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动机综述

合集下载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内部驱动力和积极性。

学习动机对儿童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了解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及其理论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目标导向型动机,二是主体参与型动机。

目标导向型动机指的是儿童为了满足自身内部需求,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学习。

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学习。

主体参与型动机则是指儿童对学习本身感到兴趣和愉悦,享受学习的过程。

学习动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体现在学习兴趣、学习信念、学习目标和学习行为等方面。

在学习动机的研究中,有很多理论可以解释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自我决定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自效能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自我决定的需求,包括自主性、能力和社会关系。

当儿童感到自己的学习是自主的、能力得到发展和与他人的关系良好时,他们会对学习表现出更高的动机和更好的学习成绩。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在于追求成就感和避免失败感,而这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的动机:任务导向型和自我导向型。

任务导向型动机是指在完成任务时,儿童关注的是任务本身的完成程度,而不是与他人的比较。

自我导向型动机则是儿童注重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追求与他人的比较和竞争。

自效能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有一种信念,即自我效能感。

如果儿童对自己在学习上的能力和水平有信心,他们会更有动力去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学习。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复杂的,可以从目标导向型动机和主体参与型动机两个方面来理解。

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洞察,如自我决定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自效能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了指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促使其参与学习的内部因素和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综述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并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理论主要包括成就动机理论、期望理论和目标取向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以成就需求为核心,认为个体的学习动机和行为是为了满足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成就需求的驱动,当他们的努力能够导致成就时,学习动机就会增强。

如果他们的努力得不到奖励或反馈时,学习动机就会减弱。

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奖励和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期望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源于对学习效果的预期。

学生会根据对学习目标的价值和可达性进行期望判断,从而决定是否参与学习活动。

如果学生认为学习目标有价值且可达到,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努力。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价值认同,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挑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目标取向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目标导向的影响。

学生可以有学习目标取向和表现目标取向两种动机。

学习目标取向的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并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比较,他们会通过比较和竞争来提高自己的成绩。

学校应该倡导学习目标取向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关注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与他人进行比较。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学习动机的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和学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

小学生学习动机综述

小学生学习动机综述

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综述(一)前言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导致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因而它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以“小学生学习动机”为关键字可以检索到4349篇(2000~2014),可以看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多的。

以“小学数学学习动机”为关键字,检索到了300多篇,可知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挺多的,说明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

奥苏伯尔提出学生的学业行为可从三方面内驱力加以解释,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内驱力是动机产生的必要基础,三种内驱力可形成认知性、自我提高性(或称为威信性)和附属性动机。

因而可将学习动机概括为成就性动机、认知性动机、威信性动机和附属性动机,这样可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

成就性动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取得成就、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一种动机,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目标,完成新奇有难度的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

认知性动机即学习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满足理解、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为基础,目标指向于学习本身。

威信性动机是为了赢得名次、自尊与地位而进行学习,其目标指向学习的外在利益,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心的基础。

附属性动机是为了得到长者(教师、家长等)的赞许或认可。

目标主要指向学习成绩分数的高低决定着自己从师长那里获得赞许、认可和嘉奖的程度。

可见,学习动机是综合个人内部需要、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中应整合考虑。

(二)相关研究“学习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心里总会有某些需要,或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是为了弄懂什么问题,或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等,这些就是他们在数学学习动机上的心理表现。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还与外部的环境诱因相联系,数学课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外部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他们对学习的注意。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引言学习是每个小学儿童必须面对的任务,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态度、热情和努力程度,它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成就。

近年来,学者们对学习动机的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许多学习动机理论,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对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及其理论进行综述,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一、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小学儿童是学习动机研究的重要对象,他们的学习动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习情境、个体差异等。

他们的学习动机表现出多样性,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科目或任务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和动机,而对其他科目或任务则缺乏动力。

2. 易变性: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易受外部环境和内在情绪的影响,可能因为老师的教学方式、同学的言行、家庭的情况等而发生变化。

3. 发展性: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他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都在成长,学习动机也会随着成长而发生变化。

二、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内在动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1. 个体内在动机因素(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它对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小学儿童对自己的能力持乐观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那么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与兴趣:小学儿童对学习任务的兴趣程度也是影响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他们对某些内容或活动感兴趣时,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 外部环境因素(1)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优劣对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有趣、丰富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相反,单调、枯燥的学习环境则会抑制他们的学习动机。

(2)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对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等都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引言: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行为或活动的内在力量或欲望。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推动力量和欲望。

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开始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因此,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动机理论进行综述,以期为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部分: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指小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兴趣,是推动小学生投入学习的内在因素。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情感状态,是主动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较高,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被外界环境的影响来左右,如果能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推动学习过程。

2.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通过完成某项任务而获得的内部满足感和成就感。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取得成就和成功,自信心不断增强。

进而推动他们追求更多的成就。

因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小学生鼓励和赞扬,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并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培养出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品质。

3. 自主动机自主动机是指个体有志于自主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1. 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被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当人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一理论可以引导教育者在教学中给予小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支持,以促进其学习动机的发展。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学习动机是指一个人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动机。

它是个人学习过程中产生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因素。

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成果产生影响,而且对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学习经验、学习环境、个体的自我认知以及个体的社会心理状态等都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激励理论、目标导向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等。

激励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基于激励和奖惩机制来产生的。

激励理论将激励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内在激励是指个体内部的需要和欲望,外在激励是指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奖励和惩罚。

目标导向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基于个体对学习目标的评估和预期来产生的。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和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内部自我决定的结果。

个体参与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受到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需求满足感等因素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评估程度。

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和期望会更有动力去参与学习活动。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于完成任务的追求和渴望。

个体对自己的成就有较高的要求,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较高的期望,会更有动力去参与学习。

需求满足感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

如果个体感到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和满足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外部到内部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学习动机主要受到外界奖励和惩罚机制的影响。

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成长,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逐渐内化,变得更加自主和内在。

为了提高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奖励和赞扬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小学儿童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力和动机倾向。

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积累和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理论是对学习动机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理论主要包括内在动机理论、外在动机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等。

内在动机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产生的动机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来源。

这种动机是由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个人兴趣、好奇心和自我实现需求等因素决定的。

内在动机理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果。

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增强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外在动机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外界的奖励和惩罚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来源。

这种动机是外界因素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结果,如老师的表扬和家长的鼓励等。

外在动机理论强调了外界激励对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果的影响,但也指出过度的外界激励可能会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

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外界激励,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学生参与学习是为了获得成就感和满足自我价值的需要。

成就动机分为任务导向型和自我导向型两种。

任务导向型成就动机是指学生关注个人的学习进步和自我发展,强调努力、承担挑战和探索新知等方面;自我导向型成就动机是指学生关注与他人比较和评价,追求赢过他人、得到他人认可的目标。

研究表明,任务导向型的成就动机有助于促进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的提高,而自我导向型的成就动机则可能导致学习焦虑和成绩压力。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合理运用外界激励,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关注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引导和支持。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在小学阶段,学习动机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

而学习动机理论则是对学习动机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的理论体系,对于了解和引导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理论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一、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小学儿童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孩子们渴望学习、投入学习并且坚持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小学阶段,学习动机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学校氛围、教师教育方法等,因此每个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

2. 易受环境影响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同学的影响、老师的教学方式等,这些外部环境会对孩子们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 发展性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学习动机会随着年龄和学习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和变化。

二、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理论是对学习动机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的理论体系,各种学习动机理论对不同层面和角度的学习动机进行了理论探讨,下面将对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动机理论进行综述。

1. 需求层次理论霍桑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较为经典的学习动机理论之一,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提出了人们在不同需求层次上的满足才能获得动力,从而驱使其去解决自身的学习问题。

在小学儿童学习中,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各种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卡莱尔和阿特金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有才能并希望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在学习中会有成就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们的学习动机。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适当的挑战,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综述
(一)前言
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导致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因而它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以“小学生学习动机”为关键字可以检索到4349篇(2000~2014),可以看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多的。

以“小学数学学习动机”为关键字,检索到了300多篇,可知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挺多的,说明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

奥苏伯尔提出学生的学业行为可从三方面内驱力加以解释,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内驱力是动机产生的必要基础,三种内驱力可形成认知性、自我提高性(或称为威信性)和附属性动机。

因而可将学习动机概括为成就性动机、认知性动机、威信性动机和附属性动机,这样可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

成就性动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取得成就、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一种动机,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目标,完成新奇有难度的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

认知性动机即学习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满足理解、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为基础,目标指向于学习本身。

威信性动机是为了赢得名次、自尊与地位而进行学习,其目标指向学习的外在利益,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心的基础。

附属性动机是为了得到长者(教师、家长等)的赞许或认可。

目标主要指向学习成绩分数的高低决定着自己从师长那里获得赞许、认可和嘉奖的程度。

可见,学习动机是综合个人内部需要、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中应整合考虑。

(二)相关研究
“学习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心里总会有某些需要,或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是为了弄懂什么问题,或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等,这些就是他们在数学学习动机上的心理表现。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还与外部的环境诱因相联系,数学课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外部的
“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他们对学习的注意。

“需要”和“诱因”构成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数学学习动机进行大量研究其研究内容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数学学习观;数学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数学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研究;数学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数学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1.数学学习观;李琼提出“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的四个因素,即数学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能够较好地解释数学学习观的心理结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性,随着年级升高显著下降,而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升;男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性明显高于女生,但在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方面,女生则明显好于男生。


2.数学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研究者对数学学习动机和学习成就进行研究,姜文玲在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时,把数学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研究结果显示,内部动机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外部动机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3.数学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研究:Athanasiou C.和PhilippouG.N探究了从小学到中学(从六年级到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动机有哪些具体变化。

结果发现六年级学生数学奖励和象征动机和社会动机高于七年级学生,而七年级学生在社会能力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成绩一般目标、消极自尊明显高于六年级。

4.数学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有研究者发现在小学和中学,男生象征动机目标、社会能力动机目标、成绩一般动机目标方面的得分都高于女生,而女生在社会关注动机目标的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

在小学男孩的负面自尊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女孩,而女孩努力、任务动机目标显著高于男孩。

5.数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金春平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中提出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产生总是源于某种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因为年龄特征的原因表现得不够稳定、比较表面化。

学生在低年段学习数学,很少和学习的
目标、愿望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停留在一种兴趣上。

他们还会把学习数学的兴趣落在对物质或奖励的索取上,并且这些诱因对他们形成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较好的方法是通过数学活动的本身创设出的活动环境,来影响和维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关注,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度。

总之,在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

没有学习的需要,就不会形成学习的动机;同样,没有学习的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学习需要。

因此,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形成,是学习需要与学习诱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结论
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总体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2、小学男生数学学习动机强度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对数学更加喜爱,男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3、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强度存在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强度下降具体表现为,对数学学习的喜好度下降,主动性下降,目标感下降,同时,一年级到二年级时动机强度、数学喜好度和主动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五年级到六年级是学习目标感发展的关键时期;4、小学男生数学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更有信心;5、小学阶段,年级与自我效能感相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逐渐下降,并且这种下降主要集中在一年级至二年级与三年级至四年级阶段;6、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和与数学学习动机强度存在正相关,随着效能感的增强,数学学习动机也在逐步增强;7、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学生自身因素、另一类包括学校教育、家庭因素。

其中学生自身因素起决定作用,是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原动力。

激发动机策略包括:(1)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尊重和关注。

(2)设计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3)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在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4)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5)及时评价,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四)参考文献
[1]李炳煌.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影响闪素及发展趋势研究[J].湖南师范人学教育科
宁学报,2005(03)
[2]张喜飞.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3]邵谷.中学数学学习动机激发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莫秀锋.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及可控心理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5]孙丽丽.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张丽霞.浅谈中学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
[7]金春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J].上海教育科研,2011
[8]李琼.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结构与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