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黄宗羲的学术思想特征

合集下载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文学批评,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来研究梨洲文学思想者,一般都能指出他反对诗文门户之见,主张诗文表现真性情,主张道统与文统的整一等等。

这些结论都是准确的。

本文的问题是:明代文人每喜坫坛自雄,而梨洲为何要扫除摹拟、空所依傍?梨洲虽是开有清一代通经学古风气的重要人物之一,但他终究与宋学未脱干系。

宋学家为文一般来说寡情、淡情,推崇光风霁月之心灵境界,何以梨洲却激赏变风变雅与忿愤激讦之作?他“文之美恶,视道离合”背后的理论支撑又是什么?总之,以往论者往往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对梨洲之诗文批评已知其然;本文欲从梨洲之学术与诗文批评融通的角度来探究其所以然,追问他诗文观念形成的学理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梨洲的文学思想。

一学贵自得与诗文之有己黄宗羲是明代学术与明代文学的总结者。

除了学术史著作《明儒学案》之外,他还在阅读两千多家明人别集的基础上,编定《明文案》217卷,《明文海》482卷,可谓有明一代文章之渊薮。

他以学术史的眼光进行文学批评,主张学贵自得,诗文亦贵有己。

在学术上,梨洲反对守一先生之言,反对儒家学术定于一统。

他说:“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

”这段话实是他编写《明儒学案》发凡起例的原则。

收入学案中的人物,一般都多少有些学术发明。

他在《明儒学案序》中指出:“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

”对“道体”的探求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术需要不断创新。

梨洲打比方说,道犹大海,江、淮、河、汉取径不同,而各自为水,其奔于海而为一水无不同;假如海神拒绝来源不同之水,“则不待尾闾之泄,而蓬莱有清浅之患矣”。

就学术而言,亦不能好同恶异,才能成就道体之大。

梨洲批评“今之君子”剿袭前人成说,说他们“必欲出学术于一途”,对有不同见解的学人,即“诋之为离经畔道”,造成的结果是学术界“黄芽白苇”,一片单调雷同。

黄宗羲的史学思想新论

黄宗羲的史学思想新论

黄宗羲的史学思想新论摘要:黄宗羲作为清代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其史学著作颇多,有《行朝录》、《金石要例》等,他的史学著作蕴含着他那经史并重、经世应务、寓褒贬于史等具有理论价值的独具时代特色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陶铸成了自身通达明识的史学体系,代表了中国十七世纪史学思想的较高水平,成为我国古代史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明末清初;黄宗羲;史学思想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83-02黄宗羲(1610-1695),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历学家、算学家、藏书家、科学家、史学家,清代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其史学著作颇多,有《行朝录》、《明史案》(已佚)、《弘光纪年》、《金石要例》、《明儒学案》等,他的史学著作蕴含着他那经史并重、经世应务、寓褒贬于史等具有理论价值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诚如梁启超所说:“梨洲学问影响后来最大者,在他的史学。

”他的史学思想很丰富,具有新的内涵。

现择其要有以下几端:一、经史并重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许多知识分子“其所读之书,不过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薄文苑为词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已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

其规为措注,与纤儿细士不见长短!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

”黄宗羲反对这种误人误国的空疏学风。

在黄宗羲看来,“人不通经,则立身不能为君子;不通经,则立言不能为大家。

”黄宗羲认为读经、读史是治学的基础,因为六经载道,史籍记事,道不离事,事中寓道,六经之道,皆寓史籍。

黄梨洲说:“读书当从六经,而后史、汉,而后韩、欧诸大家。

浸灌之久,由是而发为诗文,始为正路,舍是则旁蹊曲径矣。

”黄宗羲认为经史无轻重之分,主张经史并重,要同等看待,经是“原”,史是“委”。

“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思想及特点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思想及特点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思想及特点人民版教材是“民末清初思想活跃”,而人教版教材是“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两个版本的教材对于明末清初思想活跃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人民版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活跃的”是资产阶级思想这个假象,其实明末清初思想就是再活跃,它也是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所以相比较而言毫无疑问人教版的教材措词更加准确。

首先黄宗羲的也是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他的“学校”和西方的议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

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军捕去,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

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

《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列为禁书。

黄宗羲的思想特点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他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说:“……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明夷待访录》)。

他认为:“后之人主(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明夷待访录》)。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明夷待访录》)。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天子应该“公其是非于学校”,企图通过加强法治、加强学校舆论来限制君权。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

黄宗羲的思想对垂死的封建制度是个有力的冲击,对我国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先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思想是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革新,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一次大胆尝试。

本文将从黄宗羲的生平事迹、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他“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黄宗羲,字裕初,号万青,江西永新人,生于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初康熙四年(1665年)。

他早年受家庭教育,深谙经传之学,通达史馆之学。

他一生追求真理,从事文学、历史、哲学研究,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

他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之一。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他对封建王权的质疑和批判,是他对人类政治理想的表达。

他认为,天下万物本就是自然产生的,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天下才是最高的主宰,君王只是人民的代理人,理应负责人民的幸福。

这个思想正是黄宗羲力求深化儒家思想并推动政治改革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像律富等传统儒学观念的批判,是一种大胆的革新。

他的思想得到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黄宗羲的这一思想,首先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天人一体、君臣父子之道,注重家族伦理和等级秩序。

而黄宗羲则认为,天下万物是由天、地、人构成的,封建王权是人为形成的制度,没有永恒的正统,没有永远的王道。

他认为君主只是人民的代表,应当依法行事,为人民谋福利。

他的思想力求摆脱传统的教条主义,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变革与发展。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

黄宗羲认为,封建王权体系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根植于封建礼乐之中,造成了一种尊卑失序的局面,使得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的破坏。

他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使得天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待遇,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思想。

黄宗羲思想探析

黄宗羲思想探析

摘要: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有着较为重大的突破。

将民本思想之中,尊重民意的思想上升到了尊重民众权益的层面。

“以民为本”就是认为君为民而设,君为民之仆。

君和臣都是为了天下人而服务的。

与此同时,黄宗羲提出“先有法制后有人制”的政治学思想。

黄宗羲所处的时代独具特色,独特的生活和成长历程,对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关键词:黄宗羲;学校议政;气外无理;心即是气一、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朝政荒废,北满入侵,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在社会政治方面,明末清初社会大动乱,阉党与东林党相互争权。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等历史事件相继发生,使得社会矛盾被激化。

在社会经济方面,明末清初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货币的发展起到了积累原始资本的作用,雇佣关系继而发生与发展,在江南地区手工业资本化活动日益扩大,史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上,儒学的世俗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系。

到后来王阳明心学的诞生,使儒家思想具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也是黄宗羲思想诞生的源泉。

二、东林党的兴起对黄宗羲思想的影响黄宗羲其父黄尊素,万历年进士,天启中官御史,是当时著名的东林党人,后来在东林党的政治活动中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后下狱,遭受酷刑而死。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被除,天启朝冤案将黄尊素平反。

黄宗羲上书恳请诛灭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

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黄宗羲从袖中拿出锥子刺许显纯,并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

这件事后黄宗羲被人称为“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对其父的孝顺。

同时作为东林党重要人物的黄尊素,其政治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黄宗羲。

东林学派的兴起,以标榜气节,崇尚实学为目的,对于扭转当时的士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摘要】黄宗羲作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寓意天下共主,君臣关系互为依存。

他批判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主张以天地人为本,追求人性真理。

黄宗羲对中央集权提出批判,认为政治权力应分散于地方,以实现民众自治。

他建议建立学府,培养人才,推动政治改革。

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人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黄宗羲的思想具有独特价值,对后世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内涵,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建议,影响,独特价值,时代背景,深远影响。

1. 引言1.1 黄宗羲的生平黄宗羲(1610-1695),字伯嗣,又字為仁,號嵩山。

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宗羲出生于一个世代文人的家庭,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

年轻时即以文章才情著称,广结良朋,结识王国维、顾炎武等一批文人学士。

曾游学南京,与汤若望及黄韬亲交,探讨历史、经学、诗文等诸多领域。

后来,黄宗羲被明朝多次嘉奖,深得朝廷宠信。

明末宦官专权,朝纲日衰,社会动荡不安,黄宗羲深感时事危机,开始思考国家兴衰之道。

明亡后,黄宗羲深居简出,著书立说,致力于复兴儒学、整顿风俗。

他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念,主张君臣之道、礼义道德,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清之际的“闵学德先生”。

2. 正文2.1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内涵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政治理念的核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政治秩序的独特理解和主张。

黄宗羲认为,天下是广大人民的共同生活空间,君主只是其中一员,应当为人民的利益而管理国家。

他主张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基础上,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主,执政为民,为民而治。

君主应当具备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虚心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和民生安康。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上),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

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思问录·内篇》)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

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同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

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

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

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道,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

他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新途径,为考据学派宗师。

王夫之、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黄宗羲以恢复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

略论黄宗羲的学术思想特征

略论黄宗羲的学术思想特征

今年是 黄宗羲 诞 辰 4 0周年 。这位 中 国著 名 的启蒙 思想 家 , 0 在其 曲折传 奇 的一 生 中 , 学术 活动 是生命
的主线 , 留下 了涉及 经史 、 诗文 、 天文 、 历法等 领域 2 0 0 0余 万字 的著 作 , 大精深 。梳理其 学术 思想 的基本 博 特征, 以其 批判精 神对 传统 意 识形态 的颠覆 , 以其 包容 博 洽勾 勒 出治 学大 家 的态度 , 以其 经世 致 用 的宗 旨
识形态 由于 自身 的原 因 日趋 僵化 , 以继 续成 为维 护社会 稳定 的有 效工具 的时候 。由此可 以认 为 , 难 在传 统 社会凡 是被统 治者 认定 是异 端 的思想观 念 、 论体 系 , 理 往往 表 现为 强烈 的批 判精 神 , 有 前所 未 有 的透 彻 具 性 和预见 性 , 能够 成为 开启 智慧之 门 的钥匙 。

要 : 宗 羲是 明 末 清初 著 名 的 启 蒙 思想 家 , 学 术 思 想 的 基 本 特 征 可 以 大 体 概 括 为 : 明 清 之 际 社 会 剧 烈 动 荡 的 黄 其 在
经历 中 , 对封 建 社 会 进 行 了深 刻 的 反 思 , 成 了颠 覆 性 的 思 想 主 张 ; 洽 包容 , 采 众 长 , 形 博 博 自成 一 家 , 重 经 史 之 学 , 既 又重 自
政治、 济、 经 法律 、 事 、 军 教育 、 文化 、 人才选 用 等 方 面系 统 批 判封 建 君 主 专制 制度 , 次 提 出 “ 下 之大 害 首 天
者, 君而 已矣 ” 并 阐发 “ 。‘ 天下 为主 , 为客 ” “ 与 臣 , 曳木之 人 ” 君 、君 共 的君 臣平 等原 则 , “ , 奠定 了黄 宗羲在越 地学 术思 想传 承 中的地位 。 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 卷 第 6 期 2010 年 11 月
*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AOX I NG UN I VER SI TY
V o.l 30 N o . 6 N ov . 2010
略论黄宗羲的学术思想特征

( 绍兴文理学院 摘

绍兴 312000)
党委宣传部 , 浙江
要 :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 其学术思想的基 本特征 可以大 体概括 为 : 在 明清之 际社会 剧烈动 荡的
# 7∃
会众合一 , 并非要使众家之言去合一个人的立言标准 , 而
是取众家之精华 , 使之融汇到反映时代精神的历史潮流中去。 公以濂、 洛之统综会诸家, 横渠之礼教 , 康 #8∃ 节之数学, 东莱之文献 , 艮斋、 止斋之经制 , 水心之文章, 莫不旁推交通, 连珠合璧, 自来儒林所未有也 , 强调 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 , 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
# 4∃ # 3∃ # 2∃
黄宗羲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能 经纬天地 , 建功立业 的豪杰 , 相异于传统的圣贤道德人格。他所向 往的豪杰人格, 首先是有能爱民仁民的高尚道德 , 他认为一个豪杰应以为民办事 , 解民之困为最高理想 , 志仁者从民生起见
#6∃ #5∃
, 为万民而忧乐。二是能匡时而救世 , 古今无无事功之仁义, 亦无不根于仁义之
事功 。三是应富有强烈的创造精神 , 学莫先于立志, 立志则为豪杰, 不立志则为凡民。 黄宗羲经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对宋 !易 ∀的批判清算。 !周易 ∀是六经之首 , 在研究中先后创立了 太 极 河图洛书 先天 后天 等说 , 长期以来鲜有质疑, 直到清初才出现了广泛的怀疑、 抵制与批评 , 其 中尤以黄宗羲 !易学象数论 ∀最具代表。 !易学象数论 ∀六卷, 内外各三篇 , 内篇重在理论批判, 对邵雍、 朱 熹先天 !易学 ∀发难, 对宋元明以来迷信图书之学 , 不敢议论朱子 , 作了严厉的批判, 成为清初第一部抨击
*收稿日期 : 2010 - 09- 15
# 1∃
。由此引申出不能以 为君之一姓起见 的主仆关系去处理君臣关系, 而要
作者简介 : 梁
涌 ( 1956- ) , 男 , 浙江嵊州人 , 教授。
40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
第 30 卷
以 为天下万民起见 去处理君臣关系 , 官者, 分身之君 , 臣之与君 , 名异而实同 。表达了以反对君主 专制、 强调万民地位为特征的 新民本 思想。 新民本 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 潮 , 是在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传统政治与近代民主政治之间的中间形态。黄宗羲殚 精竭虑进行思考的有关对封建政体的改造与未来社会的设想 , 尽管在封建时代无法实现, 然而这种有价值 的政治构想 , 尤其是试图以法治的社会机制来防止与阻碍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专制政治的出现, 期盼乌托邦 式的理想社会, 从中透射出的闪光的民主意识, 无愧于划归中国 17 世纪启蒙思想的范畴, 深受后世的褒 赞。 黄宗羲主张自私自利的人性论, 是对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的颠覆。作为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 , 这位 大儒 的人生价值观与传统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所一贯提倡和宣扬的 去欲存理 等正统价值观念却 有很大区别 , 甚至是大相径庭的。他曾在 !原君 ∀篇中说: 有生之初, 人各自私也, 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 利而莫或兴之,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也就是说自私自利是人之本性 , 而如果个人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 而 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而使天下释其害 , 却又 不享其利 是不符合天下人情的 。即使古 代的圣贤之君如尧舜也不能做到。他也反对封建君主的专制, 而这种反对也与别人不同, 他反对是由于 君 的自私自利妨碍了人民的自私自利, 他在 !原君 ∀篇中说尧舜之后的君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 亦无不可;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 , 不敢自利, 以我之大私为 天下之大公 。如果没有君 , 人各得自私也 , 人各得自利也 。这些话 , 在以往一般的正统文人那里是不 敢提出来的。然而在黄宗羲看来, 自私 自利 却是天经地义的人之常情。 黄宗羲宣扬自私自利的市民观点常是结合着个人财产权利来考虑的。他反对封建统治者的自私是由 于封建统治者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 而侵夺了人民的 产业 。君主在创业时 屠毒天下之肝脑 , 离散天 下之子女,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 在守成时又 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 , 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 人 民成了封建统治者 蠹中的私物 , 人民财产毫无保障
# 1∃ # 1∃
。在他看来, 利己是人的天性, 人的一切行为方针
与价值取向 , 应以利己为前提。封建专制主义所以要批判, 是由于君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侵夺了 民众的利益 , 其背景是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 及体现市民阶层的新价值 观念的形成。 重利断义 已成为席卷包括士大夫在内的众多阶层的社会思潮, 黄宗羲的老师刘宗周对这 种思潮的描述耐人寻味: 志于货利者 , 唯知有货利而已 , 举天下之物无以易吾之货利, 志于声色者 , 惟知 有声色而已 , 举天下之物无以易吾之声色也。 王阳明精心构筑且风靡一时的 良知 已被 逐声色 、 逐货利 的浪潮所代替。私利的实现, 就是个人欲望的满足。他认为活生生的人都是有欲望的, 欲望的 产生, 是出于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 是对物质和精神的一种渴求 , 所以 有生之初 , 人各自私也, 人各自利 也 , 已经蕴涵了近代的意识。黄宗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然则为天下大害者, 君而已矣。向使无 # 1∃ 君 , 人各得自私也 , 人各得自利也 。 黄宗羲的 工商皆本 论是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颠覆。 重本抑末 是秦汉以来千古如斯地为人们所 接受的观念 , 黄宗羲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 , 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而 来 ,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盖皆本也 , 成为第一个从理论上否定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学者。黄宗羲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鼓吹货币经济的发展, 以长久满足人们的自私自利的本性。 钱币所以为利也, 惟无一时之 利 , 而后有永久之利。以三四钱之费得十钱之息, 以尺寸之楮当金钱之用, 此一时之利也。使封域之内, 常 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此久远之利也 。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 , 异端 一词最早出现于 !论语 ∀之中 , 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 !为政 ∀ ) 。 异端 在孔子那里只是指不同意见而已, 他认为: 对不同意见进行攻击, 那么害处就会结束。这样的解释 符合孔子的精神 , 即宽容、 博学、 和而不同。到了汉代, 儒家已经开始将一些不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著作视 为异端了。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强化, 异端成为相对于正统而言的离经叛道, 是被扼杀对象。纵观 历史, 异端总是产生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 统治阶级的统治产生危机, 特别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由 于自身的原因日趋僵化, 难以继续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工具的时候。由此可以认为, 在传统社会凡是 被统治者认定是异端的思想观念、 理论体系, 往往表现为强烈的批判精神 , 具有前所未有的透彻性和预见 性 , 能够成为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强烈的批判精神犹如一根红线串联着越地学者的学术活动, 勾勒出学术传承的基本轮廓。从王充提 倡的 崇实疾妄 , 到陈亮、 叶适对苟安求和、 存理灭欲的批判, 王阳明对程朱理学教条的批判, 黄宗羲对君 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章学诚对各种伪史学的批判等史实都无不闪耀着越地学者理性务实的批判性重要品 格。黄宗羲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在历史上, 旨在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的反主流思想理论被视为异端, 颠覆传统意识形态的更是异端。黄 宗羲在明清之际社会剧烈动荡的经历中, 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反思 , 形成了颠覆性的思想主张。 他提出的 为天下 , 非为君 ; 为万民, 非为一姓 的民主启蒙思想 , 堪称启蒙主义之先驱。 !明夷待访录 ∀从 政治、 经济、 法律、 军事、 教育、 文化、 人才选用等方面系统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首次提出 天下之大害 者 , 君而已矣 。并阐发 天下为主, 君为客 、 君与臣 , 共曳木之人 的君臣平等原则 , 用 天下之法 代替 一家之法 的法律平等原则, 及 人各得自私自利 、 贵不在朝廷, 贱不在草莽 的人权平等原则。黄宗 羲站在 公天下 观念的视野, 猛烈抨击 家天下 意识。认为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要鞭挞 , 是君主 视天下为 莫大之产业 , 传之子孙 , 享受无穷 , 屠毒天下之肝脑, 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 从而 使天 下之人不敢自私 , 不敢自利

博洽包容, 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是越地学者治学的又一传统。博学是成就一个大思想家的重要因子 , 包容是以博学为前提的, 博学又是以包容为基础的, 这种相应的学术素养和学理背景往往表现为博采众 长 , 自成一家。从王充提出 含百家之言 的治学思想 , 到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 鲁迅首倡文化 拿来主义 , 构成了越地文人一以贯之的治学思想链。 黄宗羲的治学, 既重经史之学, 又重自然科学 , 包括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他治经史之学 不遗 余力 , 对天文、 地理、 算数、 金石、 艺术、 易学与杂学则竭尽 冥搜博览 之力。他以 续抄堂 命名书斋 , 体 现一种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 全祖望在 !梨周先生神道碑文 ∀中说, 黄宗羲 愤科举之学 , 锢人生平 , 思所以 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 , 不足 , 则抄之于同里学楼钮氏、 澹生堂祁氏、 南中泽千顷斋黄氏、 吴中则绛云楼 钱氏, 穷年搜讨。游屐所至, 遍通衢委巷, 搜鬻故书。薄暮 , 一童肩负而返, 乘夜丹铅 , 次日复出, 率以为 常 。 会众合一 是黄宗羲在 !万充宗墓志铭 ∀中所概括的治学方法。他说: 士生千载之下, 不能会众以合 一 , 由谷而之川, 川以达于海, 犹可谓之穷经乎 ? 自科举之学兴, 以一先生之言为标准 , 毫秒摘抉 , 于其所不 必疑者而疑之, 而大经大法反置之而不用。
经历中 , 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形成了颠覆性的思想 主张 ; 博洽包 容 , 博 采众长 , 自成 一家 , 既重 经史之学 , 又 重自 然科学 , 包括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 ; 推崇 经世致用 , 十分重视史学的经世作用 , 力图将历史研究与当世之务结合起来 。 关键词 : 黄宗羲 ; 学术思想 特征 ; 异端 ; 博洽 ; 经世 中图分类号 : B249. 3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293X ( 2010) 06- 0039- 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