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现代历史简介
印度知识点总结大全

印度知识点总结大全1. 印度的历史概况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相继出现了印度教、佛教等著名的宗教,还有许多著名的帝国,如摩揭陀帝国、孔雀王朝、孟加拉帝国等。
公元634年,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之后形成了穆斯林国家和印度教国家的对立。
在19世纪,印度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殖民地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2. 印度的宗教文化印度宗教十分多样,主要有印度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
其中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信徒占据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
印度教中有着许多神祇,比如梵天、湿婆、毗湿奴等,同时也有一些独特的仪式和节日,如恒河洗礼、焚尸等。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世界上三大主要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
锡克教是一种基于印度本土宗教理念的独立宗教体系,创始人是古鲁·纳纳克。
耆那教则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宗教,由耆那创立。
3. 印度的语言印度拥有多种官方和地方语言。
印地语是官方语言之一,使用最广泛,另外还有印度英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等多种地方语言。
4. 印度的文化遗产印度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而闻名于世。
印度的古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
如泰姬陵、恒河、泰拉凡伽等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5. 印度的社会制度印度社会传统文化中的种姓制度曾是印度社会基本构造的一部分,其中被称为“婆罗门、司迦、婆罗门、纳雅、苏得拉和不可接触者”等几个主要种姓,近年来印度政府一直在通过法律和政策禁止种姓歧视和种姓歧视。
此外印度还存在男女不平等、贫富差距大等问题。
6. 印度的科学技术在古代,印度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
印度的数学家发明了零的概念,还有许多宇宙数学方面的杰出贡献。
古代印度的天文学也相当发达,他们给出了许多重要的天文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印度的针灸和植物药物治疗方法也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现代印度知识点总结

现代印度知识点总结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上,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多样化风俗的国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印度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国家。
以下是关于现代印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地理与人口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被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和缅甸环绕。
印度国土面积约3287.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七大的国家。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印度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3亿,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第二多的国家。
印度的人口结构非常复杂,由不同种姓、宗教和语言组成,因此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历史与文化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从早期的印度河文明到近现代的印度独立运动,印度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对全球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也是世界闻名的,印度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传统宗教在这里都有庞大的信徒群体。
此外,印度的民间艺术、音乐、舞蹈、服饰等也都颇具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政治与经济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政体为议会制民主政体,国家元首是总统,总理为首相。
印度的政治体系相对复杂,由于其多样性,政府在管理多元文化和宗教的国家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经济方面,印度主要依靠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经济支柱,近年来,印度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被称为“全球增长引擎”。
同时,印度也是一个新兴的科技大国,以其信息技术产业和航天科技等领域而闻名于世。
教育与科技印度是世界上拥有大量高等教育机构的国家之一,拥有一流的工程学院和商学院,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求学。
此外,印度也是世界科技产业发展的热点之一,印度电子、软件、生物技术等领域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印度航天事业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于2019年成功发射了月船2号,成为继美国、苏联和中国之后第四个登陆月球的国家。
社会与文化印度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阶层分化和种姓制度,这一传统的社会结构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的现象。
关于印度历史的书

关于印度历史的书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
在早期文明时期,印度河文明是印度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创造了著名的印度河文明,成为了印度文化的源头。
古印度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印度各地出现了许多小的王国和王朝,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雀王朝。
这一时期的印度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逐渐从南部转移到了北部。
在列国时代,印度进入了诸侯割据的时期,各地政权分裂、竞争和战争不断。
这一时期也是印度思想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宗教领袖,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和耆那教的创始人筏驮摩那。
在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之后,莫卧儿帝国崛起并统一了印度大部分地区。
莫卧儿帝国时期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之一,文化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英国的入侵和殖民统治,印度的独立运动开始兴起。
在现代印度历史中,独立运动和印巴分治是两个重要的里程碑。
1947年印度独立后,建立了共和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
印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贫困、教育、卫生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总之,印度历史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化。
印度在历史上的贡献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理解当今印度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印度历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印度历史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在印度这片土地上交流、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
从印度河文明、吠陀时代、孔雀王朝到莫卧儿帝国,印度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宗教和社会特点。
连续性:尽管印度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外来入侵和内部政治变革,但印度文化和社会的基本特点一直得以保持,形成了一种连续性。
例如,印度教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仰和实践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得以传承和发展。
复杂性:印度历史上的政治、社会和宗教制度都非常复杂。
各个时期的政治实体、社会阶层和宗教团体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了印度历史的复杂性。
印度历史的时间轨迹

印度历史的时间轨迹
古代印度
- 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巴
基斯坦地区)的兴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
-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雅利安人的入侵,形成了吠
陀时期,这是的圣典吠陀的产生时期。
- 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21年:此时期出现了各种小国和王国,其中最有名的是摩揭陀帝国和玛格达帝国。
帝国时代
- 公元前321年至公元184年:孔雀王朝(毗湿奴王朝)的兴
起和繁荣,帝国的首都位于现在的印度北方邦。
- 公元320年至公元550年:古印度的黄金时代,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哲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
- 公元750年至公元1200年: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
入侵,的传播。
- 公元1206年至公元1526年:德里苏丹国的兴起和统治。
欧洲殖民时期
-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抵达印度,开启了欧洲人在印
度的殖民统治时期。
-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开始在印度建立殖民地。
- 1857年至1947年:印度人民为独立而奋斗,最终在1947年
获得了印度的独立。
独立以后
- 1947年: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印度成为一
个独立的民主国家。
- 1950年:印度宣布成为一个共和国,正式颁布宪法。
- 21世纪以来:印度在经济、科技和国际事务等方面取得了显
著进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
这只是印度历史时间轨迹的简要概述,印度历史非常复杂且充
满细节。
对于详细了解印度历史,建议阅读更多相关资料。
印度的历史知识点梳理

印度的历史知识点梳理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步梳理印度的历史知识点,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
第一步:古印度文明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其遗址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
该文明的人们以农业为生,他们建造了复杂的排水系统、城市规划和砖石建筑。
哈拉帕文明的衰落原因至今仍不明确。
第二步:阿利安人的入侵公元前1500年左右,阿利安人从中亚地区入侵了印度次大陆。
他们带来了雅利安语系,这成为了印度最主要的语言之一。
阿利安人建立了许多小王国,形成了印度古代历史的开端。
这段时期,印度出现了四个主要的吠陀时期,这些吠陀文献是印度教的重要经典。
第三步:印度教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印度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宗教领袖:释迦牟尼和摩诃婆罗多。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他传播了佛教的教义。
摩诃婆罗多是《摩诃婆罗多》史诗的作者,该史诗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文本之一,讲述了古代王国的兴衰和英雄的故事。
第四步:印度帝国的兴起和衰落公元4世纪至6世纪,印度出现了许多强大的王朝和帝国。
著名的帝国包括了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孟加拉的巴克塔帝国和南印度的恒河王朝。
这些帝国统一了印度次大陆,并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帝国逐渐衰落,印度陷入了分裂和混乱的局面。
第五步:伊斯兰教和莫卧儿帝国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伊斯兰教逐渐在印度扎根,并形成了多个穆斯林王朝。
其中最著名的是莫卧儿帝国,该帝国在公元16世纪时达到鼎盛。
莫卧儿帝国统治下的印度出现了许多文化和建筑上的壮丽成就,如泰姬陵和红堡。
第六步:英国殖民统治 17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进行贸易,并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18世纪末,英国建立了殖民地统治,对印度实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这段时间里,印度遭受了贫困、剥削和饥荒的困扰,并经历了一系列的抵抗运动。
印度历史发展脉络

印度历史发展脉络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从那时起,印度经历了许多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变革。
本文将简要概述印度历史的发展脉络。
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
这个文明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北部地区。
它以砖石建筑、排水系统和文字的使用而闻名。
然而,由于缺乏详细的历史记录,我们对这个文明的了解相对有限。
阿利安人入侵(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5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阿利安人从中亚地区入侵了印度次大陆。
他们与当地的居民混合,并建立了一系列王国。
这一时期被称为“吠陀时代”,因为吠陀经典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帝国时代(公元前321年-公元1206年)公元前321年,恢复了统一的北印度帝国,由恢复了统一的北印度帝国,由楚帝国建立。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印度出现了许多大型帝国,如孔雀王朝、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
这些帝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欧洲殖民时期(公元1500年-1947年)在16世纪,欧洲国家开始抵达印度,并建立了贸易站点。
最著名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他们逐渐控制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在19世纪,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
独立与分裂(1947年至今)1947年,印度成功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
然而,印度的独立也伴随着宗教人口较多的地区分离出去,形成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此后,印度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变革,包括领导人的更迭、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
结论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涵盖了数千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许多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变革。
从古代河流文明到现代独立国家,印度的历史与其多样的文化遗产密不可分。
印度近代文学之三:概述

印度近代文学之三:概述印度近代文学之三:概述印度近现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史。
19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最后30年,印度进一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殖民者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压制人民的政策,经济上控制了印度的经济命脉,加重了对印度人民的盘剥。
这样,加剧了英国殖民者与印度各族人民的矛盾,爆发了多起反殖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如1879年的马拉特农民起义,将反封建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虽未最后取得胜利,但却有力地促进了印度人民的觉醒。
另外,19世纪下半叶随着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的投资,客观上也促进了印度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使印度工人阶级也在发展壮大。
工人阶级对殖民者与封建统治者也展开了斗争。
1877年爆发了那格浦尔皇后纺织厂工人大罢工,揭开了印度工人罢工斗争历史的第一页,并标志着印度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进入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更加高涨起来。
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殖民主义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文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印度文学已改变了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那种充满神秘色彩、停滞不前的状态,取得了蓬蓬勃勃的发展。
其特点是既受西方文学影响,又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表现为多民族性和统一性的结合,古老传统和西方文化影响的结合,反殖和反封建内容的结合,宗教色彩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等。
当时不少印度进步作家已从盲目崇拜西方,转而认识到研究本国历史、恢复民族传统的重要性,要求文学为民族解放事业服务。
出现了大批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著名作家和优秀作品。
这是此时期印度文学的精华与主要成就。
其中以东印度的孟加拉语、北印度的印地语,以德里、勒克瑙两地为中心的乌尔都语文学成就最大。
东印度的孟加拉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领先于印度其它地区。
著名启蒙者和散文大师罗姆.莫汗.罗易(1772-1833)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改革和文学改革的要求。
他出身于孟加拉的婆罗门家庭,早年就读于巴特那高等伊斯兰教学校,精通梵文、巴利文、阿拉伯文、波斯文、英文和希腊文。
印度独立历史事件时间轴

印度独立历史事件时间轴1857年:印度起义在1857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起义,也被称为"印度独立战争"或"印度民族起义"。
这场起义由印度兵士和民众共同参与,他们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并试图恢复莫卧儿帝国的统治。
1885年:印度国民大会成立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民大会在孟买成立。
这是一个旨在推进印度独立运动的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印度民族主义的崛起。
1905年:印度分治计划在1905年,英国政府提出了一项名为"印度分治计划"的政策,旨在将印度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以满足不同宗教和文化群体的需求。
然而,该计划引发了广泛的抗议和反对,并被废除。
1919年:亚穆斯条约1919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名为亚穆斯条约的法案。
该法案赋予了英国当局广泛的权力,限制了印度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这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议示威,被称为"亚穆斯事变"。
1920年:甘地和非暴力抵抗1920年,印度政治家甘地发起了非暴力抵抗运动,以抗议英国对印度人民的不公。
这场运动号召民众抵制英国商品、拒绝参与英国政府活动,并进行完全和平的示威抗议。
1930年:盐法抗议1930年,甘地与印度国大党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议运动,被称为"盐法抗议"。
该运动反对英国对盐产业的垄断,并呼吁印度人民通过非暴力手段生产和贩卖盐。
1942年:"退出印度"运动1942年,印度国大党发动了"退出印度"运动,要求英国彻底撤离印度。
这场抗议运动受到了广泛支持,但也遭到了英国当局的严厉镇压。
1947年:印度独立1947年8月15日,印度成功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正式独立建国。
然而,这也导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宗教暴力和分离,成为印度独立后的重大挑战。
总结:印度独立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展示了印度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长期抗争。
从1857年的起义到1947年的独立,这段历史见证了印度人民的顽强抗争精神和渴望自由的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殖民包括:英属印度、法属印度、葡属印度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
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
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
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
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英国征服印度的殖民战争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这个商业贸易企业由于莫卧儿帝国的分裂而得以步步蚕食各独立印度王公的领土,最后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
早期东印度公司尚不能与帝国政府直接对抗,但成功地利用个人友谊从穆罕默德·法鲁赫·西亚尔皇帝手中获得贸易特权。
在西亚尔死于宫廷阴谋之后,一连串短命的皇帝先后上台,帝国陷入混乱,偏远的省份纷纷独立。
马拉塔人的力量十分强盛,他们从帝国手中夺取了拉贾斯坦、古吉拉特等地;但内部斗争也损害了他们,使其从统一的王国变为松散的联盟(马拉塔国家联盟)。
1739年,波斯国王纳迪尔沙阿对印度进行了一次可怕的入侵,焚掠德里,并割走了印度河以西的所有印度领土。
此后阿富汗的统治者艾哈迈德沙阿又多次侵略印度,特别是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印度本土唯一有希望取代莫卧儿人建立强大政权的马拉塔人也遭到他毁灭性的打击。
这些事件在客观上为东印度公司建立殖民统治创造了便利。
由于印度国内的各种力量均遭重创,英国人有可能动用武力来实现目的。
1757年,英国军官柯拉夫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了得到法国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道拉,使孟加拉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傀儡,为征服整个北印铺平了道路。
在1764年的布克萨尔战役中,英国人粉碎了企图摆脱控制的孟加拉王公米尔·卡西姆与莫卧儿皇帝的联军,徒有虚名的莫卧儿帝国政府从此也听命于殖民者。
此后历经迈索尔战争和三次马拉塔战争,印度国内比较强大的反抗英国统治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消灭。
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
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
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在印度裔士兵中流传关于分发涂有动物油脂的子弹的传言,这严重地触犯印度人的宗教信仰。
起义主要由封建王公领导,并推举末代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阿二世为名义上的领袖。
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积极参加,暴动迅速扩及印度领土的三分之二。
英国人集中全部力量,利用锡克教徒和廓尔喀雇佣军的人力,严厉地镇压了这次起义。
1857年印度起义带来了重大的政治后果。
英国政府认识到其印度政策存在严重弊端,开始进行重大调整。
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
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
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
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在社会和经济方面,英国人在创立现代教育体系、修筑铁路、发展印度本地工业等问题上有所建树。
自19世纪中期起,英国资本大量输入印度,印度资本主义得以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印度资产阶级,其精英阶层将影响印度的未来。
以罗姆·摩罕·罗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掀起了印度的启蒙运动,其意义在于通过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使古老的印度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变;梵社、雅利安社、罗摩克里希纳传教会等宗教改革社团的积极活动,终于在推动社会进步、唤醒民族意识上产生了巨大作用。
在进行印度教改革的同时,比较激进的印度知识分子发起了政治改革运动,要求英国政府给予印度人民更高的权利。
在孟加拉、孟买和马德拉斯三大管区都出现了民族主义组织。
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该党的早期政治主张主要是要求实行代议制。
后来鉴于国大党的政治影响,印度的伊斯兰教领袖们认为穆斯林世界在适应现代社会方面落后印度教徒太多,遂于1906年组建全印穆斯林联盟。
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
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1906年以前,尽管缓慢地推行着公职人员的印度化,但英国政府从未考虑过让印度自治。
1905年时任总督的寇松勋爵草率地将孟加拉划分为两个省,结果引发了有政治自觉的印度人的广泛愤怒,反英运动在孟加拉内外迅速发展起来。
这次运动由国大党领导,最后因英政府的强力干预而被平息,国大党内部也发生激变(极端派被开除出党)。
穆斯林联盟在这次事件中支持英国政府,这说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国家前途问题上已经分道扬镳。
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
印巴分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印度精英阶层在战时积极支持英国,希望以此换取民族自治;但英国在战后的行为令他们大失所望。
英政府在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军管法令,而且还制订了新的镇压法案(罗拉特法)。
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
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
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然而,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分歧也在加深。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崛起为国大党内的穆斯林领袖,与掌握了印度教群众的甘地分庭抗礼。
1928年的尼赫鲁报告因为主要反映了印度教徒的意愿,曾引起穆斯林的强烈反弹。
英国当局在1930年至1932年召集全印王公和政治领袖举行了三次伦敦圆桌会议,并于1935年通过了新的印度法案(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在使国大党掌握重大权力的同时也加剧了两派之间的不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
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
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事件之后英国立刻派遣内阁特使团前来谈判,主要内容在于讨论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的矛盾以便移交政权。
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
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
印度共和国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
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
尼赫鲁执政时代,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但在外交方面独立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集团之外,而选择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
但是,1962年暴发的中印边境战争否定了尼赫鲁的外交目标,并对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长远的不利影响。
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执政时期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进行了三星期的战斗。
此后是甘地夫人的长期执政时代,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倒向苏联的政治代价。
1974年印度进行第一次核试验。
甘地夫人在1977年大选中被政敌莫拉尔吉·德赛击败,但很快又成功夺回政权,直到1984年因其对锡克教的强硬态度遇刺身亡。
甘地夫人之子拉吉夫·甘地在母亲死后继任印度总理,他于1991年被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组织暗杀。
1998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党执政时期,印度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于1998年5月连续进行5次核试验成为公开的核大国。
21世纪初的印度,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被广泛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
2007年7月19日的总统选举,普拉蒂巴·帕蒂尔获胜,成为印度共和国的首位女总统。
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
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
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种姓世袭,不易更改。
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
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
印度独立后,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
为了保证低种姓人和贱民的教育和求职权力,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
另外,还给低种姓出生的学生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
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记录里不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
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
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