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与诗词_中国茶文化-最新范文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之茶与诗

中国茶文化之茶与诗

中国茶文化之茶与诗
剑桥中国古典文化协会 2011.12.1
饮茶歌 皎然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七碗茶 卢仝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惠山泉 皮日休
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兄尤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题寺壁 苏轼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梦茶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轼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茶文化作文精选9篇

茶文化作文精选9篇

茶文化作文精选9篇茶文化作文篇一今天老师叫我们回家品茶,我心想茶不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地喝吗?多喝了难道有意思吗,还不只是这样,但是我今天品茶后却发现原来在茶中有很多的学问!说实话喝茶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我今天要先来教教自己。

可是品什么茶好呢?对,就碧螺春吧!1. 先从泡茶的杯子说起,用透明雪白的瓷器杯子泡最好,但杯子最好不要太大,得先要拿开水烫一便,记住放茶的时候要轻缓,用飘洒的方法是最好的,俗称“碧潭飘雪”。

2. 水要倒到七八分满,看到茶叶泡开了,等过了一会就可以饮用了。

听说这茶还得品三次才能评出这茶真正的味道,当品第一次的时候茶味很浓;第二次味道有点淡了;第三次那味道就更淡了。

喝完了茶,让我们来看茶究竟有多少好处吧!如果大家想知道的话那我就简单的介绍几条吧!1、提神益思:饮茶能促进兴奋,因为茶叶含有的化学物质很多,其中有一种物质是咖啡碱这种物质在人体中能够使人精神清醒,意识加强,提高工作效率。

2、生津止渴,饮茶能滋润口腔,在茶叶中含有碳水化合物等物质。

这些物质能生津解暑,身心俱爽。

3、除烟醒酒,喝茶能解除因吸烟而吸入体内的毒素;可以中和酒精,防止中毒,并促进酒精排出体外。

4、灭菌消炎,茶叶中丰富的维他命B2可以抑制代谢紊乱、口舌发炎。

另茶中的多酚类能抑制霍乱、伤寒、肠胃炎等病菌的繁殖生长,饮用绿茶可使伤口收敛、愈合。

5、坚齿明目,茶中含有丰富的氟,能预防龋齿发生;茶能抑制钙质的减少,起着保护牙齿的作用,多饮绿茶有助于保护眼睛,对白内障、夜盲症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怎么样,茶文化这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吧!茶文化篇二春天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变幻莫测,上午还是倾盆大雨,下午就晴空万里。

下午一点半,我们假日小队成员兴高采烈地来到中国茶叶博物馆,参加了小记者网组织的免费茶艺培训。

我们认真听取了专家讲解茶文化基础知识。

让我们明白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和乌龙茶。

杭州的龙井茶属于绿茶系列,安吉白茶不是真正“白”茶,而是绿茶的一种。

茶诗:茶助诗情,诗添茶趣

茶诗:茶助诗情,诗添茶趣

茶诗:茶助诗情,诗添茶趣中国的茶文化兴起于唐而大盛于宋,茶文化借其清雅的特质成为文人雅士崇尚田园山水、恬然淡泊的生活情趣的寄情之物。

中国历代诗词人皆有描写茶的佳作,简称为“茶诗”,诗与茶结缘,茶助诗情,诗添茶趣。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中国诗词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茶诗诵茶事清雅,记生活闲适,悟处世哲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民族性格,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茶文化“走出去”。

诵茶事清雅文人饮茶有很多讲究,讲究环境之雅,茶伴之雅,还讲究饮茶的高雅闲适的情趣,借茶的淡、洁、清、雅来抒发自身对平淡自然心境的向往之情。

宋人饮茶重视自然之趣,多在花间月下、幽台竹边。

北宋晏殊《煮茶》一诗即云:“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

”南宋方岳《赵龙学寄阳羡茶为汲蜀井对琼花烹之》诗亦言:“三印谁分阳羡茶,自煎蜀井瀹琼花。

”邹浩《同长卿梅下饮茶》一诗则进一步赞颂了对花饮茶的高蹈脱俗之趣,诗云:“不置一杯酒,惟煎两碗茶。

须知高意别,用此对梅花。

”梅品高洁,为诗人所钟爱,茶性亦洁而清,诗人不以酒而以茶对梅,高情雅趣不言而喻。

《寒夜》也表达了同样的高标雅韵,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雅致的情调外营造了白居易“红泥小火炉”的温馨意境,而以茶代酒,更有一番风味。

文人喜于自然山水之间煎茶品茗,对煮茶泉水要求甚高,他们深知新茶还须活水烹煮的道理,于是寻访名泉,流连山间,闲坐瀹茗,充分享受饮茶之趣。

苏轼《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静静的月夜,独自饶有兴致地汲水、生火、煮茶、品茗的情境,展现了一种引人入胜超凡脱俗的茶艺之美。

陆游嗜茶,亦喜于涧旁泉边啜饮,其《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即写他不畏山行之难,觅得一泓清潭,坐拥山色,闲饮名茶的幽兴:“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煎茶过程也在他们的笔下妙趣横生,苏轼有一首《试院煎茶》很好地记录了宋时煎茶的过程:“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1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后,它更是闪烁着耀人的光芒。

在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详细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史,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有感悟。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为“南方之嘉木”。

古代史料中的名称很多,“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

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

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同样也是茶叶的原产地。

茶文化是以茶道为核心的,德贯穿于茶文化的始终。

关于这个德我是比较有感触的,尤其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特别需要道德来衡量我们的所作所为。

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伦理道德,非常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臣要忠君,还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这标准来做。

虽然以前的伦理道德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发展,尽管它有着种种弊端,但毫无疑问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和中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没有这伦理道德的束缚,也许中国早已经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了。

相对于古代,纵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道德已经被人们摒弃了,人们的道德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可谓硕果仅存了。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什么“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道德缺失。

当然,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一些人对道德的呼唤,重新倡导我们几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经领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弃的。

中国茶文化800字的作文范文

中国茶文化800字的作文范文

中国茶文化800字的作文范文茶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那么茶文化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800字的作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800字作文篇1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朋友相逢、人来客往,总会沏茶而待之。

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斗茶开始的。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

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胸怀,感悟人生。

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句。

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

文人好茶,以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

品茗斗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

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句。

宋代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诗人对武夷茶推崇备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评为天下第一。

“斗茶味兮轻醍,斗茶香兮薄兰芷。

”他夸赞武夷茶的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清幽高雅的兰芷。

寓意深长,倍增茶韵。

文人学者中多品茗行家。

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一段谈到武夷岩茶的韵味:“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

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

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杯之后再拭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

茶文化中的茶叶文学和茶会诗词

茶文化中的茶叶文学和茶会诗词

茶文化中的茶叶文学和茶会诗词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自古以来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除了作为一种饮品外,茶还承载了无数诗人、文人墨客对自然、人生、情感的赞美与感悟。

茶文化中的茶叶文学和茶会诗词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茶叶文学茶叶文学是指以茶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将茶叶作为灵感和创作源泉,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茶叶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形式的茶叶文学广泛流传于古代和现代中国。

茶叶的香气、味道、色泽等特点常常成为文人赋诗写词的对象。

例如唐代大诗人陆游的《茶山行》中写道:“采茶红与翠,引水遥相望。

径暗上春城。

”这首诗以茶山为背景,抒发了对茶叶的喜爱之情。

还有宋代词人苏轼的《茶词》:“慢慢压倒慢慢泡,慢慢喝他慢慢饶。

”这首词以茶叶的制作和饮用过程为线索,表达了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这些作品不仅赞美了茶叶的品质,还寄托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茶叶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描述茶叶的特点和品味,更多地是通过茶叶来表达诗人对生活、人情和自然的理解。

茶叶文学丰富了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和推崇之情。

二、茶会诗词茶会诗词是指在茶的社交场合中,以诗词作为表达情感和交流的媒介。

自古以来,茶会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形式,不仅是品茶的场所,也是诗人雅士们相聚的场合。

他们在茶会上吟诗作对,互相赠诗,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茶的赞美。

茶会诗词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抒情吟唱的诗,也有对对联、绝句等形式的诗歌。

这些诗词常常以茶叶的品质、泡茶的技巧以及茶会的情景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在茶会上题诗“侍者独行云里去,瓶冷未觉茗犹虚。

夜深方觉竹林久,梦到流莺唤未醒。

”这首诗描述了茶会的幽雅和寂静,通过诗词表达了对茶叶和茶文化的情感。

茶会诗词不仅富有艺术性,更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茶会诗词的存在丰富了茶的文化内涵,使得茶会成为既能品茶、交流情感,又能诗词相对的地方。

《中国茶文化》范文

《中国茶文化》范文

《中国茶文化》范文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历史。

茶叶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饮品,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茶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历史、传统、哲学和审美观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西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茶叶作为一种药物被人们使用,古代人们认为茶叶有益于消化和清热解毒。

而到了唐代,茶叶逐渐成为一种饮料,并在士大夫群体中流行起来。

唐代诗人陆羽更是写下了“茶盛与诗仙齐,客栈门前起风波”的名句,表达了对茶文化的热爱。

到宋代,茶文化更是达到了巅峰之时,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茶人必读的经典之作,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道、茶礼更是成为重要的一环。

茶道是一种追求心灵静谧的礼仪和仪式,通过烹茶、斟茶、品茶等环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茶道强调了对茶叶的尊重和珍惜,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修身养性的追求。

而茶礼则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社交礼仪,通过泡茶、敬茶等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情谊。

中国茶文化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自古以来,茶叶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商品,茶叶也随着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茶文化也成为了国际友好交流的桥梁。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文化自信。

中国茶文化通过茶道、茶礼、绘画、文学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茶文化也是一种跨国交流的桥梁,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茶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国茶文化,如何让中国茶文化与时俱进,如何让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描写中国茶文化的古诗词

描写中国茶文化的古诗词

描写中国茶文化的古诗词
青山绿水藏奇香,中国茶文化传千年。

一壶清茗情意浓,品味人生自有言。

悠然品茶觅心静,轻轻松松入禅境。

茶香扑鼻滋味浓,回味无穷如诗行。

丹青翠染细工艺,杯盏轻抚韵流转。

茶道隐现雅致情,人与自然融洽共。

岩茶普洱飘香氛,龙井碧波荡心神。

铁观音醇厚品雅致,黄山毛峰意久长。

辽阔茶海古道行,禅意茶宴荡忧伤。

品味着那浓醇一口,茶香在心旋舞翔。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古诗词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古诗词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品味到茶带来的宁静、雅致和深层的思考。

茶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抚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茶与诗词_中国茶文化篇一:中国茶文化与茶道对中国茶文化与茶道的理解中国茶文化与茶道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

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

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

宋徽宗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

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

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

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和饮茶的国家,也是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

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历史瑰宝中光彩夺目的篇章。

现在各国引种的茶树,栽培技术和茶叶制艺及饮茶习俗,茶礼、茶德、茶俗、茶风,莫不起源于我国。

1、从历史上看,茶文化是茶栽培和饮茶、艺茶的有机整体我国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倡用茶饮的国家。

在数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历史中,通过先辈的辛勤耕种和研发,涌现出如浙江龙井、江苏碧螺春、河南毛尖、福建武夷花、安徽祁红、云南普洱、四川沱茶、台湾乌龙茶、黄山毛峰这一串串宛如珍珠般光彩各异的我国名茶品种。

这些名茶品种,不仅在我国具有巨大的营销市场,而且还远销世界市场。

2、从茶文化的核心看,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尤要指出的是,茶道是相对于茶艺表现形式的不同形态的一种精神产品,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如果说“茶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的话,那么“茶道”则是茶艺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前者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后者则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心灵去体会的内在的表现形式。

二者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剖析中国历史和现代茶学诸家的观点及见解,综合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

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建设活动的最高原则。

我们应该秉承茶道精神,来从事茶经济的活动。

3、从现实看,茶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象征,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科学的发展,我国茶叶品种不断继承和开发,在保持原有精品、名品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和大面积栽培了新一代名茶品种。

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发的“安吉白茶”,更为新一代茶品中的佼佼者。

“安吉白茶”以其独特的白茸毛毫、鲜醇香味,丰富多样的氨基酸营养成份,荣登我国现今名茶宝座,并已声名世界市场。

茶道“和谐”精神是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茶文化的外载形式看,“茶为国饮”就是一种最恰当的表述和实践活动。

为了实现这个理念,我们就要又好又快发展茶叶经济,使得有更广范围、更多数量不同肤色的人类,都能享用和品味。

二、茶文化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茶为国饮”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而现今“茶文化”促进了我国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在满足人民生活消费需求、打造优秀文化旅游云产业方面,亦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趋势。

1、“茶为国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茶文化的产业需求,正在不断趋向成熟。

这种关系的表现特征,即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栽培、制茶工艺开发、茶饮、茶礼、茶仪、茶会等多种茶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中外市场占用额,不断提升,拓展规模,在所在地已备具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茶为国饮”促进人民生活消费理念的时尚化目前,人民生活消费指数不断提高,生活需求量逐步上升,对茶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中,呈现了不同的消费特征。

细分这种市场,可概括为普通消费型、美容消费型、休闲消费型,社交消费型、保健消费型、学术消费型及外交消费型等。

鉴于多种消费关系,就为我们拥有各种经济成份的茶饮经营者,拓展了施展才艺的空间,为经营构筑了各种不同的市场模式;为我们精心经营,也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力。

3、“茶为国饮”促进优秀文化旅游大都市的国际化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建设文化经济大省、城市正在打造优秀旅游文化国际化大都市两张名片。

目前茶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提高,茶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茶旅游业兴起和发展。

由于中内外交流的频繁进行,内外部市埸环境条件的变化,由此更多地吸引了不同的消费群,从而引起新的消费形式的变革,或应运而生。

当前,正在各大城市盛行的早中午茶和下午茶,正是“分时消费” 和“茶餐结合”的一种典型形式。

茶道内涵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

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

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

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

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徒,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

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便吸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 [明清]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融通儒道,调合三教;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

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

[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

[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还远未完善。

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代]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茶道与茶文化的联系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

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小桥流水的场景已退缩至公园或家庭—‘角;人们为赶上经济大潮适应紧张的了作节奏,即使留恋,也只能把诸如对传统文化等恪守深刻于内心,换之以“浅然”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花花绿绿的消遣和娱乐也应运而生。

显然,历史上文人雅士式的品茶,会使年轻人感到气氛颇为严肃。

它代表的是延袭—种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沉积。

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的茶道。

好在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国人就会喝茶,人们喜欢茶的“可口、可乐”,由此而能带来的意境,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茶香在口,通过认识与引导,还有助于为生活的化增光添彩,何乐而不为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当代茶艺,也可理解为在茶的“可口、可乐”的基础上,引导茶的意境与茶道相通,展示“真、善、美”的内涵。

现代茶科学的发展,难以对历史上文人墨客或得道高人专利式茶道的解释,但倒是有利于作“意境”式的诠释。

茶之感人是通过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篇二: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2010-08-10 13:58:23)转载原文标签:转载原文地址: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作者:林祯晟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摘要】:徐徐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茶诗茶词,这些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

茶并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

本文试图从古典诗词入手,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来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关键词】:古典诗词 , 茶文化 , 精神象征正文: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

茶与饮茶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

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早已把=浓郁的茶香飘散到每个角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