。
4. 固定细菌:将涂片放入95%乙醇中浸泡5分钟,固定细菌。
5. 洗涤:将固定后的玻片在蒸馏水中洗涤一次。
6. 添加结晶紫染色溶液:将染色溶液滴在涂片上,使之完全覆盖细菌。
7. 染色:将涂片放置在染色盘中,静置15-30分钟。
8. 洗涤:将染色涂片放入蒸馏水中洗涤,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
9. 去水:将涂片放入96%乙醇中固定染色。
10. 干燥和观察:将涂片放入烘箱中干燥,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生物膜的结晶紫染色效果。
细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的步骤相对简单,但需要注意的是各个步骤操作时要细心,保持无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细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生物膜的形态和结构,为细菌生物膜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简介: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微生物染色装置,涉及医疗卫生临床检验设备领域,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放置台和安装台,安装台上设有试管,试管底部设有控制试管启闭的开关机构;箱体内位于放置台的下方设有水池,还包括用于驱动水池升降的驱动机构,水池连通有控制水流进和流出的执行机构;箱体底部设有用于产生热风的送风装置,箱体顶壁开设有通孔;开关机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信号连接有控制器;箱体内壁固接有位于水池上方的环形导流带,环形导流带远离箱体内壁的一侧向箱体内壁弯曲;水池底部设有环形导轨,环形导轨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的顶端固接有高于水池的帆状物,帆状物能够将风能转换为动能,帆状物靠近水池内壁的一侧能够与水池内壁接触。
技术要求1.一种微生物染色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用于放置载玻片的放置台,放置台的上方设有安装台,安装台上设有用于盛装染色液的试管,试管底部设有控制试管启闭的开关机构;箱体内位于放置台的下方设有水池,还包括用于驱动水池升降的驱动机构,水池连通有控制水流进和流出的执行机构;箱体底部设有用于产生热风的送风装置,箱体顶壁开设有通孔;开关机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信号连接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壁固接有位于水池上方的环形导流带,所述环形导流带远离箱体内壁的一侧向箱体内壁弯曲;所述水池底部设有环形导轨,环形导轨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的顶端固接有高于水池的帆状物,所述帆状物能够将风能转换为动能,帆状物靠近水池内壁的一侧能够与水池内壁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帆状物为与滑动杆的顶端固接的帆叶,所述帆叶倾斜设置,滑动杆靠近水池内壁的一侧设有刮板,刮板与水池内壁接触的一侧设有刷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流带包括固定部和弹性形变部,所述环形导流带通过固定部与箱体内壁固接,所述环形导流带的弹性形变部位于放置台的上方,所述箱体顶壁设有多个电动推杆,电动推杆输出端的端部与环形导流带的弹性形变部固接,电动推杆与控制器信号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箱体内顶壁固接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输出轴端部与所述安装台同轴固接;安装台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圆孔,所述试管放置在圆孔上;放置台上开设有与试管中心位置对应的用于放置载玻片的凹槽,试管底部还设有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的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步进电机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控制器信号连接有计时器,计时器设有第一时间阈值、第二时间阈值、第三时间阈值和第四时间阈值,当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检测到载玻片反射信号时,控制器同时控制步进电机停止、开关机构打开、计时器开始计时和执行机构放水,当计时器计时第一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控制微型电磁阀关闭;当计时器计时第二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启动驱动机构将水池上升至将载玻片浸没;当计时器计时第三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复位,同时控制电动推杆的输出端收回;当计时器计时第四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同时控制步进电机启动、计时器清零和电动推杆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的一侧连通有穿过箱体的进水管,水池另一侧连通有穿过箱体的出水管,所述执行机构为安装在进水管上的进水电磁阀以及出水管上的出水电磁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轨的上部开设有条形孔,环形导轨的底部还开设有过水孔,环形导轨内设有滚珠,滑动杆通过条形孔伸进环形导轨内与滚珠固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内设有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的液位传感器,控制器内预先设有最小液位阈值和最大液位阈值,当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液位低于最小液位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执行机构停止放水开始进水;当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液位高于最大液位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执行机构停止进水;当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复位后,控制器控制执行机构开始放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呈圆柱形,所述刮板与水池内壁接触的一侧与水池内壁的形状配合。
技术说明书一种微生物染色装置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医疗卫生临床检验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生物染色装置。
背景技术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生物群体,因为未经染色的微生物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所以在对微生物进行镜检时往往需要染色。
染色后微生物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用以分类以及活性检测。
目前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是将微生物进行革兰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或者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取样。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
目前大部分染色工作都是采用人工手动来完成,整个染色过程大概要持续十分钟左右,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如果观察样品多,染色时间长,工作疲劳程度增加,势必影响操作规范程度,从而造成制片质量差,影响检测精度。
现有的染色装置一般包括箱体,箱体内顶壁固接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输出轴端部固接有转盘,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外套设有与步进电机底座固定的套管,套管上同轴连接有滴染盘,滴染盘位于步进电机底座与转盘之间;滴染盘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圆孔,圆孔上设有试管,试管底部设有微型电磁阀;转盘上开设有多个与试管中心位置对应的用于放置载玻片的凹槽;所述箱体内位于转盘的下方设有水池,箱体顶部设有用于升降水池的驱动机构,水池连通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分别设有进水电磁阀和出水电磁阀;所述箱体底部设有热风机,箱体顶壁和底部侧壁均开设有多个通孔;步进电机、微型电磁阀、驱动机构、进水电磁阀、出水电磁阀热风机信号连接有控制器。
现有的染色装置虽然解决了人工进行染色操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1、通过提升洗涤池使载玻片放置台浸入水中实现对载玻片的清洗,虽然每次清洗载玻片后都会将洗涤池内的水换掉,但是滴入载玻片微生物内的染色液容易聚集在洗涤池内壁,当下一次对微生物染色并清洗时,残留在洗涤池内壁的物质会造成对微生物的交叉污染,从而影响检测的精度。
2、由于风扇位于洗涤池的下方,风扇吹出的风只能沿着洗涤池的四周向上吹出,而载玻片放置台位于柜体的中心位置内,大部分向上吹出的风直接从柜体顶部吹出,并且由于载玻片放置在载玻片放置槽上,风由下向上吹出,风不会直接吹至载玻片上,导致对载玻片的干燥效果不好。
技术内容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微生物染色装置,能够在对载玻片进行清洗之前对水池进行清洗,以避免微生物染色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基础方案如下:一种微生物染色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用于放置载玻片的放置台,放置台的上方设有安装台,安装台上设有用于盛装染色液的试管,试管底部设有控制试管启闭的开关机构;箱体内位于放置台的下方设有水池,还包括用于驱动水池升降的驱动机构,水池连通有控制水流进和流出的执行机构;箱体底部设有用于产生热风的送风装置,箱体顶壁开设有通孔;开关机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信号连接有控制器;所述箱体内壁固接有位于水池上方的环形导流带,所述环形导流带远离箱体内壁的一侧向箱体内壁弯曲;所述水池底部设有环形导轨,环形导轨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的顶端固接有高于水池的帆状物,所述帆状物能够将风能转换为动能,帆状物靠近水池内壁的一侧能够与水池内壁接触。
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将装有微生物的载玻片放置到放置台上,启动送风装置,通过控制器控制执行机构使清水流进水池内,并在一段时间后通过控制器控制执行机构停止进水,由于箱体内壁固接有位于水池上方的环形导流带,环形导流带远离箱体内壁的一侧向箱体内壁弯曲,向上吹出的热风在遇到环形导流带后向下吹到水池的水面上,高于水池的帆状物在风的吹动下有发生转动的趋势,由于帆状物与滑动杆固接,所以帆状物驱使滑动杆沿着环形导轨滑动,在滑动杆滑动的过程中,帆状物靠近水池内壁的一侧与水池内壁接触而实现对水池内壁的擦拭;通过控制器控制开关机构打开,将试管内的染色剂滴到载玻片上,在对载玻片进行固定的时间内,帆状物不断地对水池内壁进行擦拭清洗,固定时间结束后,通过控制器控制执行机构放水,当放水结束后,控制执行机构关闭放水通道打开进水通道,一段时间后再次关闭进水,此时水池内壁的残留物被刮掉并随着水流排出,避免残留在水池内壁的物质会造成对微生物的交叉污染,也就提高了检测的精度;然后通过驱动机构控制水池移动至将放置台浸没,从而实现对载玻片的清洗,在此过程中,帆状物在风力作用下不断的带动滑动杆沿着环形导轨滑动,滑动杆起到对水池的搅拌作用,增强对载玻片清洗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帆状物为与滑动杆的顶端固接的帆叶,所述帆叶倾斜设置,滑动杆靠近水池内壁的一侧设有刮板,刮板与水池内壁接触的一侧设有刷毛。
采用上述结构,倾斜设置的帆叶在受到竖直向下的风力作用时,会受到沿环形导轨切向方向的作用力,从而滑动杆能够沿着环形导轨滑动;刷毛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实现对水池内壁的擦拭清洁。
进一步,所述环形导流带包括固定部和弹性形变部,所述环形导流带通过固定部与箱体内壁固接,所述环形导流带的弹性形变部位于放置台的上方,所述箱体顶壁设有多个电动推杆,电动推杆输出端的端部与环形导流带的弹性形变部固接,电动推杆与控制器信号连接。
当对水池进行清洗时,电动推杆输出端的端部推动环形导流带的弹性形变部,使环形导流带的弹性形变部向下弯曲,从而使热风能够向下吹动帆状物带动滑动杆滑动;当需要对清洗后的载玻片进行干燥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向内收回,从而使环形导流带弹性形变部向上展开,使向上吹出的热风经过环形导流带后再向下吹出的面积增大,让热风能够直接吹至放置台上的载玻片,进一步加强对载玻片的干燥,有利于对载玻片进行下一步的染色。
进一步,箱体内顶壁固接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输出轴端部与所述安装台同轴固接;安装台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圆孔,所述试管放置在圆孔上;放置台上开设有与试管中心位置对应的用于放置载玻片的凹槽,试管底部还设有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的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步进电机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控制器信号连接有计时器,计时器设有第一时间阈值、第二时间阈值、第三时间阈值和第四时间阈值,当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检测到载玻片反射信号时,控制器同时控制步进电机停止、开关机构打开、计时器开始计时和执行机构放水,当计时器计时第一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控制微型电磁阀关闭;当计时器计时第二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启动驱动机构将水池上升至将载玻片浸没;当计时器计时第三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复位,同时控制电动推杆的输出端收回;当计时器计时第四时间阈值结束后,控制器同时控制步进电机启动、计时器清零和电动推杆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