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
一起学《论语》17.22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一起学《论语》17.22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一起学《论语》17.22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原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白话】孔子说:“吃饱了而整天无所用心,真是难以长善成德啊!不是有玩六博和弈棋的吗?做这个总比闲着没事要好。
”【释词】终日:整天。
难:难以长善成德。
《正义》:“难者,难以成德也。
”博:六博,似后代之双陆。
钱穆:“即双方各六著,共十二棋,先掷著,视其彩以行棋,其法今不详。
”《注疏》:“《说文》作簙(bó),扃(jiōng)戏也,六箸十二棋也。
古者乌胄(zhòu)作簙。
”弈:即围棋。
《说文》:“弈从廾,言竦两手而执之。
”《注疏》:“棋者所执之子,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
围棋称弈者,又取其落弈之义也。
”贤:胜过。
已:止也,即不为,指无事可做。
【先贤精义】钱穆曰:本章甚言人心必有所用。
马融曰:为其无所据乐,善生淫欲。
《鲁语》曰: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论语注疏》曰:此章疾人之不学也。
人饱食终日,于善道无所用心,则难以为处矣哉。
欲令据此为乐,则不生淫欲也。
李氏曰:圣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
刘宗周曰:夫子言君子之志于道,如博弈之专心致志,则几矣。
此醒人之辞。
张栻曰:饱食而无所用心,则放越而莫知其极,凡恶之所由生也。
博弈虽不足道,然方其为之意专乎此,比之放越而莫知其极者,犹为愈焉。
此章大抵言无所用心则长恶,为可畏耳。
谢氏曰:博弈之害,止于博弈而已;若放僻邪侈,皆生于无所用心。
心有所用则止,止则不可谓之放。
《论语学案》曰:人心不可无所用,无所用则昏昧放逸,恶日长矣。
况饱食终日,一无所用乎?故曰难矣哉。
世不有博弈者乎?博弈虽贱,而用心则已勤矣,为之犹贤乎无所用心者矣。
人心有全力,只是不肯用;用而不尽,与不用同。
事父母而竭其力,事君而致其身。
程子曰:“某写字时甚敬。
论语阳货篇

【人物评价】
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 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 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 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 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 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贰
章节主旨
【本篇引语】
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 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 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 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 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 论 语 》
阳 货 篇
壹
贰
叁
肆
目 录
趣 味 阅 读
பைடு நூலகம்
章 节 主 旨
重 点 语 句
边 做 边 学
壹
趣味阅读
仲由
字子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 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 儒教祭祀。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 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 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 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 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容而爱之。以 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 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 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 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 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 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 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 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 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 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 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 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阳货第⼗七》原⽂、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阳货第⼗七》原⽂、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谈孔⼦处世的权变思想。
随机应变,属于“权”的范畴,是处世的灵活性。
但不是胡乱的变,不讲原则的变,要既讲原则⼜不失灵活性。
这就需要⼀个⼈建⽴⼀个⼤局观,要有⼤视野,要对世事有清晰的洞察才可以做到。
【原⽂】17.1阳货欲见孔⼦,孔⼦不见,归孔⼦豚。
孔⼦时其亡也,⽽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来!予与尔⾔。
”⽈:“怀其宝⽽迷其邦,可谓仁乎?”⽈:“不可。
”“好从事⽽亟失时,可谓知乎?”⽈:“不可。
”“⽇⽉逝矣,岁不我与。
”孔⼦⽈:“诺,吾将仕矣。
”【译⽂】阳货想要见孔⼦,孔⼦不愿意见,阳货就送给孔⼦⼀头蒸熟的乳猪。
孔⼦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他,却不巧在半路遇到阳货。
阳货对孔⼦说“过来,我对你说。
”阳货说:“把⾃⼰的本领藏起来却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阳货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好参与政事却⼜屡次错过机会,这是聪明吗?”阳货接着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光⼀天⼀天地消逝,岁⽉不等⼈啊。
”孔⼦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解读】整个事件的全过程,阳货以礼访孔⼦,以仁问孔⼦,以智难孔⼦,以时劝孔⼦。
从事实的⾓度看,阳货逼⼈还礼,⾮礼也;逼⼈就范,⾮仁也;揭⼈疮疤,⾮智也;⾮其⼈⽽⽈时,⾮时也。
孔⼦“避⾊”不愿见。
【原⽂】17.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孔⼦说:“⼈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的环境习染不同差距才越来越远了。
”【解读】“近”字很有味道,是个趋向啊。
⽣命的起始状态没有多⼤差别,差别的长⽣是因为⽣命成长过程中所有的习染不同造成的。
【原⽂】17.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孔⼦说:“只有上等的智慧的⼈和下等的愚笨的⼈才会坚定不移。
”【解读】何以坚定不移?因完全地相信,毫⽆怀疑地相信。
相信什么是从情感出发的,如果相信的是正确的客观事实,那就是信仰;如果相信的并⾮客观事实,那就是迷信。
一起学《论语》17.26阳货篇——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一起学《论语》17.26阳货篇——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原文】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白话】孔子说:“年到四十,还被人厌恶,最终大概也就无望了吧。
”【释词】见恶:被厌恶。
终:到底、末了。
【先贤精义】朱子曰:四十,成德之时。
见恶于人,则止于此而已。
勉人及时迁善改过也。
《论语义疏》曰:人年未四十,则德行犹进,当时虽未能善,犹望可改。
唐文治曰:教人急进德而修名也。
苏氏曰:此亦有为而言,不知其为谁也。
《四书合讲》曰:人之血气,三十而壮,四十而定,过此则神日衰怠,少能精进,故古人以四十为成德之时。
“无闻”“见恶”,皆以是为断也。
“无闻”,只是无善可称;“见恶”,则更下于无善可闻者。
张栻曰:见恶者有不善,而见恶于人也。
此又甚于无闻者。
《石鼓论语答问》曰:四十而见恶焉,犹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取其大约言也,此圣人待人忠厚之意。
年至四十,春秋已高,经历世变已多,犹未免见恶于人,此所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者也。
叹息之而已矣。
刘宗周曰:君子十年而幼学,至四十强而仕则其学成矣。
年四十而见恶焉,老大之悲乃在今日矣。
已矣乎,无可复为矣!其终也已,惜哉!是以君子欲及时以勉学也!《四书反身录》曰:吴康斋读《论语》至“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不觉潸然太息曰:“与弼今年四十二矣,其见恶于人者何限!而今而后,敢不勉力,少见恶于人斯可矣。
”夫康斋年未弱冠,即砥德砺行至是,盖行成德尊,犹自刻责如此,况余因循虚度,行履多错,宜见恶于人者何可胜言。
人即不尽见恶,时时反之于心,未尝不自惭自恨自恶,于志其所以痛自刻责者,尤当如何耶?钱穆曰:《阳货》一篇终于此章,见圣道之不行;下接《微子》篇,皆仁人失所,及岩野隐沦之士,亦由此章发其端。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勉人及时进修也。
盖日月易迈,时不再来,学者当时时自警,以日新其德。
孔子此言,正如清夜晨钟,令人发深省也。
【附录】徐英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无闻于道也。
四十而见恶于人,则更不足道矣。
《论语》阳货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阳货的原文及翻译《论语》阳货的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语》阳货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阳货的原文阳货欲见圣人孔子,圣人孔子不见,归圣人孔子豚。
圣人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圣人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圣人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子张问仁于圣人孔子,圣人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白话《论语·阳货》

白话《论语·阳货》阳货篇17.1阳货①欲见孔子②,孔子不见。
归③孔子豚④。
孔子时其亡⑤也而往拜之,遇诸涂⑥。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⑧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⑨!”孔子曰:“诺,吾将仕⑩矣。
”①阳货:名虎,字货,季氏的家臣。
曾经企图把持鲁国国政。
②见孔子:使孔子来见。
见,使……来见。
③归:kuì,通“馈”,赠送。
古时礼节,赠人礼物,受赠人必前来致谢。
④豚:tún,小猪。
⑤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时,sì,通“伺”,窥伺,打听。
⑥涂:今写作“途”,道路。
⑦迷其邦:听任国家混乱。
迷,使动用法,使混乱。
⑧亟:qì,屡次。
⑨与:yǔ,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⑩仕:本义是辅助君王理政,现指做官。
【翻译】阳货要孔子来拜访自己,孔子不来。
他便送给孔子一头烹熟的乳猪。
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才前往他那里表示谢意,却在途中碰到了阳货。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说话。
”孔子走过去,阳货说:“一个人胸怀本领却听任国家混乱,可以叫作仁吗?不可以吧。
一心想做大事却屡次错失时机,可以叫作睿智吗?也不可以吧。
” 阳货接着说:“时光流逝,岁月不等人啊。
”孔子说:“好吧,我这就为官出仕。
”17.2子曰:“性①相近也,习相远也。
”①性:指人的社会属性。
即仁义礼智信等。
【翻译】孔子说:“人性让人们没有差别,习性让人们渐有差距。
”解读:“仁义礼智信”是人类共有的独特属性,人皆具有让个人没有区别。
但后天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却又造成了个体的千差万别。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①。
”①唯,加强语气。
上、下,动词,分别是进取、倒退之意。
移,改动、变动。
【翻译】孔子说:“上进得到智慧,倒退陷入愚昧。
这从来不会反转。
”17.4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文言文翻译-《论语》-阳货篇

文言文翻译-《论语》-阳货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论语译注之阳货篇

论语译注之阳货篇论语译注之阳货篇《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论语译注之阳货篇,欢迎阅读。
论语译注之阳货篇1阳货⑴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⑵。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⑶:“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⑷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要孔子来拜会他,孔子不去,他便送孔子一个[蒸熟了的]小猪,[使孔子到他家来道谢。
]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
两人在路上碰着了。
他叫着孔子道:“来,我同你说话。
”[孔子走了过去。
]他又道:“自己有一身的本领,却听任着国家的事情糊里胡涂,可以叫做仁爱吗?”[孔子没吭声。
]他便自己接口道:“不可以;——一个人喜欢做官,却屡屡错过机会,可以叫做聪明吗?”[孔子仍然没吭声。
]他又自己接口道:“不可以;——时光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呀。
”孔子这才说道:“好吧;我打算做官了。
”【注释】⑴阳贷——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季氏几代以来把持鲁国的政治,阳货这时正又把持季氏的权柄。
最后因企图削除三桓而未成,逃往晋国。
⑵归孔子豚——“归”同“馈”,赠送也。
《孟子滕文公下》对这事有一段说明,他说,当时,“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便利用这一礼俗,趁孔子不在家,送一个蒸熟了的小猪去。
孔子也就趁阳货不在家才去登门拜谢。
⑵曰——自此以下的几个“曰”字,都是阳贷的自为问答。
⑷亟——去声,音气,qì,屡也。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⑴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注释】⑴上知下愚——关于“上知”下愚”的解释,颇有异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导读:本文《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原文及译文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希望孔子去拜会他,孔子不去,他就送了一只烧猪给孔子。
孔子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谢,不料,两人在路上碰到了。
阳货对孔子说:“你过来!我要与你说话。
”他接着说:“具备卓越才干,却让国家陷入困境,这样可以称作行仁吗?我会说不可以。
——喜欢从政做官,却屡次错过时机,这样可以称作明智吗?我会说不可以。
——光阴似箭,时间是不会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会去做官的。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依本性来看,人与人是相近的。
依习染来看,人与人就有很大的差异了。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上面的人学礼是为了爱护人民;下面的人学礼是为了能性情和顺容易使用。
’”孔子说:”小子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译文: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起兵反叛季氏,他召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要前往。
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请我去的人,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6、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
孔子说:“如能奉行五种原则于世间,就可以称仁了。
”子张说:“哪五项原则?”孔子说:“恭敬、宽大、诚实、勤敏、恩惠。
能恭敬就不会招来别人的欺辱;能宽为怀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戴;能诚实守信就会受到大家的信任,勤敏就能建立功端;能给人恩惠就能够差遣人家。
”7、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译文:佛肸召请孔子,孔子想要前往。
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自己动手去到公然行恶的人那里,君子是不会前去的。
’现在佛肸占据中牟,起兵反叛,你却想要前去,又该怎么说呢?”孔子说:“对的,我说过这样的话。
但是,我们不是也说,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我们不是也说,最洁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我难道只是匏瓜星(匏瓜:一种葫芦,味苦不能吃。
这里指天上的匏瓜星)吗?怎么可以挂在那儿,不让人食用呢?”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孔子说:“由啊!你听过六种美德与连带的六种障碍吗?”子路回答说:“没听过。
”孔子说:“来!我告诉你:喜好仁道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变成愚昧;喜好智慧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成为放荡;爱好信实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伤害到义;爱好正直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沦为偏激器小;崇尚勇敢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出乱子;喜好刚正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变成狂躁。
”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啊!为什么不多研究点《诗经》呢?诗篇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政教得失,可以懂得如何跟众人相处,可以教人如何埋怨而不发怒。
近的可以学会事奉父母,远的可以学会如何事奉君主,还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与?”译文:孔子对伯鱼(孔鲤)说:“你曾学过《周南》与《召南》这两篇诗吗?人如果不学习《周南》与《召南》这两篇诗,就好像一个人对着墙面站立,无所见也无能进。
”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译文:孔子说:“我们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在说玉帛这些礼品吗?我们说乐啊乐啊,难道只是在说钟鼓这些乐器吗?”12、子曰:“色厉而内茬,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译文:孔子说:“脸色严肃而内心怯懦的人,可以比拟为小人,就像闯入门户里的小偷吧?”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正是败坏道德风气的小人。
”1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听到传闻,就到处散布,这是背离德行修养的做法。
”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孔子说:“可以和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
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
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古代百姓有三点为人诟病的,现在的百姓连这些都比不上。
古代狂妄的人不拘小节,现在狂妄的人放荡言行;古代矜持的人不屑造作,现在矜持的人愤世疾俗;古代愚味的人还算直率,现在愚味的人却只知耍弄心机罢了。
”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面容伪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18、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音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国家这样的事情。
”19、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文:孔子说:“我想不再说话了。
”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学生要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呀?四季照样在运行,万物照样在生长,天说了什么呀?”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孺悲来了,要拜访孔子,孔子托言有病,拒绝见他。
传命的人一走出房间,孔子就取出瑟来边弹边唱,让孺悲可以听到。
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予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译文:宰我请教孔子说:“父母丧后要穿三年的丧服,其实满一年已经很久了。
一个君子三年不去对人民讲礼,礼就要荒废;三年不去讲乐,乐也将败坏。
如只守一年丧,旧的谷子已经吃完,新谷子也已经登场,并且春夏秋冬钻木取火用的木头已经捱次换过,所以守一年丧就够了。
”孔了说:”父母才死一年,你就吃那么好的米饭,穿那锦绣衣服,你心会安吗?“宰我说:”安的。
“孔子就说:”既然你心安就这样做吧!讲到君子在三年丧期,虽吃到好食物也不觉味美,听到好音乐也不觉快乐,住好地方也不安舒,所以不忍只守一年的丧,既然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需经过三年才离开父母怀抱。
而且三年守丧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啊!宰我如此见解,父母死了,还有三年的哀痛在心吗?“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正途呀!不是有掷骰子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比这样无聊要好一些。
”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问夫子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注重义理。
君子如果只有勇敢而没有顾全义理就会作乱;小人如果只有勇敢不懂义理就沦为强盗。
”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文:子贡问夫子说:“君子也有憎恶别人的时候吗?”孔子说:“有的。
他憎恶那些背后说人坏话的人,憎恶在下位的人毁谤上位者,憎恶勇敢却没有礼貌的人,憎恶做事虽果敢却事理不通的人。
”孔子说:“赐也有憎恶的时候吗?”子贡说:“憎恶那些以窥伺别人的隐私为聪明的人,憎恶那些以不谦逊为勇敢的人,憎恶那些以揭人隐私为正直的人。
”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孔子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是难以共处的。
与他们亲近,他们就无礼;对他们疏远,他们就报怨。
”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扩展阅读:《论语》主要内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