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解析
纪录片《敦煌》解读

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敦煌》解读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
[1]近几年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于纪录片《敦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究纪录片《敦煌》可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二、对纪录片《敦煌》将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看其是如何通过它的表现方式起到一个提炼,延伸,并通过这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延伸给人以启示的教育作用;三、通过对纪录片《敦煌》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为以后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结构上,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对纪录片《敦煌》进行解读。
第一个部分将重点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整体状况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需求状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二个部分以我国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结合纪录片《敦煌》的内容和特色去分析其引起广大学者和观众关注的原因;第三部分将就纪录片《敦煌》表现形式来进行研究,从纪录片的故事化表现形式及情景再现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在第四部分,将以纪录片《敦煌》为我国的纪录片所带来的启示来进行叙述,虽然这些宝贵经验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创新试用的阶段,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一)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纪录片创作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标榜着人文关怀精神,高举纪实主义大旗,成功的把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推入了一个巅峰。
而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至今,中国的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观众们对纪录片的热情慢慢消退,各种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节目成为电视上最受关注的三大板块,纪录片却在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日益受到冷落,这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也逐渐进入一种萎缩的状态。
《敦煌》第一集影评

陶炳辉聚焦敦煌,聆听百年前的无声倾诉——敦煌文化的魅力莫高窟以数量浩繁,技艺卓越的壁画艺术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千余年间的社会历史图景。
《敦煌》之‘探险者来了’平静、如涓涓细流讲了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因文物流失而产生的遗憾,更多的是感动。
以故事化、人物化、细节化来表现,画面精致、意味悠长。
以真实的史料完美展现了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感叹的的同时,也不禁引起共鸣,也许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更需要的是我们去悉心呵护。
以纵向的时间顺序,通过描述人物的命运故事,对敦煌的历史和生活进行生动的展示。
本片涉及到的主要人物主要是,中国王道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美国人华尔纳以及俄国和日本先后来到敦煌获取经卷文物的人,还有最后出现的常书鸿;充分表现了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情景当中的情感和思想的痕迹,以及他们的传奇经历。
其中最重要是人物是王道士和斯坦因。
敦煌莫高窟内的藏书是有王道士这个不起眼的中国农民发现的,也是他把大批的经卷、书画卖给斯坦因;最终死后,被冠以‘文化卖国贼’的名声,也有评价说他是发现者;他一生的命运就如那些流失了经卷,一次次被遗弃又重新拾起。
本片运用多种方式还原历史情景,试图引领观众重新走进大漠,走进敦煌。
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本片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手法还原了探险者们来到敦煌的情景。
斯坦因的驼队,大木头箱子,横穿沙漠、不远万里。
影片中多次出现斯坦因在户外的篝火旁思索和书写的场景,以及站在荒漠中向远处眺望的场景,诸如此类的无不展现着,敦煌文化对于外来者的吸引力,和它的恒久价值所在。
除却情景再现,片中还运用了大量照片和影像资料来还原历史。
比如当斯坦因来到莫高窟后,给王道士拍的照片,还有藏经洞门前对方的经卷情况;以及在其来时路途中拍摄的祈祷照片等等,都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情景,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斯坦因的行程以及与王道士达成协议并取走经卷、书画的过程。
此外,法国人伯希和给佛像编号的情景,还有展示30年代中国社会背景环境的影像资料,都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历史事实的还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带我们重温了敦煌那段令人惋惜又赞叹的时光。
纪录片《敦煌》解读

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敦煌》解读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
[1]近几年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于纪录片《敦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究纪录片《敦煌》可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二、对纪录片《敦煌》将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看其是如何通过它的表现方式起到一个提炼,延伸,并通过这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延伸给人以启示的教育作用;三、通过对纪录片《敦煌》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为以后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结构上,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对纪录片《敦煌》进行解读。
第一个部分将重点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整体状况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需求状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二个部分以我国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结合纪录片《敦煌》的内容和特色去分析其引起广大学者和观众关注的原因;第三部分将就纪录片《敦煌》表现形式来进行研究,从纪录片的故事化表现形式及情景再现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在第四部分,将以纪录片《敦煌》为我国的纪录片所带来的启示来进行叙述,虽然这些宝贵经验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创新试用的阶段,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一)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纪录片创作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标榜着人文关怀精神,高举纪实主义大旗,成功的把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推入了一个巅峰。
而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至今,中国的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观众们对纪录片的热情慢慢消退,各种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节目成为电视上最受关注的三大板块,纪录片却在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日益受到冷落,这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也逐渐进入一种萎缩的状态。
关于《敦煌》纪录片解说词

关于《敦煌》纪录片解说词【篇一】《敦煌》纪录片解说词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历史悠久的敦煌莫高窟,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叫我小潘吧!敦煌莫高窟可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哦!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但是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的历史也很悠久,它修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这几个朝代都修建过。
说完了这些,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你们看,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个洞窟西千佛洞,你们猜这个洞有多长吗一定不知道吧,其实这个洞有2.5公里长呢!这些泥巴彩塑在这个洞里有34个呢,但是整个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个呢!各种各样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
内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和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画作。
好了,说了那么多,我们就去参观下一个景观吧!你们看,这个东西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于崖窟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
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好了,敦煌莫高窟游览结束,欢迎有机会再到这里来玩。
【篇二】《敦煌》纪录片解说词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
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
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
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
《敦煌》第二集解说词:千年的营造

《敦煌》第二集解说词:千年的营造他叫彭金章,今年70岁,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49岁时来到敦煌,开始了一段与莫高窟为伴的考古生涯。
二十一年来,他时常往返于大泉河两岸,河边的林荫小道此时秋意正浓,河的另一边,绵延一千六百多米的崖壁上,大小不一,排列着七百三十五个洞窟。
如此大规模的窟群因何而来,又是如何建造的,一直是他考古研究的目标。
在莫高窟有四把钥匙,可以打开这里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国文化千余年来存留的奇迹就在这一扇扇窟门背后绚烂无声。
那思维禅定的瞬间,那融入慈悲的微笑,在那色彩与线条之间流动的乐章,带领我们穿越了久远的历史长河,重现昔日永恒的时光。
这是公元848年,在敦煌从安史之乱开始的战乱局面已经持续了九十三年。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张议潮的人募兵集众发动一场血战,收复了多年战乱的敦煌城。
三年后,唐王朝在敦煌设置了归义军,收复失地的功勋将领张议潮被任命为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接到任命后,张议潮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仪式。
在后来为他修建的功德窟——莫高窟156窟的南壁上,那次游行的壮丽场面被绘制成为一幅壁画长卷,至今保存完好。
在修建洞窟的时候,张氏家族在前室北壁上留下了一方题记,它对后来人研究莫高窟营造历史非常重要。
随着时间的流逝,墨色因墙体的斑驳而模糊,有幸的是,在藏经洞发现了当时题写时所留下的纸稿,在这份名为《莫高窟记》的题记中,整个莫高窟营造的缘起渐渐在字里行间浮现。
这是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
中国北方正处于五胡十六国的战乱纷争,人们对和平生活充满向往,佛教也开始走向兴盛。
丝绸之路上往来印度和中原的僧人也络绎不绝。
这时有一位名叫乐僔的出家人,向西行游途经敦煌鸣沙山,忽然看到前方千佛现出真容,熠熠金光将他笼罩。
经历了这片神奇的景象,乐僔不再行走,他决定在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第一个洞窟。
和所有的研究员一样,彭金章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洞窟打交道,在这些已经经历了一千余年时光的洞窟里,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被忽略。
《敦煌》纪录片解说词

《敦煌》纪录片解说词公元1006年,这座戈壁上的城市再次被恐怖所笼罩,位于新疆与中亚的黑汗王朝,占领了于阗王国之后,可能继续向东推进。
消息传来,饱受战争劫难的三界寺里的僧人们意识到又一次大难将至,他们出门逃难。
就在逃难之前,他们把所有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全都藏进了这个小小的洞窟中,然后用泥壁封好,绘上壁画,一切显得了无痕迹。
三十年过去了,信奉佛教的西夏王朝,最终占领了这座城市。
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次出门逃难的僧人们再也没有回去,这个藏有经卷文书的神秘洞窟至此变成了尘封千年的秘密。
九百多年过去了,1900年初夏的一天,一个来自湖北的普通老道士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神秘的洞窟。
当洞窟中的这些文物宝藏重见天日,丝绸之路上这座几乎被遗忘的历史文化名城,终于告别了千年的沉寂,重新获得了世界的瞩目,它曾经的辉煌,也渐渐变得清晰而鲜活起来。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史记·大宛传》中这段文字是敦煌地名的最早记载,后人解释敦煌的意思,敦,大也,煌,盛也。
战国时代,强大的月氏吞并了羌人,秦朝末年,他们又驱走当地的乌孙人,从此,月氏人成为敦煌与河西地区的主人,然而,没有永远的强者,公元前209年,崛起的匈奴击败月氏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并不断侵犯汉朝边境。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大月氏合击匈奴,但此时的月氏人乐不思蜀,张骞只好空手而返,张骞却有意外的收获,他将这次长达十三年的出的使见闻,向汉武帝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汉武帝随后用兵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
当时汉武帝打匈奴,就是匈奴与羌人结合以后呢,把河西走廊占领以后呢,汉朝政府在与世界接触的这个窗口路线整个堵掉,他没办法,他要跟世界接触,必须把这个匈奴和羌人对他的围堵形成的包围要打破。
公元前121年,雄大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支远征军西出河西,结果,霍去病击败匈奴,从此,河西纳入汉朝的版图。
为确保敦煌与河西地区的长治久安,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在河西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进行行政管辖,并大规模移民屯田,敦煌逐渐繁荣起来,从此,有文字记载的敦煌历史正式开始,中西交通的陆路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也得以开通。
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第4集)

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第4集)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第4集)2010-10-27 23:58《敦煌》:第四集《无名的大师》解说词第3窟(元)北壁千手千眼观音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出名的绘画大师,但他们的作品却很少流传到今天。
战乱、毁灭、流失和野蛮的破坏,将他们绝大多数伟大的创作永远埋葬在了历史的深处。
知道我们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这个隐身在大漠里的美术馆。
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一千多年间,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在这里保存了下来。
这是历代无名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珍宝。
然而,历史上关于他们的记载却几乎是空白。
现在我们只能从零星的壁画题记和敦煌遗书,去追寻这些大师的踪影了。
这是正在前往敦煌的画匠叫史小玉,他的生活和经历是我们根据学者的研究,用真实的历史片断拼接出来的。
他的名字出现在莫高窟第3窟的西壁上,那幅名扬四海的千手观音就画在这个洞窟里。
有人断定第3窟的壁画就是史小玉所画,但还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元代的一名游客。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们将追随这个曾在莫高窟驻足或生活过的真实人物,接住他来解读那些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
让我们回到公元1351年,这一年,史小玉从甘州来到了敦煌。
此时这座交通西域的重镇正由元代宗室速来蛮镇守,速来蛮崇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佛教依然是这一时期敦煌各民族最主要的信仰。
汉文、西夏文、八思巴文、会鹘文、梵文、藏文,这些都是敦煌当时最常见的文字。
现藏于敦煌研究院的六字真言碑,就是用这六种文字分别刻成。
碑文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咒。
公元1348年,速来蛮出资在莫高窟刻立了这块石碑。
三年后在他的筹划下,位于莫高窟壁前的皇庆寺也迎来了第一次重修。
那是一个面向东方的峭壁,用木制栈道和阶梯连接的数百个洞窟像蜂巢般挤满了黄色的壁岩,那里就是敦煌的千佛洞。
在同行工匠的描绘下,史小玉对即将前往工作的地方充满了期待。
徜徉在这些古老的洞窟之间,当年僧侣们打坐修行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史小玉看到的这些画像,是莫高窟留存至今最早的壁画。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敦煌》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讲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之美。
这部纪录片以白马骑士为引子,带领观众了解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塞上文化。
对于我这样对敦煌并不了解的人来说,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很大的视听冲击。
当白马骑士站在敦煌莫高窟面前,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这座古老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艺术品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更展示了敦煌地区的文化、宗教和艺术特点。
整个莫高窟内的造型、色彩和比例都可以令现代人惊叹。
当我听到莫高窟内多少次修复后的色彩并非原本的颜色时,我更能体会到这些艺术品的珍贵和难得一见。
对我而言,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感觉就像强烈而美丽的春风,吹散了我内心的沉闷和压抑。
敦煌的雄浑和细腻的风景,加之白马骑士生动的介绍,也让我越发想去一探究竟。
纪录片中讲述了敦煌的历史背景,其中包括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还有莫高窟的创造背后的人文背景。
其次,片中更展示了一幅幅壁画和细腻雕塑的美丽,介绍了壁画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独特之处,让我不由得想去亲身一游。
总之,《敦煌》纪录片是一部开阔视野和拓宽艺术涵养的好看好学之作。
通过这部纪录片,敦煌这座美好的文化地方也将被人们铭记于心,成为我们爱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敦煌》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文化瑰宝——敦煌莫高窟。
当历史深刻地压在你的心头时,你能够感受到它是如此沉重而且美丽。
莫高窟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也蕴藏着古代文明的智慧与艺术。
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它们的重要性和独特的地位。
这些艺术品延续了千年古老的传统,穿越时间和空间,令现代人们惊叹。
另外,纪录片还深入了解壁画制作的历程,介绍了壁画的造型和色彩,并且向我们展示了莫高窟图片的艺术精髓。
总之,《敦煌》这部纪录片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容易忽略历史,忘记那些曾发生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纪录片《敦煌》十集篇目:第一集《探险者来了》第二集《千年的营造》第三集《藏经洞之谜》第四集《无名的大师》第五集《敦煌彩塑》第六集《家住敦煌》第七集《天涯商旅》第八集《舞梦敦煌》第九集《敦煌的召唤》第十集《守望敦煌》第一集探险者来了“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
他叫斯坦因。
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
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十八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
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但是,当斯坦因来到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
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
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
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个小人物,不经意间将他和这片山崖连在了一起。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藏经洞里原来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也有,有佛教的、道教的等宗教的一些经典。
“还有呢,这个官方的文书,也有私人的文书,就是好多经济的文书。
什么户口、账本、地契什么都有,这都是第一手材料。
”这是春天的莫高窟,在这片延绵近<?xml:namespaceprefix=st1/>两公里的砾岩峭壁上,分布着上下五层,持续开凿一千多年的七百三十五个洞窟,对于所有的游客来说,来到这里,藏经洞是一定要看的。
藏经洞的发现在敦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说,王道士雇了一个人在这间甬道内写经。
这个人休息时,经常将点旱烟的芨芨草插到墙上的缝隙中。
这天,芨芨草居然一下子深入到墙体中,他小心地敲打了一下墙壁,里面传来了一阵空洞沉闷的声音,密室就这样被发现了。
当异域的探险者们逼近时,封闭的宝库敞开了大门。
藏经洞的发现者王圆禄,关于他的记载只有他的一篇墓志铭,于是我们得知他来自湖北农村,八九岁时因为饥荒来到西北,他曾混在军营,却又“历经魔劫”,最终出家当了道士。
应该说,如果不是藏经洞的发现,历史是不会记住这个不识字的道士的,藏经洞的发现改变了这个小人物的一生。
这之前,敦煌当地人称他为王阿菩,意思是他有菩萨一样的心肠。
人们还说他很节俭、很辛苦,一年到头都只见他在四处云游化缘。
对于藏经洞,王道士的心情很是复杂:这些经卷虽然珍贵,但他能拿这些东西做什么呢?他挑出一些佛经写卷和绢画,送给附近的官绅和士大夫们,但是,没有人对这些经书感兴趣。
他年轻时当兵的上司延栋,一位驻扎酒泉的满族官僚甚至觉得这些古代写景经的书法还不如自己写的好。
这是今天的兰州,一百年前在这里当时担任甘肃学政的叶昌炽收到了敦煌县长汪宗翰送来的一批礼物,几本来自藏经洞的绘画和经卷,现在看来,叶昌炽是当时最有可能将藏经洞文书留在中国的学者。
从他的《缘督庐日记》中可以看出,这位进士出身的学究隐隐感觉到了这批古物的价值,他建议甘肃藩台把藏经洞中所有古物运送到省府兰州保存,藩台衙门的回答是,没有经费。
这一年前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件大事,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这一年,负责全省考试的叶昌炽去了酒泉,但没有再往西去敦煌。
县长汪宗翰更甚,他住在敦煌却没有去过藏经洞。
酒泉距离敦煌三百公里,藏经洞距离县城不过二十公里,两位读书人就这样与历史上的一次大发现失之交臂。
而此时,欧洲人斯坦因正不远万里地想敦煌进发。
英国和俄国互相监视,日益怀疑对方向新疆扩张,全把眼睛盯着衰老的中华帝国。
当年的斯坦因这样分析了亚洲中部的局面。
他们两个国家实际上都做好了将来有可能作战打仗的这么一个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知道,中亚细亚那个地方的地理情况,这张照片记录了斯坦因沿途进行地图测绘的情景,而这一张是他对冰山进行的专业勘测。
“我们是个向前行进的大旅行队,出骆驼外,还有十五匹马,三十头毛驴。
”如果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学者或者是民间的探险者,他有这样的能力吗?“看到我们的路线与野骆驼的足迹相交叉,我想到了玄奘笔下那些让旅行者迷路的魔鬼。
”在沙漠的漫长旅途中斯坦因总是随身携带两本书,一本是《马可波罗游记》,一本就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伴随他的还有一条名叫达夫的小狗。
对于一般人通常产生畏惧的沙漠,他却说,我时常希望再次回到自由宁静的沙漠中去。
这张照片就是当斯坦因经历了几个月时间冲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后在冰河边祈祷的情形。
这时已经到了1907年春天,“当看到北面荒凉的山峰遥遥在望时,我高兴起来,地平线上一次又一次出现烽火台,这些都好像是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顺利开始的好征兆。
”1907年春天,在千佛洞的洞窟前,五十七岁的王道士在等待斯坦因的到来。
七年了,藏经洞里的这一堆残书故纸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运。
不仅如此,藩台政府还责令王道士对其代为看管而一分钱不给的。
斯坦因来了,他身边跟随着一个中国师爷。
他的驼队带着很多大木箱不知做什么用;其实这些箱子都是空的。
敦煌人仍与马可波罗时代一样虔诚。
“在几乎垂直的砾岩峭壁上,有许多昏暗的洞窟,这奇特的景象使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看到的早期意大利的绘画。
”一百年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而一百年前,斯坦因说,“这里是一个被世界忘却的地方”。
这是夏天的沙洲市场,这里距离莫高窟二十公里。
斯坦因刚到达敦煌时,曾和敦煌知县王家彦一起吃饭,之后他给知县全家拍了一张全家福。
他和中国人打交道,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他取得了很重要的一个经验。
就是说什么呢,清朝的官员非常看重你的官衔,中国人非常看重你官的大小。
这是斯坦因来到中国时所持有的护照,护照上的职位是英国大臣。
他是如何获得这一称谓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是王道士见到的第一个外国人,他第一次见到大人物屈尊住在帐篷里。
此时,敦煌县城里弥漫着不安的气氛,农民们正在抗缴官粮,而偏僻的莫高窟此时显得格外安静。
“这是一个能使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共同疯狂的神奇宝窟。
”斯坦因一生都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夜里将一天的行为和想法都记录下来。
他还带来了一个照相机,这些照片是斯坦因在莫高窟停留期间拍摄的。
而这张照片记录了当时藏经洞的外观,通过这张唯一保留的照片,我们看到了当时藏经洞口摆满经书的情景。
“他是一个孤傲的忠于职守的人,见到生人非常害羞和紧张,脸上不时露出一丝狡猾机警的表情。
”对王道士斯坦因是这样形容的。
斯坦因来时,敦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刚刚结束,这个习俗一直保存到现在。
这是斯坦因为王道士拍摄的一张照片,也是王道士唯一的一张近景照。
“从一开始我就感到他是个不好对付的人,用金钱来收买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会伤害他的宗教情感。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斯坦因却始终无法进入藏经洞。
这是敦煌榆林窟,在这里有一张著名的玄奘西行的壁画,玄奘是斯坦因最崇拜的人。
他发现,这个被称做唐僧的和尚在中国家喻户晓。
在这张斯坦因给王道士拍摄的照片中,王道士身后的壁画非常显眼,这是王道士刚请工匠画的唐僧西天取经图。
斯坦因发现,每当他向王道士描述自己沿着玄奘的足迹穿越沙漠时,平静的他就流露出兴奋入迷的表情来。
他靠聪明,不是靠幸运。
王圆箓和斯坦因经常吵架呢,一吵架的时候关系一僵的时候,他就给他讲玄奘的故事。
斯坦因会动脑子,他说你看当年玄奘把经从印度取回来,我是从印度来的吗,我的中国助手告诉王道士,是唐僧的在天之灵将这些经卷托付给他。
而现在,我这个从印度来的玄奘的信徒要把这些东西重新带回印度去。
这一天,王道士将一束经卷交给了斯坦因。
夜里,翻开佛经时,斯坦因居然发现,在经文的边页上有两个字玄奘。
记得那是很热的一天,外面空无一人,我在蒋师爷的陪同下来到藏经洞前,在那里我见到了王道士,他显然还有些紧张和不安。
王道士终于引领斯坦因来到了藏经洞前,向斯坦因敞开了藏经洞的门。
“他鼓足勇气打开密室门洞,借着道士摇曳不定的灯光,我睁大了眼睛向阴暗的密室中看去,只见一束束经卷一层层堆在那里,密密麻麻。
”现代学者胡适曾说,藏经洞是座和尚博物馆,其实它远不止此。
斯坦因一脚踏入藏经洞,一千年前佛国的世界,世俗的生活,西域王宫的奢华,丝绸商旅的艰辛,都历历在目。
“厚大的卷子用的都是很坚韧的纸,全部保存甚佳,大概同初藏入室时无甚差异。
”“有一个大包裹。
里面全是稀薄透光的绢画,绘有美丽的佛像,颜色调和,鲜艳如新。
”这是斯坦因第一次看到这些经卷时发出的感叹。
藏经洞口莫高窟第17窟九十多年后,一位中国学者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亲手触摸这些敦煌写本时,是这样描述的,“有的写本纸张非常好,展开时哗啦啦作响,有一种卷子压了金箔,有一种经卷有十二种颜色。
纸张很结实,厚度像现在的打印纸。
”这是北京地铁建国门站,每天经过这里的人们都会看到这幅壁画,这就是佛教经典《金刚经》,它的原版,已经被斯坦因从藏经洞中带走,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刊印日期的印刷品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
如今,它成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珍贵文物之一。
“我决定放手一搏,我应允蒋师爷可以给王道士一笔款子,四十锭马蹄银,必要时可以翻倍,以换取全部的经卷。
”在一夜的狂风之后,第二天清早,斯坦因发现满怀疑忌的王道士干了一个通宵,将挑出来的所有藏卷又运回密室中去了。
斯坦因知道了,他无法得到全部的经文。
但是王圆箓同意收下斯坦因200两银子,让他们把九千多卷文书和五百幅佛像绢画带走。
事后,斯坦因很得意地写信给一个朋友说,在欧洲,只要买一个梵文贝叶写本就要这些钱了。
有的学者提出来,他是买的,买的就是公平交易,这完全是两回事,这是一种骗取。
这张照片记录了斯坦因车队离开敦煌县城的情景。
这时,在县城里,农民发起了暴动,焚烧了县衙。
没人留意在偏僻的莫高窟号称装箱能手的斯坦因已经大功告成。
二十四个大木箱里装满了经卷和书画,当他最后看了一眼这里的主人时,千佛洞刮起了这个春天的第一场沙尘。
十个月后,王道士迎来了第二批外国人——伯希和的法国探险队。
伯希和,这一年才二十九岁,精通十三国语言,法国人夸他英俊优雅,有点儿军人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