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代的武举制度发展演变_姬瑞敏

合集下载

“武举”制度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

“武举”制度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
日模式建 军。10 90年庚子之役 ( 即八国联军 入侵 ) 作为封建
适应 “ 武举 ”制度 的需要 , 神宗 于元 丰三年 四月 ( 宋 公 元 18 0 0年 ) ,诏命 国子监 司业朱 服 、武学博士何去非等人
“ 校定《 孙子》 《 、 吴子》 《 、 六韬 》 《 、 司马法》 《 、 三略》 《 、 尉 缭子》 《 、 李靖问对 》 等书, 镂版行之” 。七部兵书合刊后 , 统
传授 “ 艺”( 、 、 、 、 、 ) 内容。特别是 随着 六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的 《 子兵 法 》 孙 等兵书 的问 世 , 出现 了专 门研 究兵法 , 并招 收 徒弟讲授兵法的军事私学 。战 国时期 的鬼谷子 , 就是 当时讲
的叛逆 。在辽夏双重军事威胁 的刺激下 , 一些有识之士发出
了关注军事教育问题 的呼吁。
庆历 三年 ( 公元 1 4 0 3年 ) 五月 , 宗下诏设立武学 , 仁 以
培养军事人才。 但这一军事教育 的改革创举却遭 到了习惯 势 力 的强烈反对 , 武学创立 不久 即被废止。 神宗继位后 , 任用改
革家王安石为相 , 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 旨在富国强兵的全面 变法运动 , 没立武学又被重新提 上议 事 日程。熙宁五年 ( 公 元 17 0 1年 ) 五月 , 宋神宗正式 下令设立武学 , 并对武学 的管
人类社会 的发展 自始至终伴 随着教育 的发展 ,而在 整
发展 , 培养了许多军事人才, 包括像孙膑这样的军事家。但
个教育体系中, 军事教育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 是, 这种军事教育形式, 毕竟是一种 自 然形成的、 低级的军事
事教 育在我 国有着悠久 的历史 , 早在西周 时期 , 隶主阶级 奴

明清武术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分析

明清武术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分析
搏击・ 武术科学
2 0 1 4 年6 月
第1 1 卷 第 6期
【 武术发展研究 】
明清武术演变历程及 其特 征分析
张继生 周佳睿 柴龙铣
( 湖南 师 范大学 体育 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1 2 )
摘 要: 明清时期是 中国古代武术的成 熟期 , 目 前对于这一时期的武术 演变历程及特征研 究相对薄弱 ,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对近些年关于明清时期武术研究的文章及书籍进行整理分析 , 以有利于我 们把握 和理 解武 术 的整体发展 面貌 。 关键 词 : 明清武 术 演 变 特征
侵略和加强对 内的统治 ,得到 的巨大的发展。战争在冷兵器时 代, 和士兵个人 的战斗技能有着十分 紧密 的联系 。因此 , 武术 的 兴起直接源于战争的需要 。明朝是我 国历 史上 战争较为频繁 的 封建 王朝 , 无论是在前期对于蒙古残余势力 的战争 , 还是在 中后
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几乎都与武术有不可分 的联 系 ,习拳
练武与宗教结社结合 , 为某种政治 目的揭竿而起的事由来已久 ,
明清时表现得更为普遍 。武术发展到清朝时期 , 随着社会 的安 定, 武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但随着满 清政府统治 的加强 , 为了
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 防止广大人民的反抗 ,清朝历代几乎都有 下令严禁 民间习武 。武 术 的发 展在 清朝时期 受到 了一定 的限 制, 给武术 的发展造成一些负面的影 响。 后来清兵入关 , 各阶级 矛盾 和民族矛盾逐渐加剧 , 反清组织 秘密在各地民间产生 , 而武术正是连结兵 民的普遍方式。 因为清
展, 使武术在不 同的地域 出现了不 同的风格 ,形 成了不同 的武 术 派别 。明朝的 民间武术在兵农结合之制的推动下得到 了快速

中国古代武举考究

中国古代武举考究

倾 向 。 有 些 博 物 馆 在 当地 名 人 的 资 料 陈 列 中 ,对 武 举 出身 的人也 多溢 美之词 。这 种偏 差值得 史 学工作
者 注 意 。 民 间 不 了解 武 举 真 相 , 听 了说 书 艺 人 的 虚 构 和 夸 张 ,如 “ 飞 枪 挑 小 梁 王 ” “ 遇 春 大 闹 岳 、 常

远 堪 任 将 帅 ” 属 于 文 举 ,并 不 在 武 举 之 列 , 这 也 说 明唐 代 武 举 所 选 偏 重 于 下 级 军 官 ,通 过 者 基 本 与 高 级 军 官无 缘 。尽 管 武举 出身者 可 能 后来 极 为 有 名 , 如 郭 子 仪 ,但 多 是 靠 多 年 实 战 打 出 来 的 功 业 , 同 其
二 日 马 射 ,三 日马 枪 , 四 日步 射 ,五 日应 对 。 以 三
2o 2 4 1 .
不 能 升 迁 和 得 到 重 用 则 关 键 看 军 功 ,所 以 志 向远 大 者 多 数 看 不 上 武 举 。 即 便 是 武 举 出 身 的 人 ,也 深 知
要 靠 军 功 建 树 才 能 出 人 头 地 ,如 戚 继 光 就 是 这 样 。
级 吏 臣 和 门 荫 、 草 泽 人 等 。 武 学 学 生 经 过 3年 的 学
直没 有 确 定 下 来 。 清 代 情 况 大 不 相 同 , 对 武 举 的
况程 度 大 大 超 过 明 代 ,制 度 日益 严 密 , 录 取 相 对
习 ,凡 武 艺 技 能 和 军 事 理 论 达 到 合 格 标 准 者 均 可 以 参 加 武 举 的 考 试 ,成 绩 优 异 者 还 可 以直 接 经 皇 帝 殿 试后 授 官。 这样 ,武举 制度 便 与学 校教 育 紧密结合

清代武举与八旗科举

清代武举与八旗科举

二 百五 十 斤 、 三 百 斤 之 石 。 弓开 满 , 刀舞 花 , 掇 石 去 以徐元 文“ 充《 孝 经衍 义 》 总裁, 武 闱正 主 考 。 ” [ ] 徐 元 文 地尺 , 三项 能 一 、 二 者 为 合 式 。不 合 式 不 得 试 三 场 。 是一 点都 不 奇 怪 的 。而 愈 到后 来 , 武 举 文 试 的 泥 古 合式 者 印 记 于颊 , 嗣 改印小 臂, 以 杜 顶 冒。三 十 二 倾 向愈 发 严 重 , 如 同治 时期 即 有 人 指 出: “ 国朝 乡 、
武举 人 , 次 年 九 月 会 试 于 京 师 ,中 式 者 日 武 进 二 , 步射 中三 为合 式 , 再开弓、 舞刀、 掇 石 试技 勇 。顺
士。 ” [ 。 ] 选 举 三 , 武 辩武举 会 试 的 时 间 , 《 清世祖 实录》 记 载 治十 七年 , 停试 技 勇 , 康 熙 十 三年 复 之 。更 定 马射 树 说: “ 兵部 疏言 : ‘ 本 年九 月 初 九 等 日, 会试 天 下 武 举 , 的距 三 十五 步 , 中三 矢 为 合 式 , 不合式不得试二场 。
王凯旋 : 清代 武举 与 八旗科 举 步 射距八 十步 , 中二 矢 为 合 式 。再 试 以八 力 、 十力 、 试 内容 的认识 还是 深 陷在传 统 的儒 家 思 想 中而 否 定
十二力 之 弓 , 八 十斤 、 百斤、 百 二 十斤 之 刀 , 二百 斤 、 古 代传 统兵法 的权 谋 善 断 。所 以 , 早 在 康熙 十 三 年 ,
戌、 丑、 未年 , 各 省 武 乡试 定 于子 、 午、 卯、 酉年 , 凡 京 论题 , 向用 《 武经七 书》 。圣 祖 以其 文 义 驳 杂 , 诏 增
卫武 学官 生 遇 乡 试 年 准 一 体 赴 试 。 ” [ ] 选 举 二《 清史稿 》 《 论语 》 《 孟子 》 。于是改论题二 , 首题 用《 论语 》 《 孟

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历程探悉

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历程探悉

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历程探悉1、武举起与萌芽原始社会末,各部落之间为了生存几争夺领地出现了战争,《史记》中记载: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频繁的战争,使人们不得不重视武备。

为了在作战中取胜,必然有武选(选拔善武之人)。

刘健等认为:武选的产生,当不会迟于炎帝、黄帝诸部落逐鹿中原时。

夏、商、周时期武选已形成一定的范式。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书高祖纪下》),科举一词正式推出。

所谓科举制度,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王国为取士选官择吏设置的分科取士举人的考试制度。

武举制度作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指的是封建国家为选取军事方面的人才(即武官、官吏)而设立的考试制度。

他萌芽于隋炀帝时期: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诏云:天下之重,非独制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才堪将略,则拨之以御悔;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

《隋书炀帝纪上》)此诏一处,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十科目中的才堪将略、膂力骁壮显然是选拔武术官员。

但是,这时期并没有形成具体的选择标准,只是武举制度的萌芽。

2、武举制度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2.1武举在唐朝的创立,比较偏重武艺,但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善。

武举创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即公元702年。

据《唐会要》卷五十九《兵部侍郎》条记载: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赦;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记载: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资治通鉴》卷二O七记载:则天后长安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唐宋两朝人所撰写的其他史集,如唐杜佑的《通典》、宋王钦若等人的《册库元龟》、王应麟的《玉海》等,均记载唐朝武举的创立时间为长安二年。

唐代武举创立后,被列为常举科目,由兵部主持,每年考试一次;其内容是以各类射击、马上用枪等实战技能为主。

国内近三十年清代武举制度研究综述

国内近三十年清代武举制度研究综述

国内近三十年清代武举制度研究综述作者:张茜来源:《卷宗》2016年第07期摘要:武举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武举在唐时由武则天所创立。

武举制度共延续一千余年,最后在清朝末年被废除。

近三十年国内学界对武举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关键词:清代;武举制度;综述清代武举制度可以说是集历代武举之大成,虽然制度上仍基本沿袭明末,但官方和民间较前代来说都对其更为重视,一大批人才通过武举的方式被选拔出来。

本文试从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清代武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清代武举制度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国内近三十年清代武举制度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 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研究清代武举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变革,这些变革有的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有的却以失败而告终。

陈林、徐路英《清康熙时期武举制度变革探析》一文从康熙时期武举改革的原因、武举改革的内容、康熙对武举制度改革所造成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文章论述了康熙年间,通过调整武乡会试兼行事宜、确定内场考试所用书籍、重新分配各省中举名额等措施,武举朝着文武并重的方向发展。

魏烨在《1897-1898年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中主要是对清末武举制度的变革过程进行论析,武举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设武备特科以及设立兵校,限制应考资格,更改考试内容,根据时代发展改试枪炮等,戊戌变法失败后,这一变革也随之宣告结束。

孙璐在《论晚清武举改革思想的变迁》一文中则是从思想层面分析晚清的武举改革,对不同时期的武举改革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早期武举改革思想虽然零散、不成体系,但具有时代意义,甲午战争后的武举改革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部分思想已经达成基本共识。

总的来说,晚清武举改革思想的变迁表现出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国家的富强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2 清代武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研究延续一千多年之久的武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清代的武举制度更是集历代之大成,那么在清代已如此系统完善的武举制度为何会遭到废除的厄运呢?许友根认为武举制度被废除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武举自身发展不相适应。

清代武举设科取士探究——以八旗为例

清代武举设科取士探究——以八旗为例

432021年 第11期兰台内外文史天地方志研究有明确记载的武举始于唐朝长安二年,清初为了稳定全国局势和守卫疆土,“顺治元年定都燕京各旗兵从龙入关乃名守京师者曰禁旅分驻各省者曰驻防。

”,禁旅与驻扎名称虽有不同,但都是由旗人子弟组成,武举除作为出仕途径外和收拢人才外也有保持骑射传统的 作用。

一、八旗武举的历史渊源清代武闱借鉴明代制度,在乡会试保留的基础上对应试时间略作调整。

最初只许民人参加,清朝历代统治者反复申明“国语骑射”是“国本”,皇太极曾告诫诸贝勒“平日既未嫺熟一旦遇敌何以御之,试思丈夫之所重者有过于骑射者乎”,意思就是平日不练习骑射,遇到敌人拿什么来抵御。

皇太极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在入关之前,面对辖区内的满汉矛盾和各旗之间的斗争,他本人深感以武戡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提倡八旗子弟学习骑射。

加开武科考试一方面增加了出仕途径和培养军事人才,同时也为了告诫诸人不要荒废骑射的本领。

即使旗人子弟参加文闱,也要求“八旗乡试。

礼部先期行文各旗。

将应考生监造册送部。

即咨送兵部考试马步箭。

合式者造册劄发顺天府。

”,也就是说马步箭不符合标准连文试也不能参加。

如果乡试免去骑射考试可以,就是与试者得是近视或残疾,规定不可谓不严。

二、八旗武举的实施情况旗人武试晚于民人,主要原因是八旗子弟尚处于四处征战的阶段且军功入仕是传统,接受度更高。

随着各地情况逐渐稳定,八旗子弟的人口繁衍,武试也是选拔人才的一法。

旗人武试举行的缘由,在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圣祖阅试武举时,道:“视近科所取之人,武艺勇力渐不如前,此事所关甚大。

当扩考试之典,以备录用。

”,这里说明了两个事实,首先,武举技勇不如从前,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其次,需要扩大生源,这也为八旗子弟通过武闱进入仕途提供了可能。

八旗武乡会试正式举行是在康熙五十年辛卯科和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听雨从谈》也记载说:“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始开八旗汉军武进士科。

”,同时佐证了康熙五十一年始开八旗汉军武会试的这一事实。

时代巨变下的晚清武举制度变革

时代巨变下的晚清武举制度变革

时代巨变下的晚清武举制度变革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武举制度的冲击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大发展,军事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冷兵器时代”在西方彻底结束,大量新式高效的火器逐渐成为战争的主要武器,武举制度所设置的马箭、步箭等外场考试科目,皆为“冷兵器时代”的传承,在火器已成为军队主要装备的当时用武之地已十分狭小,再以弓、刀、石为标准选拔军事人才,已显得不合时宜,而这时的清政府却仍自恃八旗子弟优于骑射,足以守住国土,镇抚四夷,处于天朝大国的迷梦之中,殊不知,西方殖民者却凭着坚船炮利,趁机侵略。

1840年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而告终,战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极大震撼了妄自尊大、闭目塞听的清政府,一些有识之士和爱国分子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增强国家实力、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且开始对清朝康乾盛世以来清朝的军事力量做重新的评估。

著名思想家魏源在鸦片战争中看到了英国军队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提出了新的防御思想和改造中国军队装备的设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魏源对中国的军事力量重新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他认为,西方列强依靠的是船坚炮利,如果我们舍弃船械而空谈韬略,舍弃枪炮而专重弓马,那无论如何也很难战胜敌人。

魏源建议武科考试应该增设水师一科,然而魏源一介书生,其建议并没有被清政府很快接受,朝野上下对西方的先进技术仍然视而不见,甚至斥之为奇巧淫技,错过了强大自己的黄金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武举制的冲击19世纪50、60年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使京师沦陷园林被烧,清军遭到沉重打击。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解决内忧外患,被迫将财权、军权下放,这就使地方督抚特别是湘、淮军势力急剧膨胀,逐渐形成晚清督抚专权,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这些地方督抚大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逐渐意识到清朝军事实力的落后以及旧有的选拔人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战争的需要,他们开始思考清朝固有的军事制度,学习西方开展“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并且对原有的武科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考 证 lishikaozheng
我国清代的武举制度发展演变
□ 成都体育学院 姬瑞敏
摘 要 文章对我国清代武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史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四级考试内容和特点进 行了分析。
关键词 清代 武举制度 文举制度 武殿试
科举制度到我国唐代有了全面发展。在科举考试创设之初,实 等。并且规定,各地的绿营兵丁及武生可参加乡试,武举及新千总、
在考试结束以后要将相应的成绩和考卷等送往学政处备案,县府要 武举参加考试,必须要由地方官员将名单统一呈报到布政司进行审
将学生考试原卷存档备查。在雍正十一年,曾经对武举考试进行放 核,由布政司发给考生盘费入京考试。清朝武会试一般是由一名兵
宽,县、州、府对骑射考生考试试卷都进行上交,许多粗通文墨人员 部侍郎为知武举,四名御史作为监考,兵部满族和汉族提调各一人。
职官员的子弟也是必须要回到原籍参加考试。骑兵和步兵子弟不仅 策两篇,题目都是由各省巡抚出题,考生答卷完毕后,要将答卷送交
要回到原籍参加考试,而且还必须要有守备、营参将等人盖章同意 受官,然后由受官交给弥封官进行弥封起来。
才允许参加考试。在县试结束以后,就要将考生试卷送往州府,州府
3.武会试。清朝武会试一般是在武乡试第二年举行,而且各省
但是,尽管当时已有人改变了视商业为末业的观念,商人子弟 还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可以入官学读书,还可以通过与权贵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卷一五八《韦贯之传》[M].[2《]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M].[3《] 通 典》典一五《选举三·历代志下》[M].[4][唐]元结:《次山文集》卷七,四部丛刊 初编本[M].[5][唐]皮日休:《皮子文薮》卷八《内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6《] 宋史》卷二七七《许骧传》[M].[7]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M].[8][清]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五[M].中华书局,1957.[9][宋]罗大京《. 鹤 林玉露》乙编卷四《冯三元》[M].中华书局,1983.[10][宋]洪迈.夷坚甲志卷一 一《潘君龙异》[M].中华书局,1983.[11][宋]李鹿《. 师友谈记·客话胡翼之善教 大商之子》[M].中华书局,2002.[12《] 宋会要·选举》一四之一二[M].[13][宋]郑 樵《. 通志》卷二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4][宋]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15《] 长编》卷九八,乾兴元年四月壬寅[M].[16] 《宋会要·帝系》四之二三[M].[17][明]杨士奇《. 历代名臣奏议》卷七五[M].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9.[18《] 萍洲可谈》卷一.[19《] 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一》,第 8677 页.[20][宋]洪迈《. 夷坚支甲志》卷五《石叔献》[M].中华书局,1988.[21] 《萍洲可谈》卷一[M].[22《] 长编》卷一零九,天圣八年三月乙亥[M].[23《] 宋会 要·帝系》五之三五[M].[24][宋]晁补之[M]《. 鸡肋集》卷六二,四部丛刊初编 本.[25《] 中吴纪闻》卷六[M]《. 朱氏盛衰》.[26][宋]朱弁.曲洧纪闻(卷一零)《王 将明买官鬻爵有定价》[M].中华书局,2002.[27《] 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 [M].[28《] 宋会要·职官》五五之三九[M].[29《] 宋会要·职官》五五之三八[M]. [30][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M].中华书局,1988.[31《] 宋会 要·职官》五五之三九[M].
理绥先生在他的论文 《试论唐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限 其地位的提高是有限的,商人并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度》中说“:总括上述,我们看到唐代商贾阶层身后地位发生了若干 变化,但又有其限度,介于变化和变化不大之间。有量变而不是本质 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虽然有限,却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进一步 提高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历史条件。”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在唐宋商人 子弟入仕权方面更是如此。尽管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人名列五民 之末,但到了唐代,商人子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入仕的权利,而且也 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这些权利进入了仕途;而这项权利在宋代,与 唐代相比又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发展,宋时商人子弟入仕途径更为宽 泛,种类更加多样,因此为官者比比皆是,也正是这样,才会出现 “(宋代商人子弟为官)遍满天下,一州一县,无处无之”的局面,这不 能不说是商人地位提高的表现。
………………………………………………………………………………………………………………………………………………………
是市廛豪富巨商之子,果能不辱君命乎?”[30]2814 从上述材料来看,在 联姻以及通过捐纳等等手段以进入仕途,但从商人不惜花费巨资买
宋代,卖官鬻爵的状况始终是存在的。
官,在经营中甚至打出花钱买来的官号作为招牌等,又恰恰说明了
要本县所有教习所将武生、武举名单全部登记造册,如果考试有舞 参加考试都要自行呈报但是可以不必开送,如果没有及时回避,本
弊、滋事等行为的发生,教习所要受到一并处罚。此外,武童生在填 族考生中试了,官员要革职,考生成绩要作废。而且一旦考官确定以
写履历的时候,不仅不允许冒籍,而且身家必须十分清白,在外地任 后,就不允许在考场附近住,也不允许回家。内场考试要写论一篇、
隆年间,根据大臣建议,严格了外场台格,但是在内场考试中去掉了
参加武乡试人员,必须要有同省五个人以上同结对才能够进入
《四书》论考试内容,只要求参加考试人员疏通文理,在文策方面不 考场,考试也是分为内场考试和外场考试。第一场考试内容主要是
问工拙,经常出现文字谬误问题。例如,有的人将“一旦”写成了“亘” 马箭,也就是在马上射箭,箭靶是用席子卷着芦苇作为靶心,外面裹
令狐挺、狄青等文武全才。元代,蒙古族人为加强统治,废除了武科, 国家对于武举考试更加重视,在康熙十八年,康熙皇帝命汉军和八
一直到明代嘉靖二年才重新开科会试,武举制度才逐渐趋于完善。 旗兵应试武举,康熙三十三年又提出了要通过武举考试选拔那些射
清代沿用明代武举制度,虽然在考试内容和方法方面有所调整和改 箭、骑马技艺高超人才。在康熙三十六年,朝廷再次下诏进行武举考
74 兰台世界 2013·5 月下旬
“单好”和“双好”两个等次,内场考试首先从“双好”中进行挑选,只 年间,外场考试定在十月初七考试,但是大省可以从初五就举行技
有“双好”人数不够的时候,才在“单好”中选取人员。但是合格人员 勇和马步箭考试,内场考试在十月十三日举行,十月十五日考试策
往往有千余人,在此情况下,内场考试经常会出现冒名顶替现象。乾 论,考中人员都被称之为是武举人。
天、直隶都是在顺天府考试,其他各省的都在布政司考试,考中的人 取的时候,首先是在“好”字卷内选取文武通晓人员进行录取,只有
就被称之为武举人。对于殿试一甲进士可以授予都司、游击、参将、 在人数不够的情况下,才再从台式卷内选取。雍正年间,根据大臣建
副将等军衔,对于二甲、三甲进士可以授予营卫守备、授蓝翎侍卫 议,对于各个省乡试人员一律编“好”字号,而在“好”字号中又分为
只是在清朝刚刚实行武举制度的时候,武举考试和文举考试是同时 修改。清朝初年,对于武举外场考试的要求标准不高,也只是通过台
举行的,一般是在子午卯酉年举行乡试,在辰、戍、丑、未年举行会 式一格,在内场就凭文采取优。但是到了康熙五十二年,对于会试外
试,一般考试时间都在十月期间。在考试地点上也作了严格规定,奉 场考试的技勇、马射编“好”字人员,都要密送到内场。内场考官在录
实行了。在顺治初年,为了能够在政治上对地主阶级进行笼络,他们 参加武举考试,但是到雍正十二年又停止了此项规定;乾隆年间,一
在对各地农民军进行残酷镇压的同时,对汉族实行了十分严厉的屠 开始允许监生参加武举考试,但是到了 1740 年,朝廷停止了监生参
杀、剃发、圈地高压政策,造成各地人民纷纷反抗,顺治及满清其他 加武举考试以及文举武举互试制度。
字,或者“丕”字写成了“不一”二字。由此可见,当时那些参加武举考 着红布,在跑马道中共立着三个靶子,每个靶子之间相距约有三十
试的武生在文化水平方面有所偏差。嘉庆十二年,规定如果在内场 五步,考试人员要骑三次马连射九支箭,只有射中靶心两次以上的
的会试策论中默写百余字的《武经》没有出现错误的话就可以算是 才算是合格。第二场考试是步射,也就是在考场上竖立着两个五尺
行的是单一的文科科举考试制度,但到武则天时期进一步开设了武 门卫、千把总,通晓文义者也可以参加,但是一旦年龄超过六十岁的
科。在宋代,武举考试制度时兴时废,但总体上来看仍然是将武学和 就不允许再参加武举考试。后来,在康熙年间,三藩之乱及西北叛
武举制度进行了有机结合,以至于在武科考试制度选拔了一大批如 乱,战争仍然十分频繁,急需要通过武举考试选拔大批人才。因此,
合格了,内场考试形同虚设,专重技勇和骑射。
宽、七尺高的草人,考生站在八十步以外进行射箭,后来改为五十步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依仗洋枪洋炮接连入侵,清政府在与 以外。如果考生射九支箭,中靶三支才为合格。顺治十七年,曾经停
列强战争中屡遭惨败,一些维新大臣和洋务运动人士看到了形势变 止在武乡试中考技勇,但是在康熙十三年又予以恢复要求。在乾隆
就因此而混入场内考试,代笔和传递考卷答案等舞弊行为不断增 外场考试主考官四人,大学士都统会同兵部尚书、兵部侍郎、御史分
多。乾隆年间,允许可以取府试前二十名送往学政处进行选取,但是 闱监考,每闱另派有两名兵丁和十名巡管。内场考试设有正副考官
不久又取消此项规定。
两人,由詹事府、翰林院、六部都察院、内阁官员担任,考官四人,由
化,要求政府对原有的武举制度进行改革,废除射箭、骑马比赛,改 二十五年,马步射规定各自射六支箭,并增加马射地球一支箭。球实
试枪炮,但是没有获得批准。只是到了 1901 年,因为武举考试中的 用皮革制成,直径约为二尺,如斗状,放在马道边上的一个一尺多高
射箭、骑马已经和军事战争联系不多,才对武举考试进行彻底废除。 的土墩上,在射中以后球就直接落在墩下。马射弓箭越有三十斤,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