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武举综述

合集下载

近十年来唐代武举制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唐代武举制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唐代武举制研究综述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存在时间较长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对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是古代读书人走向仕途的直接机会,是前后延续了1300多年的一种公平公正的选拨官员制度。

受“重文轻武”的影响,研究科举制的资料较多,而关于武举制的研究资料一直比较缺乏。

近十年来,学界对唐代武举制度的研究成果重视程度增加,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

文章立足于对近十年来学界对唐代武举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不足,并阐释在今后研究中的研究视野和趋势。

标签:唐代;武举;综述在武举制创立之前,人才的选拨主要还是局限在读圣贤书的文人之列,擅长武艺而不善文的武将被拒于官场之外,这显然不利于选官系统的完善,因此唐代武举的设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武举制,是通过考察武艺和武略,从而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为中国古代习武之人开启仕途的科举考核。

武举制度的创立对于拓宽官员种类、巩固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由于对唐代历史以及科举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唐代武举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因此对近十年来唐代武举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1.近三年来有关唐代武举制的研究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举制度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而关注点主要是在武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

到了21世纪,关于武举制的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成果也逐渐增多,从武举对武艺的影响到从考古实物分析武举制度,种类繁多。

近三年来,有关唐代武举制的研究有了多角度多方向的发展,王燕的《传播学下武举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以隋唐时期为例》、金勇的《唐代武举科考对中华武术演变辩证观察》、何文婷、刘定一的《唐代统治阶级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论析》、陈萱的《武则天创设“武举制”对唐代体育的推动》都从武举制对中国武术的影响出发,指出武举的创立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

武兵的《风云起落武举制》、高淑静的《唐代武举地位探析》、郭亚男的《试析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从基本的武举制创立、发展和衰落对唐代武举制进行论述。

武 举 考 略

武 举 考 略

武举考略摘要】武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形式,延续时间仅次于进士科。

本文采用文献法,分析了武举在唐朝的创立原因,介绍唐初武举的形式与内容,随后概述宋明武举在考试内容、方法,规范的发展与完善,最后指出武举在清朝的衰亡原因是未与时俱进。

【关键词】武举科举唐朝宋朝清朝【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6-0053-02武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形式,它创立于唐,完备于宋明,终结于清,延绵近1200年。

在中国科举史上,武举的延续时间仅次于进士科。

创设武举是武则天的历史功绩之一,这一创举在形式上为中国科举制度的臻于完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唐——武举的创立武举创立于长安二年,即公元702年。

“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1]“唐武举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2]“则天后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3]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对武举的创立绝大多数均记载为长安二年,唯有《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记作长安三年。

武则天创立武举,其首要目的就是革新朝政,扩大国家的人才来源,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基础。

自李渊建立李唐王朝(618年),经“贞观之治”至武则天执掌朝政(684年),社会休养生息已近七十年,国运昌盛,百姓生活安定祥和,民间尚武之风渐衰。

唐初制定给征战中立军功者的赏赐——勋官,因征战趋减,求取勋官愈加艰难。

在这种情形下,武则天开设武举,为有志精忠报国之士开辟了一条进入仕途、升官晋爵之路,也为那些虽不善文却娴于骑射的纨绔子弟创设机会凭借武艺进入统治集团。

其次,设立武举符合当时选拔将帅,广开兵源戍国守边的需要。

贞观末年,朝廷已有将帅乏人之虞。

经过近七十年和平生活,“人之忘战”现象愈重,出现了府兵战斗力减弱、兵源补充困难的局面。

“逃死者不补,三辅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4]由此可见,军事上的需要也为武举的创立创造了条件。

中国武科举制度和历代武状元

中国武科举制度和历代武状元

考试内容:武艺、弓 马、策论等
考试形式:乡试、会 试、殿试等
武举制度为 历代王朝选拔了大量优秀的军 事人才,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提供了重要保障。
增强民族凝聚力:武科举制度 不仅选拔了优秀的军事人才, 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 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添加标题
中国武科举制 度和历代武状 元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中 国 武 科 举 制 度 概 述 03 历 代 武 状 元 列 表 04 武 状 元 文 化 与 传 承 05 武 状 元 的 功 绩 和 影 响 06 武 科 举 制 度 与 当 代 社 会
武状元作为武术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未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武术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中 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武状元作为武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将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 支持。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武状元的艺术作品
武状元文化:武状元文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内涵。
武状元的艺术作品:武状元的艺术作 品包括武术表演、武术器械、武术服 饰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 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武状元传承:武状元文化在历史长河 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 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武状元的传承和发展
武状元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武状元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武状元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发展途径 武状元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
05
武状元的功绩和影响
章节副标题
武状元的军事功绩
抵御外敌入侵 平定内乱 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创于唐朝的武举制度,都考些什么?

创于唐朝的武举制度,都考些什么?

创于唐朝的武举制度,都考些什么?本文导读:1、射箭中国历代都很重视射箭。

唐代也不例外。

武制举要考“平射”,“筒射”,这两种射箭考试。

射箭考试所用的靶子称为“长垛”,是一面9米直径的巨型布制靶子。

靶子有五圈,中间一圈直径1.8米,第二圈直径3.6米,第三圈直径5.4米,第四圈直径7.2米,第五圈直径9米,射距约为157.5米。

平射的要求是箭的弹道平直,抛物线不能太大。

筒射比较特殊。

所用的箭不过一尺长,合30厘米。

这样的长度是不可能拉满弓的(三桂我身高1.75米,用的箭至少要80厘米)。

因此要用到“筒”,即一条纵向从中间劈开的半片竹子,用绳子绑在右手手腕上,作为短箭发射时的轨道。

武制举由于侧重文化考试,对于武艺要求没那么高,因此,平射和筒射只要十箭射中三箭这9米的巨型靶,就算过了。

武贡举平射要考两场,第一场要求连射30箭,每箭都要射中3环以内,第二场则是计分比赛,每人10箭,10箭全中中间的5环就是第一等;8箭中五环,2箭在二环以内即第二等;10箭不出三环即第三等;10箭不出四环即第四等。

平射筒射之后,还有马射,所用的靶子尺寸只有15厘米长,9厘米宽,所用的弓是29.3公斤,还有步射,即在20米距离,对着铠甲放箭。

要保证尽快放箭,还要保证射穿铁甲。

2、骑枪在两道土墙上放四个人偶,每边两个,每个人偶头上都顶着一个长宽7.5厘米的木片,考生需要使用一支长5.4米,直径4.5厘米的超长枪,骑马从两道土墙中间冲过,并打落两边人偶头顶的木片,人偶不能倒。

打落3块以上为一等,两块为二等,一块或没有为三等。

3、力量臂力:用一根长5.1米,直径10.5厘米的粗杆子,举十次,举完以后要能手握离杆底不过一尺的位置把杆子端起来。

负重:身上负重400斤,走20步。

唐朝大力士李元霸4、外貌及智力不管是文举还是武举,朝廷对官员的样貌都是比较在意的,而且不仅要看脸,身高也要在1米8以上才能称为上等。

而智力的话,主要由主考官问几个问题,如果口齿清晰、思路清楚,即为上等。

唐代武举

唐代武举

浅谈唐代武举作者简介:李拓山东省章丘市辽宁大学历史学院2010级专门史研究生(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武举是模仿进士科而设立的一种对武官进行选拔的考试制度。

它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前后延续了近一千二百年,在这一千二百年间,统治者通过武举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武艺人才,进而更好的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武举可谓存在存在时间之长久,影响之深远。

可以说唐代武举的设立不仅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我国乃至世界政治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一唐代武举的产生历史背景唐代武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由国家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公开科试进行选拔武艺人才的制度。

对于武举设立的时间,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

《新唐书.选举志上》卷四四说:“又有武举,盖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①司马光也同意这个说法,他在《资治通鉴》中这样写道:“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日初设武举。

”②《唐会要》卷五九《兵部侍郎》条记载:“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天下诸州,宜教武艺。

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从史书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武举创立于武则天开元二年,而武举的之所以创立于武则天统治时期,这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首先,武举的设立是武则天巩固统治的需要。

当时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一方面采取强硬手段剪除政敌,另一方面以爵位笼络四方豪杰培植并扩大其亲信势力。

“而把经武举选拔的将官充实到军队中去,对于武则天掌控军权巩固武周天下是十分关键的”③。

其次,当时严峻的军事形势迫切需要大量的武艺人才,而武举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灵丹妙药。

在武举创设以前,跟随高祖、太宗打天下的武臣宿将相继过世。

特别是在唐太宗贞观末年朝廷已有将帅乏人之忧。

高宗、武后时吐蕃、突厥相继为患,朝廷曾多次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及诸州牧守荐举武臣。

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历程探悉

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历程探悉

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历程探悉1、武举起与萌芽原始社会末,各部落之间为了生存几争夺领地出现了战争,《史记》中记载: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频繁的战争,使人们不得不重视武备。

为了在作战中取胜,必然有武选(选拔善武之人)。

刘健等认为:武选的产生,当不会迟于炎帝、黄帝诸部落逐鹿中原时。

夏、商、周时期武选已形成一定的范式。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书高祖纪下》),科举一词正式推出。

所谓科举制度,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王国为取士选官择吏设置的分科取士举人的考试制度。

武举制度作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指的是封建国家为选取军事方面的人才(即武官、官吏)而设立的考试制度。

他萌芽于隋炀帝时期: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诏云:天下之重,非独制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才堪将略,则拨之以御悔;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

《隋书炀帝纪上》)此诏一处,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十科目中的才堪将略、膂力骁壮显然是选拔武术官员。

但是,这时期并没有形成具体的选择标准,只是武举制度的萌芽。

2、武举制度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2.1武举在唐朝的创立,比较偏重武艺,但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善。

武举创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即公元702年。

据《唐会要》卷五十九《兵部侍郎》条记载: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赦;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记载: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资治通鉴》卷二O七记载:则天后长安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唐宋两朝人所撰写的其他史集,如唐杜佑的《通典》、宋王钦若等人的《册库元龟》、王应麟的《玉海》等,均记载唐朝武举的创立时间为长安二年。

唐代武举创立后,被列为常举科目,由兵部主持,每年考试一次;其内容是以各类射击、马上用枪等实战技能为主。

第17课武举

第17课武举

清朝武官官员品级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首都卫戍司令。 清代只有满族将领才能担任这个职务 从一品——将军、都统、提督。 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陆军各军区 司令、海空军司令的级别。 正二品——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副将。 大致相当现在的各集团军首 长。 正三品——参将。 从三品——游击。 大致相当现在的师级领导。 正四品——都司。 从四品——城门领。 大致相当于团级。
清代武官服饰标志
武举制度的评价


1、为一般百姓提供了一个凭个人武艺能 力进入仕途的机会,对社会习武之风起 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武术发展 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不受重视,地 位也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知识拓展




郭子仪: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 武举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许泰: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为义子、被赐国姓(朱) 的武状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状元。 张三甲: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朱虎臣: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宋绍兴年间的朱虎臣, 皇帝赐他武状元时,年仅九岁。 李遵顼: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状元而当皇帝者―西夏元庆十年(1203) 状元李遵顼。 郑冠:中国历史唯一先考取文状元又武举高第的人―唐朝长庆三年 (823)文科状元、大和二年(828)“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 登第者郑冠。 张玉景:中国唯一的女 武状元 永乐年间中举
三、武举的兴盛—清朝

清代武举的特点:制度上无多少变化, 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前代,为国家提供 了大批人才,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唐代武举的选拔内容

唐代武举的选拔内容

唐代武举的选拔内容
唐代武举是一个重要的选拔制度,以选拔优秀的武官为目的。

其选拔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武艺考试。

唐代武举的首要考察内容是武艺,主要包括步战、马战、射箭、刀剑等方面的技能。

考试形式多为实战演示,要求应试者表现出精湛的技巧和出色的战斗能力。

二、兵法考试。

唐代武举除了考察武艺,还要求应试者掌握兵法和军事战略方面的知识。

考试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书的解读和应用,以及对历史战争案例的分析和思考。

三、礼仪考试。

唐代武举还注重应试者的礼仪素养,认为一个优秀的武官不仅要有出色的武艺和战略眼光,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仪态。

因此,礼仪考试成为了唐代武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求应试者在场合、仪态、礼节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素养和修养。

总之,唐代武举的选拔内容涵盖了武艺、兵法和礼仪三个方面,要求应试者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品德优秀。

这种选拔制度不仅有助于选拔出优秀的武官,也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社会的治安秩序。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武举研究综述
近来有关唐史的研究有待加强,与武举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

从已有的的成果看,有关武举的概述、选拔、影响、以及与相关对象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多是从制度层面进行探讨。

随着近来,一些墓志等材料的发现,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一、武举概述
武举概述是指有关武举本身的一些研究,及“武举”二字的的研究。

1、就武举起源看,王树宏,刘建平《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4月第24卷第2期)认为“武举起源于古代武选”;刘建,唐勇干在《论“武选”的起源与功能——中国古代“武选”“武举”丛论之一》(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1999年9月13卷第3期)中认为“就中国古代而言,“武选”是“武举”赖以产生的基因和温床;“武举”只是“武选”海洋中的一支涓涓细流”。

2、有关武举的创设时间,学界早已达成共识为“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首创武举”。

盛奇秀《唐代武举小考》(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记有武则天的一道赦令:“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赦:天下诸州易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周兴涛,王荣在《唐代武举考论》(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引用《唐会要》、《资治通鉴》、《通典》、《玉海》等同意以上观点。

3、有关武举内容《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其制,有长垛、马射、步骑、平
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共九条,仅做介绍,并没有作相应的史实记载。

盛奇秀引用也多据此。

曹青军,曹思雨的《唐朝武举制度及其影响》出了对上述九条阐述外,并总结认为:唐代武举主要有三方面测试:一是身体条件和素养;二是以骑射和基本武器运用为主的武艺三是对一些特殊武器的掌握程度;
4、武举的兴废特点,《古代武令的实施与存废待点》许友根认为,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武举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致。

从客观现实看,潘孝伟《唐代武举》分析德宗一朝武举停废十年认为“究其缘故,盖因当时藩镇嚣张,皇权低落,德宗心中弥澡着尸股不安全感,产生了严重的防范心理,尤其是对武臣。


二、武举产生的原因
1、以武则天为主导:在《唐朝“武科制”的社会学分析》中李英,杨爱华,陈
恳认为:“创立“武科制”是武则天革新朝政,选拔将帅建立新的军事体育制度的需要,是武则天政权“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务取实才真贤”培植扩大其亲信势力的必然结果。


2、从特定历史条件看:潘孝伟的《唐代武举》(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02年第
1期)认为,武举在武则天时期产生,有其必然行性。

在文中认为“政治和经济的迫切需要、唐初及以前武艺选拔的经验和文科举试的借鉴”昰其产生的的历史条件。

三、武举产生的影响
有关影响的研究成果颇多,涉及众多方面。

曹青军,曹思雨的《唐朝武举制度及其影响》认为:武举对军队建设有很大贡献,该考试制度对世界也有深远影响。

陈小龙,张宝强,鲁江《唐代武举的创立及影响》则从世风、武艺、军事、科举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李胜恒,万斌杰,董植寿《论武举制度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从武术方面分析了,武举对武术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武举本身的局
限延缓了武术的进步步伐。

李国辉《唐代创立的武举制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从体育角度认为“武举对当时及后世的体育文化都产生了生源影响”。

肖献军《武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分析武举的尚武风尚对文人产生影响,并影响到四诗歌创作。

四、武举的选拔
唐代军事人才选拔途径非常复杂,有门荫、军功、科举、辟署、文转武职、荐举、投诚等,科举只是一途。

郭绍林《唐代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中说:“在唐代,以科举制考试和战争为正途来选拔军事人才;异途则有因借题发挥使皇帝中意而提拔者,利用体育爱好取悦皇帝而猎取军职者,中央禁军将校借债贿赂宦官而谋取军镇节度职务者。

”对唐代军事选拨途径进行了盘点。

许有根的《武举考试外场器械述略》分别就武举受试者对刀、强、弩、弓、箭的娴熟与否,论述外场器械对武举及第的重要性。

另外,武举的选拔要求中的九条测试项目,前面的王树洪,刘建平,盛期秀等都对使劲对上述九条的内容做了说明,不仅上诉学者而且就整个学术界都很少就具体项目进行研究。

当然,武举并非唐代唯一武馆选拔方式,并且前途不如其他方式明朗,史书记载较少后人也较少关注。

五、有关武举与门第方面,至今并无研究成果出现。

但从相关研究中魏晋以来的门第作用在下降,新的门第正在形成。

在朱富春《简论唐初江南士族婚姻观念的转变》中,认为‘江南士族为适应政坛需要,渐渐淡化旧的传统婚姻观走向务实’。

这是一种由旧到新的门第转变。

从曙光《唐代婚姻类型浅谈》分析,唐代承袭前代包办婚姻及具有时代性的政治婚姻,得出门第婚姻的衰落。

从中也可看到,门第对武举的影响情况。

综上所述,由于有关唐代武举的历史记载较少,所以武举研究一直难以深入。

一直以来对武举的研究局限于制度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选拔形式、影响意义、起始时间、大九条等的传统。

并且,大多是一篇文章从多方面分析,大而不专缺乏创新与突破。

因此需要开拓新的研究视角,特别是个人因素与武举参选及及第的影响;还有社会因素方面,举子的社会关系对举子及第和仕途的影响。

从社会生活层面对武举进行全面解读,来全面认识武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