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宗羲教育思想之特色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主张“格物致知”,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上。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他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他主张“实学”,即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
他提倡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反对空泛的书本知识,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在对教育方法的探索上。
他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反对教育的一刀切,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格物致知”,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兼评《明夷待访录》

他提
“
国 可保 ”
并 强 调 指 出这
不 出 资产阶 级共 和 制 以 代 替封 建 专 制 的 主 甚 至 也 提不 出君 主 立 宪 制
, ,
是 先决条 件 力机 关 阵地
。
这样 学校 就 成为 限 制 君权 的权
,
但 他的这种
,
,
成为 政 治 思 想领 域 方面 学术 争 论的
,
培 养 目标 等 方面
提
的 独立 自治 与 民 主 精神 一种 改 良主义 的做 法 张
,
。
黄宗 羲 仅仅 是
,
出 了 种种 要 求 为了
“
并 规 定 了 具体措 施
,
在 解决君 主 极权 问题 上 是 不 彻底 的
,
在办 学 目的 方面
治 天 下”
。
黄 宗 羲提 出办学 校是
,
在 当 时条 件下
” “
与
宋诸 生
,
却 有宰 相 之 实
。
因太 监 独裁
操 纵政 治
,
掌
。
伏 网糙 鼓 请起李 纲 三 代遗风 并 强 调 指 出 这 样 才能 做 到
保
”
。
(
注 同② )
) 二是 拟设 太 学 以 限 制君 权
,
君安而 国 可
,
:
“
学校 之 所 以 养 士 也
。
然 古 之 圣王
( 注 同② ) 这
”
黄
宗
羲
的
教
育
思
想
兼评
《 明夷待访录 》
黄绍 云
黄 宗羲 字太 冲 生
。
,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0-00摘要: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原则;全面否定了明清之际以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为教学和考试为主要内容的陈腐体系,提出了崭新的教程方案;他主张的教学内容,是由经史之学为主体的文化类学科和由天文、地理、数学、乐律等组成的自然类学科。
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黄宗羲;学贵适用;现实意义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对于政治学、史学、哲学、文学诸学科均有卓著的贡献,且在教育领域有着令人钦佩的建树,他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在人的知识来源的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1] p176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的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先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思想是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革新,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一次大胆尝试。
本文将从黄宗羲的生平事迹、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他“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黄宗羲,字裕初,号万青,江西永新人,生于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初康熙四年(1665年)。
他早年受家庭教育,深谙经传之学,通达史馆之学。
他一生追求真理,从事文学、历史、哲学研究,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
他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之一。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他对封建王权的质疑和批判,是他对人类政治理想的表达。
他认为,天下万物本就是自然产生的,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天下才是最高的主宰,君王只是人民的代理人,理应负责人民的幸福。
这个思想正是黄宗羲力求深化儒家思想并推动政治改革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像律富等传统儒学观念的批判,是一种大胆的革新。
他的思想得到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黄宗羲的这一思想,首先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天人一体、君臣父子之道,注重家族伦理和等级秩序。
而黄宗羲则认为,天下万物是由天、地、人构成的,封建王权是人为形成的制度,没有永恒的正统,没有永远的王道。
他认为君主只是人民的代表,应当依法行事,为人民谋福利。
他的思想力求摆脱传统的教条主义,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变革与发展。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
黄宗羲认为,封建王权体系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根植于封建礼乐之中,造成了一种尊卑失序的局面,使得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的破坏。
他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使得天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待遇,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思想。
论黄宗羲的民主教育思想

黄宗羲 ( 16 10- 1695 ) , 字太冲, 号梨州 , 亦号南雷 , 浙 江余 姚人 。他 师从 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 ,得 敲 山之 学 。黄宗 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 教育家 、 史学家 。 由于他逢乱世的经历与家学渊源的熏陶 ,黄宗羲具有 一些迥异于当时其他学者的思想 ,这就是他思想中的
新 型 的科 学 人才 。著 名 的科 学 家杨 振 宁教 授 说 过 : “ 培
综上所述 , 教育是立 国之本 , 治国之道 。尤其在 当 今知识经济的时代 , 如果教育水平落后 , 民族的文化素 质就不能提高 , 那么科 学就不会发展 , 国家就会落后 , 落后就会挨打。只有通过 比较教育, 吸取国外先进的教 学经验 、 管理模式 , 时进行教 育改革 , 及 更快地 、 更好地 培养 出更 多的新型人 才 ,我们 国家 的 四个现代化建设 才会实现 , 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1997 年4 期.
⑦ 谷 贤林.关于 比较教育若干 问题的探讨. 比较教
育研 究, 2003 年 第7 期.
⑧ 梁忠义. 中国比较教 育研 究 的走 向.外 国教 育研
究பைடு நூலகம் 1996 年 第1期.
⑨贝磊, 桂勤.亚洲地区的比较教育研究发展及其
浅谈黄宗羲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发

浅谈黄宗羲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发作者:刘晓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06期一、黄宗羲教育思想概述学贵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和“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 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其弟子李杲堂在《奉答犁洲先生》中说:“先生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每寒意拥温被,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每至丙夜。
直至年逾八旬,仍终日手不释卷。
”黄宗羲自己好学如此,正是他主张力学致知最有力的证据。
黄宗羲在教学实践中,对那种脱离社会现实,一味空谈之心性的“静坐参悟一类工夫”,表示极为反感,他曾明确指出:“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奈何今日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
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于适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危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在他看来,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若只是讲究个人“一身之行为”,而在“国家之急难”时刻无能为力,绝非真正的士人,要成为一个“真儒”,就必须将“学道”与“事功”紧密结合,既有学问,也会应用。
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黄宗羲在实践致知的教学原则时,既重视读书活动,也十分注重于实践中学习各种本领,即实际才能的培养。
黄宗羲提出要对所学习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然而思考离不开在求学过程中善于提出各种怀疑。
所以,黄宗羲又强调“能疑”。
他把怀疑视为是“觉悟之机”,在《南雷学案答董吴仲论学书》中,明确指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总结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总结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明代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强调以“经世致用”的实践教育为核心,主张以诚信、知行合一、明理实践为基础的全面教育。
以下是对黄宗羲教育思想的总结。
首先,黄宗羲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以诚信为本,诚信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他主张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他认为教育要通过学习传统经典,学习古人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情操。
其次,黄宗羲主张知行合一。
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提倡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黄宗羲强调明理实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目标,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独立思想和判断力的人才。
最后,黄宗羲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主张教师要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个别化地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总的来说,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诚信为基础,注重实践和思维培养的全面教育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明辨是非,对社会负责。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摘要】黄宗羲作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寓意天下共主,君臣关系互为依存。
他批判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主张以天地人为本,追求人性真理。
黄宗羲对中央集权提出批判,认为政治权力应分散于地方,以实现民众自治。
他建议建立学府,培养人才,推动政治改革。
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人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黄宗羲的思想具有独特价值,对后世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内涵,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建议,影响,独特价值,时代背景,深远影响。
1. 引言1.1 黄宗羲的生平黄宗羲(1610-1695),字伯嗣,又字為仁,號嵩山。
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宗羲出生于一个世代文人的家庭,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
年轻时即以文章才情著称,广结良朋,结识王国维、顾炎武等一批文人学士。
曾游学南京,与汤若望及黄韬亲交,探讨历史、经学、诗文等诸多领域。
后来,黄宗羲被明朝多次嘉奖,深得朝廷宠信。
明末宦官专权,朝纲日衰,社会动荡不安,黄宗羲深感时事危机,开始思考国家兴衰之道。
明亡后,黄宗羲深居简出,著书立说,致力于复兴儒学、整顿风俗。
他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念,主张君臣之道、礼义道德,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清之际的“闵学德先生”。
2. 正文2.1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内涵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政治理念的核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政治秩序的独特理解和主张。
黄宗羲认为,天下是广大人民的共同生活空间,君主只是其中一员,应当为人民的利益而管理国家。
他主张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基础上,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主,执政为民,为民而治。
君主应当具备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虚心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和民生安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Vol.346,2012试论黄宗羲教育思想之特色张爱梅(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211816) 摘 要:作为明末清初重要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的教育思想颇为独到而卓越。
他重视经学的学习,“受业者必先穷经”;重视史学的学习,“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重视诗文的学习,“学文者须熟读三史八家”;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他讲授的内容除经学诗文之外,还有天文、地理、六书、九章等内容。
关键词:黄宗羲;教育;思想;特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2)06-0828-04 收稿日期:2012-09-25 作者简介:张爱梅(1964-),副编审,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编辑学研究。
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一生不仅培育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而且在教育思想上也创获甚多,留下了许多独特而卓越的见解。
本文拟就他对教育内容的一些独到看法,试加论述。
一、重视经学的学习 黄宗羲认为经学是一切学问的根底,“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1]。
所以他要求求学者首先应当通经,“受业者必先穷经”[2]。
故而黄宗羲在其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视经学的教授和学习,实际上这也是其教学活动的核心与基本的内容。
如黄宗羲在甬上证人书院讲学期间,作为明末理学大家刘宗周的重要弟子,除讲解刘宗周的学术思想外,主要内容就是带领学生通读枟诗枠、枟易枠和枟三礼枠。
顺治六年(1649),黄宗羲对学生高斗魁说:“读书当从六经,而后史、汉,而后韩、欧诸大家,浸灌之久,由是而发为诗文,始为正路,舍是则旁蹊曲径矣。
”[3]147显然,在黄宗羲看来,经是原点,是一切学问的源头,所以他强调“以经术为渊源”[3]493;不仅如此,黄宗羲还认为,学习经学也是治学的“正路”,离开经学的问学,即“舍是则旁蹊曲径矣”,有陷入旁门左道的危险。
他的学生也回忆说:“黄先生教人必先通经,使学者从六艺以闻道。
尝曰:人不通经,则立身不能为君子,不通经,则立言不能为大家。
于是充宗兄弟与里中诸贤,共立为讲五经之集。
”[4]从文意可见,黄宗羲之所以重视经学教育,一是因为读经是求道闻义的必由之路;二是学习经学也是做人的根本,不学经难以成为君子,学经是完善人格的先决条件和必由之路;三是读经也是做学问的根本,“文必本之六经,始有根本”[3]481。
而且是做好学问、做大学问的前提。
黄宗羲在其教学活动中如此重视经学的学习,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与其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宗羲的父亲和祖父均习于经学,也注重经学的研究。
他祖父精于枟易枠,且“以枟易枠教授于吴兴”。
其父亲为明万历十四年进士,饱读经典。
受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习染,黄宗羲当然会熟悉儒家经典,而且无疑也会对儒家经典有天然的亲近感。
其次,则是源于黄宗羲对经学价值的认识。
在黄宗羲看来,经学是一种能经国济世、治民安邦的法宝,他曾这样评论孔子思想:“余以为孔子之道,非一家之学也,非一世之学也,天地赖以常运而不息,人纪赖以接继而不坠。
”[5]再次,黄宗羲强调经学的学习,意在改变明中叶以来越演越烈的空疏浅薄的学风。
“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敝,高谈性命,直入禅障。
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8282012.6第34卷哲学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之徒耳。
先生始谓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元元本本,可据可依。
”[1]显然,黄宗羲在教学中强调读经,是有意对抗这种“束书不观、高谈性命”的无根之学,从而倡导认真读书、踏实为学的学风。
值得注意的是,其间还有回到原典、直接探寻圣贤本意的意思,因为清代学者全祖望这样解释过他的老师黄宗羲何以推崇读经:“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
”[6]文中“袭语录之糟粕”云云,就是批评明人治学不读原典,而只倚重后儒的解释与见解。
反观之,黄宗羲主张“受业者必先穷经”,显然意欲超越“袭语录”之“游谈”的无根学风,而重建有源有本、有根有柢的经世之学。
从史料记载来看,黄宗羲重视经学教育收效还是很明显的。
全祖望回忆说:“吾乡自隆、万以后,人物稍衰。
自先生之陶冶,遂大振。
至今吾乡后辈,其知从事于有本之学,盖自先生导之。
”[1]文中所谓“有本之学”,正是指经学,而且这已成为后学的自学选择,可见黄宗羲推崇经学深入人心。
二、重视史学的学习 黄宗羲在强调学经学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史学的学习。
如前所说,黄宗羲不满明中叶以来空谈无根的学风,为了突出经世致用,突出学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在教学中强调“读史”:“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
”[6]全祖望还回忆说,为了矫正当时尚空谈的虚浮学风,黄宗羲尤其希望通过治史学来加以纠偏:“先生始谓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元元本本,可据可依。
”[1]在历史学习中,黄宗羲尤其重视读“三史”,“学文者须熟读三史”。
文中的“三史”即指枟史记枠、枟汉书枠、枟后汉书枠,由此看来黄宗羲很重视阅读正史。
在历史学习中,黄宗羲尤其强调尊重历史的原貌,求真务实。
他认为“事以征信为贵”,也认同“史之所凭者实录耳”;尤为可贵的是,黄宗羲还强调在对史料的运用上,不能片面,用今天的语言说即不能“有选择地记忆”,而应采取客观、全面的立场。
“不能通知一代盛衰之始终,徒据残书数本,谀墓单辞,便思抑仰人物。
”[3]118这只能是虚妄之作。
在史学教学中,黄宗羲还强调要注意史籍中的表、志的意义,认为它们丰富了历史的内容。
他还大力表彰前人的一些专门著作的史学价值,像杜佑的枟通典枠、郑樵的枟通志枠、马端临的枟文献通考枠,认为它们“皆足以补史志之缺文”。
万斯同作枟补历代史表枠,黄宗羲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视为“诚不朽之盛事”[3]317。
黄宗羲这一看法,显然拓展了研究和学习历史的视角,这也是肯定史学的专门化和更为细致与扎实的史料功夫。
还值得一提的是,黄宗羲在史学教学中还尤其注重诗文的史学意义,他主张“以诗补史之阙”。
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许多悲歌慷慨的人物,在时势的动荡中,感怀亡家亡国之痛,“血心流注”,结成诗篇。
黄宗羲觉得这些诗作,不仅是心灵的咏唱,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录。
他说:“明室之亡……其从亡之士,章皇草泽之民,不无危苦之词。
以余所见者,石斋、次野、介子、霞舟、希声、苍水、密之十余家,无关受命之笔,然故国之铿尔,不可不谓之史也。
”[3]346本此,黄宗羲强调“以诗补史之阙”,“史借乎诗”。
这里黄宗羲所言,当然有其特定的时代含义,即希望国被人亡时史不要被人亡,因此他特别重视那些逸佚的“草泽之民”的“危苦之词”。
不过黄宗羲这一强调本身,仍显示出了一种“大历史观”倾向,举凡世人感慨咏怀,在黄宗羲看来都是历史,或者说都是历史的材料和轨迹。
黄宗羲之重视历史教育,首先,与他所经历的天崩地裂的变故以及他努力寻求这一变故的成因息息相关,即如他自己所说的“当是时,人士身经丧乱,多欲追叙缘因,以显来世”[3]117。
正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了“以显来世”,黄宗羲本人十分注重读史与注重史学的研究,除撰著枟明儒学案枠和枟宋元学案枠外,他还费大力气,前后用了八年时间搜录千家明文,编成枟明文海枠,为撰写枟明史枠作准备。
其次,黄宗羲之重视史学教育,与他对史学价值的认识密不可分。
从黄宗羲的议论来看,他所理解的学史,绝非仅是抒好古之幽情,亦非炫耀掌故之多,而是寻求社会治乱的真谛,他认为历史也是经世之学,“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3]316,其间自有“圣经贤史古今治乱邪正之大端”[3]120,亦即历史中自蕴有安邦定国的智慧与大道。
再次,黄宗羲重史学教育,可能重在928Jour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Vol.346,2012历史的记忆功能。
明虽亡国,但他希望“历史”不要消亡,尤其是那些故国的英烈、或者不仕新朝的逸民,应记在史册。
他说:国家危难之际,名教不坠,“多在亡国之人物,血心流注”[3]346。
这些“血心流注”的人士,应被历史牢记。
史实上黄宗羲自己就特撰枟思旧录枠,以纪念与缅怀大动荡时代的友人。
最后,黄宗羲重视史学教育,也是有感于科举对士风的破坏,换言之,即为了批判“经生之学”,“经生之学,不过训故,熟烂口角,圣经贤史古今治乱邪正之大端,漫不省为何物”[3]120。
科举使得“经生”读书只为应试,故只重几种专门的经书,专门的训解,再加上一些所谓的范文、时文,而历史的学习吃力不讨好,“经生”当然会疏忽。
正是有见于此,也是为了矫正这种僵化、虚浮的学风,黄宗羲推崇历史的学习与教育。
三、重视诗文的学习 除经学、史学之外,诗文也是黄宗羲教授的重要内容。
黄宗羲曾说过:“学文者须熟读三史八家。
”[3]480文中“三史”前面已有介绍,而“八家”则指唐宋间八大家文章的典范和代表,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显见黄宗羲对诗文的学习还是很重视的,要求也是颇高的。
他的弟子万言曾回忆说:“吾师梨洲先生之倡道于甬东也,甬之士从而游者数十人。
讲席之暇,先生取宋、元、明以来未经表暴之文百余家,手为划画,以授之吾党。
”[7]从文意可见,黄宗羲不仅教学生学习名家名论,还教学生研读那些“未经表暴”,亦即被历史所遗忽的作品,其视野是很宽泛的。
弟子董道权(字巽子)曾向黄宗羲请教作文之法,黄宗羲回答说:“诗文同一机轴,以子之刳心于诗者,求之于文可也。
”[8]这里黄宗羲是强调诗、文同理。
为了学好诗文,黄宗羲强调必须通经读书:“盖多读书,则诗不期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
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3]387而且必须读通读懂,心明才能文通意顺,“所谓文者,未有不写其心之所明者也。
心苟未明,劬劳惟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3]482。
黄宗羲教育学生为文必须有真情,“应酬之下,本无所谓文章”[3]485。
因为“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
庐陵之志交友,无不鸣咽,子厚之言身世,莫不凄怆,郝陵川之处真州,戴剡源之入散都,其言皆能恻恻动人”[3]481。
黄宗羲还提醒学生,为文还必须牢记文以载道的宗旨,诗文必须有道义关切,“文所以载道也,今人无道可载,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组织纫缀以求胜,是空无一物而饰其舟车也……终为虚器而已矣”[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