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社会与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与社会融合

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与社会融合

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与社会融合印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这种文化多样性为印度社会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其对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

一、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征1.1 宗教多元印度是宗教多元主义的标志之一。

印度国内承载着多种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印度教异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等。

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共存和交融是印度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突出特征。

1.2 语言丰富印度拥有超过一千种语言,其中印地语和英语是官方语言,但不同邦和地区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

这种语言的多样性表明了印度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1.3 艺术与文学传统印度的艺术和文学传统极其丰富多样。

从印度古代文学中的《摩诃婆罗多》到世界闻名的宫殿和寺庙建筑,每一种形式都融合了不同信仰和文化的元素。

二、文化多样性对社会融合的促进2.1 促进互相尊重与包容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包容。

印度人民从小就接受多元文化背景的教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让印度社会在文化冲突中保持平衡,并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成为可能。

2.2 丰富社会互动与交流文化多样性为印度社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交场景。

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庆典活动,如印度教的瓦伽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基督教的圣诞节等,吸引了民众参与。

这些活动提供了机会,让各个社群之间建立联系并增进彼此的了解。

2.3 促进区域发展与经济繁荣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印度各地以不同特色的手工艺品和传统产品闻名世界。

这些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市场合作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三、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3.1 文化冲突与社会分化尽管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为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文化冲突和社会分化的挑战。

某些宗教、部落和地区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这需要印度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来加强沟通和理解。

印度的社会禁忌和文化观念

印度的社会禁忌和文化观念

印度的社会禁忌和文化观念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印度社会中,存在着一些独特且常常被视为禁忌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印度社会中的一些主要禁忌和文化观念,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性别不平等性别不平等是印度社会中一项重要的社会禁忌和文化观念。

印度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则经常被剥夺权益和受到歧视。

这种性别不平等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教育、婚姻和就业等领域。

在印度,女性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农村地区。

许多家庭认为女孩子应该专注于婚姻和家庭,而不是接受高等教育。

这种思想观念导致了女性普遍受限于经济独立和职业发展。

此外,女性在婚姻中通常被视为家庭的财产,强调孝顺和服从,而不是追求个人发展和幸福。

二、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根据种姓制度,印度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群体,即婆罗门、刹帝利、贵族和劳工。

每个种姓群体内部又分为许多子种姓,这种系统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和婚姻限制。

种姓制度使社会中的人陷入不平等和歧视的境地。

婆罗门是社会最高的种姓,享有特权和权力。

而劳工和其他边缘种姓常常被迫从事艰苦的工作,并被社会边缘化。

种姓制度也导致了婚姻的限制,每个种姓群体通常只与同种姓群体通婚,这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

三、宗教和食物禁忌印度是一个宗教多样化的国家,人们的宗教信仰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印度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宗教和食物禁忌,这是社会对特定宗教和文化的尊重和遵从。

例如,印度教徒通常视牛为神圣动物,因此牛肉被视为禁忌食物。

在印度的许多地方,屠宰和食用牛肉是被严格禁止的,触犯这个禁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此外,印度教中还存在其他食物禁忌,如某些教派禁食洋葱或大蒜。

四、婚姻禁忌婚姻禁忌在印度社会中非常常见,并对人们的婚姻自由产生了负面影响。

印度社会对于婚姻有着许多限制和规定,包括种姓、宗教、贫富差距等因素。

在种姓制度的束缚下,许多印度人被迫只选择与同种姓的人结婚,这导致了社会内部的流动性和融合性受到限制。

印度教与社会文化

印度教与社会文化

印度教与社会文化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也是全球四大宗教之一。

它的信徒多达10亿以上,占世界上宗教信徒总数的80%。

印度教源远流长,深深地影响了印度的社会文化,被认为是印度文化和文明的基石。

宗教对于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印度教对印度的文化影响极为深刻。

印度教强调家庭、社群、社会的和谐和平衡,以及正确的行为和责任。

这与印度人民传统的家庭观、道德观和责任观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印度教还鼓励个人自我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印度社会形成了一种注重个人和集体的平衡、对个人成长和家庭责任并重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印度教也影响了印度的社会结构和分工。

印度教认为社会由四个阶级组成,分别是婆罗门、凯舍里亚、婆罗提、苏德拉,这些阶级彼此联系,各种职业和行为都能融入到这些阶级中。

这种社会排列方式非常容易引起争议,特别是在西方社会,“种姓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特权和歧视制度。

然而,在印度文化和社会中,“种姓制度”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清楚地规定了每个人的角色和任务,并让社会更具有条理性和稳定性。

尽管近年来“种姓制度”已经得到了许多的批判和挑战,但它仍然是印度的一部分,影响着整个印度文化和社会结构。

印度教还对印度的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直接地影响了跨越了数千年的宗教和哲学文献,在印度的舞蹈、音乐、戏剧和绘画中也可以看到它的足迹。

例如,印度古老的舞蹈形式——巴拉坎纳提亚姆,被认为是从《纳塔岛》和《巴格瓦特·普旺蒂卡》等经文中发展而来。

同样地,在印度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和《马哈巴拉塔》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教对印度文学和想象力的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深刻反映了印度教的哲学和文化,而且是印度文学的珍贵遗产。

总的来说,印度教与印度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无论是在道德、社会和文化层面,印度教都为印度民众提供了指导和框架。

它宣扬的生命和平、和谐共处、结盟、自我保护和创新的观点影响着来到印度的游客和研究人员,使他们对印度的发展和走向更加深入和理解。

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传承

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传承

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传承印度是一个始终散发着神秘、神奇气息的国家。

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里,早期印度文化和宗教的传承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的文化和宗教贯穿了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文化和宗教在印度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既复杂又具有特殊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

一、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古代印度追求的是完美、和谐、有序的社会制度。

在其社会制度中,人们被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这四个等级被称为“吠檀多”制度。

首先是婆罗门。

婆罗门是印度社会中最高的阶级,他们是印度教神职人员。

他们负责传承印度教经典和仪式、教育和知识的传播。

其次是刹帝利。

刹帝利是印度社会中的军事和行政等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是印度的真正统治者。

他们对印度人民具有征收税款、执法和作出政决策等权力。

吠舍是印度社会中的经商人和手工艺人,他们是印度社会的中产阶级。

他们负责制造各种商品和服务。

最后是首陀罗。

首陀罗是印度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不属于另外三个等级中的任何一个,没有任何特权和政治权利。

他们做着卑若和体力劳动等工作。

这种“吠檀多”制度是印度古代的核心和基础,它促进了印度社会的有序发展。

每个等级都有其对社会的具体贡献。

这种制度的精髓在于各个阶级之间的公平和相互尊重。

人们并不因其职业、种姓或家境而受到歧视或排斥。

二、古代印度的文化传承在印度社会中,文化和宗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印度教是该国最主要的宗教之一。

它奉献给许多神,如布拉马、湿婆和维希努等。

它还认为人的灵魂不会死亡,而是会转世投胎。

这种印度教文化也影响着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古代印度有许多著名的流派和哲学家,如耆那教和佛教等。

耆那教是西元前的一种佛教流派,它强调的是克制与自我让步。

佛教流传至今,它包括的思想观念在印度文化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印度还有大量的音乐、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其中有许多是宗教性的。

这些作品都包含着宗教情感,与印度教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社会与文化变革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社会与文化变革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社会与文化变革在英国殖民统治的时期,印度社会和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这段历史不仅对印度造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重大影响,也对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改变。

本文将探讨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社会和文化所带来的变革。

一、政治和经济变革1.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政治体制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后,英国开始逐步接管印度,建立起直接的殖民统治体制。

英国殖民政府在印度设立了英国人担任的高级行政职位,对印度进行了全面的行政控制和管理。

这一变革直接影响到了当时印度政治体制的完全改变。

2.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经济改革英国殖民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土地征收、税收制度改革等,大大改变了印度的经济结构。

英国通过控制印度的农业和工业,使得印度成为英国商品的主要生产地和市场。

这种改变导致了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使得印度经济高度依赖英国。

二、社会结构的重塑1.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阶级分化英国殖民统治加剧了印度社会的阶级分化。

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高层的权势进一步加强了印度封建社会中贵族统治者的地位,而普通民众则处于劣势。

同时,英国带来了新的社会结构,如城市化、工业化等,改变了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社会结构。

2. 社会改革运动的兴起面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不公平和不平等,印度社会兴起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运动。

这些运动旨在反对种姓制度、抵制英国的统治,争取印度民族的独立和权益。

社会改革运动对于印度社会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为印度的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的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变迁1. 文化传统的受到冲击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冲击。

英国人对印度传统文化进行了评判和批判,试图将自己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传播至印度。

印度的宗教、风俗、语言等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和影响,但同时也触发了印度人民对本土文化的强烈反思和保护意识。

2. 思想观念的变迁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社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通过与英国人的接触和交流,印度人开始思考自身社会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近代印度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

近代印度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

近代印度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在近代印度,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时期,印度经历了西方殖民统治和独立后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历史事件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打上了深刻的印记。

在印度,社会变迁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当时,英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加快印度的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方面,英国建立了现代化的铁路、运河和邮政等基础设施,使得市场和贸易得以快速发展。

这些设施不仅促进了印度本土生产和外贸,同时也带来了奥斯曼帝国和中国大陆等地区的商品,使得当地人们开始了解欧洲的文化和科技。

在政治方面,英国实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和司法改革,引入了现代化的市政府和州长制度,加强了印度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英国还推广了现代科学和教育,使得当地人士开始接触现代文化和知识。

随着印度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开始发生变化。

一些印度人开始尝试西式穿着,摒弃了传统服装;一些人开始学习欧洲语言和文化,抛弃了土著的语言和文化。

在家庭生活中,一些家庭开始模仿西方家庭,推行近似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

同时,印度的传统社会结构面临着崩溃的压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商业模式等一系列因素都促进了人们从传统农村社会转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而这些转变的关键在于,人们不仅通过交流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观念,也通过发展新的社会形态来重新捕捉他们自己的文化。

自1920年代起,印度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一时期,印度国民大会成为了印度民主化进程的领导力量,并推广了民族主义和国家独立的思想。

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印度人的精神和情感,并为他们完成了从殖民统治独立的历程,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国民和国家篇章。

在这一阶段,一些印度人开始重回原有的土著文化,并尝试重建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传。

印度的文化复兴运动,成为了印度文化转型的代表之一。

该运动通过宣传印度文化、修复文物建筑、推广传统艺术等方式,强调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使用自己的文化体系来解决社会问题。

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特点探究

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特点探究

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特点探究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充满了神奇和惊喜。

它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其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特点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索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特点。

一、政治制度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28个邦和8个联邦直辖区组成。

在行政上,印度的中央政府和邦政府有各自的范围和职责。

它的政治制度是基于宪法的议会民主制,主权归于人民,全国选举产生总理和议会。

总理是印度政府的首脑,由印度国大党或人民党中的领袖担任。

印度议会由两个组成部分组成,即参议院和众议院。

众议院由直接选举产生的543名议员组成,而参议院则由邦议会选举出的250名议员组成。

议员的任期是五年,可以连任多次。

印度的选举制度高度公正和透明,选民有公正和透明的投票机制,防止选举舞弊。

二、社会文化特点1. 多元文化印度是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

其丰富的文化和语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多样化和最古老的之一。

印度有22种官方语言和数百种方言,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它允许不同宗教和信仰的人民在同一个地方和平共处,这也是印度宪法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2. 宗教宗教对印度的社会文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印度是世界上最多宗教的国家之一,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印度教占据绝大多数,约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

印度教是印度文化和生活的核心,充满了神圣和崇高的意义。

3. 家庭印度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核心。

家庭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每个人都愿意为家庭的利益而奋斗。

在印度,家庭构成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和其他更远的亲戚。

印度人通常将时间花费在与家人共度时光,他们尊重长辈并尊重家庭传统。

4. 食物印度菜肴是世界上最多元化和最有创意的食物之一。

印度人有很强的饮食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味道和特色。

印度人普遍信仰素食主义,但不同地区的人员食物习惯也有所不同。

他们的食物不仅香气扑鼻,而且颜色鲜艳,味道浓郁,令人垂涎三尺。

印度文化论文总结范文

印度文化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印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其文化根源深远,特征鲜明,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印度文化的根源、特征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印度文化的根源印度文化起源于印度河文明和恒河文明,这两大文明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

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巴文化,这是印度文化的雏形。

随后,摩揭陀日古代印度和异族入侵益强大,统一了全印度。

公元2-3世纪,一度被贵霜王国统治。

印度河文明和恒河文明为印度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印度文化的特征1. 多元宗教信仰: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国家,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种姓制度:印度存在严格的种姓制度,将社会成员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语言丰富:印度宪法承认的正式语言多达18种,此外还有数百种方言。

印度语言的丰富性体现了其文化的多样性。

4. 艺术与文学:印度艺术和文学历史悠久,印度古典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世界享有盛誉。

印度文学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5. 饮食文化:印度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咖喱、香料等为主要调料,种类繁多,口味丰富。

三、印度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 宗教传播:印度教、佛教等宗教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传入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文化交流:印度与周边国家在古代就有文化交流,如印度的数学、医学、天文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思想启蒙:印度哲学、宗教思想如佛教、耆那教等对西方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如康德、尼采等思想家都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

4. 文学艺术:印度文学、艺术作品如《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对世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尔那统治下的印度女人摘要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生活在种姓制度下的印度女人的历史与现状,不仅是对普通印度女性的真实面目做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提高对印度妇女的重视;并且也是在探寻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培养包容性,积极摒除偏见,创造和谐社会。

研究方法:首先,主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有关专家论文,借鉴他们的观点,深化对印度女性的认识;其次,浏览互联网上网民的评论,以扩宽自己的思维,做到与时俱进,批判性地吸收有关论述;再次,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已形成对印度社会一个比较感性生动的认识;最后,利用比较分析的方式,对印度女人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

研究结论:印度妇女发展虽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印度女性终会得到充分地解放。

关键词:种姓;社会;女人;权益;变革目录1.女人的创造2.总体特点3.社会地位4.妇女权益5.婚姻制度6.嫁妆制度7.希望与福音引言印度女人经过曲折的发展历史,虽然现在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可是她们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终有一天会迈向性别平等,实现社会的和谐。

本文通过了解印度女人生活的历史与现状,提高对她们的关注与重视,以消除妇女歧视和解决妇女权益问题,并推进印度妇女发展进程。

女人的创造要了解印度教创造的概念,就要学习《大林间奥义书》中的创世神话。

虽然这则神话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且直至今日仍鲜为人知,但它表明了印度人对起源、创造、创造力的一些思考特征,它们在今天依然是基础,并具有影响力。

其中关于女人的创造,它是这样描述的:太初,这个宇宙是以原人的形象出现的自我。

原人环顾四周,除了自己,别无他物。

他先说:“我是,”于是“我”字产生了。

因此,现在人们一讲话,就先说“我”,然后再说别的他知道的名字。

原人有些害怕,因此,任何孤独的人都会感到害怕。

但原人醒悟了:“既然只有我一个人,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恐惧消失了,因为,他有什么好怕的?一个人感到恐惧,是因为有别的人存在。

但他也没有什么快乐,因为一个完全孤独的人没有什么好快乐的。

原人希望有第二个人。

现在原人的大小及样子均如同紧紧拥抱的一男一女。

他将自己分为两部分,从自身生出一夫一妻。

因此,圣哲雅若洼基夜说:“一个人就如同一半碎片。

”但这个空间被女人填补了。

他与她结合,如此人类便诞生了。

但女人醒悟了:“既然我是从他而造,他怎么能与我结合?真羞耻!我要躲藏起来。

”①……至此,女人就被原人所创造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女人与男人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女人是被征服者,是男人的附属品,她的被创造是出于男人的需要。

总体特点西方人的脸型、东方人的眼神,在印度女人脸上得到了和谐统一,黑人和白人的肤色也在印度女人身上得到了调和,印度女性的特征是丰乳、细腰、肥臀,身体扭成“三道弯”,性感妩媚,风情万种。

印度女人的好人缘是天生的,她们擅长歌舞,几乎个个都是天生的舞者。

另一方面,印度女人又是保守的,在一个宗教国度里她们几乎都是围绕着家庭而生存,一生都是以家为主,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印度女人也有属于自己特殊的时尚,纱丽、吉祥痣、鼻饰、脚铃等都是独属于印度女人的标志。

社会地位有这样一句话:在印度,与其做女人,还不如做一头牛比较划算。

印度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普遍受到社会的歧视和贬低。

一方面,是受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影响,“多少年来,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制度告诉男人们,女人是比他们下贱的泄欲工具。

甚至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修行人都不断在他们心中播下对女人敌视的种子……一些学者把妇女看做无知的雌性动物,认为她们的作用不过是操持家务和生儿育女,以使家族传统得以延续。

”(《被双重道德摧残的妇女》,《萨哈拉报》,1999年11月14日);另一方面,种姓制度对女性的歧视也形成了一张天然大网,吠陀经明确地把妇女和印度教认为的低级种姓首①此神话出自《大林间奥义书》第一部分第四婆罗门书。

陀罗视为同类。

尽管印度独立以来,政府比较注意提高妇女的地位,且印度现任的总统也是女性,但是这不能代表整个印度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

印度女性在各方面仍然面临着明显的性别歧视。

例如妇女出嫁时要附带昂贵的嫁妆,而且随时有可能被丈夫休掉。

总之,对妇女的歧视观念,是阻碍印度妇女发展的一大思想桎梏。

妇女权益印度独立后至今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妇女的重要法规,其中如1950年印度宪法,规定了对公民在宗教、性别和民族上不得有任何歧视,确认了男女的平等地位;1956年印度教继承法第一次赋予妇女以财产继承权;1976年公布的有关男女同酬的规定等。

这些法规促进了印度妇女发展事业的进程,使妇女的地位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宪法确实赋予了平等的权利,但仅有宪法的条文还不够,平等鲜花绽放的美好形势还有待营造……事实上,几十年来印度妇女发展进程及其迟缓……毫无疑问,一些名门闺秀也曾问津高官要职,但一般妇女则依然匍匐在原地。

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得到了充分地解放,但在实际生活中,她们却进一步沦为男人的附庸。

”(拉贾基绍尔:《妇女的地位》,《萨哈拉报》,1998年8月22日)目前,“由于没有文化和受歧视,印度妇女的地位仍极低下。

”(1998年12月16日《新印度时报》社论《妇女的保留席位》)印度社会对妇女认识上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歧视观念,法律对妇女权益保障的软弱无力,以及妇女在经济上的不能自立,决定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决定了她们在生存权、人身权利、健康、受教育、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和就业、财产继承和维护自身权益等诸多方面均面临着明显的性别歧视。

印度妇女的权益尚得不到有效地保障。

①婚姻制度印度的婚姻制度与种姓制度密不可分,它深深地打上了种姓制度的烙印,属于种姓婚姻。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宗教法所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印度法的核心内容。

它是与当时的种族、姓氏有着密切关联的社会集团,各集团除了严格职业世袭外,其特征最突出的领域是婚姻方面,实行种姓内婚制。

依据婆罗门教法的规定,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截然不同。

即婆罗门为最高种姓,掌握宗教祭祀大权;刹帝利为第二种姓,掌握军政大权;吠舍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或农业生产;首陀罗为第四种姓,从事低贱职业,多数为奴隶。

各种姓间戒备森严,不得同桌而食,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同街而居。

这种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婚姻制度自不例外。

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摩奴法典》规定了各个种姓结婚的最高原则,即同类种姓通婚原则,该原则强调只有同类种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任何越过种姓界线而与其他或高或低的种姓结合的行为都是非法的,必将受到神灵和世俗社会的惩罚。

印度教认为,人生来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根据“洁净”和“污秽”的观念来分类的,并且这种“洁净”与“污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这样,不同种姓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有可能转换,正是基于对被“污秽”玷污的内心恐惧,印度教社会确立了种姓内通婚的原则,因为混血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污染,所以禁止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严格实行种姓内婚姻。

①摘自:李小溪,《印度妇女权益问题浅析》,《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p82印度教法规定原则上各等级种姓间不得越位通婚,尤其不允许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

但特殊情况下,高等种姓男子可娶低等种姓女子为妻,也被社会所认可。

也就是说,如果高种姓的男子想与低种姓女子结婚,虽然会遭到家族及其他同种姓人的反对,但经过坚持仍能达到,这种婚姻被称之为“顺婚”。

这样,婆罗门男子除了可以娶婆罗门女子为妻外,还可以娶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女子为妻。

(事实上,种姓等级相差太大也是不被接受的。

)而高种姓的女子则绝不能被允许下嫁给低种姓男子为妻,这种婚姻被称为“逆婚”,他们的婚姻及子女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如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竟然成婚,那是最不能容许的,其子女将被作为不可接触的贱民,称为“荫陀罗”,被排除在种姓之外,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下。

事实上,这种种姓婚姻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荣誉谋杀”在印度时有发生。

一般情况下,是较高种姓的女子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较低种姓的男子。

女方家人或亲属为了所谓的家族荣誉和种姓纯洁,而谋杀这样的夫妇。

“荣誉谋杀”是十分残忍的行径,毫无人性可言。

其折射出的印度种姓制度令人扼腕。

显而易见,种姓婚姻及其保守性和落后性钳制了印度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行动,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因为人类的婚姻是以感情为内在基础的,不可能以等级标准来维系。

种姓通婚的原则反映出古印度男女极不平等的现象,由此应运而生了一些鄙视女性的社会陋习,影响了印度数千年的文明进程。

在漫长的印度社会生活中,由于婚姻被限制在同一种姓内,很多青年人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以致不少无辜青年成为婚姻上的牺牲品。

①嫁妆制度印度盛行嫁妆制度,女儿出嫁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得准备嫁妆给夫家。

本来按照印度古代的大家庭制度,家庭财产由儿子继承,女儿有权在出嫁时向娘家要求一份嫁妆,作为到夫家的生活费并为自己提供保障。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嫁妆制度被增加了许多不道德因素,逐渐演化成社会陋习。

甚至不少妇女由于嫁妆不能达到夫家要求,而出现了“嫁妆死亡”。

1988年6月30日《今日印度》载文:“火烧新娘,恐怖扩散——与嫁妆相关的死亡突破宗教、种姓和地区界限。

”夫家残杀年轻媳妇后又让儿子再婚以获取另一份嫁妆。

无数妇女因为嫁妆的缘故,饱受着夫家的折磨与摧残。

所以嫁妆问题也引起了社会改革家的重视和批判。

甘地曾经指出:“婚姻作为双方家长为了金钱而达成协议的事必须停止。

”“任何年轻男子如果把嫁妆作为婚姻的条件,对他所受的教育和他的国家是一种耻辱,也是对妇女的侮辱。

”另外,印度政府也于1961年首次颁布了《禁止嫁妆法》。

可是事实上,印度政府虽然从法律上规定禁止嫁妆,但人们对巨额嫁妆的要求并未因此而改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愈演愈烈,嫁妆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有学者评论说:“只有当嫁妆犯罪本身被法律和普通人视为严重罪行而非轻微罪过的时候,只有当大多数人改变他们的家庭地位由金钱和婚姻决定的观念之后,只有当印度妇女真正获得政治、经济、社会独立时,嫁妆制度才会被消灭。

”②希望与福音①参考:谢冬慧,《印度婚姻制度的嬗变》,《河北法学》,2009年,第3期,p171②参考:邱永辉,《今日印度嫁妆制度》,《南亚研究季刊》,1990年,第2期,p61虽然,目前印度妇女的整体地位以及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与妇女所占的人口比率仍远远不相称。

由于传统保守观念的制约,陈旧习俗的束缚,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真正能迈向社会前台、与男性享有平等权利的女性只能是少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印度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印度妇女的身影正活跃在政坛、商界及社会的每个角落,为印度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一方面有赖于历届政府的鼓励倡导和舆论的大力推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印度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