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

合集下载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水第1课水到哪去了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用湿布擦黑板,黑板过一会儿变干了,湿的手变干了,都是由于水慢慢变成了水蒸气飞散到了空气中,这种现象叫蒸发。

3.水蒸发会吸收热量。

4.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水洼变干了,衣服晾干了,煮食物时水减少了等。

5.在任何温度下,水都会蒸发。

6.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水蒸气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

7.水蒸气是无色透明、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

8.无论下雨还是晴天,空气中都存在水蒸气。

9.水有三种形态:液态(水)、气态(水蒸气)、固态(冰)。

10.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质量11.取两杯等量的水,并在杯外壁上标出水位,甲杯杯口敞开,乙杯杯口用塑料薄膜封住,然后将它们同时放到同一个通风且向阳的位置。

两天后,会观察到甲杯中的水面位置低于水位线,乙杯中的水面位置基本不变。

12.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潮湿的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到盒子内部的侧面和底面上有小水滴,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第2课水沸腾了1.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会沸腾。

2.水沸腾时,水中和水面上会冒出很多气泡,气泡里含有水蒸气。

3.水沸腾时,水面上会看到很多“白气”,这不是水蒸气,是小水滴。

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能看到的“白气”和雾都不是水蒸气。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塑料袋大大增加。

将套有塑料袋(被挤压过)的漏斗放漏斗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会鼓起来。

5.通常,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

6.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7.温度计上的100℃是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8.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9.酒精灯的火焰从外向内依次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2024年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科学与探究探究的特点和步骤科学工具的使用2. 植物的世界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动物的世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生态系统的概念4.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形态变化物质的属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3. 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物质性质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物质性质的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实验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原因。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

例如:讲解植物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

例如:分析动物的特征,让学生学会分类动物。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形态变化,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科学与探究:流程图、探究步骤、科学工具。

2. 植物的世界:植物结构图、生长周期。

3. 动物的世界:动物分类图、生态系统。

4. 物质的性质:物质变化图、属性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调查身边的动物,分类并描述其特征。

完成物质性质实验报告。

2. 答案:植物生长过程记录: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动物分类描述: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物质性质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植物观察活动,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2020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24篇】

2020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24篇】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说课稿一、说教材学生研究了水在加热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知道沸腾可以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

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研究蒸发这一常温下的气化现象。

通过本课开始的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写字游戏”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在充分调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蒸发概念。

教材中用小鼠标的语言提示学生思考水之外的其它液体是否有蒸发现象,如酒精、汽油等。

拓展活动“蒸发的快慢”引导学生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重点练习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在此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设计过程,通过实验最终获得科学结论。

同时,此课和下一课都在为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做铺垫。

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往中年级过渡期,他们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对网络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利用感觉器官感觉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3、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4、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目标: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内容编写。

具体涉及章节如下:1. 科学探究方法:第1章至第3章,详细内容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基本方法。

2. 生命世界:第4章至第6章,详细内容包括植物、动物、人体等生命现象。

3. 物质世界:第7章至第9章,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性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调查能力。

2. 认识生命世界,了解植物、动物、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命世界的复杂性和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2.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调查等基本方法的掌握,植物、动物、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调查问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情景、故事、问题等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清晰展示本节课的主题。

2. 内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呈现。

3. 结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特点,并画出植物结构图。

(2)调查家庭成员的作息时间,分析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进行实验,观察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记录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推荐相关书籍、网站、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教科版科学3上全册课件三年级上册

教科版科学3上全册课件三年级上册

教科版科学3上全册课件三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3. 动物的适应与生存动物的适应性特征动物的生存策略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生长过程的能力,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适应性特征的能力,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2. 植物生长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理解。

3. 动物适应性特征与生存策略的联系。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3. 动物的适应与生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生态瓶、植物种子、动物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放大镜、土壤、花盆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生态系统,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态系统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使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展示植物繁殖方式。

4. 案例分析(15分钟)分析不同动物的适应性特征,探讨其生存策略。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3. 动物的适应与生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举例说明植物的繁殖方式。

(3)分析一种动物的适应性特征,并说明其生存策略。

2. 答案:(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

(2)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如种子繁殖、嫁接、扦插等。

(3)例如:骆驼具有耐旱、耐饿、耐热的特点,其生存策略是在沙漠环境中节省水分和能量。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天气与气候
04
天气的变化
总结词
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详细描述
天气变化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 影响。例如,暴雨、暴雪、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 房屋倒塌、交通瘫痪、农作物受损等。因此,了解天气变 化的原因和规律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总结词
天气变化的类型
详细描述
天气变化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风向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 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气压、湿度、气 温和地形等。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预测天气变化。
总结词
书写工具的种类与特点
详细描述
介绍铅笔、钢笔、圆珠笔等书写 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总结词
书写工具的正确使用与保养
详细描述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正确 的坐姿、握笔姿势和书写速度等

总结词
书写习惯的培养
详细描述
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书写工 具,以保持书写的流畅和整洁。
纸的制造过程
总结词
纸的原料与制造过程
种子发芽
种子吸收水分和氧气,胚根突破种皮 ,开始发芽。
植物的生长过程
01
02
03
萌芽阶段
种子发芽后,植物进入萌 芽阶段,此时植物开始长 出根、茎、叶等器官。
生殖生长阶段
随着植物的生长,会进入 生殖生长阶段,此时植物 开始开花、结果、繁殖。
成熟阶段
当植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 ,会进入成熟阶段,此时 植物的形态和结构基本稳 定。
详细描述
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中,学生 将学习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比较。通过分 类,学生可以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归为一 类,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共性和特征。通 过比较,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 和特点,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科学与生活: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观察和描述、分类和比较。

2. 动物与植物:认识各种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

3. 空气与水:空气的组成、作用及保护;水的三态变化、用途及保护。

4.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5. 电与磁:简单电路的组成、电流的作用;磁铁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和比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会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现象的理解和运用;实验操作技巧。

2. 教学重点:科学知识点的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故事、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讲解科学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梳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

2. 图文并茂:运用图表、流程图、示意图等形式,直观展示科学现象和原理。

3. 重点突出: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列举空气和水的用途,谈谈如何保护它们。

(3)制作一个简单电路,观察电流的作用。

2. 答案:见教材和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科学世界,提高科学素养。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时《物体的形状》了解物体的基本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并学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形状。

2.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中的科学,第3课时《水的奇妙变化》学习水的的三态变化,以及水的溶解、沉淀等现象,并了解生活中水的利用。

3. 第三单元:动植物的世界,第5课时《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等,并学习观察植物生长的方法。

4. 第四单元:我们来探索,第7课时《磁铁的奥秘》学习磁铁的性质,如磁极、磁力等,并学会用磁铁进行简单的探索活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溶解、沉淀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磁铁的性质和磁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科学笔记本、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水的利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奇妙变化。

2. 知识讲解:讲解水的的三态变化,以及水的溶解、沉淀等现象。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溶解、沉淀等现象。

4. 例题讲解:通过实例,讲解水的溶解、沉淀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溶解、沉淀等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水的奇妙变化:三态变化、溶解、沉淀。

2. 水的应用:生活中水的利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利用水的溶解、沉淀等现象的例子。

(2)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溶解、沉淀等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简要描述。

2. 答案:(1)生活中利用水的溶解、沉淀等现象的例子:洗衣服、煮饭等。

(2)利用水的溶解、沉淀等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通过调整水的pH值,使衣服更易洗净;通过加盐,使水中的杂质沉淀,提高煮饭的口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新教科版)(全册基础版)
三年级()班姓名:
第一单元水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

2.水的温度达到时开始沸腾。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

4.温度下降到时,水开始结冰。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热量。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

7.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热量。

8. 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9.水能溶解食盐、、、红糖、味精、碱等,但不能溶解沙子、、木头等。

10.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

11.通过、和能加快溶解的速度。

12.一些物质的状态、大小、数量、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质本身的却没有改变。

如水的三态变化、撕纸、折纸等。

13.水是一种体,没有固定的,但有一定的。

14.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湿的衣服干了、湿的黑板干了等。

15.杯子装水后,加盖子得蒸发慢,不加盖子得蒸发快。

说明水放在处蒸发得快。

16.“水蒸气”是一种
的气体。

17.水蒸气存在我们周围的空气
中。

水都在蒸发着,从没停过。

18.我们看到热水上面冒的“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

19.我们可以用加热、通风、增大表面积的方法让水蒸发得更。

20.水和水蒸气相同点:它们都是透明、无色、无味、会流动、有质量。

不同点:水看得到、摸得到,是体;水蒸气看不见、摸不到,是体。

21.水沸腾的时一定会蒸发,但水
蒸发的时候会沸腾。

22.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
;(2)温度计浸入水中;(3)温度计不能碰和杯内壁;(4)读数时眼睛液柱顶端,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水面。

23.酒精灯的使用:(1)不能用的酒精灯相互点火;(2)不能用酒精灯,要用二次盖灭。

24.在试管外面的碎冰里加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得。

25.加快冰融化的方法:用吸管吹热气、吹风机吹、。

26.冰融化成水之后,体积会。

27.冰融化是由固体变成了。

28.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是的。

29.食盐和沙子混合后,食盐还是食盐,沙子还是沙子。

30.盐水和沙子,可以用的方法把沙子分离出来,留下盐水。

31.可以用的方法,把盐水溶液中的盐分离出来。

32.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用磁铁吸引的方法进行分离;也可以倒在水中,木屑漂浮,铁屑沉。

33.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

当温度计受热时,液泡体积变大,液柱会;同理,受冷时,液柱会。

第二单元空气
1.空气的特征:能空间、可被和拉伸、
有、很轻、容
易、有性、无色、无味、无毒、会流动、看不见、摸不着等;空气的作用:供人类呼吸、植物生长、助燃等。

2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区别: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3.空气容易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性。

水不容易被。

5.被压缩之后,空气粒子的间隔了。

6.被扩张之后,空气粒子的间隔了。

7.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制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等。

8.空气有质量,但很,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9.热空气比冷空气,会浮在冷空气上方。

10.空气受热后,体积,质量变轻,会,从而带动热气球升空。

11.在做“热气球”实验时,注意用火。

12.孔明灯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

13.空气的是风形成的原因。

14.我们可以用扇扇子、开风扇等方式来制造“”。

15.大自然的风主要是由于空气温度高低不同流动起来而形成的。

16.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也叫)。

17.在空中、地下和都存在空气的踪迹。

动物呼吸、植物生长都离不开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

第三单元天气
1.( )、(雪)、(冰雹)等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2.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叫作(),降水量的单位是()。

3.常用的雨量器由(外筒)和()组成。

4.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里大气的(冷暖)、()、()以及(风)等情况。

5.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
()中的自然现象。

6.制作()是我们长时间坚持观察记录天气的好方式。

7.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也叫();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

8.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用来表示,读作(摄氏度)。

9.“十五摄氏度”写作:;“-8℃”读作:;“零摄氏度”写作:。

11.风向是指风()的方向。

我们一般用()个方位
来描述。

如北风是由()面吹过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方向吹过来的风。

12.蒲福风力等级表把风力分为()个等级。

13.测量风向的仪器叫()。

14.()和()是风的基本要素。

15.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组成的。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和()。

17.天气日历包括()、(降水量)、(气温)、(风)等方面的天气信息。

18.测量天气特征用到的工具有()、(雨量器)、()等。

19.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

20.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2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2.天气会商的结果由(首席气象预报员)签发。

23.天气预报制作时,气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

24.一般天气预报在发布之前会经过预报员的讨论,这称作(天气会商)。

25.气温计应该悬挂在()、()、()、()的地方。

26.最高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

27.纸片往南飞,此时的风向为()。

28.会使用天气符号可以帮助我
们制作(天气日历)。

30.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
能(),同一地点、不Array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
()。

天气每天都在发
生着变化,又是十分,又
是比较缓慢,天气变化有一定的
规律。

32. 是指室外阴凉、通风
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
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
温。

33.云的形态:(大团、
堆积的云;可能会下雨);
(均匀成层、可能会有雨
雪);,(羽毛状;发生
在晴天)
附件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
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

水蒸气
附件2:水和冰的异同点:
凝固(放出热量)


融化(吸收热量)
附件3:冰、水、水蒸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不同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