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浆工艺的现状和发展 周永元

合集下载

纺织经纱上浆的进展和建议

纺织经纱上浆的进展和建议

纺织经纱上浆的进展和建议
周永元
【期刊名称】《纺织导报》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就经纱上浆机理、上浆方式和浆料应用3个方面的国内外进展情况作了回顾与分析.说明在这个领域内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但差距还不是很大.文中也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个人看法,供参考.过去,经纱上浆目的是增强、保伸与耐磨,然而近20年来,在我国已公认上浆目的是耐磨和贴伏毛羽.上浆方式过去有溶剂上浆、泡沫上浆、高压上浆等.近年来,主要进展是在预湿上浆、冷上浆、拖浆式上浆和在线检测等方面.近年来,在新浆料的开发与研究方面,可以说进展不大,估计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也不会有惊人的新浆料出现.现在国内外主要使用的仍然是变性淀粉、聚乙烯醇和丙烯酸类等三大类浆料.
【总页数】7页(P110-116)
【作者】周永元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
【相关文献】
1.纺织发展与经纱上浆趋势 [J], 郭腊梅;周永元
2.黄原胶用于纺织经纱上浆探讨 [J], 李海红;郭雅妮;同帜
3.DM系列纺织浆料在牛仔布经纱上浆上的应用 [J], 高文;程学忠
4.田菁胶在纺织经纱上浆中的应用 [J], 刘田;沈艳琴
5.现代纺织技术与经纱上浆 [J], 胡金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纺织经纱上浆的进展和建议

纺织经纱上浆的进展和建议

定地达到所设定的上浆速度、吸浆量、上浆率、浆液粘 度、浆液温度、液面高度等等。由于有较好的软件支持, 当变更品种或变更任何参数时,可很快、很容易地重新 设定参数。据称,使用这2个控制系统的浆纱机的效果:
织造效率可增加3个百分点、浆料耗用量可节约20%、 浆纱机生产率有明显提高、经纱质量好而稳定、用水和 污水排放费用都能减少。
的溶解度参数值越接近,则它们之间的粘附力越大,因 而可用溶解度参数差值预测纤维与浆料问的粘附力,这 与我们用相似相容原理判别是一致的。 1.2辅助材料的作用
由于主体浆料(粘着剂)总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浆液 调配中常需添加辅助材料。过去添加的种类可达7、8种, 添加量一般为粘着剂重量的10%~20%,但在使用不当 时常会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现在已提出,浆液中辅 助材料的种类和数量用得越少越好。
从今后我国纺织产品发展和适合我国国情来看,宜 密切注意以下2个变性淀粉浆料。 3.1.1醋酸酯淀粉
它是由淀粉与冰醋酸、或醋酸乙烯酯生成的酯化淀 粉。它的主要特点是胶体的易分散性与促进稳定性,同 时也能调节它的适应性,以供各种纤维的上浆需要。由 化学结构式可知:在淀粉大分子链上引入了一个醋酸根 的基团,这是一个疏水性的官能团。显然,这类变性淀 粉对疏水性的合成纤维会有良好的粘附力,它可以成功 地用于这类纤维及其混纺纱的上浆。作为经纱上用的淀 粉醋酸酯,其取代度(DS)在0.01~0.2之间。
也有专用商品浆料用于这种上浆方式,其主要成份 是低粘度、低分子量的聚乙烯醇,也有用其他分子量较 低的聚合物,并配有润湿剂和防腐剂等。据介绍用于T/C 混纺纱上浆有很好效果。 2.4在线检测与监控呤·121
众所周知,浆纱质量是织造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 对浆纱机的计算机质量监控,是各个机械制造商所必须 考虑的,也是纺织厂越来越关注的。现有的国内外浆纱, 几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质量指标用计算机监控的,但能 兼顾全面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的还不多。其中sucker Muller的“Pr0一Size”和“TelecoU”系统较为完善,都 采用在线检测与控制。国内的浆纱机还存在较大差距。

天丝品种上浆

天丝品种上浆

纯天丝织物无PV A上浆的生产实践王晓齐殷战龙(山东帝纱纺织有限公司)摘要:研究CD-DF818MA针对纯天丝品种完全取代PV A的上浆工艺。

我们选用CD-DF818MA浆料,通过调整浆料配方,浆纱质量明显提高,布机效率达到92%以上,在大幅度提高织机效率的同时,还实现了绿色环保的市场需求。

纯天丝品种使用该浆料时,要注意控制车间的温湿度,以保持浆纱原有的较高回潮率。

关键词:CD-DF818MA 浆料PV A 配方效率环保回潮率山东帝纱纺织有限公司是2006年建厂并投产的外资企业,共有234台津田驹宽幅喷气织机及配套设备,企业一投产就从高起点出发,主要生产高支高密家纺面料,代表品种有:JC100x100x230x230x98”缎纹、JC100x100x230x190x105”斜纹、JC100x100x200x170x110”平纹、JC80x80x200x156x98”平纹、JC60x60x140x140x118”平纹。

同时我们还致力于太空棉、竹纤维、莫代尔、天丝等新型材料的生产、开发。

代表品种有:太空棉(Outlast)50x50x160x184x129”缎纹、莫代尔(Modal)60x60x173x160x106”缎纹、天丝(Tencel/Jc)80x80x200x184x112”缎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纺织品高档化需求和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天丝(Tencel)具有棉的“舒适性”、涤纶的“强度”、毛织物的“豪华美感”和真丝的“独特触感”及“柔软垂坠”,百分之百纯天然材料,加上环保的制作流程,完全迎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由于天丝本身的一些特性,使纺纱和织造都存在一定难度,而浆纱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决定着制造质量和制造效率的高低。

通过采用上海西达公司生产的CD-DF818MA浆料,完全取代了PV A,并且使织机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1、品种规格天丝(Tencel)60x60x185x118x107”天丝的特点:1.1截面呈圆形,表面光滑,强度大大高于棉纤维和粘胶纤维1.2纱毛羽多,吸水后易膨胀1.3既具有棉纤维的吸湿性,又具有合成纤维的强伸性,在湿态下进行修复处理会产生微化纤(也称原纤丝)从天丝的特点分析知,天丝纤维具有吸水膨胀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上浆时如不注意会带来较大麻烦,将导致纱线复盖率过高,纱线排列紧密,复盖系数过大,难以形成较定态浆膜,毛羽增加明显。

高压上浆工艺

高压上浆工艺

高压上浆工艺的探讨摘要:通过对影响高压上浆的因素分析:浆液浓度、浆液的挤压程度,浆液粘度等工艺参数等质量指标的分析研究,和进一步分析高压上浆的工艺特点从而得出高压上浆的工艺实现,使得高压上浆能有效的提高浆纱质量。

关键词:浆纱压浆力浆液浓度浆液粘度压出加重率一、高压上浆的作用普通浆纱机的浆槽压浆辊的压力一般只有20~30n/era,固而浆纱的压出回潮率往往都在130%~150%,而后部织造工程对浆纱回潮率的要求,一般品种大体为2%~7%. 即使牯肢纤维纱也不过10%左右.这样,首先给烘燥机带来很大负担,限制了浆纱机速度的提高,高压上浆最初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压浆力,加大机械挤压作用,以减轻烘燥部分的负担,使浆纱压出回潮率降低至10%下,可提高浆纱机速度30%,同时降低蒸汽消耗30%。

研究分析普通低压上浆的浆纱机上浆率,我们可以知道,浆液的浸透是极有限的.浆纱的强度、耐磨、毛羽降低率等,均难适应现代高速织机的需要。

浆纱机高低压上浆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在高压上浆中,由于挤压强度高,使浆料浸透较深,对纤维粘结作用较强,浆纱增强率较大。

同时,由于浸透粘结较好.浆膜被覆牢固完整。

二、影响高压上浆的因素分析(一)浆液浓度的影响。

因为上浆率=压出加重率×浆液浓度,其中,压出加重率为纱片经浆槽出来对浆料的吸收率;浆液浓度为浆液中固体量的百分率。

所以可把影响上浆的因素分为影响浆料浓度的因素和影响压出加重率的因素两个方面。

由于浆液浓度主要决定于根据浆料特性的工艺配比,调制时水的掺入比率,因而变化较大的是压出加重率。

对压出加重率进行分析,首先从经纱对浆液的吸收角度来看主要有:1.纱线的纤维特性:由于浆液是水质的分散液,因而棉、麻等天然亲水性纤维吸浆率高,涤纶等疏水性纤维吸浆率低;2.纱线的结构、粗细及排列密度:不同纺纱方涪以及不同持度的纱线吸浆率不等;3.浆料成分的特性:各种浆料对不同种类的纱线吸附、浸润能力有所不同,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浆科分子基因与纤维分子基因相似的,吸浆能力就强;4.浸浆长度:纱线的浆液中浸浆的长度影响吸浆的时间;5.浆纱速度:同样的浸浆长度,浸浆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6.浆液温度:温度越高,浆液粘度相对越低,浸透作用越强;温度越低,浆液粘度越高,则浸透作用差,但被覆作用有所增强;(二)对浆液的挤压程度1.压浆力:压浆力同压出加重率成反比,同等情况下压浆力增大,压出加重率减小。

上浆工艺的现状与发展

上浆工艺的现状与发展

《现代纺织上浆》上浆工艺的现状和发展--------------------------------------------------------------------------------一、经纱上浆目的的演变:在纺织厂生产中,除了一些股线、强捻丝及某些类型的变型丝(如网络丝)外,大多数经纱在织造之前都必需经过上浆。

这个织前准备工序称为《经纱上浆》。

经纱上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纱的《可织性》,使其在织造时能承受织机上强烈的机械作用。

但在具体实现提高《可织性》的内涵上,近代在总结生产实践和深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和更深的分析。

A、上浆目的的《传统说法》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无论在纺织厂的工艺设计中或大专院校的专业教说书中都认为经纱上浆目的有三:①增强②保伸③耐磨因此,那时鉴别上浆效果和浆纱质量的指标是:浆纱机上《三个率》(上浆率、回潮率和伸长率)和浆纱质量《二个率》(增强率和减伸率)。

致使每个纺织厂的浆纱车间,要对每个织轴从浆纱机上落轴后,迅速称重估算它的"加重"上浆率;每台浆纱机上都装了"回潮率"显示仪;定时用夹纸条方式掌握纱线伸长率。

试验室必需定期取原纱和浆纱的试样,在单纱强力仪上测试它的增强率和减伸率。

但经常发现"增强率"和"减伸率"这两个指标与织机生产实际不一致。

从表1的生产实际结果分析,经纱的织造效果(经纱断头率)有明显差别的三组浆纱,而它们的浆纱增强率与减伸率区分不出有什么显著差异。

表1 涤/棉(65/35)细布(9672)的浆纱比较浆液增强率(%)减伸率(%)断经(根/台时)12.97 27.17 0.23PV A为主体混合浆11.09 34.44 0.1619.75 27.16 0.11又从表2的分析对比可见:4040府绸在有梭布机(1511型)上织造时,经纱在织机处所受的最大张力值,远低于14.5tex(40英支)纱的断裂强度(只有它的20%左右);经纱在织机上正常制织时,所受的最大伸长率是0.65%,也远低于经纱断裂伸长(7%~8%)。

新型上浆技术专利

新型上浆技术专利

新型上浆技术专利
(最新版)
目录
1.新型上浆技术专利的概述
2.新型上浆技术的优势
3.新型上浆技术的应用领域
4.我国新型上浆技术专利的发展现状
5.新型上浆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正文
【新型上浆技术专利的概述】
新型上浆技术专利是一种涉及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的生产工艺。

上浆是指在纺织品、纸张、皮革等材料表面涂覆一层胶体或树脂,以增加其强度、弹性、耐磨性等性能。

新型上浆技术专利主要是针对传统上浆技术存在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能耗高、生产效率低等,进行改进和创新。

【新型上浆技术的优势】
1.环保性能:新型上浆技术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2.节能性能:新型上浆技术能够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产品质量:新型上浆技术可以提高纺织品、纸张、皮革等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如强度、弹性、耐磨性等。

【新型上浆技术的应用领域】
新型上浆技术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

在纺织行业中,新型上浆技术可以提高纱线、织物的质量和性能;在造纸行业中,新型上
浆技术可以提高纸张的质量和性能,如强度、防水性等;在皮革行业中,新型上浆技术可以提高皮革的强度、弹性、耐磨性等性能。

【我国新型上浆技术专利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新型上浆技术专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环保、节能、高效的新型上浆技术。

目前,我国新型上浆技术专利已经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为我国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型上浆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对环保、节能、高效生产方式的需求不断提高,新型上浆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浆纱机的现状和发展

浆纱机的现状和发展

现代纺织上浆》系列之四浆纱机的现状和发展、浆纱机发展概要由于原纱的纤维间抱合不强、表面毛羽较多,难以直接织造。

为提高经纱在织机上可织性,以使经纱能在织机上承受经仃片、综、筘和经纱之间等等的反复摩擦、拉伸、弯曲等作用,而不致起毛、甚至断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纱上浆目的是贴伏毛羽、增强耐磨。

经纱上浆工艺过程早在古代就有。

那时的手工浆纱是将经纱碾成片状,用刷子或筘抹上浆糊,晾干后绕成织轴。

元代王祯《农书》中有使用纑刷对经纱上浆的图文。

《天工开物》中"过糊"一节记载了用淀粉、牛皮胶、骨胶浆丝的方法和工具。

18世纪末英国出现动力织机,使浆纱和织布分开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工序,从而出现了现代浆纱机的雏形。

以后几经改进,到1853年英国人J.博洛夫等的专利,使浆纱机具有它的基本特征。

A、浆纱方法:浆纱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1、绞纱上浆------是近代用得最早的一种浆纱方式,有手工和机械两种,都是将绞纱在浆液中浸透、绞干、抖松,然后烘干。

这种方法适用于色织、织带、复制品等小批量生产。

2、单纱上浆------从筒子上退出单纱,在单纱上浆机上浆、烘干后再卷绕成浆纱筒子。

也可在低速络纱机上加装浆槽和烘干器而成。

也有专一设计的《单纱上浆机》。

这种方法虽然产量低、工耗大,但上浆质量好、浆膜完整度高。

在丝织和苎麻织造中有时采用。

近来在特种纤维上浆常有应用。

3、织轴上浆------由分条整经机做成织轴,经上浆后再卷绕成织轴。

多用于丝织、色织的多品种和小批量生产。

4、经轴上浆------将若干只经轴上的经纱同时引出,浸入浆液,压掉多余浆液,烘干、分纱,最后按规定长度巻成织轴。

这是应用得最广的上浆方法。

在老的丝织厂用于粘胶长丝上浆时,也有用醮浆方式的。

5、整浆联合------在整经机的筒子架和机头之间安装一套上浆和烘干装置,将整经和上浆合成一道工序,多用于合成纤维长丝上浆。

6、染浆联合------在浆纱机的浆槽前加装染色烘干设备。

加快高压上浆工艺的推广应用——全国浆料和浆纱技术2001年会会议纪要

加快高压上浆工艺的推广应用——全国浆料和浆纱技术2001年会会议纪要

讨论等活动。本次大会主要探讨的议题如下
到高压上浆的效果。 () 3 压出加重率小 于等于 10 0 %是对纯棉品 种而言 , 涤棉混纺品种在同等条件下. 一般要比纯 棉品种压 出加重率为低 , 高比例化纤产品则更低。 因为压出加重率都小于 10 , 0 % 故就不再细分。 112 高农低 粘浆 液 .. 高浓低 粘浆 液 的量 化指 标是 : 液含 固率 浆 ( 浓度 ) 大于等于上浆率 。根据各厂应用情况 , 高 压 上浆 的上 浆率可 比常 压低 1 以上 % 低牯是对高浓相对而言。主要是使浆液具有 粘滞 性 , 保 压浆 辊 带 人 压榨 区的 浆 液具 有 一 定 确 的量 浆液粘度的降低不应以牺牲浆料的粘附力 为代价。根据各地意见 , 高浓低粘浆液的粘度要 同常压浆液相等或稍有差异
应的高压上浆工 艺。根据各地推广 应用情况 , 高 压上 浆工 艺路 线 可 以 归结 为 : 高 压 力 、 浓度 、 “ 高 低粘 度 、 轻 压 、 先 后重 压 、 低压 出 、 渗透 、 重 求完整 、 湿分绞、 分层烘、 减毛羽 、 保浆膜、 增耐磨 、 控张力 、 小 伸长 、 上蜡 、 后 干分绞 、 排均 匀 、 紧卷绕 ” 高压浆 力、 高浓低粘浆液 以及相适应 的高压 上浆工艺 , 三者是有机联系 、 缺一不可的, 否则就

应用并 取得 了很 好的效 果 。根据 近两年 来 的生产
实践发现 , 高压、 高浓 、 低粘的量化界定 问题得到
了广 泛的共 识 。
1 1 1 高压 ..
要根 据 设备 、 品 等 的具 体 情 况 来确 力 为 2 N~ 0 压 0 k 4 k 压 出加重 率 小 于 等 于 10 N; 0 %或 压 出 回潮 率 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永元一、经纱上浆目的的演变:在纺织厂生产中,除了一些股线、强捻丝及某些类型的变型丝(如网络丝)外,大多数经纱在织造之前都必需经过上浆。

这个织前准备工序称为《经纱上浆》。

经纱上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纱的《可织性》,使其在织造时能承受织机上强烈的机械作用。

但在具体实现提高《可织性》的内涵上,近代在总结生产实践和深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和更深的分析。

a、上浆目的的《传统说法》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无论在纺织厂的工艺设计中或大专院校的专业教说书中都认为经纱上浆目的有三:①增强②保伸③耐磨因此,那时鉴别上浆效果和浆纱质量的指标是:浆纱机上《三个率》(上浆率、回潮率和伸长率)和浆纱质量《二个率》(增强率和减伸率)。

致使每个纺织厂的浆纱车间,要对每个织轴从浆纱机上落轴后,迅速称重估算它的"加重"上浆率;每台浆纱机上都装了"回潮率"显示仪;定时用夹纸条方式掌握纱线伸长率。

试验室必需定期取原纱和浆纱的试样,在单纱强力仪上测试它的增强率和减伸率。

但经常发现"增强率"和"减伸率"这两个指标与织机生产实际不一致。

从表1的生产实际结果分析,经纱的织造效果(经纱断头率)有明显差别的三组浆纱,而它们的浆纱增强率与减伸率区分不出有什么显著差异。

表1 涤/棉(65/35)细布(9672)的浆纱比较又从表2的分析对比可见:4040府绸在有梭布机(1511型)上织造时,经纱在织机处所受的最大张力值,远低于14.5tex(40英支)纱的断裂强度(只有它的20%左右);经纱在织机上正常制织时,所受的最大伸长率是0.65%,也远低于经纱断裂伸长(7%~8%)。

由这个测试对比和纺织厂的多数生产实际都说明强力与伸长并不是经纱断头的主要原因。

表2: 40英支经纱在织机上所受机械作用与原纱性能对比由表2可见,经纱从织机的后梁移动到织口成布,要受到反复拉伸与弯曲达4000多次;经纱之间摩擦,以及经纱与综眼、走梭板、引纬器等摩擦是相当剧烈可观的,都超过了未上浆的原纱的耐磨性。

为了降低经纱断头率,提高经纱的可织性及产品质量,必须赋予经纱以更高的耐磨性;粘附贴伏突出在纱条表面的毛羽,适当增加经纱强度,并尽可能地保持经纱原有的弹性。

这也是《经纱上浆》成为织造前经纱准备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的原因。

b、上浆目的的《现代说法》通过对上列表1和表2的分析。

在80年代的多次全国性上浆研讨会上讨论和认证后,明确了经纱上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耐磨和贴伏毛羽。

这是近20年来,在我国已得到了公认,并已列入大专院校教材中。

在一本近期出版的高等纺织院校的专业教材中说:《上浆的目的是:使毛羽贴伏,纱线耐磨、增强、尽量保持原纱的弹性伸长,提高经纱织造性能》。

因此,在评价经纱上浆效果时,现在已是用《粘附力》、《耐磨次数》和《毛羽减少率》作为浆纱的重要指标;把沿用很久的增强率与保伸率作为一个参考性指标。

在探索与开发新浆料时,也常运用"化学工业"上的《相似相容原理》,判别纤维材料与浆料之间的粘附性。

这一点在1985年以后,国内就有专著与不少文章发表,接受了这观点。

1999年美国aatcc(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家协会)召开的上浆专题研讨会(warp sizing symposium)也专题研讨了"纤维与浆料间的粘附性的判别问题",认为经纱上浆主要目的应是:"提高浆纱耐磨性,要注意浆料与纤维材料之间的亲和力。

会上有人明确提出应该用──溶解度参数(solubility parameter)来判别",即纤维与浆料的《溶解度参数》值越接近,则它们之间的粘附力就越大。

用溶解度参数差值预测纤维与浆料间的粘附力,这与我们在十多年前提出的用《相似相容原理》判别是一致的。

经过数十年的争论与生产实践证明:经纱上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耐磨和贴伏毛羽;对细支纱也需考虑适宜的增强与保伸。

在喷气织机织造时,贴伏毛羽的要求更为突出。

因此,要求浆料应与纤维材料有良好的粘附能力,也有一定的成膜能力。

从《材料学科》的观点来说,要同时具备这二个条件的材料,它们必然是一类高分子化合物。

这也充分说明了当前纺织上浆所用的浆料(粘着剂),无论是天然的、或合成的、或变性的浆料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根本原因。

二、上浆工艺的几次大讨论:近代在纺织上浆工艺方面曾有过多次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深入讨论、辩论和专题研究,从而加速促进了经纱上浆技术的发展和深化,也培育了一大批经纱上浆技术人员的成长。

在上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一批国外著名的浆料公司,来我国纺织厂试浆时,他们都表示:中国纺织厂的浆纱技术人员和技工的调浆和上浆工艺技术是一流的。

笔者在当时参加这类技术交流会上,多次听到这样的评价。

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讨论》:a、重浆与轻浆: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上浆工艺大争论:1954年以前,我国主要使用生物发酵法及氯化锌浸渍分解的淀粉浆,由于分解的不均匀性,浆的粘度很高,所用的压浆力又较低,只能采用重浆工艺路线(上浆率在20%左右)。

1954年后,全国范围使用淀粉的化学分解剂,以硅酸钠(也有使用氯胺t的)分解淀粉的方法,使上浆工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淀粉得到了充分而又均匀的分解,上浆率有明显的降低(例如:2321市布的经纱上浆率由16%下降到8%)。

当时在全国掀起了《推广轻浆工作法》热潮。

这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工业用粮,而且使纺织厂的劳动环境的改善成为可能,使纺织厂车间的温湿度能接近人体的舒适度,显著减轻了纺织工人的劳动强度。

b、高温上浆与低温上浆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在涤/棉混纺纱上浆中,基本上都是使用以pva为主体的混合浆,有的甚至用纯pva 上浆。

由于国产的1799pva的醇解度已超过99mol%,它的溶解很困难,必需在煮沸后才能溶解。

因此当时多数纺织厂主要用95℃以上的高温上浆的工艺。

这个高温也带来了《浆斑》的大量增加,造成经纱断头增加和浆斑疵点明显增多。

当时用得最好的代表是:河北石家庄几个棉纺织厂,生产水平一直在国内前列。

有些纺织厂(其中:以上海国棉六厂为代表)提出并使用了低温上浆工艺,pva经溶解后,以低于80℃的温度上浆,上海国棉六厂一度曾坚持用50℃左右的工艺上浆。

它在织机的织造工艺作了一定的配合后,其织造效果同样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而它的《浆斑》疵点却大大减少。

这两种上浆工艺,在1981年四川内江市召开的《全国浆纱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专题研讨。

对高温和低温,以及对pva结皮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

明确了pva高温时容易结皮的基本原因是它的成膜性太好引起的。

高温时,浆液表面与液面上的空气层温差大,表面水份容易挥发,导致pva结皮。

讨论结果认为,低温上浆确实能减少浆斑疵点,但要掌握这上浆工艺,对挡车工的技术要求高,一般纺织厂难以自始至终做到。

因此后来一般纺织厂在对涤/棉纱上浆时,仍以高温上浆工艺为多。

c、滑石粉在上浆中的作用:减磨还是增磨!?滑石粉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是作为上浆用的主要辅助浆料之一,被纺织界称?quot;减摩剂",即它有降低浆纱表面摩擦的性能,并使浆纱更光滑。

50年代以前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也常把它作为《增重剂》用于上浆,以增加坯布的重量,在市场上可卖出好的价格。

滑石粉作为减摩剂在浆液中使用,其用量可达10%以上(对淀粉重量%)。

但在织机上织造时,发现浆纱对筘片、综丝、梭子等的磨损相当严重,有明显的条痕;而在浆纱机了机调换经轴时,对浆槽的清洁工作时,发现浆槽底部有非常坚硬的沉积物,要有锤子才能将它们凿下,经观察基本上都是滑石粉的沉淀。

这些生产中出现的情况,引起了一些上浆工作者的思考,滑石粉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也是在1981年四川内江召开的《全国浆纱技术经验交流会》上,当时的西北纺织工学院黄柏龄老师首先提出了:《滑石粉是一个增磨剂》的论点。

当时有一批上浆工作者提出了异议,尤其是一些上海纺织厂的上浆技术人员坚持认为它是"减摩的"。

会上华东纺织工学院几位老师也支持是增磨的看法,并作了’微观’的分析。

经过会上深入讨论:如果,滑石粉在浆纱和织布机的机件之间能任意滚动的话,这时滑石粉是具有减摩效能,即浆滑动摩擦转为滚动摩擦。

但在浆纱上的滑石粉是被浆膜镶"死"在浆纱的表面,因此在织造时导致了浆纱表面粗糙,磨损加大(相似于一张"砂皮纸"),从而得出滑石粉确是增加浆纱对织布机的机件磨损。

在这会上,得到以石家庄为代表的北方上浆工作者的认同,回厂后很快取消了滑石粉的使用;而以上海为代表的一批上浆工作者显然持有不同看法,回厂后仍坚持使用滑石粉的配方。

但经过若干年后,他们也就不再使用滑石粉作为辅助浆料了。

滑石粉作为上浆的辅助材料也就此消失了。

现在这个观点已为大家所接受,也有一点体会:生产中出现的情况要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

充分讨论是揭示本质的条件;接受更正确实要有一个"过程"和"时间"。

d、浸透为主还是被复为主在重浆的上浆工艺中,显然是以被复为主的。

在用化学分解剂的轻浆上浆工艺中,为了保证对经纱有一定的增强功效,也就提出了应以浸透为主。

在我国纺织上浆生产中,一度出现了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为了验证,也推出了《浆纱切片》的试验方法,并一度把它列为考核经纱上浆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注:这个指标至今在某些纺织厂仍在运用之中)。

这一争论也推动了我们对经纱上浆目的的《反思》。

在明确了上浆主要目的既然是耐磨和贴伏毛羽,那就应该既要有一定的浸透,也不能没有良好的被复。

但重要的不是浸透和被复之间的数量比例;更重要的是浆料对纤维纱线的粘附性的强弱、浆膜的完整性和机械性能。

e、起泡与消泡以淀粉为主体的浆液有时调浆、煮浆不得法,浆液会起泡。

浆液泡沫会造成"轻浆"的疵点。

一般情况下它很易处理,只需在浆槽中临时加入少量的硬脂酸钠,即能去除。

但在起用了pva浆料后,由于pva很易起泡,尤其是部份醇解的pva(例如:1788)。

因此,消泡问题成为上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消泡剂也常作为一种辅助浆料,出现在浆料配方中。

在生产实际应用中,常发现加了常用的消泡剂后,有时不仅没有消泡,反而会出现更多的泡沫。

这就使我们着手了解和分析"起泡和消泡"的实质性问题。

起泡现象是浆液中存有气体或空气时,这些气泡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升高或搅拌加剧等等)漂浮在浆液表面所形成的。

对常用的消泡剂的化学结构分析:消泡剂实质是一类表面活性剂,也即是一种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

由此可见,若浆液表层积有气泡,则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例如:硬脂酸钠),以降低浆液的表面张力,使气泡的泡膜很快破裂,起到了消泡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