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知道支架在教学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3.熟悉支架式教学法的步骤;

4.能够利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案例;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利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案例

三、学习者分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了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利用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探究,

,接下来

。其中包括:

、对每一站的介绍(城市简介、气候特征、自

这样可以防止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遗漏内容,

在自己的旅行计划里用了多种多媒体的表现形式,

表达方式的。

随即进入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支架式教学法》。

(二)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它可以使建筑工人从地面一层层把大楼构建起来。同样我们在学习时,也可以借助一个支架把我们的知识从基础一点点的构建起来。新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就像一直生活在地面上的我们对楼顶上的风光一样陌生。但是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借助支架一点点的构建起新知识。支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支架,使同学们的发展不断达到新的水平,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方法。另外,支架的建立也不是随意的,它的设计需要在最近发展区才能发挥作用。

1.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

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目的是让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来自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本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之一,也是认知建构主义一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儿童不是只能被动地等待着环境刺激影响和塑造的生物体,而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环境的主动探究者,他们实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看来,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现实,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认知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同化”(图式扩充)和“顺应”(图式改变)。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学习是在学生的内部动机

在探究与发现过程中,个体的自觉思维活

,这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

务。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三)支架在教学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我们上面看到的案例是支架式教学的一种形式——范例支架,支架在教学中还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2)问题支架

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这一点我们会在例子中体会到的。

如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教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十年间是如何变化的?

又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全面/准确的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上海大华小学的陆老师“力的作用”的教学案例。

什么是力的概念?(视频资料,比赛)

如何界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用手提桶)

力的作用效果有怎样的表现形式?(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状态,形状)

力的相互作用如何体现?(打网球)

还有在新课程人教版中关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地理课堂案例,教师在讲解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相关概念后,通过问题引导探求其形成原因

太湖水面上长满藻类植物,它们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哪里?

如果将太湖搬到荒芜人烟的地区,富营养化现象还会不会出现?

能说明人类的活动与富营养物质形成之间的关系吗?

富营养化的原因是由氮磷等营养物引起的,它们来自哪里呢?

(3)建议支架

即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如学生在了解运河杭州段的情况时,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去杭州内河管理所了解运河的建设情况,去杭州运河文化博物馆了解运河的文化。在学生做杭州大运河的网站时,教师事先提供了一个向导评价,要求学生所做的网站包括运河的历史、运河的文化、运河的现状,表现形式上既要有图片,还要有方便的超链接等等。

还有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故乡》的一个案例:

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

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

释、分析、综合、评价等。

等等。

通过下面两个例子我们会对图表的作用理解得更深刻。

老师通过呈现一个留白的概念图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一步一步地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同学们还可以在不同的节点之间加入联结,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

大家可以看到,在该图中有一个正六边形被平分成六份:三个灰色的三角形和三个六色的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上分别放六个三角函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sinA、cosA、tgA、ctgA、secA、cscA,中心为1。其中的规则为:三个灰色的三角形的上边两个顶点的平方和等于下边一个顶点的平方;正六边形的对角线两顶点的乘积等于中间的1。通过这个图大家可以清楚地建构这六个三角函数之间的运算关系,还可以利用这个图或者相同的方法继续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5)工具支架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实施,而提供的认知、会话、协作、展示平台、共享平台等工具,如知识库、语义网络、专家系统、概念图、BBS、电子白板、新闻组、PPT等。大家在学习中也经常用ppt等工具来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家还可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在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进行的“了解自然界中的动物”的实验课中,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建构“动物”概念框架的情境。

她把试验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开发动物园中某一个展馆的多媒体演示。学生决定开发哪一个展馆和选哪一种动物;以何种形式来展示相关资源;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这样,每个展馆就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如他们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动物图片和撰写说明。最后组织全试验班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的多媒体工具以及internet等都可以作为工具支架,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工具支架的应用是很多的,在此我们就不再多举了。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四)支架式教学法的环节

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对支架式教学法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支架式教学法的步骤。

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该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

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

学生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他们探究的过程

第一、二发展区之间的距离就叫“最邻近发展区”。

PowerPoint等工

2、进入情境

活动情景。第二、设计实验操作,

点)。

为同学们演示教师制作的旅行计划《走进澳大利亚》。

3、探索学习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也可以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实例中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协商、讨论,并且进行分工,然后小组成员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将大家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完成小组的作业,同时也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4.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a自主学习能力;b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c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习支架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由于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因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是动态的,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支架也应该随时调整,当学习者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

各小组完成自己的旅行计划以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旅行计划。每组汇报完毕以后,其他组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最后教师也会给出自己的评价。整个评价都是按照教师事先制定的评价量表进行的。

(五)结束语

现在大家对支架式教学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支架式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它通过搭建支架来帮助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完成学习。希望大家下课以后多搜集一些关于支架式教学法的资料及案例,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下节课没人准备一节课,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网上搜索的,我们下节课会针对大家找的这些案例对支架式教学法展开深入的讨论。好,这节课先上到这里,下课。

《环球旅行家》

1.旅行计划:

出行时机:选定二月份初旅行,因为澳洲处于南半球,12月—2月是澳洲的夏天,风景非常迷人

所带衣物:在南部温带区,夏季(12月至2月)气温是温暖至炎热,白天适合穿着轻便衣物,但应随身携带毛衣或外套,以防晚间转凉。可自备遮阳帽、太阳眼镜和防晒乳液,另须准备沙滩布鞋保护足部。出发前兑换一些澳元,因为澳大利亚的通用货币是澳元.

交通工具:飞机,汽车

●旅行时间安排:六日游

●第一天:乘机前往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

●第二,三天悉尼,抵达悉尼后市区观光,悉尼歌剧院、玫瑰湾,海港大桥等,观赏澳洲特有的

动物,考拉、袋鼠等。

●第四天?悉尼--堪培拉,乘车前往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参观国会大厦,战争纪念馆,晚乘飞

机飞往墨尔本。

●第五天?墨尔本,市内游览:皇家植物园、大教堂、战争博物馆等,下午前往菲利普岛观看企

鹅归巢奇观。

乘机经悉尼返回上海。

1/4。

27度

人文景观、文化等内容。

墨尔本:(1

天很冷,

白天气温约为13

酷热。

人文景观。

澳大利亚人文简介及资源链接。

给同学们布置任务: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旅行计划

●旅行计划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根据目的地(国家)所在地域,选择出游的最佳时间,旅行路线时间安排及交通工具,准备那些随行物品。

●2、所去目的地有哪些自然景观(自然风光、植物和动物)?

●3、根据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并说明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4、所去旅游目的地有哪些人文景观(建筑,名胜古迹),包括当地人讲什么语言,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南极则可以考虑科学考察活动)

●5、把这次旅游计划以POWERPOINT的形式展示给其他人。

过程:

●1、学生自主地由五个人形成一个小组,选组长。

●2、观看范例:《走进美丽的澳大利亚》。

●3、每个小组明确任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旅游地,组织小小旅行团。

●第一组:马来西亚旅行团;

●第二组:意大利旅行团;

●第三组:埃及旅行团;

●第四组:南极探险队;

●4、各小组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参考范例,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旅行计划。

●5、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展示小组设计的旅行计划。

●6、根据老师提供的评价量表,并且对照这个量表,对项目中的每个部分师生进行共评。

●7、教师总结。

●建议:1、每个小组完成任务时,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也就是每个同学可以负责一部分内容的查询,然后小组的资料全在一起这样可以提高小组的工作效率。

●2、别忘记复制粘贴一些图片,使你的旅行计划变得生动。

相关资源链接

评价量表

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知道支架在教学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3.熟悉支架式教学法的步骤; 4.能够利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案例;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利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案例 三、学习者分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了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利用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情景教学法、协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法。下面我们来看一堂课,这是一堂初中地理课,课程的名称是《环球旅行家》。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制作环球旅行计划,从而学习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师在导入课程,将同学们分为四组,分别给每组分配任务(意大利、马来西亚、南极洲、埃及),接下来教师并没有让同学们马上开始探究学习,而是先给同学们呈现了自己的旅行计划《走进澳大利亚》。其中包括:旅游计划(出行时机、所带衣物、交通工具及每天的日程安排等)、对每一站的介绍(城市简介、气候特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其中有大量的富有特色的图片,比如考拉的图片、墨尔本赛马节的图片都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兴趣。 评价:以老师呈现的这个范例作为支架,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知识探究中就也可以从旅行计划和对每一站的介绍等方面来进行知识的组织建构,让同学们有章可依,在自己的探究中有目标性。这样可以节省同学们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还可以使得同学们的探究更加全面系统。这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支架。 这样可以防止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遗漏内容,老师呈现的范例可以引导同学们全面的探究知识。另外老师在自己的旅行计划里用了多种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图文并茂,这便使得同学们在做的旅行计划时也会考虑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同学们觉得这种堂课用的教学方法与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它是建立在同学们自己建构知识的基础上的,同学们在不断探究和尝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法、随即进入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支架式教学法》。 (二)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它可以使建筑工人从地面一层层把大楼构建起来。同样我们在学习时,也可以借助一个支架把我们的知识从基础一点点的构建起来。新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就像一直生活在地面上的我们对楼顶上的风光一样陌生。但是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借助支架一点点的构建起新知识。支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支架,使同学们的发展不断达到新的水平,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方法。另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流程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五环节”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五环节”:即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分组展示、合作探究、当堂达标五个教学环节。 一、目标导学环节 【操作】1.巡视检查预习作业; 2.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看或读投影或导学案。 【时间】2分钟左右。 【目的】学生在自学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围绕目标探索性学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投影或导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 【教师的主导地位】准确揭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 【注意点】 ①学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模糊不清。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教师每堂课只需出示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学习目标的内容。 ②要准确地设定学习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能降低,也不拔高,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③学习目标要具体,不要抽象,要简明扼要,不宜内容太多,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 ④出示学习目标的时间要适当,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⑤要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学习目标。一节课,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问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环节 【操作】1、教师进行自学指导; 2、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 3、学生完成自学检测。 【时间】8-10分钟。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完成自学检测。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 【教师的主导地位】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端正学生自学态度,确保人人自学高效。 学生在自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全过程精心地组织、指导。学生自学,教师用眼睛巡视。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尤其要盯住班内的后进生,对个别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给以个别提示。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变得认真起来。一个班级无论有多少学生,教师始终要把后进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二是全面了解学情。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就是为下一步的检测和点拨讲解做准备。 【注意点】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教师的功夫要下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自学指导和检测。

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 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 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他把这两个水平之间的间距称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应当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因为“它把最近发展区的正在成熟阶段的一系列的机能激发和调动起来了”。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⑴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⑵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⑶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⑷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

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一导课导学 (1)导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学生自学之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降低,也不拔高。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学习有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当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如果在自学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自学”是指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到自身。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督查,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同时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二展示新知 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提问、学生板演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归类整理,为有的放矢地进行“解惑”做准备。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因此,这一环节称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二次备课”。再者,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后进生,如果后进生都学会了,那么就可以保证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三质疑解惑 “质疑解惑”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展示新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教师在“质疑解惑”阶段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要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主要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

五步循环教学法之问题导学2

五步循环教学法之问题导学 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技巧的科目,历来很多学生都对语文不感兴 趣,觉得课堂上的气氛很沉闷,教师提问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我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现在我就五步循环教学法的问题导学的艺术性、技巧性谈谈我的看法。 (一)问题导学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 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 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无路难啊开路更难,后来人为你感叹”。你能在文中找出“无路难”,“开路难”以及“后来人为你感叹”的句子吗?这个 问题不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在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学生在轻松快乐 的歌曲中学习了愚公移山一课。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

支架式教学简介

支架式教学简介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和发挥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特别注意建设一种合作、沟通、讨论、竞争的教学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是由创建教学情景、搭建教学支架、独立探索研究、合作互助学习、评估学习效果等相关步骤组成。具体程序如下所示: 1.创建教学情景 创建教学情景就是教师先要设置一个教学主题,这个教学主题中要包含有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要求学生解决的全部主要问题。 2.搭建教学支架 教师要以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为主要发展区,以提出相关问题和理解一些课本中重要的知识概念为基本点搭建教学支架,为学生的独立探索研究和互助学习讨论奠定基础。 3.独立探索研究 独立探索研究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手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担当一个学习顾问的角色,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老师咨询和求助。 4.合作互助学习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不同风格类型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互助学习的方式钻研相关的课本内容。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积极发言,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该学习

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不同意见和不同理解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得到统一,使学生对调研问题纷繁复杂的态度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渐渐清晰明朗。最终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学习可以有效地集中集体的智慧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建构,从而使知识的深层次涵义逐步浮出水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的基础、学习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角度入手考虑。 5.评估学习效果 评估学习效果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小组整体的学习评估,二是对学生在小组中的综合表现加以评估。在评估的具体实施中,应从以下几个不同的侧重点加以准确评估。在评估时,教师应该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第一,教师要对学生设计的知识的框架的合理及优秀程度加以评估。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知识框架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的紧密程度加以评估。第三,教师要对各小组独立探究的进程和效用程度加以评估。第四,在完善和矫正数学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的最终效果和综合表现加以评估。第五,对各合作互助学习小组中各位同学的整体表现加以评估。 二、支架式教学建立的形式 支架式建立的形式有多种,下面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为例简单提纲说明。 1.设置情境支架,借助悬念导入新课。 2.设置问题串支架,建立能量流动过程概念模型。 3.设置模型支架,合作探究能量流动的特点。 4.设置范例支架,体验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三、支架式教学的意义

“五环节教学法”初探

“五环节教学法”初探-教师教育论文 “五环节教学法”初探 ◆河北省昌黎县第一中学冯宏臣 【摘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要结合实际,总结课改实践,文章推介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43-02 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探索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笔者总结两年半的课改实践,认为有必要在此推介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法”,以期抛砖引玉,交流共享。 一、“五环节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五环节教学法” 教学模式,顾名思义,这一课堂包括五个环节,即自主学习、探究提升、成果展示、训练检测、总结反思。 1.自主学习环节。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三种基本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按照“三讲三不讲”的原则,把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全都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改变教师满堂灌和面面俱到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 时间上,自主学习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种方式,教师可以安排整块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分散任务,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人员上,教师可以安排全班学生统一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化整为零,由学生个体分头进行自主学习;

任务上,自主学习包括没有任何指导和要求、有一定提示和学习任务、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三种方式。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安排自主学习环节,而且必须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提示,必须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要求、时间和方法。当然,如果课下教师已经安排自主学习内容了,课上就不要再安排同样的自主学习内容,因为“放羊式”和“重复式”的自主学习只会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意义,教师可直接安排下一个教学环节——检测反馈,以便在了解自主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探究提升环节。从实施途径角度看,这一环节主要包括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两种基本方式。 探究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出一些事例、问题和方法指导,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概念、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觉学习和主动探索,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发现事物变化的原因和途径,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结论。在探究式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都得到实现和加强。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全员参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五步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

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 Ⅰ.基本理念 一、模式灵魂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三位一体,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相信学生是师德。 解放学生是使命。 发展学生是根本 二、模式目标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模式特征 高效课堂模式特征:主动、生动、生成三特征一体。 主动:指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通过激发潜能,学生乐在其中,主动参与教学,获取最佳效益,促成生成能力。 生动:追求课堂情感价值。学生学乐、乐学,变“怕上学”为“怕下课”。 生成:变“。”为“?”。课堂“不可预设”,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碰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 Ⅱ.基本内涵 “三环五步”循环大课堂初中高效教学模式是一个立体教学结构。 一、学生方面: 学习流程三环:预习自学------高效课堂------训练拓展。课堂45分钟向课前、课后延伸,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三环一体的大课堂。 课前:预习自学。课前的自习课,学生预习教材,自己疏通一遍教材内容;通研导学案,在导学案的引领下与生活经历挂钩,进一步理解教材,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小组长做好组织管理,确保每个成员充分预习,并找出需要课堂讨论的问题。 课中:高效课堂。每个学习小组针对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确定讨论目标,自主合作,探究解疑;课堂结束,小组长对每个成员的学习效果进行验收、总结、评分。 课后:训练拓展。小组长自主确定时间,带领全体成员按训练案要求分层达标,限时完成,及时收交,向老师反馈交流。 学习方式三环:独学、对学、群学。 独学:学生对照导学案,自学,发现学习疑难。 对学:以小组为单位,同等学力的同学进行讨论。 群学:在组长的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 课堂学习三环:小组学习、展示点评、检测反馈。 小组学习: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围绕学习目标,以导学案为抓手,开展小组内独学、对学、群学,发现问题,解决疑惑,为展示做准备。 展示点评:展示不是对原有知识的重复,而是小组对学习疑惑的问题性展示,是小组学习成果的生成性展示,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性展示。展示内容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 S c a f f o l d i n g I n s t r u c t i o n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 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 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他把这两个水平之间的间距称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应当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因为“它把最近发展区的正在成熟阶段的一系列的机能激发和调动起来了”。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五步教学法英文教案

五步教学法英文教案:(Period 2 of Lesson 3 Book 2 浏览次数:3515 来源:现代教学网加入时间:2005-10-14 Teaching Plan (Period 3 of Lesson 3, Book 2) Teaching aims 1. Learn the new words “tiger, lion, rabbit, deer”(understanding only). 2. Learn the sentence patterns “Is it ...” “Yes, it is. / No, it isn’t.” 3. Learn to sing the song “Old MacDonald has a farm”. Teaching aids 1. A recorder 2. Some pictures of animals 3. Hanging charts of let’s talk. Teaching steps Step 1. Revision 1. Revise the names of animals learned before:

Show pictures of animals(cat, dog, fox, pig, chick, duck, hen, bee, bird, fish, frog, bear, monkey, panda, elephant, giraffe), and ask Ss to say them. 2. Revise the rhyme in Let’s chant: First listen to the recorder. Then ask Ss to repeat and recite the rhyme. 3. Revise the dialogue in let’s talk: Put up hanging charts, or show stick drawings of let’s talk. Listen to the tape. Ask Ss to repeat the dialogue of let’s talk.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act it out. Step 2. Presentation 1. Learn the new words “tiger, lion, deer, rabbit”: Ask the student to guess some riddles. Example: It’s an animal. It has red eyes and long ears. What is it? Ss may answer in Chinese. Some riddles can also be asked in Chinese. Example: 名字叫小花,喜欢摇尾巴,夜晚睡门口,小偷最怕它。(Dog) After guessing, ask Ss to take out the handwork materials. Say “Draw a tiger (lion, deer, rabbit)." Get Ss to take out the relative picture and draw it. After drawing all four, say “tiger (lion...)”and get Ss to h old up the relative picture. If possible, show the pictures of tiger(lion...) and ask Ss to say the Chinese meanings.

五环节教学模式

“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解读 摘要:“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引——目标定向、激发兴趣;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点——组织研究、体验发现;用——应用实践、巩固提高;练——反思小结、课堂检测。实施“五环节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设计说明 第一环节:引——目标定向、激发兴趣 目标定向,是“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定向后,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由然而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讲评有重点,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参与学生活动有预设、有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目标能有效达成。 一般情况下,教师要提前在黑板上写出学习目标,开门见山地展示出来,让学生齐读,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及重难点。而后要求教师要用生动、幽默、精炼的语言,打造出一个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教学相长的态度、精湛的技能组织教学。 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这三个纬度,要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定位适度、要求明确。

要全面,即应该涵盖一节课所有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该具体掌握到什么程度,是认识、是了解、是理解、是掌握、还是要求会灵活应用,都要有层次的写具体、写明确;但目标也不宜太多,要适度把握。 目标制定时同时必需注意从孩子的角度进行目标的表述,如改变“培养……”、“激发……”这一类词,而用“尝试……”“学会……”“懂得……”“知道……”“能够……”这样的表达方式。 第二环节: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研究证明,“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必须创设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本环节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 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第三环节:点——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本组学习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

支架式教学模式案例

教学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原有水平及能力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具备初步使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能力,能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支架式教学模式:搭脚手架→ 进入支架→ 独立探索→ 合作学习→评价效果教学过程设计(问题型支架): 1、搭建脚手架:围绕自由落体运动这一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怎么样的? ( 1)实验中相邻的相等时间内位移的增量X 有什么规律?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 (3)大家用不同的重锤做实验,为什么求出来的加速度结果差不多呢? (4)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公式是怎么样的? 2、进入支架:脚手架搭建成功后,教师展示课件,创设情境,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的自由落体运动现象,让学生总结它们共同的特征。 3、独立探索: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以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位移、时间、加速度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带领同学到电子实验室,学生利用各种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

验,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的进行探索,记录实验数据及结果,并寻找它们之间 的联系。 4、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做实验,小组教师在一旁协 助,学生遇到问内部成员进行分工,搜集资料,选择器材,进行实验。小组成题是引导他们解员分析自己的能力,看看完成实验还需要用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决问题,并与学 生讨论,展开交每个成员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流 围绕主题,各小组展开讨论,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每个人都将 实验数据和结果拿出来,集体讨论,师生共同得到:自由落体老师和学生一起运动的加速度是始终不变的,与运动的物体无关,大小为讨论 9.8m/s2,方向竖直向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公 式。 实验课后,学生可以到网上搜集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资料,进 一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同学之间可以通过QQ、 MSN 等聊天工具进行网上讨论,也可以在网上留言,与全世界 网友进行交流 5、评价效果:老师给出几道题,小石块A自塔顶自由落下2m时,小石块B 自塔顶下面 8m 处自由落下,两块石头同时着地,求塔的高度( g 取 10m/s 2);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他在落到地面前1s 内共下落35m,求物体下落是的高度及下落时间。老师、小组给出评价,且要自我评价。

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精选三篇

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今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课标》阐述: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

生、形成与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情境设置的基本要求: (1)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是敲门砖的作用,也不是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2)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3.注意问题: (1)情境设置不应唯一的被理解为生活情景。 (2)应当更加重视对于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并切实做好两者间的必要转化,包括由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以及由学校数学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二)探究体验 本环节包括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课标》阐述: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和化所学知识技能,而网络给了支架式教学更大的发挥空间,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支架式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步:创设情境,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 去支架。 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可包括“搭脚手架→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本文以小学语文《题西林壁》为例来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支架式。 关键词: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学界对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存在着许多争议。近年来,这种争论有统一的趋向,即建构主义者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又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1]所以可以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以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建构主义有三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在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对支架式教学加以阐述。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涵与理论依据 “支架”(scaffolding)原意是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3] “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茨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支架式教学案例 (2)

支架式教学案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为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P76一79第三单元第二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要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选择条件,运用公式进行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通过学生对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他们厌倦枯燥、乏味的说理和“满堂灌”。因此,有理由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动起来。这样一来,不仅使他们学会动脑思考,还学会动手实践,不仅学会独立思考,还学会与他人合作;不仅学会主动探索规律,而且还学会发现规律,人人体验和感悟到像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和发现规律的艰辛;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设计: 1.搭脚手架~ 围绕《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如下问题:①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两者之间有关系的条件是什么?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公式吗?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 2.进入情境 脚手架搭成以后,教师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每个小方格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对角线截去一半后,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评析:“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好奇是探究的起点,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本节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动手分别用不同的三角形做“拼图游戏”,实际上是教师创设了一个“背景支架”,加上多媒体动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3.独立探索 进入问题情境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恰当地设计了三个直观支架: 支架1:让学生动手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可能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支架2:用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运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支架3:用两个全等的钝角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观察三角形与拼出的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评析:接着,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游戏的直观刺激,而是适时抛出一个问题“三角形与拼出的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关系?”立即引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引发了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在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更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 4.协作学习 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师生共同得到: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概念框架,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其学生的适应性和学科特征的适应性。支架式教学的发展给我国化学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启示。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化学教学 1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支架”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其原意指的是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是工人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暂时性支持的平台、架柱等,并且当建筑物建好后就拆掉的一种支持。后来被引用到教育中形象的描述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中,学生的“学”是不断的积极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就如同修建建筑物一样;教师的“教”则是“修建建筑物”必要的“脚手架”,要支持学生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不断地建造新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渐减少给学生的“支架”帮助直至最终让学生能够独立的建构意义。这就是发展到现在的“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国外近二三十年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很多。例如,伍德等人(Wood,Bruner&Ross,1976)

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1]。 斯南文(Slavin,1994)指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教学进行,使儿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的过程。 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是源自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构建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3]。这种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逐步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入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2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支架式教学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N.C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现在我国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建构主义理论。 2.1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在《社会中的心智》一书中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这一概念反映了教学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最近发展区”也可译成“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1978)。在最近发展区中,儿童独立解决问

五环节教学模式

五环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 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这个模式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原来僵死的教学模式,体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当堂训练”的思想。充分运用变式训练和分层测试,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感受。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模式说明:这只是一个基本模式,由于教学情况是不相同的,生搬硬套一个模式是不科学的。因此以上五步的操作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应用。增加一步或减少一步,或合并均可以。但“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不能变。因此,从基本式可派生出许多变式。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 独立作业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分层测试是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独立作业题,包括基础题、综合题和拓展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都有所得,都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感受。这样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和改进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