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粤方言中的避讳词
佛山人喜欢讲意头,向他们拜年,这些粤语千万不能说!

佛山人喜欢讲意头,向他们拜年,这些粤语千万不能说!佛山人过年,最讲意头今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各位小伙伴们一定要记得这些粤语禁忌,要记好,千万别说!忌讲“输”广东商业发达,所以忌讳“输”,很多语言禁忌都和“输”有关。
通书就是历书,也就是皇历,但粤语“书”与“输”同音,不好听,所以改叫“通赢”,也有人叫“通胜”。
同样“读书”也要说成“读赢”。
“丝瓜”的丝字也与“输”同音,广东人便把它改成“胜瓜”。
广东人喜欢改“舌”为“脷”,因“舌”与“蚀”音近;故猪舌头、牛舌头改称为猪脷、牛脷。
医生舌诊,曰“伸条脷出来睇睇”。
忌“少钱”广东人以水为财,忌讳与水相反的“干”。
怕干的原因是怕“荷包干”。
所以广东人把猪肝叫做“猪润”,不独如此,豆腐干、番薯干也被叫做“豆腐润”、“番薯润”。
同样是“干”,干杯时不叫“干杯”,而叫“饮胜”。
因为“杠”和“降”同音,广东人把“竹杠”称为“竹升”,希望“生意发达,步步高升”。
做生意,停下也不好,所以广东人乘车喊“停”叫做“慢”,该到站了叫“有慢”。
广东有淡菜,因为淡的意头不好,所以又被叫做“旺菜”。
忌意头不好苦瓜中的“苦”字广东人不喜欢,所以改成了“凉瓜”。
鸡脚叫凤爪,狗肉叫香肉,也是同样的原因。
粤语里面的“伯母”音与“伯冇”相近,所以也改称伯友(伯有)。
“大吉利市”广东人如果说了不祥的字句,该避讳而没有避讳,广东人有自己的处理办法,就是大呼“大吉利市”,认为这么一来,便可逢凶化吉、避凶就吉。
有人连打几个喷嚏,便立即大声说“大吉利市”。
吃饭时,不小心跌了筷子,也说“大吉利市”。
“落地开花”失手碎物,会急说“落地开花”,或者“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等,和“大吉利市”的作用差不多。
各位佛山街坊新春记得讲话要注意一点哦小编悄悄教会你们一句逢人讲一句:恭喜发财自然不会讲错话啦!来源:佛山电台、网络编辑:丁美君。
方言有哪些禁忌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不少方言语词,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生活。
各地不同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娱乐等面貌,也会在方言语汇中反映出来,如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故有“特首”之类的词语,外来语十分丰富,赛马业则催生了一批赌马用语,娱乐业每年产生众多新词,影响内地汉语。
此外,像饮食文化中的诸多用词,亦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如“煨”、“涮”(北方方言)、“焗”、“煲”(粤语)、“泡饭”、“淘汤”(吴语)、“粄”(客家话)、“粿”(闽语)等皆是。
禁忌语是一种语言回避现象,在汉语中,各方言使用的禁忌语有所不同,反映次文化和地域心理状态的差异。
例如,北京口语中忌讳说“蛋”和“球”,所以像这几个词都是北京话的特有说法:“鸡子儿”(鸡蛋)、“摊黄菜”(炒鸡蛋)、“木樨汤”(蛋汤);“球”则经常用作骂人的话,因此北京一带的人名和招牌都很少用“球”字。
但上海话却不避“蛋”字,而忌用“卵”字(指男性的私处);粤语地区不避讳“球”字,故人名经常可见“球”。
词语避讳有两类,一类是意义(形象)不好,需要回避,如许多地方忌“虎”,温州话遇“虎”字改称“大猫”。
一类是语音造成与某个音节同音,引起不好的联想,也要回避,如长沙话将“腐乳”称为“猫乳”。
省港地区由于商业发达,讲求吉利,所以广州话的禁忌语在各方言中数量最多。
例如“猪血”令人有不好的联想,所以要改说“猪红”。
汉人的亲属关系大致一样,但各地对亲属的称谓却不甚相同,尤其是南北之间的方言,更显出差异。
如对“儿子”的称谓,北方多称“儿”,南方的称谓则五花八门,如长沙话的“崽”、广州话的“仔”、闽语的“囝”。
湖南岳阳临湘一带的亲属称谓更奇特,只有男性称谓,缺少女性称谓。
爸爸是“爸”,妈妈也是“爸”,祖父叫“爹”,祖母也叫“爹”。
分辨男女的办法只是加“大”、“细”,爸爸是“大爸”,妈妈是“细爸”,以此类推。
在方言中同物异名和同名异实的现象很普遍,主要原因是各地的人情风俗、生活条件不同,我们可从中窥视各地的文化风貌。
潮汕方言中有特色的避讳例子分析

潮汕方言中有特色的避讳例子分析当一个外地人在潮汕农村地区听到孩子叫他爸妈为“阿叔”、“阿伯”、“阿婶”、“阿姨”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但其实这是我们当地的一种避亲称呼的风俗习惯。
原因在于:一是父母为了保住孩子不夭折,避开亲热的称呼,从小就教孩子这么叫;有的是因为迷信,认为孩子应移房过祖,不然不吉利,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有送人,就只好在称呼上改变。
儿时对父母这么称呼,长大了还是这么称呼,习惯成自然了。
二是“爸爸、妈妈”过去是城市及有学识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称呼,也有将父母称“阿爹、阿娘”的,农村百姓相对而言就很少用这样的词语,一般还是随俗称呼来得自在。
有的侨属儿子,称呼父母为“阿爸、阿妈”,是“爸爸、妈妈”的变音。
潮汕人对父母的称呼虽然避亲变相,但当父母逝世,哭灵时仍以“父呀!母呀!”哭诉,毕竟父母不在世了避亲称呼也没多大作用了。
潮汕方言中有一句俗话叫“哭父哭母”,指的就是哭灵时的称呼。
在潮汕地区,给孩子取名字时我们会极其注意五行以及不取与前辈名字相同乃至谐音的字。
命名方式有两种途径:一是按辈序命名;二是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
第二种命名方式比较普遍,命名前通常会请算命先生根据婴儿的生辰八字推算下命相,看是否五行是否欠缺,欠缺的话则会在名字上体现所欠缺的五行的字,比如一个男婴五行缺水,那他的名字会带有水的成分如“江、浩、清”等字。
但要注意不可以取与前辈名字相同的字,谐音的也不行。
这是中国传统的“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的伦理思想,潮汕地区保留较多中原传统,这种传统的命名习俗至今还保留着,比如男婴的父亲叫张军,男婴的祖父叫张伟清,那么男婴就不可以取名张小军(与其父亲同“军”字不妥)或张辉青(谐音其祖父的“qing”)以示对前辈的尊敬。
上面两个例子主要偏向于交际称呼方面,接下来我要提的是我们潮汕方言中避讳的诀术方面。
正月,一年之始,潮汕人将它看作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所以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禁忌语

省港地区由于商业发达,讲求吉利,所以广州话的禁忌语在各方言中数量最多。
比如「猪血」令人有不好的联想,所以要改说「猪红」;水上人家忌讳「翻」字,而「帆」字与它音近,故要改称「船」(或作「巾」旁);「空」与「凶」同音,因而凡与「空」相关的都要用「吉」代替,如「吉屋」(空房子)、「得个吉」(空空如也)。
以下是常见的例子:
意义(形象)不好,需要回避:
鸡脚──凤爪
狗肉──香肉
猪血──猪红
苦瓜──凉瓜
饮乾──饮胜
空手──两梳蕉
与某个音节同音,引起不好的联想,需要回避:
通书,忌「输」──通胜
丝瓜,忌「输」──胜瓜
一场空,忌「凶」──得个吉
空屋,忌「凶」──吉屋猪舌,忌「蚀」──猪猪肝,忌「乾」──猪润伞,忌「散」──遮
伯母,忌「冇」──伯娘。
粤方言吉祥语与地域文化

粤方言吉祥语与地域文化作者:黄蕾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8期黄蕾(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 吉祥语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向往幸福的传统观念。
不同地方各有其特殊吉祥语,而处于现代化程度高、商业气息浓厚的粤方言地区的吉祥语更具特色。
从内容上说,粤方言吉祥语反映了粤方言区特殊的商业文化、喜庆文化、饮食文化和禁忌文化;而从文化内蕴上说,粤方言吉祥语既是地域文化、社会心理的反映,也是粤方言区人际交往方式的反映。
[关键词] 粤方言;吉祥语;地域文化;社会心理;谐音构词[中图分类号] 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610(2015)08 -0082 -02[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4ssxm79)。
[作者简介]黄蕾,女,广东云浮人,华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言与词汇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
丰富的吉祥语构成了汉民族独特且寓意深刻的吉祥文化。
吉祥语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传统观念。
汉民族的日常生活里几乎离不开吉祥语,无论是喜庆节日赠祝福,还是特定场合送祝愿,这些带有吉祥愿望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向往幸福、追求愿望的心理。
许慎《说文解字》释日,“吉,善也,从士口”,“祥,福也,从示,羊声”。
《说文》里从“示”的字一般表示某种预示或征兆,而“吉祥”的本义又是善与福,可见,“吉祥语”是预示某种好征兆的话语。
吉祥语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内容上多与“五福”相关,即福、禄、寿、喜、财,具有祝福性、祈吉性;在形式上则多为词或短语,且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步凝固并稳定下来。
李炳泽指出,吉祥语最早源于上古白巫术中的祝祷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人们在特定场景中所说的祝颂语,也包括一些事物的命名。
汉民族的吉祥语极为丰富,而从商者众、商品经济发达的粤方言区,吉祥语更具有鲜明特色。
广东人讲粤语的禁忌

广东人讲粤语的禁忌
广东人讲粤语的禁忌
在粤语里,有些词语是广东人非常“忌”的!如果不了解,就很容易得罪人!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粤语的'禁忌词汇吧!
1“蚀”=亏
在粤语中,“蚀”等于盈亏了,
商人们最忌讳,
于是谐音的“舌”都改了,
“猪舌”改为“猪脷”,
取吉利的音。
2“空”=凶
粤语中的“空”和“凶”同音,
凶字不吉利,
所以粤语中直接把“空”改为“吉”,
“空屋”叫“吉屋”,
“空手而归”叫“得个吉”。
3“母”=无
粤语中的“母”和无同音
,不吉利,所以一般是不说的,
去拜访朋友家时“伯母”要称为“伯有”。
可能对于年轻人来说没什么禁忌,但是有些老人家还是比较在意的,所以有些话可千万不要乱说哦~如果真的不小心犯了忌讳,只要说句“大吉利是”就好了,意思是逢凶化吉,避凶就吉。
如果犯忌讳的还是小孩,还能说句“有怪莫怪,细路仔唔识世界。
”
【广东人讲粤语的禁忌】。
粤语生僻字拼音大全,人手一份!不怕打不出尴尬啦

粤语生僻字拼音大全,人手一份!不怕打不出尴尬啦粤语中有好多生僻字拼音,你知唔知点打出嚟?阿咩为大家带嚟一份资料,讲粤语嘅朋友可能全部都识读,但未必全部都可以打出嚟,而唔讲粤语嘅朋友,可以借机嚟学习下!氹(dang)= 哄;例如:氹你开心=哄你开心乜(mie) = 乜嘢 = 什么廿(nian)= 粤语发音(ya)二十卅(sa)= 三十冇(mao)= 没有;例如:有冇钱?= 有没有钱?甴曱(gad zad)= 蟑螂叻(le)= 很棒;例如:佢啲成绩好叻啵=他的成绩很厉害呵冚(hem)= 全部?;例如:冚家铲=全家死光光攰(gui)= 累佢(qu)= 他或她;例如:距系边个?=他是谁?呃(e)= 骗;例如:呃神骗鬼抦(bing)= 殴打;例如:我哋去抦果条友=我们去揍那个傢伙拎(lin)= 提、拿拗(ao)= 矛盾咁(gan) = 如此、这样;例如:咁啊?=这样啊? / 放在句尾可做语气词咗(zuo)= 了;例如:食咗饭未?=吃了饭没有?呢(ne)、哩(li)= 这;例如:呢啲事=这些事乸(na)= 雌性;例如:鸡乸=母鸡咦(yi)、噫 (yi)= 感叹词,啊(表奇怪);例:咦?咯(lo)= 语气助词咩(mie) = 什么;例如:有咩事?=有什么事?咪(mi)= 不要;例如:咪走~=不要走~係(xi)= 是;例如:係乜嚟架?=是什么东西来的?叼(diao)= 操唓(che)= 语气助词,表示鄙夷 =切哽(geng)=当然;例如:哽係=当然是唔(wu)= 不;例如:唔係=不是俾(bi)= 给;例如:你俾我啦~=你给我吧~屙(e)= 排泄;例如:屙尿=拉尿掂(dian)= 完结或状态佳之意;例如:搞掂=办妥掟(ding) = 扔啫(ze)= 语气助词;例如:唔係啫=不是的啰(luo)= 语气助词/啰嗦唸(nian)= 想;例如:我唸咁做唔好嘎?=我想这样做不好吧?啖(dan)= 口;例如:咬一啖=咬一口啵(bo) = 语气助词靓(liang)= 漂亮或表示幼稚;例如:靓仔=帅哥/小子揾(wen)= 找、挣;例如:揾食=谋生睇(di)= 看;例如:睇电视=看电视嗟(jue)= 语气助词,感叹声;例如:嗟~好吧毙咩?=切~很了不起么?嘅(ge)= 的;例如:你嘅道服呢?=你的道服呢?喔(wo)= 语气助词嗮(sai)= 语气助词浪费嗰(go)= 那;例如:嗰啲=那些嘞(le)= 语气助词嘢(ge)= 东西;例如:有嘢睇=有东西看嘈(cao)= 吵;例如:嘈乜鬼=吵什么东西嘎(ga)= 语气助词;例如:唔系咁嘎~= 不是这样的~嘥(sai)= 浪费、错过;例:咁好嘅机会嘥咗=这么好的机会错过了嗻(zhe)= 语气助词;例如:我先至23嗻=我才23呀~潎(pie)= 闪,走人撩(liao)= 挑逗;例如:撩是斗非=若是生非瞓(fen)= 睡;例如:眼瞓=困顿嬲(niao)= 生气/一向;例如:我好嬲/必嬲喺咁嘅=我很生气/向来都是这样的嫐(nao)解释同上嚟(li)= 来;例如:入嚟=进来囖(lo)語氣助詞吤(ge)例:将啲橙搣开一吤吤(一片片)妳(ni)女嘅'你'惗(nie)想例:成日惗埋晒啲衰嘢撇(pie)闪,走人蠹((du)例:一蠹尿淠(pei)例:一淠屎氽(tun)例:一氽水,一摊水嗌(wo)粤语发音(ai)例:嗌胶 = 吵架 / 嗌救命 = 喊救命嚄(wo)语气词,例:他打你啊,表达他真的打你,他打你嚄,表示开玩笑谂(shen)想,思考晏(yan)晏昼(下午);食晏(吃午饭)嗤(chi)打乞嗤(打喷嚏)啋(cai)啋理佢都傻(傻瓜才理他)嚿(huo)一嚿石头(一块石头)啩(gua)你会应承啩?(你会答应吧?)掴(guo)掴几巴(打几个耳光)揩(kai)揩油(占小便宜)嚡(hai)粗糙:条脷好嚡(舌头很粗糙)悭(qian)悭钱(省钱)呷(xia)呷醋(吃醋)喐(yu)喐手(动手)唔係'郁'邋(la)遢(ta)乌遭邋遢踎(meo)近读某;即蹲;佢哋习惯踎住食嘅(他们习惯蹲着吃)啱(ngam)唔啱着(不合穿);啱先(刚才)奀(en)奀妹(瘦弱的妹子)闩(shuan)读山,闩门(关门)呔(dai)车呔(车胎)唞(teo)早唞(晚安);唞凉(乘凉)劏(tang)劏猪(杀猪)。
粤语的歇后语

粤语的歇后语白云山蟋蟀 ---- 得把声生兹猫 ---- 入眼光棍佬教仔 ---- 见便宜莫贪打烂沙盆 ---- 璺(问)到笃璺,指器皿裂但未离东莞佬卖席 ---- 你生定死架(原指卖席佬强词夺理,后指人不会因为环境所困,人是能屈能伸的)升米浆条裤 ---- 硬梗(用一升的米磨成的米糊浆,泡出来的裤子太硬,比喻事情弄糟)风吹芫荽 ---- 荽(衰)贴地乌龟过门槛 ---- 但看此一翻切肉离皮 ---- 一刀两断乞儿煮粥 ---- 唔等熟飞机运茶壶 ---- 高水平(瓶)炮仗颈 ---- 爆完至安乐蓊菜文章 ---- 半通不通烧坏瓦 ---- 唔入叠火烧城隍庙 ---- 急死鬼挖肉罗疮生 ---- 自讨苦吃戥穿石(邓穿石) ---- 陪衬的乌蝇搂马尾 ---- 一拍两散航空母舰 ---- 食水深杉木灵牌 ---- 做唔得主白糖炒凉瓜 ---- 同甘共苦老鼠尾生疮 ---- 大晒有限二三线 ---- 好难变(二三线指不是主角的次级货色此句语是不好的东西很难会变好的) NumberOne ---- 有纹身(NumberOne,大哥大之辈)印印脚 ---- 等人约(无所事事)有胸毛 ---- 出蒲(恶人形象)有窦口 ---- 早??叮ò驳霉阆们?蚣?无端端 ---- 箫吹鬈(拳)(莫名其妙)赢粒糖 ---- 输间厂(十赌九输)三缺一 ---- 惨过乞(麻雀术语)失失慌 ---- 害街坊(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姿势 ---- ?邮导剩ㄐ橛衅浔?有早知 ---- ?悠蚨?ㄊ朗履蚜?眼湿湿 ---- 扮忧郁(猫哭老鼠)眼眨眨 ---- 扮花旦(虽无过犯,面目可憎之辈)玻璃眼镜 ---- 假晶(精)神台桔 ---- 阴干阿超着裤 ---- 谷住来雷公劈豆腐 ---- 稳软的来虾陆文庭睇相 ---- 唔衰螺黎衰阿兰嫁啊瑞 ---- 大家累斗累投石落屎坑 ---- 激起公愤(恭粪)跪地喂猪母 ---- 睇钱份上灶君跌落镬 ---- 精(蒸)神田鸡过河 ---- -各有各撑潮州音乐 ---- 自己顾自己床下底劈柴 ---- 撞板,即闯祸、出乱子城头上跑马 ---- 兜圈子断柄锄头 ---- 没有把握石板上斩狗肠 ---- 一刀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粤方言中的避讳词
作者:陈覃雨儿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5期
摘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回避现象,在汉语中,各个方言使用的禁忌语有所不同,反应出来各地文化和心理状态的差异也不同。
有人说过,粤地区文化的两大特色是饮食和宗教信仰。
本文试以粤方言区饮食文化中的避讳、禁忌语方面,浅析粤方言区人民生活中独特的语言习惯。
相信从粤语饮食文化上的言语避讳,我们足以窥见粤方言区文化生活的一斑。
关键词:饮食文化;避讳;粤语
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一带。
相比其他方言,粤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一般很难听懂。
粤语从宏观上可分为集中,其中常见的有珠三角本地粤语(如:广州话、香港粤语、澳门粤语、佛山话、南海话、顺德话、番禺话、四邑话、香山粤语、石岐话、东莞话、围头话、肇庆话、增城话、龙门话、从化话、疍家话等),还有粤西方言和广西粤语。
本文主要讨论以佛山—广府话为主的“广东白话”,即珠三角本地粤方言。
粤方言在声、韵、调等方面都有较独特的语音特点,如有非常完整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声调多达8-9个,陰入调多上下两分等等。
这些语音特点导致形成了一些避讳语、谐音歇后语和谐音习俗等较具地方色彩的谐音文化。
一、方言的避讳需要
语言词语的避讳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象不好,需要回避,如温州话遇到“虎”改称“大猫”。
还有一类是语音造成与某个音节同音,使别人引起不好的联想,也要回避,如长沙话讲“腐乳”称作“猫乳”,讲“府正街”叫做“猫正街”,因为“腐”、“府”与“虎”同音,基于方言心理要避讳“虎”。
省港等地由于商业发达,人们喜好讲求吉利,因此粤语的禁忌语在各个方言中是数量最多的。
常见的比如因为方言中的“伞”与“散”同音,所以粤方言会把“伞”叫做“雨遮”或者“雨盖”,而避讳称“伞”。
水上人家多忌讳“翻”字,因为会使人联想到翻船,而“帆”字正与它同音,故要改称“船”或者作“巾”旁。
而“空”与“凶”同音,因而凡与“空”相关的都要用“吉”代替,如“吉屋”是空房子,“吉手”是指代“空手”,“得个吉”这一短语说的其实是“空空如也”。
二、对食物名称的避讳
除却一日三餐外,粤方言地区的人们还喜好喝“早茶”、“晚茶”,还有通过吃“宵夜”来丰富生活。
香港群众受到英国殖民的影响,许多人仍旧保留有喝下午茶的习惯。
一日饮食次数如此多、频率如此高,避讳在称呼食物时引起“不好的事”就显得十分重要。
比方说,普通话中的“猪血”一词在粤语中会令人产生“血光之灾”等不好的联想,因此不叫猪血,叫“猪红”;“韭菜”与“狗菜”同音,就把韭菜叫做“扁菜”;猪舌含“舍”,则叫“猪利”或者“利钱”;“猪肾”与骂人神经的“神”同音,叫猪腰。
又比如,明明是下饺子,却总喜欢说作“下元宝”;良药苦口,可是“药”本身含有“病”的意义,所以说是“甘茶”;说饭的时候不说一碗(完)饭、一碗汤而说一盅饭、一盅汤或一蛊饭。
也有一些不是避讳,只不过与普通话说法不同的词,如牛光元、言西(香菜)等。
西红柿叫番茄,马铃薯叫番薯(《老夫子》漫画中的大番薯就是这么来的)纯粹是因为粤方言区人民把洋物叫“番”。
在遇上这样的词汇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与通用普通话不同的词汇就是避讳语、禁忌语。
三、餐饮过程中的避讳
粤方言区人民对餐桌上的礼仪文化尤为重视。
不单只对事物名称,就连进食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要有一个吉祥的说法。
因为进餐过程中任何一步的吉利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行动上,有吃饭的时候筷子不能插着更不能敲击碗筷、饭前饭后一定要向同席的所有人问好、咀嚼和喝汤不得发出声音、脚不能上凳子、吃饭时候要端起碗筷、所有人坐在一起,辈分最长的人最先开动等等讲礼行为。
在语言上,粤方言区人民也是有所避讳的。
笔者注意到,粤语中表述吃完饭,从来不说“吃完”或者“吃光”,而说吃齐,吃元。
这是因为“完”、“光”都是绝境的象征,“齐”、“元”却是表示饱满、齐全的吉利话。
再有,如果说人打喷嚏,也从来都是用一种非常快速的语调说人是“大吉利是”,次之则说“啊瞅”,因为“阿嚏”中的“嚏”音同“剃”,象征削去。
如果在饭桌上打烂碗碟,也从来不说“烂”、“碎”,而称之“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单从这一例,就足见粤方言区人民讲求富贵的迫切和智慧了。
不过某些时候,一个词在一处表示好,在另一处语境下却未必。
“乐”与“落”是同音词。
进食过程中如果筷子掉地了,叫“快乐(筷落)”——因为音同,所以意头好。
但在拜年时粤方言区人民则从不说新年快乐,因为这就意味着“新年快落”,所以“新年快乐”均以“新年好”替代。
四、该类语言现象的成员
避讳是所有语言共有的现象,但如粤语般如此多而复杂(尤其是仅在饮食文化一方面)的避讳却是鲜见的。
除了各种语言禁忌、避讳中后遇到的意义(形象)不好需要回避;或者与某个音节同音,引起不好的联想,需要回避等共同的原因之外,粤语禁忌语中大量的在饮食方面的避讳也从侧面说明了饮食在粤地区的重要性。
(一)饮食在粤地区的重要性
在粤地区生活,常常听到有人说别人“为食”,听上去像谋生的意思,其实说的是一个人馋嘴、贪吃。
而如果遇上有人对你说另一人“去卖咸鸭蛋”了,那么其实是隐晦地指这位仁兄已经过世了。
为什么“吃”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如此广泛呢?
粤方言区人民的贪吃好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出名的,有一则笑话就说道:“如果想要澳大利亚的袋鼠绝种,只需要派过去三千个广东人”。
在古时候人们迫于饱腹的压力,会大胆地尝试开发各种各样的食材,在古时“穷山恶水”的南蛮之地更甚,由此也就导致了粤方言区人民海陆空无一不可吃的饮食习惯。
从“民以食为天”到“饮食大过天”,粤方言区人民并没有绕太大的远路。
那么在重要的饮食程序中求一个好兆头,也自然无可厚非。
(二)商业发达,人们喜好讲求吉利
粤地区商业十分繁荣,人们喜好经商,因此凡事都讲究图个吉利。
逢年过节,在粤地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吉利是“恭喜发财”。
港剧中供奉、拜祭的桥段非常常见,出门、回家、大小事、红白事情,商人都要拜过关公,妇女都要过问菩萨都是一个侧面佐证。
猪肝中的“肝”与“干”同音,粤方言区人民认为“干”则无油水,而“油水”在粤地区则是钱财的象征(如交钱叫做“磅水”、赚中介费用叫“抽水”或“捞油”),所以很多地方把猪肝叫成“猪润”。
粤地区人们多喜欢大红大黄和炫目的金色,以象征大吉大利。
过年时家家户户购置金桔,正是为了“橘(桔)”求“吉”。
粤地把红包叫做“利是”,过年过节喜欢同时悬挂金桔和利是,象征“吉利”(桔利)。
(三)某一时代的历史原因,一时用了,后来约定俗成也就没改
我们都知道,避讳不仅要避同音字,连相近的音也要避,万一谁口齿不清、发音不准,或得了鼻炎说话吐字一哼囔,让人听了,问题也很严重。
在宋朝时候,政府的最高办事机构政事堂的公共食堂,打饭的时候,厨师高声唱菜名,有一道汤菜:菜羹。
但是厨师不敢直接说这个名字,因为“羹”与“京”在粤语上音相近,“菜羹”听上去很像宰相蔡京的名字,所以要反过来唱:羹菜。
这个名字就从那时沿用下来了。
(四)粤语是中单音节词较多,一个字往往表示一个完整的词义。
因此词语中某一个字往往就能表示完整的凶吉意味
粵语是南粤地区人民的方言。
元朝蒙古人迁都燕京,以当地化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已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中的入声消失,而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入声韵尾。
因此,当时已经定型的粤语不受到元朝的影响而独立发展。
在近代推广白话文的运动中,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是一个重要部分,但白话文运动并不涉及对方言的改变。
这也使得粤语中更多地保留了单音节词汇完整表意的特点。
所以在饮食名称、过程中,替换掉一字一词,就可以避讳掉不详的食物。
还是那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吃”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信从粤语饮食文化上的言语避讳,我们足以窥见粤方言区人民生活的一斑。
参考文献:
[1]江宏.《谐音经济的文化学探索》,广西大学学报,2000(3).
[2]唐七元.《从粤语的语音特点看粤语区的谐音文化》,广西大学学报,2012(3).
[3]何玉兰.《谐音词语及其与谐音双关、谐音析字的关系》,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
[4]滕永青.《浅谈汉语禁忌语》,安徽文学,2008(9).
[5]温昌衍,温美姬.《方言避讳语浅析》,嘉应大学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