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唐代武举中的“长垛”正名
武 举 考 略

武举考略摘要】武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形式,延续时间仅次于进士科。
本文采用文献法,分析了武举在唐朝的创立原因,介绍唐初武举的形式与内容,随后概述宋明武举在考试内容、方法,规范的发展与完善,最后指出武举在清朝的衰亡原因是未与时俱进。
【关键词】武举科举唐朝宋朝清朝【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6-0053-02武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形式,它创立于唐,完备于宋明,终结于清,延绵近1200年。
在中国科举史上,武举的延续时间仅次于进士科。
创设武举是武则天的历史功绩之一,这一创举在形式上为中国科举制度的臻于完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唐——武举的创立武举创立于长安二年,即公元702年。
“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1]“唐武举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2]“则天后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3]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对武举的创立绝大多数均记载为长安二年,唯有《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记作长安三年。
武则天创立武举,其首要目的就是革新朝政,扩大国家的人才来源,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基础。
自李渊建立李唐王朝(618年),经“贞观之治”至武则天执掌朝政(684年),社会休养生息已近七十年,国运昌盛,百姓生活安定祥和,民间尚武之风渐衰。
唐初制定给征战中立军功者的赏赐——勋官,因征战趋减,求取勋官愈加艰难。
在这种情形下,武则天开设武举,为有志精忠报国之士开辟了一条进入仕途、升官晋爵之路,也为那些虽不善文却娴于骑射的纨绔子弟创设机会凭借武艺进入统治集团。
其次,设立武举符合当时选拔将帅,广开兵源戍国守边的需要。
贞观末年,朝廷已有将帅乏人之虞。
经过近七十年和平生活,“人之忘战”现象愈重,出现了府兵战斗力减弱、兵源补充困难的局面。
“逃死者不补,三辅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4]由此可见,军事上的需要也为武举的创立创造了条件。
侍女手中现神秘“丁字杖”

侍女手中现神秘“丁字杖”作者:朱笛来源:《中国收藏》2013年第10期唐代墓葬壁中常见一类壁画题材,表现侍女手持一件丁字形长杖的场景。
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在《唐代的服饰》一书中曾提及丁字杖,并将其与正仓院所藏两件玳瑁杖进行比较,然并未对其用途进行说明。
齐东方、张静两位先生在《唐墓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亦有所论及,认为可能是尺,但亦未有定论。
虽然前辈学者早已注意到这种丁字杖,但是对其名称及用途尚未有明确的解释和考证。
丁字杖怎么用绘有丁字杖的唐代壁画墓主要集中于关中和太原两地,其他地区尚无发现。
这些壁画墓的年代绝大多数集中在高宗至武周时期,仅有关中地区陪葬昭陵的长乐公主墓年代较早,为贞观十七年(643年)。
长乐公主墓也是其中有明确纪年且年代最早的壁画墓,墓葬甬道东壁所绘侍女群像,其中有一状貌似“昆仑奴”的侍女,手持朱漆丁字杖,丁字杖顶端横杆两端似有对称玉石或骨角类装饰。
此外,关中地区新城长公主墓(663年)、李震墓(665年)、韦贵妃墓(666年)中壁画均可见手持丁字杖的侍女形象。
山西太原唐墓共发现六座绘有手持丁字杖侍女的壁画墓,分别为太原董茹庄赵澄墓(696年)、太原金胜村4号墓(M4)、金胜村6号墓(M6)、太原焦化厂唐墓以及太原金胜337号墓(M337),以及近年新发现的山西太原晋源镇赤桥村唐墓(TC2001M1)。
整体观察壁画所绘丁字杖,从形制上看既不同于章怀太子墓、节愍太子墓壁画上描绘的状如弯月的马球杖,从功能上看也不似安元寿墓壁画中羸弱老者手持的拐杖。
壁画描绘的手持丁字杖者,皆为长身玉立的年轻侍女。
同时,绘有丁字杖的壁画皆位于象征内室的墓室中,手执丁字杖的侍女又往往与执拂尘、捧奁盒、执壶瓶等生活用品的侍女并出。
即使壁画描绘侍女人数较少,一般也会保留手持丁字杖侍女,并与执拂尘或是披帛笼袖的侍女两人作并列状出现。
由此推测,丁字杖乃是属于生活用具的范畴,且本身应该具有某种实用功能。
唐代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作者简介 : 闫学荣( 1 9 8 0一) , 女, 山 东潍坊人 , 讲师 , 硕 士, 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
2 0 1 3年 7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d u c a t i o n
J u 1 . 2 0 1 3
Vo 1 . 3 O No . 7
第3 0卷第 7期
唐 代 武 琴 利 武 术 支 化 心 价 值 观 的 系
唐代武举 制 也产生 了极 其深 远 的影 响 。 二、 武 举 制体 现 出 了武 术 所 特有 的威 仪 、 勇、 仁等
核心 价值 观
1 . 威仪 。武术 文 化的核 心价 值观 在传统 哲学 理念 中主要体 现 的 是 “ 威仪观” 。“ 威” 是君 子的容貌 、 举 止、 气 度令 他 人 敬畏 , “ 仪” 是 君 子 的 言行 举 止 足 以令 他人 效法 。 “ 威仪” 是 君 子 人 格 展 现 出来 的 一 种 理 想
闫学 荣
( 贵 阳 中医学 院 体 育部 , 贵阳5 5 0 0 0 2 )
摘 要: 唐代 武举制在 中国武术发展 史上具有划 时代意义 , 是唐代 尚武文化 的载体和 重要推动 力。本文 以唐代 武举 制及
武术 的发展为研 究对 象, 对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 系进行深入分析。
中 国历史上 每一 阶段 的文化 , 都 有 着 与其相 对 应 的, 并 为 当时社会 普 遍认 同 的核 心 价 值 观 。哪一 个 朝 代 发展 自己的核 心文 化 , 其 凝 聚力 、 生命 力 就 强 盛 , 反 之则 , 人心 涣散 , 衰落退 化 。唐代 武举 制与 武术文 化 的 核 心 价值观 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武 术文化 的核 心价 值观 是唐代 和谐 安定 社会 的精 神 动 力 , 它 所特 有 的仁 、 威、 勇等 观念影 响 了武举 制 的文 化 内涵 和 表 现形 式 ; 而唐 代 武举 制是 武术 文化 发 展 的重要 推 动 力 , 提 高 了 武术 的文 化价 值和 社会价 值 , 二者在 一定 程度 上相互 促进 、
语文书五年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列提纲五虎棍

语文书五年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列提纲五虎棍五虎棍为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虎棍(2009年入选唐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遵化市康各庄五虎棍,创会于光绪年间,是当时康各庄村民胡国顺走访亲戚家时所学,并且创办了康各庄五虎棍会,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
表演道具主要是长棍(齐眉棍)和双短棍,伴奏乐器以大堂鼓、大锣、铙、水鑔为主,服饰上为董家五虎头戴黑色鬃帽,董达戴红髯;红脸配戴黑色髯、头戴罗帽;黑脸为年轻人无髯,头戴罗帽,并且这些人物腰间均扎武生板带。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在没做皇帝之前,千里送京娘途经消金桥遇到董家五虎-,被董家五虎打败,此时正好遇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郑恩出手相救,打败了五虎铲除了恶霸。
后人把这个传说演绎成民间的一种花会称之为“五虎棍”流传至今。
在遵化市新店子镇康各庄村,百年来就延袭着这种表演形式。
由于赵、郑和董家五虎等人打斗时使用的武器均为棍所以称为“五虎棍”。
五虎棍是语言和武打为一体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表演时演员们都着戏装勾画戏曲脸谱。
主要是以言传身教为主的传承方式传给下一代,它既能登台演出也能走街串巷的表演,并且由于五虎棍的故事情节曲折,武打招式套路多样,表演者都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所以每到春节前后他们组织到各个村落的演出都会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康各庄“五虎棍”相传最早在清朝末年,村民胡国顺在年轻时住姥姥家之时,学习了“五虎棍”的表演,回到村中,找来同伴一起耍弄,但因记得套路不熟,所以还不能进行真正的表演。
恰好,在村中有一名扛活的长工,也略知“五虎棍”的表演,故一起与胡国顺等人共同把“五虎棍”的整场演出捋顺排练下来。
于是,作为春节的一项文化活动与本村的龙灯会、高跷会、小车会一起表演。
在“五虎棍”表演鼎盛时期,“五虎棍”不仅在本村春节演出,而且被邀请在每年四月初八的笔架山庙会上表演,次序直接排在第二档会(第一档会为八面大鼓、八付大扇的开道锣鼓),并且所有应邀花会当中,只有康各庄的“五虎棍”有资格上台表演。
中国古代武举考究

倾 向 。 有 些 博 物 馆 在 当地 名 人 的 资 料 陈 列 中 ,对 武 举 出身 的人也 多溢 美之词 。这 种偏 差值得 史 学工作
者 注 意 。 民 间 不 了解 武 举 真 相 , 听 了说 书 艺 人 的 虚 构 和 夸 张 ,如 “ 飞 枪 挑 小 梁 王 ” “ 遇 春 大 闹 岳 、 常
一
远 堪 任 将 帅 ” 属 于 文 举 ,并 不 在 武 举 之 列 , 这 也 说 明唐 代 武 举 所 选 偏 重 于 下 级 军 官 ,通 过 者 基 本 与 高 级 军 官无 缘 。尽 管 武举 出身者 可 能 后来 极 为 有 名 , 如 郭 子 仪 ,但 多 是 靠 多 年 实 战 打 出 来 的 功 业 , 同 其
二 日 马 射 ,三 日马 枪 , 四 日步 射 ,五 日应 对 。 以 三
2o 2 4 1 .
不 能 升 迁 和 得 到 重 用 则 关 键 看 军 功 ,所 以 志 向远 大 者 多 数 看 不 上 武 举 。 即 便 是 武 举 出 身 的 人 ,也 深 知
要 靠 军 功 建 树 才 能 出 人 头 地 ,如 戚 继 光 就 是 这 样 。
级 吏 臣 和 门 荫 、 草 泽 人 等 。 武 学 学 生 经 过 3年 的 学
直没 有 确 定 下 来 。 清 代 情 况 大 不 相 同 , 对 武 举 的
况程 度 大 大 超 过 明 代 ,制 度 日益 严 密 , 录 取 相 对
习 ,凡 武 艺 技 能 和 军 事 理 论 达 到 合 格 标 准 者 均 可 以 参 加 武 举 的 考 试 ,成 绩 优 异 者 还 可 以直 接 经 皇 帝 殿 试后 授 官。 这样 ,武举 制度 便 与学 校教 育 紧密结合
创于唐朝的武举制度,都考些什么?

创于唐朝的武举制度,都考些什么?本文导读:1、射箭中国历代都很重视射箭。
唐代也不例外。
武制举要考“平射”,“筒射”,这两种射箭考试。
射箭考试所用的靶子称为“长垛”,是一面9米直径的巨型布制靶子。
靶子有五圈,中间一圈直径1.8米,第二圈直径3.6米,第三圈直径5.4米,第四圈直径7.2米,第五圈直径9米,射距约为157.5米。
平射的要求是箭的弹道平直,抛物线不能太大。
筒射比较特殊。
所用的箭不过一尺长,合30厘米。
这样的长度是不可能拉满弓的(三桂我身高1.75米,用的箭至少要80厘米)。
因此要用到“筒”,即一条纵向从中间劈开的半片竹子,用绳子绑在右手手腕上,作为短箭发射时的轨道。
武制举由于侧重文化考试,对于武艺要求没那么高,因此,平射和筒射只要十箭射中三箭这9米的巨型靶,就算过了。
武贡举平射要考两场,第一场要求连射30箭,每箭都要射中3环以内,第二场则是计分比赛,每人10箭,10箭全中中间的5环就是第一等;8箭中五环,2箭在二环以内即第二等;10箭不出三环即第三等;10箭不出四环即第四等。
平射筒射之后,还有马射,所用的靶子尺寸只有15厘米长,9厘米宽,所用的弓是29.3公斤,还有步射,即在20米距离,对着铠甲放箭。
要保证尽快放箭,还要保证射穿铁甲。
2、骑枪在两道土墙上放四个人偶,每边两个,每个人偶头上都顶着一个长宽7.5厘米的木片,考生需要使用一支长5.4米,直径4.5厘米的超长枪,骑马从两道土墙中间冲过,并打落两边人偶头顶的木片,人偶不能倒。
打落3块以上为一等,两块为二等,一块或没有为三等。
3、力量臂力:用一根长5.1米,直径10.5厘米的粗杆子,举十次,举完以后要能手握离杆底不过一尺的位置把杆子端起来。
负重:身上负重400斤,走20步。
唐朝大力士李元霸4、外貌及智力不管是文举还是武举,朝廷对官员的样貌都是比较在意的,而且不仅要看脸,身高也要在1米8以上才能称为上等。
而智力的话,主要由主考官问几个问题,如果口齿清晰、思路清楚,即为上等。
唐代“山文甲”考

唐代“山文甲”考作者:不戒来源:《收藏/拍卖》 2019年第9期不戒甲冑是衡量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军事能力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而唐甲在冷兵器时代占有重要地位。
近期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对唐甲进行了精细的还原,掀起了一股唐甲探讨热潮。
史料中记载其甲冑极为丰富,但是中国史料中往往只记载事件,极少涉及工艺和造型,加之考古实物稀少,至今学界也无法对唐甲做一个有效的梳理。
不过,唐代“山文甲”可以从传世的唐代雕塑、绘画以及出土残片中,大体推测出这一史料所记载的唐甲风采。
唐朝军队中铠甲的普及程度较高,《唐通典》载“六分支甲,八分支头牟,四分支戟,一分支弩,一分支棒,三分支弓箭,一分支枪,一分支排,八分支佩刀”①。
李荃《太白阴经》卷四《军械篇》所记唐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中装备有“甲六分,七千五百领;战袍四分,五千领”,同书卷六《阴阳队图篇》记每队五十人装备“甲三十领,六分;战袍二十领,四分”②。
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可知唐朝军制中,每队军士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装备有铠甲,这个装备数量是远胜于前朝军队的装备数量。
唐代《六典》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唐朝甲冑名称:“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乌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④,并且明确指出“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鎚、锁子甲皆铁甲也”。
(图1)但是史料中并无记载甲冑式样,而且目前考古发掘中没有完整的唐甲出现,这对人研究唐甲冑形式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其中,“山文”甲则是目前引起歧义最多的甲冑。
大量出现的如意云头唐“山文”甲究竟是何种形制?笔者通过大量查阅敦煌资料和有限的考古实物,敦煌壁画、塑像,包括斯坦因带走的敦煌绢画中都含有大量的天王、神将、武士形象,这些塑像、壁画中都有较为详实的甲冑细节,这些甲冑细节毫无疑问都是来源于唐朝真实的甲冑蓝本,所以从这些塑像、图像资料中甲冑的细节,和部分考古实物可以推测出真实唐甲的造型。
唐朝武举制度

唐朝武举制度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
武则天长安“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
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
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
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
元代武举废止不行。
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在武则天正式创立武举制度之前,文举已经实行了将近数十年,在具体的实施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就为武则天将这些经验运用到武举制度上打下了基础,也使武举制度整体呈现出一种和文举程序类似的局面。
唐朝时期,当时参加考试的举子分为两类,分别是生徒和乡贡。
其中,生徒是指的那些在官方承办的学校当中进行学习的学生,他们在经过学校的考验合格后便可以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乡贡则是指的虽然不在正规学校学习,但依然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且通过了地方官府考核后的人。
每年临近考试的时候,他们便从各乡县聚集到州府之上,等到在州府选拔完成后又前往中央。
在经过一系列资格审核的程序后,举子们便可以正式参与考试。
当时,朝廷对于武举试人的考核主要是谋略和武艺这两方面,其中的武艺测试是在每年举办一次的州司兵试和府兵曹失上完成,考核的则是长垛、马枪等能够直接证明武艺高低的项目。
每岁贡武举人、有智勇谋略强力悍材者举而送之。
试长垛、马枪、翘关、擎重,以为等第之上下,为之升黜,从文举、行乡饮酒之礼,然后申送。
另外,虽然从当时颁布的条文律令上来看,谋略应该和武艺在考核过程中被同样看重,但或许是由于谋略本身的内隐性较强、难以进行直观考核,所以谋略在考核成绩上一般不会明确标注。
在总共七项的考核项目当中,它们的评定标准一般来说都分为“上”、“次上”和“次”这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垛,唐代武举考试的一个项目。
考试的制度是什么呢?《通典》:“其課試之制,畫帛為五規,置之於垛,去之百有五步,內規廣六尺,橛廣六尺;餘四規,每規內兩邊各廣三尺。
懸高以三十尺為限。
列坐引射,名曰「長垛」。
弓用一石力,箭重六錢。
又穿土為埒,其長與垛均,綴皮為兩鹿,歷置其上,馳馬射之,名曰「馬射」。
鹿子長五寸,高三寸。
弓用七斗以上力。
”
我以前说长垛是远距离精确射击。
精确到什么程度?十米高的巨靶?有人这么质疑。
当时我无言以对,无地自容,无可奈何。
一般这么解释:里面的圆直径六尺,立靶子的的桩子也是宽六尺;其他的四个圆,每个圆里面往两边再多两尺,以此类推,整个圆靶直径可达30尺,算下来直径9米左右。
起码三层楼高。
最顶尖的国家武举考试就这么挫!
这种解释有问题:长垛,就是在墙上立靶子。
靶子直径三十尺,悬高不得超过三十尺。
那么墙有多高?这还不如说靶子直径不得超过三十尺尺。
我想如果是这样,即便是明代那些以照壁大小的靶子彰显勇武的文人也会自叹不如。
首先是“画帛为五规,置之于垛”。
很多人理解为“在布帛上画五个圆,把它放在垛上”,如同现在的靶子有十个环,不过古代是五个罢了。
注意下面说道:“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就是说“缝合皮毛做成两个鹿子,逐个放在上面”。
“缀皮为两鹿”、“画帛为五规”,对仗很工整!由此可以看出对第一句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画帛为五规”,是说“以在布帛上画画的方式做成五个圆形的靶子”。
“规”,在这里应该是这种靶字的名字。
用布帛做五个圆形的靶子,放在垛上。
离他们105步。
里面的靶子宽六尺,立靶的桩子也宽六尺。
(直径六尺的靶纸钉在宽六尺的桩子上,很合理)其他的四个靶子,每个靶子放到两边,间距三尺。
挂的高度以三十尺为限。
这就是说靶子大小很正常,直径为六尺的圆形靶子。
“内”字不好解释,个人觉得按“放置”理解最为合适。
清代有段时期八十步步射“竖大侯,高七尺,宽五尺”。
相互比较印证一下,直径六尺的靶子还是很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