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陈集山药的悠久历史及种植技术

陈集山药的悠久历史及种植技术

陈集山药的悠久历史及种植技术沙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高营养植物的需求加大.山药种植就是富含营养物质的植物之一,且属于一种药用植物.因此,必须加强山药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多个种植山药的地区,山东菏泽市定陶区陈集镇比较出名.【期刊名称】《农技服务》【年(卷),期】2017(034)004【总页数】1页(P57)【关键词】陈集;山药;悠久历史;种植技术【作者】沙虹【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陈集镇人民政府, 山东菏泽274108【正文语种】中文如今,很多地区都进行了山药种植技术研究,其中“陈集山药”比较出名,且有比较悠久的种植历史。

具体来说,陈集山药种植已经有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且一直久传不断,延绵至今。

为了促进陈集山药增收,本文主要探讨陈集山药的悠久历史及种植技术。

根据《定陶县志》内容记载可知,早在春秋末期,商祖范蠡从官职场离开,开始经商,带着西施从越国迁居到陶丘,即如今的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1]。

由于妻子西施喜爱食薯蓣(山药),所以范蠡开始在陶丘北,也就是如今的定陶县陈集镇引种薯蓣。

在清朝道光元年,陈集镇陈集村的谷韫璨通过考试考中武进士,其经常把家乡栽培的山药进贡到朝廷中,并受到朝廷的赞许,最终被任命为广西省水陆提督。

在清朝光绪年间,陈集东李庙村的村民李守是在朝廷内任职的侍卫,其把家乡栽培的山药进贡到朝廷之后,得到光绪皇帝的赞许,夸陈集山药是一大珍品。

因此,“陈集山药”越来越出名,逐渐在朝野内外传颂。

陈集谷氏族谱上有所记载:陈集山药献皇上,保健佳品响四方,道光食之赞珍品,百姓效仿食御粮[2]。

在“陈集山药”名气越来越大的同时,相应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陈集镇周边也开始种植,但最有风味的还属陈集山药。

到了1949年,陈集山药被“以粮为纲”所影响,种植面积一直控制在1000亩左右。

1995年之后,我国富民政策开始广泛实施,且开始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陈集山药种植面积快速扩大起来,最终扩大到1万余亩。

山药

山药
药材概述
【来源】该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 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用硫磺熏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本报讯 通讯员江勇、光蕲、亚中报道:“去年我种了二分地山药,卖了山药,抱回了一台彩电”。
11日,蕲春县漕河镇马冲村村民马启浩欣喜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种山药的事。
漕河镇地处库区。这里的土地潮湿,乌沙土多,适合种植山药。经小面积试种,技术
人员发现,此地山药不仅产量高,而且个大味鲜。去年,该村种山药收入达24万元。武汉、黄石、鄂州、安徽等地客商纷纷前往求购,部分山药还出口到俄罗斯。
山药的主要品种有毛张细毛山药,长山细毛山药,怀山药、淮山药、凤山药、细长毛山药、麻山药、铁棍山药、日本大和长芋山药等。
【薯蓣】系缠绕草质藤本植物,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单叶,在茎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对生,少为3片轮生;叶片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变异大,长3~9厘米,宽2~7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花单性,雌雄异株,成细长穗状花序,雄花序长2~8厘米,近直立,2~8个生于叶腋,偶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呈明显“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卵形,较小;雄蕊6;雌花序1~3个生于叶腋。蒴果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厘米,宽1.5~3厘米,外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其块茎肉质肥厚,略呈圆柱形,长可盈米,直径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
山药在现代
现代药理钻研证实,怀山药具有营养滋补、诱生搅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调度内排泄、补气通脉、镇咳祛痰、平喘等感化,能改善冠状动脉及微轮回血流,可治疗慢性气管炎、冠芥蒂、心绞痛等。铁棍山药具有补气润肺的功用,既可切片煎汁当茶饮,又可切细煮粥喝,对虚性咳嗽及肺痨发烧患者都有很好的治疗结果。春季天气较枯燥,易伤肺津,招致阴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症,此时进补山药最为适合,因山药是安然平静之品,为滋阴养肺之上品。

山药的调研报告

山药的调研报告

山药的调研报告山药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和药材,被广泛种植和使用。

本文将对山药进行调研,包括其起源、品种、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以及种植和加工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

山药,学名为淮山,属于百合科草本植物。

它起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

山药的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如安徽、湖北、湖南、河南等地。

山药有很多品种,常见的有晚百合、丝瓜番薯、滑百合等。

不同的品种在形态、口感和营养成分上有所区别,但基本上都具有相似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首先,山药富含维生素C、B1、B2、烟酸、钙、铁等多种营养物质。

其中,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主要具有抗氧化、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功能,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此外,山药还含有独特的黏蛋白物质,具有润肺、止咳、补肾等药用价值。

其次,山药作为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被广泛用于中医药治疗。

据中医理论,山药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补肺、滋阴润燥等功效,适用于气虚血瘀、肺阴不足、脾胃虚弱等症状的患者。

此外,山药还常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产后乳汁不足等问题。

然后,山药的种植和加工方式也值得关注。

山药一般在春季和秋季种植,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下生长最好。

种植山药的主要方法有播种、扦插等。

此外,山药的加工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制成粉剂、片剂、糕点、煮汤等形式,方便人们的食用和服用。

综上所述,山药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和药用价值的蔬菜和药材。

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材,增加人体的营养摄入,还可以作为中药材,对一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因此,加强山药的种植和开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还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山药的研究进展

山药的研究进展

山药的研究进展1、引言山药又称薯蓣,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脾益肺、补肾固精、益气养阴等功效。

此外,山药还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山药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2、山药的研究现状山药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分类、种植、加工、药用价值等。

在分类方面,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山药属共有27种,其中最常见的为薯蓣和褐苞薯蓣。

在种植方面,山药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

此外,山药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优化,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加工方面,山药可加工成多种食品和药品,如山药粉、山药片、山药粥等食品,以及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等中药。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外市场上拥有广泛的需求,也为山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在药用价值方面,山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等。

研究表明,山药中的多种成分具有药理活性,如多糖、皂苷、黏液质等。

这些成分在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消化系统、抗疲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3、山药研究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山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山药的基因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尚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

此外,山药中的一些特定成分如皂苷和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这给山药品种的选育、改良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在山药种植过程中,常常面临病虫害问题,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因此,需要加强山药抗性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技术的推广。

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山药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4、山药研究的成功案例分析尽管山药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仍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例如,某公司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山药粉加工工艺,该工艺采用超微粉碎技术,使山药粉的颗粒更细、更均匀。

铁棍淮山怎么吃

铁棍淮山怎么吃

铁棍淮山怎么吃山药具有滋养强壮,助消化等效果,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等功能,不管是在药材市场还是在菜市场都随处可见,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现在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家常菜了。

我国种植的山药品种不少,其中淮山药为山药中之上品,当地人又是怎么食用淮山药的呢?我国种植山药的历史可追朔到2800年前。

《山海经》中这样写道:“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蓣。

”景山,指的是现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境内的高峰,北望,顾名思义就是向北方望去,而薯蓣正是如今我们常见的山药的别名,古称薯蓣。

在我国北方,早已有种植山药的习俗,发展至今,河南、河北、广西等地区成为了最大的产区之一。

山药,以河南焦作、温县、武陟等地的最好,古书记载,在公元前734年,诸侯卫恒公以怀庆府出产的山药向周王室进贡,怀庆府就是指今天的河南焦作地区,可见在古代,怀山药就已经是被列为上品了。

怀山药以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所产山药最为地道,这里的气候环境被专家总结为“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特别适合山药生长;此处土壤的形成以黄河冲积为主,并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经雨水冲刷渗透而来的成分,形成了疏松肥沃、与众不同的黄土地,特别适合山药的生长。

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是怀山药能够冠绝天下的基本条件。

山药中的上品淮山药,河南当地人又都怎么吃呢? 笔者将带你走进河南淮山药的私房做法。

河南当地人经常吃山药。

如果是细条的山药一般就洗净上锅蒸熟,沾着白糖吃。

稍微粗一点的可以炖汤或者直接翻炒着吃。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山药最好的烹饪方法就是蒸山药和山药炒木耳。

蒸山药,一来是原汁原味,二来是营养价值能够很好的保存,有效成分也不易被破坏,三来做法也方便,只要把山药洗净放上蒸锅就可以了。

山药炒木耳,木耳有清肺润肺补血益气的功效,若再配上山药,自然是好上加好。

焦作人最好山药炒肉片,味道独特,做法也简单,山药经过烹炒,松软清香。

中医药学认为药食同源,食物同药物一样,用之得当,均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

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

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及经济价值优势3.1我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3.1.1我国山药古代种植历史我国有约2800年的山药利用历史,各类医药经典和古籍中,记载的薯蓣其实就是山药,而不是其它食用类薯蓣。

山药的正式记载,最早出自古代先秦地理名志《山海经》(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署预。

”景山,指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境内的中条山高峰。

历史上,我国北方栽培的薯蓣,实际只有山药一种,而非其它薯蓣种植物(孙启善,2001)。

《图经本草》(公元1061年)记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山药;以‘北都、四明者最佳’。

”北都即今天山西省会太原,四明即今天浙江省四明山。

由此基本可以认为,太原是长山药的原产地,浙江四明山是圆山药的原产地(赵冰,2007)。

山药的食用,最早文献记载于《卫国志》:公元前734年,诸侯卫桓公以古怀庆府(今河南焦作地区)出产的山药向周王室进贡。

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或秦汉)将山药列为上品。

不过当时的山药可能是野生的,还未进入人工栽培阶段。

山药的人工栽培,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晋的《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之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公元533~544年)加以引用,但列于“非中国物产者”卷中,说明当时在今天的华北、西北地区还未有人工栽培。

唐末《四时纂要》(成书于唐末,或唐末至五代初),该书引用道士王旻的《山居要术》(成书于8世纪中期)中的“种署预法”,详细记载了山药用种薯切段栽培及制粉的过程。

由此可见,我国山药人工驯化栽培应该始于南方,隋唐之后北方开始有人工栽培。

同时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山药人工栽培的国家,有约1700年的历史。

宋代以后,我国山药种植范围日趋广泛。

《图经本草》明确记载了山药种植地区:“近汴洛人种之极有息”。

之后,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山药“今齐鲁之间尤多”,又记载山东、江南种薯法。

山药综述

山药综述

山药综述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山药,主要是怀山药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描述,比如它的产地、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适应症等,希望能对山药有个比较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产地、河南、怀、药理作用、临床等一、产地如今所说的山药,又叫怀山药,是河南的道地药材,也称作薯蓣。

是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之一,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草本。

但其他某些地方也有产,像河南、山西、陕西等为主产,而山东、河北、浙江、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亦有栽培,日本和韩国也有种植。

二、历史沿革怀山药特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的山药。

山药原产中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尤以怀庆府所产山药最为名贵。

据乾隆《怀庆府志》记载:山药入药以怀庆府“河内”(今称河南省温县)为良。

故上乘的山药又称“怀山药”,简称“怀山”,也被许多人误称为“淮山”。

至今在广东、福建、台湾、香港等地区,除极少数行家外,一般卖家在推销山药时,仍称自己的货是地道的“淮山”,来自河南,甚至还有人补充说是河南的淮河流域焦作,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

这里的气候环境被专家总结为“春不过早、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特别适合山药的生长。

由于此地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被山河怀抱,得名为“怀”,又称“三百里怀川”。

《神龙本草经》、《图经本草》和《本草纲目》均特别标明所讲的山药,产地为“怀”。

《本草蒙全》提到山药时说“南北州郡俱产,为怀庆者良”。

《神农本草经》另有明文,“山药各地均产,以河南怀庆各地产者良”。

中国医学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药方是六味地黄丸,号称中药第一方(成方不晚于汉朝)。

老中医都知道,正宗六味地黄丸的最重要成分,即山药和地黄,应该用怀庆府所产的。

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包罗万象、细节惊人著称,该书第十回中写道,张太医为秦可卿诊治之后,开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药方,其中写明“怀山药二钱炒”;而此书在其它地方提到食品,如山药糕时,则只写“山药”,并无“怀”字。

广济印象佛手山药文化篇佛手山药与匡山西游文化(第一篇)-农二代生态农庄

广济印象佛手山药文化篇佛手山药与匡山西游文化(第一篇)-农二代生态农庄

广济印象佛手山药之文化篇佛手山药与匡山西游禅宗文化农二代生态农庄兰志勇话说广济佛手山药,它是湖北省武穴市(前身广济县)传统而极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因其具有悠久的文化、丰富的营养、独特的风味而深受消费者青睐。

武穴又是最早传播佛教禅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发展地和繁盛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武穴以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开放胸襟和海纳百川的人文情怀,创造、形成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武穴禅宗文化,享有广济佛国之称。

同时武穴也是《西游记》的真正发源地,《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

书中以奇诡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异幻的世界。

《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成书于明朝湖北蕲州荆王府,发源于湖北武穴市匡山(太平山)地区。

《西游记》中谈到“刨山药,熟煨山药,山药、黄精、一骨辣噇了个罄尽”正是佛手山药与匡山西游禅宗文化的结合。

第一节广济佛手山药的历史源缘广济县(今湖北省武穴市)因广济河得名,广济河又叫五丈河,水面宽约五丈。

五丈河是当年漕运的大通道,当时起名为漕河。

唐朝的蕲春县衙是设在现在江边的蕲州。

唐朝的漕河是广济县、蕲春县的界河。

属广济县所辖,唐朝诗人李白诗歌中所描述的"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描写广济县的。

广济沧浪书院也因沧浪之水而得名。

一、山药和佛手山药山药本名蓣薯,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

至宋,又因宋神宗讳薯,改为山药。

蓣薯一名诸薯,一名儿草,一名修脆。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陈简乔说:“山药色、香、味三绝”。

李时珍指出:“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

若供馔,则家种为良。

”我国古代的中药典籍,把山药作为食物记载。

《药品化义》载:“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咳,何其稳当。

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治脾虚腹泻,怠情嗜卧,四肢困倦。

”《本草钢目》载:山药有“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清阴。

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及经济价值优势
3.1我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
3.1.1我国山药古代种植历史
我国有约2800年的山药利用历史,各类医药经典和古籍中,记载的薯蓣其实就是山药,而不是其它食用类薯蓣。

山药的正式记载,最早出自古代先秦地理名志《山海经》(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署预。

”景山,指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境内的中条山高峰。

历史上,我国北方栽培的薯蓣,实际只有山药一种,而非其它薯蓣种植物(孙启善,2001)。

《图经本草》(公元1061年)记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山药;以‘北都、四明者最佳’。

”北都即今天山西省会太原,四明即今天浙江省四明山。

由此基本可以认为,太原是长山药的原产地,浙江四明山是圆山药的原产地(赵冰,2007)。

山药的食用,最早文献记载于《卫国志》:公元前734年,诸侯卫桓公以古怀庆府(今河南焦作地区)出产的山药向周王室进贡。

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或秦汉)将山药列为上品。

不过当时的山药可能是野生的,还未进入人工栽培阶段。

山药的人工栽培,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晋的《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之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公元533~544年)加以引用,但列于“非中国物产者”卷中,说明当时在今天的华北、西北地区还未有人工栽培。

唐末《四时纂要》(成书于唐末,或唐末至五代初),该书引用道士王旻的《山居要术》(成书于8世纪中期)中的“种署预法”,详细记载了山药用种薯切段栽培及制粉的过程。

由此可见,我国山药人工驯化栽培应该始于南方,隋唐之后北方开始有人工栽培。

同时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山药人工栽培的国家,有约1700年的历史。

宋代以后,我国山药种植范围日趋广泛。

《图经本草》明确记载了山药种植地区:“近汴洛人种之极有息”。

之后,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山药“今齐鲁之间尤多”,又记载山东、江南种薯法。

由此推论,宋代,我国山药主要种植在河南
地区。

到了明代,山东、江南等地山药也广有种植,且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清代中后期以后,各省均有山药种植,但是分布零星,面积有限。

3.1.2我国山药现代种植历史
20世纪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粮食自给自足和科研力度的加大,山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基本分为以下4个阶段(图1):
3.1.2.1发展起步期:1950~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药被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主要由河南省种植,由中国药材公司对全国的生产、收购、销售和出口实行统一管理。

1956~1961年,全国粮食歉收,山药生产发展缓慢,种植面积不大,全国常年种植面积约1400 hm2,主要由河南省调出,供应全国并出口,供需偏紧,市场紧俏。

1962~1969年,全国山药产区扩大,广西、广东等几个省开始发展,到1969年底全国种植面积增加到约3000 hm2,产量大幅度上升,年平均产量比50年代末增加100%以上。

其中广西、广东两省的收购量占全国的70%左右,成为商品山药的主要来源;湖南、福建、陕西等省区做到了自给有余。

8年间全国累计收购约3.2万t,销售约2万t,库存约1.2万t,市场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

1970~1977年,由于前一时期全国山药库存量很大,各产区本着以需定产的原则,调整生产布局,减少了种植面积,商品收购量有所下降。

全国种植总面积保持在2700 hm2左右,年总产量3000~5000 t。

同时开展综合利用,积极扩大销路,使库存得以缓解,全国山药产销逐渐趋于平衡。

3.1.2.2稳定发展期:1978~199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全面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山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由于加强了田间管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1978~1980年,全国种植面积上升到约4000 hm2,三年累计收购2.5万t,累计销售1.7万t左右,库存0.8万t,再次出现了产大于销。

1980~1990年,山药的生产逐渐摆脱了国家调控的影响,改由市场自主调节产销。

但受国家“粮食为纲”农业政策的影响,各省重点发展粮、棉、油料作物,山药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不大,产销比较平稳,能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需要。

3.1.2.3第一次快速发展期:1991~2000年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种植面积约4500 hm2,年平均产量约13800t。

1992~
1993年价格跌至谷底,光山药4~5元/kg,毛山药2.5~3.5元/kg(全国平均价,下同),造成了全国范围的减产(解让,1994)。

1995~1996年,山药市场货源紧缺,价格反弹,毛山药平均价格维持在4元/kg以上,甚至一度涨到6元/kg。

各主产区农户纷纷扩大栽培面积,山东、湖北、河南、江苏4个省(区)种植面积相继达到8000 hm2,并且形成了几个著名的产地,如河北蠡县、广西桂平、河南焦作、江苏丰县、山西祁太平地区等。

全国种植总面积达到约5万hm2。

这一时期,山药的销售方向和市场范围均有所突破。

从销售方向上看,以鲜山药作蔬菜的销量增长缓慢,比例开始有所下降,市场销售增长最快的是用于食品工业原料和药用,年增长率均约20%(药文,1997),尤其是1994年以后香港、台湾等地客商收购量增加很大。

20世纪末,受98年洪水的影响,长江流域的山药产区产量减少,但前两年库存较多,山药市场价格平稳。

3.1.2.4第二次快速发展期:2001~现在
21世纪初,全国山药市场价格平稳,市场需求稳定,全国种植面积稳步上升。

山东、湖北、河南、山西、广西、江苏、河北7个省(区)种植面积相继超过1万hm2。

2003~2004年,山药价格高位运行,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部分农户每667 m2收入可达在万元左右,经济效益远超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造成2005~2006年全国山药种植呈现“大跃进”的形势,种植面积高速扩张,并涌现出许多新兴种植地区。

河南、山东、河北、广西四个主产省(区)的种植面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如河南6万hm2,山东5.5万hm2,河北2.5万hm2,广西4万hm2。

产量的剧增造成2007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暴跌,市场滞销。

2007年全国山药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平均减幅约50%,其中主产区之一的河北省种植面积减少80%以上。

2008年,市场供需偏紧,价格反弹,涨势持续到2010年。

2010年上半年,毛山药和光山药的价格分别由2009年的13~18元/kg和28~34元/kg 暴涨到35~42元/kg和48~70元/kg,涨幅分别达到了148.4%和90.3%,创下历史新高,很多农户每667 m2净收益达到5000元以上(丁立威,2010)。

全国种植面积开始恢复。

2010年冬季全国市场价格相继出现明显下跌,2011年迎来“严冬”期,市场低迷,价格低位徘徊,部分产区出现滞销,如江西省瑞昌市,鲜山药价格由
2010年冬季的约20元/kg跌至10元/kg左右,下跌约50%。

广西桂林、桂平产区鲜山药价格均由2010年的2.5元/kg下跌到2元/kg以下,部分产区甚至不到1.5元/kg。

河南焦作地区鲜怀山药价格由2010年的约10元/kg下跌到5元/左右。

3.2山药的经济价值和优势
山药的适应性很强,主要种植土壤为砂壤土的旱地,也可种植在丘陵坡地的朝阳面,不与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争地。

中等肥力的耕地,每667 m2产量2000~4000 kg,高产田可达5000~7000 kg。

山药栽培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我国除了西藏地区,其它各个省区都有种植。

近年来价格虽然有起伏,但基本保持在2~3元/kg以上。

种植经验丰富、管理技术高的农户,每667 m2耕地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单位面积平均收益超过如玉米、甘蔗等经济作物,比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高出3~5倍(表1)。

此外,山药的食用块茎生长在地下,与农药和其他污染物接触少,有利于进行无公害绿色蔬菜的生产。

山药具有很高的商品率,市场销售周期7~8月,可储存10月左右,比一般的绿叶和瓜类蔬菜的可储藏期长很多。

运输方便,我国蔬菜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损耗率是25%~30%,相对来说山药的损耗率要低很多(李崇光,2010)。

山药含有淀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和山药多糖、皂苷等具有医疗价值的成分,除了鲜食外,还具有巨大的食用加工价值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结合山药的药理作用和食用性质,进行初加工,开发了多种山药食品,如山药饮料、果冻、罐头、软糖、食醋、各种面点、保健豆腐等。

山药制成粉剂还可广泛添加于各种奶粉、营养麦片、麦乳精等冲调食品中。

2000年后,对山药富含的药用物质成分和提取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

研究证明,山药所含的多糖、皂苷、植酸、尿囊素、黏液蛋白和止杈素等多种药用物质,可以有效地调节或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和促进肠胃功能、抗衰老、调节和降低血脂、预防肿瘤,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潜力,是山药深加工产品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