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石朋辉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学生:石朋辉护理学院09级药学1班学号:200954030123【摘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各种原因不合理用药所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非常常见,怎样提高自我意识,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合理安全的应用药物进行治疗,是需要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的。
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安全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有1/7因病死亡的患者不是死于自身所患的疾病,而是死于用药不合理.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1 当前临床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1。
1 滥用抗生素在临床上,选用药物不当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最为严重,这是全球都非常关注而令人担忧的问题。
临床医师忽视抗生素的用药指导原则和指针,在没有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情况下,试验性选用抗生素,常见一种抗菌药物用几天,疗效不好就换用其它的抗菌药物,整个治疗过程一个患者可换三至四种或更多的抗菌药物,既耽误了治疗,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增加了细菌耐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1。
2 盲目用药临床医师不熟悉药物或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我们常见医师们轻率地给孕妇选用洛美沙星、给小儿静脉滴注诺氟沙星,这两个药物均属喹诺酮类药,在未成年动物实验中可影响骨骼发育.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未成年儿童禁止使用该类药物。
浅谈合理用药与药物的不良反应

浅谈合理用药与药物的不良反应摘要】合理用药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负担的重要举措。
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在于落实国家药物政策、规范医疗行为、加强药学服务等。
由于我国80% 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销售,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主要场所,合理用药涉及患者就医的各个环节。
只有在医、药、护、患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
【关键词】药物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学服务【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051-02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据WH O 报告,全世界50%以上的药品是以不恰当的方式处理、调配和出售的,同时有50%的患者未能正确使用。
从而导致全球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七分之一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用药现象同样严重,其结果不仅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诱发药害,还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加重患者及社会负担。
因此,合理用药是全球卫生界共同的追求目标。
要达到合理用药,关键措施在于国家药物政策的指导和医、药、护、患各环节的共同努力。
一、合理用药(1)能够不使用药物治疗时,尽可能不使用药物,“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包括中药)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
(2)在使用药物时,特别是处方药,应主动向医生或药师进行用药咨询,因每个人的体质差异,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药物的使用剂量、方法也有所差异,切勿凭个人感觉随意使用药物。
(3)能够用口服药物治疗时,最好不使用注射剂,以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止用药及就诊。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1540家,2/3的临床分离菌株对青霉素中度或高度耐药。
无疑,耐药性的产生与不合理的应用抗生素密切相关。
为了避免耐药性的发生,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抗菌谱,对于单一菌感染,不要使用广谱抗菌药。
尽量使用一种抗菌药,最多二种[4]。
避免长期用药和盲目的预防性用药。
在充分考虑病情的情况下,应保留性地使用某些抗生素。
3小结抗生素的使用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选用治疗药物时应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及患者基础疾病状态、生理状态、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联合用药的后果。
同时,医务人员还要高度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切实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真正做到对菌下药,合理使用抗生素除了以上要求,还需要医生、药师、患者的通力协作。
医生应改变不合理的抗生素处方,药师应对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使用提出合理建议,同时患者应改变他们对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减少耐药性产生的机会,最终提高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缪晓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122-125[2]黄小红,毛美琴,等.257例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16:433[3]邵天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16:522[4]徐秀华,张华.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发展及现阶段任务[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16:534(收稿日期:2008-08-18)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王丹辉商丘市长征医院(476800)关键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 se dr ug r ea ct i on A D 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 D R。
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摘要正确地认识到药物的不良反应(ADR)及合理用药,因为这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合理用药,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尽量的避免中药使用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掌握它的权衡利弊。
也要正确的认识到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合理的避免ADR。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原因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使用中药的药物越来越多了,但是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了。
比如云南白药中毒可引起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而致死亡[1]。
因此,中药的不良反应不仅在于它的本身毒副作用,也在于它使用时剂量不当导致它产生不良反应。
所以,我们要正确掌握它的用法用量,使它充分发挥中药的防病治病的作用下减少伤害。
一、原因分析1、药材的来源存在差异性由于有些药材是同名异物的现象普遍,一药多物是影响中药安全有效的特殊问题。
同种药材来源却是不同科的植物,功能主治相似,在现实使用中会互相代替的现象有时会发生,不注意来源及用量,难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是它们的毒性却是有区别的。
如白附子,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药材称“禹白附”;而黑龙江、吉林、上海、广东等地,使用的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药材称“关白附”,关白附毒性比禹白附大。
山豆根有广豆根和北豆根之别,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吐[2]。
临床应用时可因品种混乱,误用而导致中毒。
2、药物有效成分是毒性成分及用量不当中药六神丸滴丸的成分含有雄黄、蟾酥,而这两种成份皆为毒性中药,需要严格的控制它的剂量,如果使用时过量使用会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对于这种有毒的中药材在临床上使用时需要严格的控制剂量,确保合理用药的安全。
3、炮制因素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可以增加药效,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等。
但不当的炮制也会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上升。
浅析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浅析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药物使用中是一种常见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及时发现和消除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带来的不了结果。
由于环境的恶化,人们治病越来越依赖抗菌药物,现在临床使用的抗生素药物多大100多种,而抗菌药物正是不良反应的始作俑者,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的生命,这并不能否认它来临床使用中引起了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我们以方面要加强对临床应用的过程中监督,另一方面要探讨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来减少临床不良反应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标签:不良反应、安全用药、抗生素怎样才能在治愈疾患的同时,推其他好的部位产生小的伤害或不产生伤。
有一个数据也许会让我们明白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这个数据就是,全球每年的死亡人口中有1/7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每年有20%的住院患者有过用药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反的原因有25%是由于抗生素使用不当。
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药品越来越贵,疾病越来越难治,造成这个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病菌产生了抗药性,造成抗药性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滥用抗生素。
用药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终生的使命。
一滥用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你医院拿了病人很多钱,却没有医治好患者的病,或者说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缓解,这与现在的意愿没有回归社会福利性质有很大的关系,但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就是医生为了省事,大量使用抗生素有很大关系,这也是药源性、医源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在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中有70%的人使用抗生素,二级医疗机构的使用率为80%,而一级医疗机构的使用率竟达到90%,快成了只要住院就打抗生素的地步,抗生素的滥用致使药费急剧攀升,而最痛心的是有些医生没有对抗生素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对病人也没有进行病源学系统地检查、分析,痴迷于“新、特、洋、贵”,认为新药、特效药、洋药、贵药就是管用的药,这就给临床医疗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这种后果就是病没有治好,而病菌还产生抗(耐)药性,也就是现在的药对这种病不起作用,最终的结果是病越来越难治,药费越来越高,甚至造成有些病人无药可治而死亡。
合理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防护

合理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防护1. 引言在医学领域中,药物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和药物特性,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剂量、用法和用药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然而,不合理用药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情况下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合理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防护是医务人员必须重视和遵守的原则。
2. 合理用药的概念和原则合理用药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合理应用药物,以取得最佳疗效的方法。
合理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性选择适宜的药物。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和生理特征,选择适宜的药物种类。
同时,还应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便利性及经济性等方面的因素。
•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药物的剂量。
并且,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来给药,遵循药物的服用顺序和给药时间。
•监测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疗效,及时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3.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产生的与药物治疗无关的不良生理或行为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3.1 轻度药物不良反应轻度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是指症状较轻或者短暂的反应,如头痛、恶心、腹泻等。
为预防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可采用以下措施:•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过度用药。
•了解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药物的可能不良反应。
•监测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计划。
3.2 中度药物不良反应中度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是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的反应,如皮疹、肝功能异常等。
为预防中度药物不良反应,可采用以下措施:•在给药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和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严格按照医嘱和说明书的规定给药,避免超剂量或不规范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论文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论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关键字:不良反应合理用药1药品不良反应名词解释1.1ADR(Adverse Drug Reaction)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
在一种新药或药品的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1、对人体有害的副作用。
如阿托品被用于解除胃肠痉挛而引起口干等。
2、毒性反应。
如引起失眠、耳鸣、贫血、肝功能损害等。
3、过敏反应。
4、其他不良反应。
如药物依赖性、致畸、致突变、致癌等。
1.2分类1.A型不良反应是因为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特点是能够预测,与通例的药理作用有关,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1%),死亡率低。
首要表现包括过度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后遗效应。
2.B型不良反应是与药品的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
特点是一般很难预测,通例毒理学筛选不能发觉,发生率低(<1%=,死亡率高。
进一步分类为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和变态反应。
3.C型不良反应有些不良反应难以简单地归于A型或B型,有学者提出为C型不良反应。
C型不良反应的特点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或不全,非特异性(指药品),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较长。
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治疗建议

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治疗建议药物治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手段,但是药物也会存在着不良反应。
随着医学发展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但是与此同时,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也成为了医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篇文章将探讨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治疗建议。
一、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是指药物使用后,除预期治疗效果外,同时也出现了不可预见或预期的负面反应。
不良反应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药物过敏、毒性反应、药物副作用等。
1. 药物过敏药物过敏是指在药物治疗中,患者出现的过敏性反应。
致敏的药物包括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化学药物等。
过敏性反应的症状表现不一,轻者可能仅表现为皮疹、瘙痒等,重者则可能导致身体器官衰竭,甚至引起死亡。
2.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使用后,药物成分在人体内部产生了有害物质,导致机体组织器官损伤的反应。
这种反应常出现在药物剂量过大或治疗时间过长的情况下。
常见的药物毒性反应包括肝肾功能损伤、血液系统损伤等。
3. 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在药物治疗中,除预期治疗效果外,同时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副作用可能轻微,也可能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常见的药物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二、药物治疗中的治疗建议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如何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治疗效果,是医生和患者都关注的问题。
以下是关于药物治疗中的一些治疗建议:1. 个性化治疗在开展药物治疗前,医生应该仔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家族病史等情况。
针对患者特定情况,给予个性化治疗,同时在治疗时,加强监测,定期检查。
2. 合理用药在用药时,医生也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和年龄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过量用药和不必要用药。
特别是老年人、孕妇、儿童等患者,应该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和适当性。
3. 药品管理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遵守医嘱,按时按量用药。
患者也应该注意药品的质量和来源,避免使用不合格或伪劣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管理·教育·教学 •247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徐 斌(新疆克拉玛依市昆仑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摘要】合理用药与合理治疗相伴行,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药物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讨论非常多。
有报道显示,全球因不合理用药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的1/7。
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在住院患者中约有1/5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25%是抗生素导致,因此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定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临床上的用药要求不单针对疾病的治疗,也广泛要求到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之中。
【关键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抗生素;相关因素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05-0247-02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对人体有害的或意外的反应。
药物有它的两重性:用药可改善人体状况或抵抗病原体,这是治疗作用;用药产生的毒副作用而危害人体,这是不良反应。
有些不良反应是很严重的,可造成很大的痛苦,还可致残,甚至致命,必须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副作用、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
合理用药的前提是合法用药,根据病情、患者体质和药物的药理、药性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1]。
注意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
在疗效相同的药物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选择价格适当的药品。
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和经济的用药。
现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浅谈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及合理用药措施。
1 不合理用药现状以抗生素的使用为例,在我国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的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0%、80%、90%,导致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甚至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的后果。
大部分医师对抗生素的了解很少,在选择种类、剂量方面很盲目又或者不同抗菌药同时使用,导致耐药菌大量产生,使其感染越来越多,费用也突飞猛长,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滥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所致。
如上呼吸道感染,多数是因病菌引起,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病菌的抗药性,致使患者身体从根本上造成药源性损害[2]。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有各种不同的菌群,它们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使用抗生素就会对某种菌群造成破坏,相对的菌群过多而导致感染严重的甚至死亡)而导致这些用药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医师缺乏对抗菌药物知识的了解,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而造成的。
不仅如此,患者也已经把抗生素作为常备药,稍有不适就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孰不知会造成浪费和病菌抗药的出现。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需要医师、患者、要是及药物管理部门的共同合作2 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医务人员和患者作为药物的使用和接受人群,共同导致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就医务人员方面而言:给药途径、给药方法以及用药剂量、用药时长等错误均会导致不良反应出现,如忽视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不恰当停药或减量会导致反跳现象出现。
而庆大霉素如果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使得患者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会导致呼吸抑制。
就患者方面而言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以及患者的病理和营养状态[3]。
①年龄:不同年龄人群因其代谢能力差异,对相同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老年人和儿童因其代谢和排泄功能相对相差,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青年人群,如粒细胞减少症和药物性皮炎;②性别:由于男女的生理发育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所以对药物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妊娠期和月经期妇女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远高于男性,此时不慎重用药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③个体差异:在同等条件和状态下不同个体对相同药物相同剂量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其中遗传也是造成个体差异的中药因素。
④病理状态:不同患者具有其独特的特异性,以点概面的药品使用方法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效果。
很多药物在具有治疗效果的同时,会对具有肝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产生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加剧肝肾功能的损伤。
⑤营养状态:不同营养状态的患者,其使用药物的效果不尽相同,如维生素缺乏的患者使用异烟肼时更易出现神经损伤,甚至损伤程度高于维生素非缺乏人群[4]。
3 解决方式不合理用药的方式3.1 医务人员方面:增强合理用药知识,减少滥用药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 的原因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等,要做到合理用药需要首先要了解药物本身的药性和毒性,最低限度的减少因治病而引起的二次伤害,其次在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要知道药物间会不会发生药物的药性减弱或是产生其他毒性而危害机体,再次配制药物时,对药物制剂的全面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根据机体的情况不同要选择适当的剂量、合适的剂型和保证药物的质量[5]。
3.2 患者方面:①不轻信、不迷信:对广告中的药品广告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些药品广告一味夸大药品的有效性,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造成患者对药品的错误认识。
对所谓的新药、贵药和进口药保持谨慎的态度,改变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的观点,不要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
②不盲目: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对药品剂量不随意更改。
很多人认为药物或者常用药物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导致不利用药持续存在。
③注意观察自身反应:开始服药后注意观察自身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出现立即停药并就诊。
同时需注意不要随便的给可疑不良反应下结论,需要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评价。
4 小 结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讲关注点放在健康与保健方面,随着药品使用的透明化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人们越发注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
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该本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248• 管理·教育·教学 •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1] 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2] 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C].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3]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4] 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5] 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24):42.临床常见的不适宜用药医嘱王海秀 赵正平 赵建梅 王学艳(云南省大理州医院药剂科,云南 大理 671000)【关键词】静脉用药;给药剂量;给药浓度;给药时间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05-0248-02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 )的建立及运行,在提高静脉药物治疗水平的同时,给药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药师充分发挥专业作用:在调配之前进行处方适宜性审查,纠正处方上的给药错误和配伍禁忌,为临床提供药物载体、给药时间、给药速度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干预不合理医嘱,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1-3]。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之间,PIVAS 累计调配与处理的医嘱有790797条(组),干预过6784组不合理用药医嘱,占全部用药医嘱的0.86%,医嘱合格率为99.14%。
这些不适宜医嘱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理化禁忌(1210条)、药理学禁忌(29条)、溶媒选择不恰当(319条)、药物浓度过高(4746条)、超剂量用药(480条)。
1 常见的理化禁忌1.1 与维生素B 6相关的不合理配伍包括:与地塞米松注射液配伍,二者合用易产生浑浊、沉淀;肌苷为碱性药物,维生素B6为酸性药物,故不宜与肌苷注射液配伍;林格液易使维生素B6的稳定性下降;与654-2注射液配伍易产生浑浊。
1.2 与维生素C 相关的不合理配伍包括:肌苷为碱性药物,维生素C 为酸性药物,二者不宜配伍;维生素C 与维生素K 1混合在一起时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宜配伍;维生素C 与多种微量元素混合后溶液迅速变为黑色,导致药品变质,故不宜配伍。
1.3 甘露醇加地塞米松:20%甘露醇注射液为过饱和溶液,加入其他任何药物均可促发结晶析出;在PIVAS ,室内温度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低温情况下甘露醇更容易结晶。
1.4 碳酸氢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为碱性药物,在pH 3.2~5.5的5%GS 注射液中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宜配伍;碳酸氢钠可与林格氏液中的氯化钙发生化学反应,可生成碳酸钙沉淀,二者不宜配伍。
1.5 丙胺酰谷胺酰胺注射液与电解质有配伍禁忌,本品宜与可配伍的氨基酸注射液混合后,与载体溶液一起输注。
1.6 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相关的不合理配伍:葡萄糖酸钙禁止与氧化剂、枸橼酸盐、可溶性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配伍,因为可生成钙盐沉淀,危及生命;葡萄糖酸钙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混合后易发生浑浊、沉淀,使地塞米松的活性下降;因水溶维生素中含有维生素B 6,而维生素B 6与葡萄糖酸钙之间有配伍禁忌,所以二者不宜同瓶混合输注。
1.7 与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相关的不合理配伍: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属于高渗透压、低pH 的溶液,同时,金属离子可使多种药物变质失效,故本药宜稀释后单独使用;多种微量元素加入脂肪乳注射液中,可导致破乳,产生的大脂滴可能会引起血管的脂肪栓塞;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含铁、锌、锰、镉、钾等金属离子,能与头孢曲松成盐,发生沉淀,从而造成致命的危害,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与多种微量元素稀释液之间应充分冲管后方可输注。
1.8 与胰岛素相关的不合理配伍:所有的抗感染药物与胰岛素都有配伍禁忌,不宜混合调配;因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为避免过敏反应和胰岛素失活,中药注射液不宜与胰岛素同瓶配伍;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含有金属离子,金属离子通过破坏胰岛素分子表面的水化层和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使胰岛素发生聚集,发生淀粉样纤维化而失去活性,在纤维化的过程中,胰岛素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变为β折叠,具有β折叠结构的成熟纤维具有细胞毒性,高价正电荷的金属离子比低价金属离子的促淀粉样纤维化作用更强。
此外,二价金属离子可与胰岛素形成复合物;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中含有亚硫酸氢钠,该物质会降低胰岛素的效价,二者不宜配伍。
2 常见的药理学禁忌此类配伍禁忌被PIVAS 发现的频率较少:左氧氟沙星用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会导致增生活跃的软骨组织遭破坏,影响生长发育;左氧氟沙星可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若非必须,孕产妇均不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林格氏液中含氯化钙,而钙离子和镁离子在药理学方面是相互拮抗的,故门冬氨酸钾镁和林格氏液及葡萄糖酸钙均不宜配伍;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中加入丹参注射液,会使严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增加;胸腺五肽一般用于18岁以上的人群,18岁以下的人群慎用,因缺乏安全资料;使用头孢菌素或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同时,加用10%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会使过敏反应发生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