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
纪录片编导阐述范文

纪录片编导阐述范文各位朋友!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我要拍的这部纪录片的一些想法,就像是在跟大家唠家常一样。
一、主题。
咱这个纪录片的主题啊,其实就是想展现那些平凡生活里的超级英雄。
对,你没听错,不是漫威里飞檐走壁拯救世界的那种,而是咱们身边那些默默做着了不起事情的普通人。
比如说街边那个每天早上四点就起来做煎饼的大妈,她做的煎饼那叫一个香,而且这么多年不管刮风下雨都没间断过,就为了给早起上班上学的人一口热乎的早饭,这难道不是英雄吗?还有社区里那个义务教孩子们书法的大爷,把自己的爱好分享出去,还传承文化,多酷啊!我就想把这些普通人的伟大之处挖出来,让更多人看到生活中的小确幸背后,是这些人的坚持和爱。
二、拍摄对象。
我挑选的这些拍摄对象那可都是有故事的人。
就像我刚刚说的煎饼大妈和书法大爷,还有那些在城市里穿梭的快递小哥。
你们想啊,快递小哥每天风风火火的,就像一个个城市的小蜜蜂,把包裹送到每个人手里。
他们知道很多人的期待和等待,有时候还得面对各种奇葩的收件要求,但还是笑嘻嘻地服务大家。
另外,还有那些在养老院照顾老人的护工们。
那些老人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护工们就像照顾自己家人一样细心,给他们喂饭、擦身、陪他们聊天,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耐心啊。
三、拍摄目的。
我为啥要拍这个纪录片呢?一方面是想给这些平凡的英雄们一个“舞台”,让他们被更多人知道。
现在大家都关注那些大明星、大事件,往往忽略了身边这些真正温暖我们生活的人。
另一方面,我也想通过这个纪录片给大家打打气。
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觉得自己很平凡,没什么价值。
但看了这些人,大家就会发现,平凡也能有大大的力量。
就像那个煎饼大妈,她虽然只是做个煎饼,但她把那份简单的事情做到了极致,还影响着周围人的生活。
这就是告诉大家,不管你在做什么,只要用心,都能成为自己生活里的英雄。
四、影片风格。
这部纪录片的风格呢,我想走那种接地气、真实感人的路线。
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效,就实实在在地把这些人的生活展现出来。
电视剧解说词范文100字(精选11篇)

电视剧解说词范文100字第1篇探讨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语言特色论文1、解说词的生动性2、解说词的形象性形象化的.语言用在电视专题解说词中具有很强的鼓动性,最容易打动观众。
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解说词什么时候写得像从带有情绪的人物和激动的剧情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什么时候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句话是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的最高要求。
一位新闻界的前辈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作了这样一个评价:“解说词为泥塑补充了许多情节和内心独白,强烈地感染观众。
”的确如此,一篇好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与鲜活的画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即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3、解说词的喻理性高尔基曾经说过:“在用格言进行的思维中我学会了很多的东西。
”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中,精心地选择使用格言,不仅能给整部片子增色,而且能够深刻地提示专题片的思想内涵,使观众大受裨益。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格言和警句。
这些警句蕴含了深深的哲理,它给人以警示,教你如何做人。
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等,每句格言和警句都给人们喻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4、解说词的声韵协调性讲究调配解说词的声韵是汉语的一大优点。
在写作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时利用好语言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四声的相互配合,使之平仄交错、此起彼伏,就会产生轻松活拨、出神入化的韵律感。
如:“许许多多的候鸟在这里恋爱,在这里成亲,在这里发展成一个又一个大家庭。
到来深秋季节,他们就带着在这里出世的儿女,到遥远的南方旅行。
”这段电视片解说词,注意了词组和句子末尾声调的配合与呼应,仄声“恋爱”和平声的“成亲”、“家庭”相配;“季节”仄声,“儿女”平仄,“旅行”仄平,三者前后呼应,有起有落,有抑有扬,收到了声韵协调的最佳效果,大大增强了解说词的可听性和亲切感。
解说词是电视节目中与画面相辅相成的一种声音表现手段,是一种听觉语言。
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声画并茂,入心入耳的解说词,可使一部专题片身价倍增,达到最佳理想的信息传播效果。
纪录片解读播音主持文稿模板

纪录片解读播音主持文稿模板一、开场白大家好,我是XXX,欢迎收看今天的纪录片解读节目。
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并通过解读的方式,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部纪录片的奥秘吧!二、背景介绍在开始解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部纪录片的背景。
本片名为《XXX》,由XXX导演执导,于XXXX年上映。
该纪录片主要讲述了XXX 的故事,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了XXX的生活和经历。
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感人的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三、主题解读接下来,让我们来深入解读这部纪录片的主题。
本片主要探讨了XXX。
通过展示XXX的生活和XXX,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XXX的XXX。
同时,该纪录片还通过XXX的方式,呼吁人们关注XXX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四、片段解读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将选取几个精彩的片段,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XXX的片段。
在这段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XXX的XXX。
通过这个片段,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XXX的XXX。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XXX的片段。
在这段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XXX的XXX。
通过这个片段,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XXX的XXX。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XXX的片段。
在这段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XXX的XXX。
通过这个片段,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XXX的XXX。
五、观点分析在解读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对其进行观点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导演的观点。
通过观察整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XXX持有XXX的观点。
这种观点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论证。
同时,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观众的观点。
观众对这部纪录片的观点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会认同导演的观点,而有些人可能会持有不同的观点。
这种多样性的观点使得这部纪录片更加丰富和有趣。
六、结语通过今天的解读,我们对这部纪录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浅析电视解说词写作

浅析电视解说词写作——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视画面、同期声、音乐等元素共同构成完整的节目内容。
解说词写作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品质,下面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分析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电视解说词写作。
《舌尖上的中国》在播出后,以精美的画面、隽永的解说词、真挚的感情流露,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其中解说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与优美的画面融为一体,而且有效地把观众的思维活动与画面联系起来,提升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承上启下,衔接不同场景画面。
镜头画面的转换都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恰当的解说词就可以改善画面的连续性。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开始,镜头本来还聚焦在香格里拉丛林中的松茸,一转就到了繁华的大城市,解说词“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就很好地把画面衔接起来,减少镜头转换的突兀。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通过解说词“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
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的衔接,叙事就平稳地从安徽的“毛豆腐”过渡到了绍兴老酒。
二、交代背景意义,延伸画面内涵。
为了改善叙事的完整性,很多时候都要交代历史背景及意义,而这一部分内容大多是无法用画面再现的,解说词就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
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从老黄用黍做黄馍馍切入,讲述中国几千年来的主食历史,“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解说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使厚重的历史在画面中得以传承。
三、解说词不是重复画面,而是要挖掘画面的内在含义。
在第四集《时间的味道》的结尾,“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优美的解说词不是简单的解释画面,而是承载着真挚的感情,也会更加容易触动观众的心灵。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修改)

注意同音异 义词 多用响亮的字
与——和;如——像;至——到 即——马上
三
三、解说词的作用
3、连接画面,对画面信息进行整合 画面传达的形象信息具有一定的多义性、 模糊性,解说可以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电视画面进
行整合,为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为观
众的感受理解提供一个规定渠道,使画面信息更 准确明了。
视频
三
三、解说词的作用
4、抒情
电视画面的表情达意是形象的,但也是间接
四、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3、数字化的形象处理
一般情况下,只告诉观众一个概数。越粗略, 越简单,越有可能在观众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
象。
给数字找一个可比量或参照物
《舌尖上的中国》之《主食的故事》
兰州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 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每天 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心目中,当之无 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 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
《音•魂》
借我们一点时间 勿忘初心 借我们一首歌 承担生命的温柔和张力 歌唱是对人生释然的体谅 歌唱让爱和梦境练习飞翔 歌唱,穿梭于日常和真相 歌唱,为音乐镀上天真的光泽 歌唱,让人成为人 我们歌唱,逆流而上 生命不息,音乐不朽 我,是歌手
相互补充、相互加强
1、每一段解说词都要和画面相配合,但并不是每 一段画面都必须有解说词。 2、解说词要摆脱形声“两张皮”,同时也不能使 解说词“看图说话”式的重复画面已有的内容。
纪录片解说词范文

纪录片解说词范文篇一: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纪录片《敦煌》十集篇目:第一集《探险者来了》第二集《千年的营造》第三集《藏经洞之谜》第四集《无名的大师》第五集《敦煌彩塑》第六集《家住敦煌》第七集《天涯商旅》第八集《舞梦敦煌》第九集《敦煌的召唤》第十集《守望敦煌》第一集探险者来了“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
他叫斯坦因。
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
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十八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
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但是,当斯坦因来到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
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
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
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个小人物,不经意间将他和这片山崖连在了一起。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政论片;风情片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纪念性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它以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景等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原生形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题的一种见解和情感。
它不同于广播专题片和电视新闻片,不仅有长篇幅的画面,还包括解说、音乐、音效、同期声和字幕六大创作要素。
画面图像,是一部片子的基础,有其自身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感。
解说一般对画面有依附感,但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它对画面有高度的补充、丰富、点题、渲染等作用。
音乐是为配合图像与解说而存在的,它最具表情性。
音响效果是人为制造的自然声响,它可以营造真实的环境,表现人的情绪,折射人的心理,具有象征性和自身价值。
同期声是拍摄现场的自然声响和人物语言。
字幕用来代替说明性解说,起提示、补充作用。
以上六大创作要素,分别隶属于视听两大语言,共同形成电视语言。
它们表面独立,却又相互依附。
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诸元素中,解说只是创作一部片子的要素之一。
现仅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着重分析。
1 政论片解说词1.1政论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前从大量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的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
1.2解说词可以补充片子欠缺的信息《故宫》(六)片子的一开始,画面呈现的便是故宫博物院的几座房屋,屋里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仔细端详着几片支离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说词,观众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这些了。
“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
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
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
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
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
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
纪录片解说词格式通用4篇

纪录片解说词格式通用4篇纪录片解说词格式篇一2、记得有一个经典短信,这样写着: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一定要努力。
累了,把心靠岸;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享受生活;伤了,才明白坚强。
3、艰难困苦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难的开始。
4、其实每个人都很有能力,都有自己的舞台。
人一生最怕的是选错了舞台,而误认为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相信没有谁一无是处;只是在喜欢拉丁舞的人群中古典风格的民族舞演员是得不到认同和掌声的。
人生漫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喝彩和掌声,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些小小的东西构建自信和证明自我。
5、让我们全心全意地收获生活的每一天,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生命的美好,在耕耘里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期待。
6、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是心灵的幸福,而不是任何身外之物。
7、人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值得我们记忆的东西,也有一些必须要放弃的东西。
放弃,是每个人面对人生问题的一种态度。
勇于放弃是一种大气,是追求另一种幸福的豁达。
8、上帝制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制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努力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美德都来自于克服自身缺点的奋斗。
9、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境。
绝境在于你自己的心没有打开。
你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使它陷于一片黑暗,你的生活怎么可能有光明!封闭的心,如同没有窗户的房间,你会处在永恒的黑暗中。
但实际上四周只是一层纸,一捅就破,外面则是一片光辉灿烂的天空。
10、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11、生命,需要我们去努力。
年轻时,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经验。
机会,需要我们去寻找。
让我们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创造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
12、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写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里本文不想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进行全面的研究探讨,只想结合自身实践对解说词写作中的语言要求谈一些粗浅看法。
具体、形象、准确
具体。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
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电视传播稍纵即逝,不容观众仔细琢磨,要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具体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使声画有机地融于一体,造成生活的立体感,从具体到抽象。
形象。
画面形象已经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且见其人、闻其声的效果,那么解说词的语言要形象化应该怎样体现呢?这主要是说画面的形象还不完整,比较单薄,就要借助于解说词,采用一些修辞手段,比如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解说词,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得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准确。
没有准确的语言,解说词就无法反映客观事物。
但准确不是重复图解画面,而是画面的补充延伸和提高。
准确既要内容准确,表达意思准确,又要声画默契,结合准确。
如:
解说词准确地交代了黄河壶口的地理位置,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也从文化精神角度交代了壶口奇观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和影响。
通俗易懂,顺口顺耳
解说词的内容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要让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出来,观众通过听觉器官感知有声语言,这就要求播音要顺口,收听要顺耳,这就要求用群众口头上常用的语言写解说词,要做到口语化,通俗易懂。
多用口头语。
在汉语词汇里,有书面语词汇,也有口头语词汇。
口头语是和书面语相对而言的,就语言基础来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相同的,不能各有一套。
但是口头语言是说给人家听的,书面语言是写给人家看的,由于使用的形式不同,所以,在用词上和造句的习惯上都有一些差别。
注意研究这些差别,解说词多用口头语,使之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才能通俗易懂,亲切生动。
当然,解说词并不一概排斥书面词汇,一些内容庄重、严肃的节目里书面词汇还是要多用的。
多用双音词。
单音词声音短促,一闪而过,不容易听清,又不符合口语习惯。
双音词声音较长,给人们的印象比单音词强一些。
单音
词的词意比较宽,比较概括;双音词的词意比较窄,比较具体,用双音词表达的意思更准确一些,这也是我们需要引起注意的。
写解说词时多用双音词,可以使声音响亮一些,容易让人听清楚;可以增加韵味,增强语言美感;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注意同音异义词的使用。
汉语里有许多同音不同义的词,对于这种语言现象如果不注意,就容易造成误听。
写解说词要注意选择那些意思准确而又易于听觉鉴别的词,尽量避免同音或近音相混的现象。
把“水力”听成“水利”问题还不大,如果把“切忌”听成“切记”,“阻止”听成“组织”就麻烦了。
“产品全部合格”可能会听成“产品全不合格”,“期终考试”可以理解为“期中考试”,如果把“全部”改成“全都”,“期终”改成“期末”,就避免了误听。
慎重使用简称。
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简称,人们会听明白,人们不熟悉的简称,容易造成听觉模糊,不易理解。
简称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疑问和误解,所以要慎重使用。
清晰响亮,声感优美
解说词写出来的是文字,而播出去的是声音,所以,写解说词必须讲究声音清晰响亮,声感和谐优美。
多用响亮的字。
汉字的声音,有的响亮,有的不响亮。
一般地说,说话时嘴张得大的字,比较响亮;说话时嘴张得小的字,不够响亮。
写解说词时,要尽量把不够响亮的字换成比较响亮的字。
如“与”、“如”、“至”、“日”、“立即”,可以改换成“和”、“像”、“到”、“天”、“马上”。
多用响亮的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语言美感,听着顺耳,感染力强。
注意选用平声字和声调变化。
古人就很注意研究汉字的声调,明人《玉钥匙歌诀》中,对四声的特点概括为:“平声平道莫低昂,上
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普通话没有入声,阴平、阳平为平声,去声为仄声。
平声字音调能够拉长,调值比较高,音感较为强烈。
仄声字声音短促不能拉长,调值比较低,音感不如平声字明朗、清晰,声感也不那么强烈。
写解说词要多用平声字。
有声调变化,声感优美,是汉语语音的特点。
不同声调的配合使用,平仄交错,有起有伏,就会造成抑扬顿挫,委婉动听的音律美。
写解说词有必要利用调整平仄这个手段,让解说词写得声感优美一些。
这就要既注意一句话里的字平仄相间,有抑有扬,避免“单调”,又要注意一段话上下句有起有伏,句尾的字平仄相呼应。
要讲究节奏感。
一是要注意音节匀称。
我们日常说话,句子里的音节总是两个两个、四个四个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汉语的一种特性。
大多数词语是两个节奏四个音节,比如“书报”或“书籍报刊”都好听,“书籍报”、“书报刊”就听着别扭,写解说词在音节的匀称上要讲究一些,尽量做到音节整齐、节拍相配、节奏鲜明、和谐入耳。
二是要借助于一定的修辞方法。
适当运用对偶、排比、重迭的修辞手法,做到语言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这样就会增加语言的和谐美和节奏感。
三是要注意语序的变化。
一个普通的陈述句,改变一下语序,或者采用问句形式表达,往往可以加强语气,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