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宗羲对理学的批评与整合
试析黄宗羲的理气合一论

谓 之 天 , 自其 凝滞 而有 形 象 ,则谓 之地 。故 曰
“ 资始 资 生” ,又 日 “ 天 始地 生”…… 真若 太虚
以太 极 即气 为 中心 , 黄宗 羲 集 中对 太极 与无 极 、
之 中 ,两气并 行 ,天 气 、地 气 ,其为 物贰 矣 。
是 故 ,一 气 之 流 行 ,无 时 而 息 。 【 。 】
也 ,而有往 来 阖辟 升 降之殊 ,则分 之 为动静 , 有 动静 则 不得 不分之 为 阴阳。 然此 阴阳之 动静 也 ,千 条 万绪 ,纷 纭胶藕 ,而卒 不 克乱 ,万古
此 寒暑 也 ,万 古此 生 长收藏 也 。莫 知其 所 以然 而 然者 ,是 即 所谓理 也 ,所 谓 太极 也 。以其 不 紊 而 言 ,则谓之 理 ;以其极 至 而 言 ,则谓 之 太
关 键 词 : 太极 ; 无 极 ; 阴 阳 ; 理 ; 气 ; 理 气 合 一 ; 气 本 论
中 图分类 号 :B 2 4 9 . 3
文献 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5 2 6 1 ( 2 0 1 3 ) 0 2 — 0 0 1 9 — 0 9
一
、
气 与 道为 体 ,兼 有形 上形 下
太 极 与 阴 阳的关 系展 开 了探讨 。在黄 宗 羲看 来 ,太
见 ,因此 不 可执 太极 之气 为 有 ,否则 会误 认 太极 之 气 为 形下 的任意 一物 ,陷入 有生 于有 的逻辑 矛盾 ; 无 极 乃太 极之 转 语 ,强 调太 极之 气 自有 的形 上之 理 无 形 无象 ,是 推 高一 层对 气 的尊 称 ,因此不 可执 太 极 之 气 为无 ,否 则会 误认 太 极之 气 自有 的形 上之 理
对黄宗羲政治正当性理论的伦理学分析

对黄宗羲政治正当性理论的伦理学分析在明末清初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亡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反映新型市民阶层要求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政治伦理主张。
他以人性自私为其理论的思想基础,从“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非为君也”、“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等方面对政治的正当性进行了论证。
标签:黄宗羲;政治伦理;政治正当性黄宗羲,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其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见于他的《明夷待访录》中。
一、对政治正当性的理解关于政治正当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它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正当的解释就是:合理合法的。
正当性,亦可称之为合理性、合法性或应该性。
政治正当性问题作为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学的核心命题,一直是政治伦理思想家们谈论的焦点。
政治的正当性,是一种政治秩序应该获得其成员承认的价值根本和价值理由。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价值或实质正当性,即政治的目的是什么;二是工具或形式正当性,即以什么样的政治共同体来实现我们的目的。
政治正当性为政治的正当存在提供理由,它是政治文明、政治系统和政治组织合理存在的思想基础。
对政治正当性的论证过程,也就是政治权威取得人们的认同和获取合法性的过程。
历史上对政治正当性的证明主要有两种范式。
第一种是天命正当性。
这种天命观在我国奴隶社会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为它总是把政治正当性的依据引向人类社会实践以外的某种先验的、永恒的存在,即“上天”或“上帝”。
《尚书·汤誓》中就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可见世俗的君主就是代表上帝管理天下万民,这种正当性是无条件的。
但进入封建社会后,天命观发生了改变,统治者开始注重“民情”、“民意”,把顺应民意看做是天命。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孟子·尽心下》)也即体现民心的有德之君才是正当的。
第十四章黄宗羲

• • • • • •
4)对各派各家的批判或继承 (1)反对程朱 (2)继承改造陆王学派 (3)肯定明代气学派王廷相等人的观点 (二)心是最高的实体,“心即是气 1.世界是气的世界,又是心的世界,心才是最高 的实体 • “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 • “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 《明儒学案》自序) • 世界是此心的变化,这也就是认为,世界只是心 的表现
第三节“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
• • • • • • 一、尊重史实,勾勒特征 1.尊重史实,从思想家的实际出发 2.要能够准确地概括各家的思想特征 二、推崇创新,辨析源流 1.把握思想家学术创见与学术个性 2.重视思想源流与学术脉络
第二节 崇实黜虚的哲学论
• 一、本体论 • (一)理气问题上,主张“理在气中” • 1.赞同罗等人的“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 (《明儒学案》卷七) • 1)从宇宙整体来看“气无穷尽理无穷尽”都是永 恒无限的,无始无终的 • 2)从万事万物来看,“日新不已”气有变化,理 也随之变化-“不以已往之气为方来之气亦不以 已往之理为方来之理。”(同上) • 3)坚决否认理的独立存在 • “天地之间只有气更无理所谓理者以气自有条理 故立此名耳。”《明儒学案》卷五十
• 2.心即气 • 1)天地之间充满了气,生出人来,生出物来. • “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孟子师说》卷 二) • □心也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即认识作用 •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 心就是气 • 2)气没有不灵的,所以气就是心,心就是气了 •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 心也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明儒学案》 卷七
• 3.黄宗羲受王守仁的影响很深,更坚持王守仁 “心外无理” • “天地万物之理实不外于腔子里故见心之广大。” • 如果“以天地万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于天地万物 以为广大”,则就是“仍为旧说所拘” • 4.与陆王不同处 • 陆王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心的永恒不 变与惟一无二 • 黄宗羲认为心是万殊,是变化不测的
黄宗羲“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浅析

黄宗羲“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浅析[论文关键词]黄宗羲;心学;本体;工夫[论文内容摘要]黄宗羲“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命题,与阳明心学关于本体与工夫的讨论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该命题有两个理论特色:一是表达了“实学〞倾向,二是含有主张个性的思想倾向。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者称为梨洲先生。
黄宗羲在其晚年提出“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命题,可谓其一生对心学本体工夫论思考的总结定论。
分析这一命题对理解黄宗羲的学术特点有重要意义。
一、“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心学渊源学术界普遍认为,黄宗羲于宋明理学主要继承的是阳明心学一脉。
王阳明在对自己的学术进行总结时,提出四句话来概括他的学术宗旨,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①,通常被称为“四句教〞。
在阳明心学中,本体与工夫是统一的,良知具有本体的意义,致良知那么表现为后天的工夫。
他说:“合着本体的,是工夫;做得功夫的,方识本体。
〞②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其论学主要宗旨,自然也用致良知之学教导门人,但却是应于门人的机根。
既有强调本体之事,又有强调工夫之事;既说以本体为工夫,也说以工夫为本体;既强调“去蔽〞的“心上功夫〞,也强调“着实〞的“事上功夫〞,这便加大了本体与工夫之间的张力。
“去蔽〞的“心上功夫〞注重于本体的复显,强调本体的悟得;而“着实〞的“事上功夫〞着重于本体的落实,强调功夫的作用。
阳明去世之后,其门人弟子围绕对“四句教〞的理解引发了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紧张,从而分本钱体和工夫两大系统。
本体系统又分绝对、虚无、日用三个派别,工夫系统那么分为主静、主敬、主事、主意四派。
这两大系统七个派别,各自对本体工夫论做了充分的开展。
王阳明本体与工夫之辨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黄宗羲继承其师刘宗周的学说,肯定本体与工夫的合一。
他说:“先生〔刘宗周〕宗旨为慎独,始从主敬入门,中年专用慎独工夫。
慎那么敬,敬那么诚。
晚年愈精密、愈平实。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㈠“公其非是于学校”(低频名解)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
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芒。
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即在学校中,大家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非标准,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㈡论教学思想(低频论述结合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力学致知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
⒉学贵适用为了改变自明中叶以后理学教学空书无用的学风,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还将是否有真材实用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⒊学贵独创⑴强调由博致精⑵重视“异同之论”⑶深思与能疑⑷讨论辩难㈢论教师(低频论述和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黄宗羲十分重视教师在人类文化知识传递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尊师,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黄宗羲还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必须从事清议。
⒉为师的资格黄宗羲主张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必须品行端正。
此外他还提出地方官学的学官不应该由政府委任,而应由“郡县公议”产生。
⒊论教师的影响黄宗羲有关教师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理论,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历史影响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地反映了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是中国政治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从政治制度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视为天下的主宰,绝对的权力和统治地位使得君主可以肆意妄为,无视民众的利益,造成了天下百姓的疾苦和血泪。
黄宗羲认为,君主应当在天下人民之上,为天下人民服务,君主应当成为天下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主宰天下人民的统治者。
在黄宗羲看来,君主应当尊重天下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尊重天下人民的意愿和诉求,从而建立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他主张通过平等法治来调整统治与管制的关系。
这在当时几乎是与众不同的观点,也是著名的政治思想之一。
虽然这一思想没有在当时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后来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伦理观念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平等的伦理观念。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认为是皇权至上的神圣存在,他的命令和意志具有绝对的权威,天下百姓只能顺从和服从。
而在黄宗羲的思想中,天下人民应当是主体和主人,而君主应当是客人和仆人。
这种伦理观念反映了黄宗羲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是对传统等级制度的一种根本批判。
他主张通过平等之道,来彻底改变绝对性的支配压迫的等级关系,建立一个以平等和自由为基础的社会。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后来中国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末民初时期,新式的公民观念开花结果,思想家们开始以民主和平等为中心思想,推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影响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影响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有⼒的批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提出经世致⽤等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批判了重农抑商思想。
主张从理学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社会的变⾰,在当时具有⾮常明显的进步意义。
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进⼀步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
他指出,专制帝王的袭法,是为了保护他们⾃⼰的统治⽽制定的,因⽽是⾮法的。
黄宗羲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
但“天下不能⼀⼈⽽治”。
同时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商业和农业⼀样,“盖皆本也”。
他认为有关国计民⽣的⼯商业应该受到保护。
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他所提出的⼯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些政治要求,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彩,在当时是进步的。
对黄宗羲政治正当性理论的伦理学分析

对黄宗羲政治正当性理论的伦理学分析在明末清初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亡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反映新型市民阶层要求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政治伦理主张。
他以人性自私为其理论的思想基础,从“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非为君也”、“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等方面对政治的正当性进行了论证。
标签:黄宗羲;政治伦理;政治正当性黄宗羲,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其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见于他的《明夷待访录》中。
一、对政治正当性的理解关于政治正当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它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正当的解释就是:合理合法的。
正当性,亦可称之为合理性、合法性或应该性。
政治正当性问题作为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学的核心命题,一直是政治伦理思想家们谈论的焦点。
政治的正当性,是一种政治秩序应该获得其成员承认的价值根本和价值理由。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价值或实质正当性,即政治的目的是什么;二是工具或形式正当性,即以什么样的政治共同体来实现我们的目的。
政治正当性为政治的正当存在提供理由,它是政治文明、政治系统和政治组织合理存在的思想基础。
对政治正当性的论证过程,也就是政治权威取得人们的认同和获取合法性的过程。
历史上对政治正当性的证明主要有两种范式。
第一种是天命正当性。
这种天命观在我国奴隶社会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为它总是把政治正当性的依据引向人类社会实践以外的某种先验的、永恒的存在,即“上天”或“上帝”。
《尚书·汤誓》中就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可见世俗的君主就是代表上帝管理天下万民,这种正当性是无条件的。
但进入封建社会后,天命观发生了改变,统治者开始注重“民情”、“民意”,把顺应民意看做是天命。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孟子·尽心下》)也即体现民心的有德之君才是正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接第 158 页)自由,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人类进步的信 念。由于大学生的判断能力、识别能力有限,因而急需教育者 及时作出有效的引导。
再次,风险意识强化。风险意识是对风险的认识和防御 能力。风险意识的确立是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觉选 择,它使当代大学生强调风险和收益的衡量和取舍,使得大学 生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始终保持着对机会成本与风险收益关 系的清醒认识。总的来讲,大学生风险意识的觉醒利大于弊, 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居安思危的思维方式,并促使大学生更 好地利用大学的宝贵时光。
注释: ( 1) 张岱年《. 黄宗羲是时代的先觉》 [J].浙江学刊( 双月刊) ,1995( 5) :19。 ( 2) 吴 光 等 主 编《. 纪 念 黄 宗 羲 逝 世 三 百 周 年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文 集》 [C ]. 当 代 中 国 出 版 社 ,1997:11。 ( 3) 黄宗羲《. 易学象数论·图书四》《. 黄宗羲全集》( 第九册) [C].杭 州 :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47。
综而观之,黄宗羲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探索与反思中, ( 11) 黄宗羲《. 南 雷 文 定·先 师 蕺 山 先 生 文 集 序》 .北 京 市 :中 华 书 局 ,
确实创立过新的独特的宇宙观理论,其试图于批评理本论的 1985:3。
同时,对气本论的哲学阐发加以改造,以整合出符合时代需 要的能为其政治经济思想服务的哲学思辨。这当然是件难度 极高的理论批判与总结,其中有不少成功的创新,也有一些 失误的地方。若对黄宗羲哲学本体理论予以苛求,不是历史 唯物的态度,如刻意掩饰其理论上的某些缺陷,也是不可取 的。
州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130。 ( 16) 黄 宗 羲《. 孟 子 师 说·浩 然 章》《. 黄 宗 羲 全 集》 第 一 册[C].杭 州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60。 ( 17) 黄宗羲《. 明儒学案·北方王门学案》《. 黄宗羲全集》 第 七 册[C].杭 州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756。 作者简介:郝丽娜( 1983~) ,女,山东省巨野县人,宁波大学硕士研究 生,主要研究方向:明末清初思想史。
一、入清后的程、朱理学 中国的儒学发展到黄宗羲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仍是于 两宋时形成的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尽管不断地受到宋、元 以降诸多进步思想家的批判,然至明代中叶出现能与之抗衡 的“心学”之前,并未呈现衰败的景象。入清之后的理学甚至 又有复兴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程、朱理 学在哲学体系内存在着十分精致的理论思辩,各种与这之相 异的哲学思潮均未能从根本上击破其固有的思维逻辑;另 外,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天理”与“仁”、“义”、“礼”、“智”等伦 理原则紧密结合,这就为伦理的政治化提供机遇,清统治者 则欲利用政治化了的伦理钳制广大百姓的思想反抗,以稳固 刚建立不久的统治地位。当黄宗羲开始潜心于哲学思考之 时,雄心勃勃的康熙大帝正为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大力提倡 程、朱理学,一些御用的理学家受到重用,并有一批理学著作 相继问世。程、朱理学处于康熙盛世,似乎大有再度辉煌的势 头。所以,程、朱理学理论内核的未被攻破及清统治者的大力 扶持,必然使时代的先进思想家们在承担对程、朱理学的批 判时既有政治上的阻力,又有理论上的难度。 二、黄宗羲对理学的批评与整合 黄宗羲对于理学的批评,主要还是围绕宇宙观问题而展 开的。面对哲学的这一基本课题,黄宗羲旗帜鲜明地作了回 答。他坚决反对理本论,而全力宣扬气本论。黄宗羲毫不含糊 地肯定世界的本原不是“理”而是“气”。说“夫太虚,氤氲相 感,止有一气,无所谓天气也,无所谓地气也”,[3]又道:“通天 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4]因此,黄宗羲在宇宙本体观上 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以为“盈天地皆气也”,[5]天地间在运动变 化着的本体就是气,说“盖大化流行,不舍昼夜,无有止息。此 自其变者而观之,气也”,[6]万物由气生成,有气才导致万物运 动“不舍昼夜,无有止息”,才造就“通天地,亘古今”的生存世 界。很显然,黄宗羲对宇宙本体观的阐述,体现出唯物主义的 思辨色彩。 黄宗羲的气本论继承和发展了前贤以气为本的唯物思 想。宋时的张载可谓气本论的首倡者,他以为世界的存在尽 管有无形、有有形,然皆是气的表现形式,气能贯通有无,又
黄宗羲“理气是一”的观点发展了张载以来的气一元论 思想。张载的气本论中已含有理是气之条理的想法,但尚未 明确地表述出来,王廷想上虽坚决反对程朱理学,却为了有
【黑龙江史志 2010.19(总第 236 期)】
162
别于理学的“气生于理”而提出“理生于气”的命题,有可能导 ( 4)( 5) 黄 宗 羲《. 宋 元 学 案·濂 溪 学 案》《. 黄 宗 羲 全 集》 第 三 册[C]. 杭
致本体“二元论”。薛宣虽有“理气是一”的思想,但以为“气有 聚散,理无聚散”,从而割裂了理气的统一关系。黄宗羲明确 批评理一元论,又认真观察了宋明以来对理本论的批判,在 承认气为宇宙本体的前提下,提出“理气是一”的哲学观,恰 到好处地阐明了理气间有不可分割又有区别的统一关系。应 该说,这是黄宗羲自张载以业有关宇宙本体论方面的十分重 要的理论总结。因此,黄宗羲对于理学的批评及完成气本论 的理性整合,应当看成是其在哲学思考与探索上的重大理论 创造,为唯物主义的理气关系说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州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606。 ( 6) 黄宗羲《. 明儒学案·崇仁学案》《. 黄宗羲全集》 第七册[C].杭 州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23。 ( 7)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47。 ( 8) 黄 宗 羲《. 明 儒 学 案·诸 儒 学 案 中 一》《. 黄 宗 羲 全 集》 第 八 册[C].杭 州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427。 ( 9) 黄 宗 羲《. 明 儒 学 案·诸 儒 学 案 中 四》《. 黄 宗 羲 全 集》 第 八 册[C].杭 州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487。 ( 10) 黄 宗 羲《. 明 儒 学 案·蕺 山 学 案》《. 黄 宗 羲 全 集》 第 八 册[C].杭 州 :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884—885。
( 12) 黄宗羲《.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二》《. 黄宗羲全集》 第 八 册[C].杭 州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355—356。 ( 13) 黄宗羲《. 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五》《. 黄宗羲全 集》 第 七 册[C]. 杭 州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377。 ( 14) 黄 宗 羲《. 明 儒 学 案·蕺 山 学 案》《. 黄 宗 羲 全 集》 第 八 册[C].杭 州 :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5:891。 ( 15) 黄 宗 羲《. 明 儒 学 案·河 东 学 案 上》 《. 黄 宗 羲 全 集》 第 七 册 [C]. 杭
可统一整个世界。道:“气之为物,散人无形,适得吾体;聚为 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水聚而为万物,万物 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7]黄宗羲 也十分赞赏能“尽横渠之蕴”的明代学者罗钦顺、王廷相等人 的气本观。说:“盖先生(指罗钦顺)之论理气,最为精确…… 千条万绪,纷纭胶葛,而率不克乱,莫知其所以然,是即所谓 理也。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8]肯定罗 氏关于事物“依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的气本观。又说过“先 行(指 王 廷 相)主 张 横 渠 之 论 理 气 ,以 为 气 外 无 性 ,此 定 论 也”,[9]对王廷相的“气外无性”观加以明确的支持。黄宗羲对 其师刘宗周的气本观更是全盘接受。刘宗周认为“盈天地间, 一气而已”,并发挥了张载的“虚空即气”思想,说“或谓虚生 气,夫虚即气也,何生之有?吾溯之未始有气之先,亦无往而 非气也”。[10]黄宗羲曾高度称赞刘氏的观点,有云:“千古不决 之 疑 ,一 旦 拈 出 ,使 人 冰 融 雾 释 。 ”[11] 但 是 ,无 论 是 张 载 ,还 能“尽横渠之蕴”的诸贤甚至包括其师刘宗周,在坚持气本论 时,未能对气与理(或虚)的关系作出更深层上的阐发,所以 他们的观点与程朱理学的立场尽管有唯物与唯心之别,却不 能在更高的境界上击败对方,在理念的精妙上尚有很多欠 缺。而黄宗羲在批评程朱理学时确立了一套令人信服的理气 间“关系”说,使原有的气本论具备更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其 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云:“抑知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 升降者而言,则谓之气,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者而言,则谓 之理。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12]就是说,万物运动 变化者谓之气,而如是运动变化规则者即为理,气与理“非两 物而一体”,倒是“一物而两名”,这样既提示了气是事物的本 原,理是事物运动的规律。系事物同“一体”的两种属性,同时 也否定了气与理为独立存在的“两物”。进而表明,作为万物 变化规律者的理,不能独立于万物本原的气而存在,而作为 变化运动的气,也自然不能没有其应有的运行规律。宇宙间 既有“浮沉升降”之气,同时也会有“浮沉升降不失其则”之 理。黄宗羲指出“:世儒分理气为二,而求理于气之先,遂坠佛 氏石章中。”[13]又指出“:盖离气无所为理,离心无所为性,佛者 之言,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寞,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 是他真脏实犯。奈何儒者亦曰,‘理生气’,所谓毫厘之辩,竟 亦安在?”[14]以为程朱理学侈谈“理生气”的道理犹如佛教宣扬 在天地之先还存在一个无形有神的造物主一样荒谬。因此, 黄宗羲提出“理气是一”、“理气无先后”的哲学命题,说“理气 无先后,无无气之理,亦无无理之气,不可易矣”,[15]反复强调 “流行而不失其序者,是即理也”。[16]黄宗羲着眼于物质运动 与运动的规律来解释气与理的关系,于是认为,气是运动着 的,而这种运动“自看条理”,说“天地之气,寒暑往来,寒必于 冬,暑必于夏,其本然也”。[17]形象地说明了事物运动的固有属 性:天地间之万物皆在有规则地运行着,而气乃其中之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