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主粤与广西沿海地区的近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济棠主粤与广西沿海地区的近代化

【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广西沿海(钦廉)地区出现了某些近代化的因素。陈济棠主粤期间,广西沿海的立体交通与通讯网络初步形成,近代化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增强,北海成为粤西主要对外贸易口岸;商贸繁荣,物价平稳,经济发展上一个台阶;社会事业得到一定发展,城市建设成就较为突出。陈济棠的治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沿海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陈济棠;主粤;广西沿海;钦廉;近代化

【作者简介】吴小玲,钦州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硕士,广西钦州535000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3)03 - 0116 - 06

陈济棠,广西防城人(原属广东),国民党一级上将。他统治广东八年(1928年—1936年).人称南天王。尽管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客观上看,他确实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给广东社会发展予较大影响。广西沿海地区(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简称钦廉地区)时属广东南路地区,对钦廉地区的治理是陈济棠治粤计划中的一部分,陈济棠的治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处于广西沿海地区的近代化进程。缅怀历史,可客观分析地方实力派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20世纪20年代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民初的钦廉社会政局多变,战事频繁,军政派系斗争激烈

辛亥革命后,钦廉地区各县境政局多变,战事频繁,军政派系斗争激烈。这里地处粤桂两省交界,成为粤桂等派军阀展开拉锯战的地区。不但有“东军”(广东军阀陈炯明的部队)与“西军”(广西军阀陆荣廷的部队)争夺地盘之战,有邓本殷的八属军(八属指高、雷、罗、阳、钦、廉、琼、崖等州)与孙中山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南路讨贼军总司令黄明堂的对峙,还有讨伐军、救国军等的纷争。军阀不但招兵买马,互相争战,而且在各自地盘里铸造货币,牟取暴利,鱼肉百姓。如邓本殷在八属内铸造伪币,称八属银,铸工粗糙,与当时流行通用的银毫差别很大,但又规定其价值与银毫相等。民众拒绝接受,但八属兵强令使用。民国12年(1923年),八属军副总指挥申葆藩分别于钦城占鳌街和防城竹山埠设厂造八属银发行。外地奸商又学样仿铸,致使假银币充斥市场,真假混杂难分,影响正常贸易,人民苦不堪言。

由于地方军阀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地方治安,盗贼、土匪乘机四出抢劫,社会混乱不堪。在合浦,就发生了影响较大的民国10年山口的“匪焚沈仙舫宅”匪案和民国16年刘朱华匪乱。民国元年~15年(1912年-1927年),灵山县内各地盗匪如毛,到处杀人放火,勒索、抢劫财物,社会一片混乱(军事志)。

(二)经济近代化因素的微弱出现

1876年北海开埠后,特别是中法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逐步进入钦廉地区。外国货物源源不断地流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广西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的瓦解,经济逐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到20世纪20年代,钦廉地区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经济近代化趋势。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出现。当时,外轮从钦廉的港口运出花生油、桂皮、靛青、土制纸、八角油(茴油)、矿石(石膏、锰矿)、锡材、牛皮、陶瓷制品、铁锅、爆竹、猪鬃、桐油、烟叶等农产品,刺激了原有经济作物(甘蔗、桑树、花生等)的种植。明嘉靖年间,钦州“蚕,钦人少养”,“桑,木坚,可制弩”,到清朝“乡间种桑,屋角门前,种大桑叶三五株,或五七株,此外多种于山岭边……”。人们开始投资种植一些有利可图的出口土特产,如1907年,驻钦州防军分统宋安枢、凌霄等合股于十万山的马笃山、叫岐、大塘等地大面积种植茴桂。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一批专业销售(收购)行业开始形成,如北海“蓝靛行、牛皮鸭毛行,资本皆甚钜,生猪、蔗糖、花生油、元肉、黄麻等副邦行专与香港贸易获利亦够”。蓝靛行“为清末民初廉州最大行业”,主要聚集在合浦廉州的下街。一些对农产品如桐油、牛皮、八角、茴油、靛青等进行初步加工的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各种专门生产区域,如钦州的“三那”、平吉的甘蔗种植、小董的蚕桑业、合浦廉州的爆竹作坊、合浦、灵山及博白等地的蓝靛业等生产区域开始出现。一些专业圩镇如钦州黄屋屯锰矿外运,平吉、青塘的石膏和钛铁集散地等开始形成。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中国商人集股的怡和公司在北海的高德建锯木厂和木材贮货场,全套设备从英国格拉斯哥市运来,这是钦廉地区最早引进机械化设备的企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廉钦道龚心湛在钦州设平民实习工场,雇请师傅教习藤器、毛巾生产技术,培训了一批技术工人,这是钦廉地区较早出现的带有微弱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商号、商会的出现。光绪年间,北海有“店铺不下千间,而大中商场约四五十家,以广府人尤占多数”。钦州也出现了“义聚源”、“戴安记”等百家商号。民国前后,在东兴出现了新和安、钟裕源商号等,云集了一批经营日用百货的进出口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海成立了商务分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北海商人成立了本埠商会并成立了商务分会,1909年,钦州出现了商务分会。

各类银行分支机构设立。1904年,广东省银钱局在北海设立北海关银号。辛亥革命前夕,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陆续在北海设立办事机构。洋行出现,“银号始设于有洋关之处,主收税关银,该号每日派人到海关兑收”,洋商行不断增多,如“德商森宝行……”,“德商捷成行……法商孖地行”。当时,市面上出现的货币不但有本国的银毫、银元、铜仙,还有英国鹰洋、法国楂柱、墨西哥银元、越南银元等。

新式教育的出现,始于外国教会在北海设立的学校。如英国人开设的义学,法国创办的法国学堂、德国人创办的德华学堂等。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三十三年(1907年),钦州知州李象辰在钦兴办两等小学和中学堂。

文化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改变。广西最早的民信局、最早的蒸汽轮船、第一台发电机均首先在北海出现,电灯、报纸也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到这一地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于1907年—1908年在钦廉地区发动了两次起义,一批钦廉籍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黄明堂、刘梅卿、唐浦珠等追随孙中山参加了革命。

(三)近代化的交通建设崎形发展

水运交通是钦廉地区的主要交通手段。北海开埠后,外国侵略者掌握了海关、港务和航运大权。由于外轮的进入,打破了钦廉地区传统的运输格局,也促进了其近代对外交通格局的出现。但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钦廉地区的交通建设呈崎形发展。陆路交通一直不发达,近代公路到清末才出现,1906年“钦廉道”王秉恩修筑廉(州)北(北海)大路路基,辛亥革命后,钦廉道郭人漳将其开通并开始行驶汽车。县级公路直到1923年才开始动工。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再加上处于中国的边陲地区,钦廉(广西沿海)地区虽然已经出现近代化的曙光,但其发展是比较微弱的,还处于近代化的起步阶段。

二、陈济棠的治粤措施对广西沿海地区近代化的推动

1926年7月,陈济棠率领国民党第十一师进驻广东钦廉灵防四属,师部设在北海。随后,陈济棠部通过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南征,打败了邓本殷、申葆潘在钦廉的势力,张瑞贵率部归顺,钦廉地区因各派军阀长期争夺而造成的混乱局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接着,他以钦廉为地盘,利用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于1929年执掌广东军政大权。陈济棠上台后,为了摆脱困境,扩大实力,同南京政府抗衡,高度重视经济建设。1932年,他颁布了《广东三年施政计划》,明确“三年计划系以经济为重心”,其项目分为“整理”和“建设”两大方面,从193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建设”是施政的重点,涉及到政治、经济、交通、教育四大建设。经济建设包括农林、蚕桑、渔业、矿业、工商等项事业。交通建设分为公路建设、铁路建设、航政建设、电话通讯建设、航空建设等五大方面。教育建设作为“国家根本大计”和“文明根本”列入三年施政计划。三年施政计划内容详尽明确,多处明确地提到钦廉地区。的确,陈的主粤,特别是三年施政计划的实施,使钦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整体上上了一个台阶,近代化步伐加快。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立体交通与通讯网络初步形成,近代化交通体系初步建成

按照《广东三年施政计划》的规划,到1936年,广东初步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路运输为次、铁路与航空运输为辅的立体交通网,广东的公路总长与密度皆居全国第一位。全省94个县除南澳外都通了公路,通讯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钦廉地区也不例外,民国廿年《合浦县志·交通志》道:“在闭关时代交通尚简,海通以来情势变迁大非昔比。合浦一邑甯北路已划界线,廉北汽车亦谋进行,至航路有海轮,通信有邮电,文报有电传,凡世界交通事业偏远之区亦若具焉”。

早在1926年,广州经江门直达廉州、北海、钦州的公路开始修建。1927年,广州湾通钦州、防城的公路开通。1932年,北海开通了与平南、郁林等地公路。1933年,“北灵(北海至灵山)年内业已通车,而灵山距桂边,则仅有数公里之遥耳”。1934年,广州经江门、阳江直通廉州、北海和钦州的公路修通。到抗战前,北海经廉州至闸口、白沙、山口、安铺、遂溪、赤坎、广州的公路通车,境内建成公路262.9公里,为抗战时公路里程最多的县份。在防城县,陈济棠投资7万元(毫银)用于交通事业,1931年,修建从东兴罗浮至茅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