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说课讲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古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详细内容包括先秦两汉诗歌的起源与奠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变革与拓展,隋唐诗歌的黄金时代,宋元诗歌的转型与深化,以及明清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诗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各个时期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发展脉络。
教学重点:掌握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诗歌的代表作品及重要诗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助读物、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典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先秦两汉诗歌:介绍《诗经》、楚辞等,分析其艺术特色及影响。
(2)魏晋南北朝诗歌:讲解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诗人的创作特点。
(3)隋唐诗歌:分析初唐四杰、盛唐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领略黄金时代诗歌的魅力。
(4)宋元诗歌:解读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的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转型与深化。
(5)明清诗歌:探讨诗歌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发展,介绍重要诗人及流派。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指定诗歌的艺术特色,并进行课堂讨论。
4.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李白诗歌的创作特点及艺术价值。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先秦两汉:《诗经》、楚辞魏晋南北朝: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隋唐:初唐四杰、李白、杜甫宋元:苏轼、辛弃疾、陆游明清:传承与创新2. 各个时期诗歌特点及代表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古代诗歌,阐述其艺术特色及创作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课件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深入研究与传承
加强对古代诗歌的研究和传承, 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与融合
在传承的基础上,推动古代诗歌 的创新发展,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古代诗歌的主题与风 格
主题分类:山水、田园、边塞、送别等
山水诗
以自然风光为题材,表达诗人 对山水的热爱和赞美,如王之
涣的《登鹳雀楼》。
田园诗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表达诗人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边塞诗
以边疆战争为题材,表达诗人 对边疆将士的赞美和对战争的 反思,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
楚辞时代
总结词
楚辞时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次重大变革,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诗歌,突破了四言的 限制,形式更加自由。
详细描述
楚辞体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的重大变革。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作品,以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辞体 诗歌突破了四言的限制,形式更加自由,语言更加华丽,情感更加浓烈,是中国古代诗
02
古代诗歌的起源与演 变
诗经时代
总结词
诗经时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主要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 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那一时期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VS
详细描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包含了305首 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歌 主要反映了那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 系的激化,同时也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对 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诗经中的诗歌多以四 言为主,语言简练,内涵深远,是中国古 代诗歌的珍贵遗产。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得发展演变总体而言,清代得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就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得诗文词(一)诗(1)清初得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得民族压迫与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就是抒发家国之悲与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得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
特别就是吴伟业得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
其含义与锤嵘《诗品》得“滋味”说、司空图得“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
她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她所谓神韵,就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得特点。
(二)文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词至清代,经过元、明得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
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
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得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得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就是清代最著名得词人。
古代词的发展历程PPT课件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500首编成《花间集》 。 语言秾丽精致,内容大体以
闺情为主 ,用华丽的辞藻描写伤春悲秋的闺阁情怀,
格调不高。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
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
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
二、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 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 敦煌曲子词,有李白《菩萨蛮》《忆秦娥》,韦应物, 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 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晚唐五代词
1、花间派
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
二是注重词艺音律的精严,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 而力避豪迈,强调词的协律可歌,是知音识律者 的“乐化”词、“风情”词。
以周邦彦为祖,主要词人有姜夔、史达祖、吴文 英、王沂孙诸人。
宋词两大流派
一、婉约派 以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为代表。 内容侧重儿女风情和离愁别恨,结构深细缜密,
重视音律和谐、语言圆润。 二、豪放派 以苏轼、辛弃疾、张孝祥,张元干等人为代表。 词内容偏重于社会人生,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
柳永、张先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 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 力。内容上,把词的抒情取向转移到自我 独特的人生体验上来,表现自我的情感心 态、喜怒哀乐。
张先对慢词艺术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进 作用。常用题序,缘题赋词,写眼前景, 身边事。
清代诗词文发展脉络

清代散文与骈文
桐城派
1.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3.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4.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教案

1.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先秦:诗经、楚辞
-汉魏六朝:乐府诗、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唐诗:初唐四杰、盛唐诗人、中唐诗人、晚唐诗人
-宋诗:题材、风格、代表诗人
-元明清:传承与发展
2.诗歌鉴赏方法
-抓住关键词
-理解意象
-分析情感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分析《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适当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完整、有序。
2.讲解重点、难点时,适当放慢速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时间。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思考能力。
四、情景导入
2.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全唐诗》、《宋诗鉴赏》等书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创作,了解诗歌在当代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唐诗的繁荣、宋诗的新风特点。
详细补充和说明:
(4)宋诗的新风:解读宋诗的题材、风格特点,介绍苏轼、陆游等代表诗人。
(5)元明清诗歌的传承与发展:讲解元明清时期的诗人及代表作品。
3.实践情景引入:选取一首唐诗,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解读、赏析。
4.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
5.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首宋诗的艺术特色。
2.是否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繁荣

他一方面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 实扩大、充实言有物的内容;一方面对“神、 气、音节”等行文之道给予高度重视,大大 突破了言有序的范围。 二是提出了因声求气说,把“神气”与音节、 字句联系起来,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 使其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何为“因声求气”?
刘大櫆《论文偶记》
次,词家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第三, 清词自有新品貌,新气象。 康雍乾时期的词作染上了一层凄苦迷离 的色彩。嘉道以后,词风激切尔幽愤。 清人之词大多都有审美理论为指导,使 清词创作更具理性色彩。
文字狱下词的兴盛
清,异族多猜,迭兴文狱。才子学士,既
不以科举热中,复不敢言辞贾祸,敛形远 害,群遁于朴实艰僻之途,是以考据笺疏 至兹物大。词本倚声,较难驰骋,幽微要 眇,可托孤愤。国初诸贤致力于此者,盖 欲消磨豪迈,自忘天下,固不徒寄感兴亡 之际也。(《清十一家词选· 自序》中正书局
四、王士祯及神韵说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
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康熙 诗坛之主盟,标榜“神韵”说,获得 “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 之称。 他认为诗的妙处要象南宗大画家所说的 “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那 样,“略具笔墨”即可,以为闻此可得 诗家三昧。
2)翁方纲与肌理说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奚,直
隶大兴人。 所谓的肌理,包括以儒学经籍为基础的义理和 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要求以学问为作诗的根 底,以考证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文理统一, 思想和文辞谐和,做到外表空灵,内容质实。 结果客观上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 找诗材。后来的学人之诗和宋诗运动,都由翁 氏肌理说推动而来。
在艺术成就上,陈词以豪放为主,风格
《古诗词发展史》课件

早期的形式与风格
形式
古诗词早期的形式包括四言、五 言、七言等,这些形式讲究平仄 和韵律,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音 乐美。
风格
早期的古诗词风格质朴自然,多 以景生情,借景抒情,强调意境 的创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早期的代表作品与诗人
代表作品
《诗经》、《楚辞》等早期古诗词的 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那一时期 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唐宋时期的代表作品与诗人
唐诗代表作品
《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等;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宋词代表作品
《水调歌头》、《青玉案·元夕》、《雨霖铃》等;诗人:柳永、苏轼、辛弃疾等 。
03
元明清时期的古诗词演变
元曲的兴起与特点
元曲的兴起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它的兴起与当 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和民族融合有 关。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 ,元曲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文学形式 。
《古诗词发展史》ppt课件
目录
• 古诗词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唐宋时期的古诗词繁荣 • 元明清时期的古诗词演变 • 近现代古诗词的复兴与创新 • 古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01
古诗词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与背景
01
02
起源
背景
古诗词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古诗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 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明清诗词的特点
明清诗词在语言、意象、意境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这一时期的诗词更加注重文采和艺术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元明清时期的代表作品与诗人
元曲代表作品
《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总体而言,清代的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
(一)诗
(1)清初的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的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
特别是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
其含义与锤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
他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他所谓神韵,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二)文
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
动,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
词至清代,经过元、明的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
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
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的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
他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奈钟情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二、清代中期的诗文词
(一)诗
清中叶以后,一般文人屈服于朝廷的政治压力与文化专制政策,纷纷钻入故纸堆,形成盛极一时的考据学风(乾嘉汉学)。
影响到诗坛,就是各种诗说、诗派的蜂起:
(1)沈德潜“格调说”:主张诗歌“格高”、“调响”:他以儒家诗教为本,尊唐抑宋,主张诗歌创作“去淫滥以归于雅正”从而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他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
”因此诗歌“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诗歌创作要“一归于中正和平”。
(2)翁方纲“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
其“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两方面。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他主张以义理为本,
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从而使诗作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体。
(3)袁枚“性灵说”:所谓“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袁枚认为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性情以外本无诗”(《寄怀钱屿沙方伯予告归里》),即是说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诗人要“自把新诗写性情”。
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随园诗话》卷七),没有个性,也就丧失了真性情。
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
但是,这些流派,如沈德潜之“格调说”,翁方纲之“肌理说”远离现实,学古、尊古、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
唯郑燮(板桥)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能不被时风所染,较有特色。
(三)文
(1)清中叶出现了著名的,也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开创者是方苞,方苞而外,代表人物还有刘大魁、姚鼐(三人被世人称为桐城派三祖),主张“义法”(方苞:“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以“清真雅正”的风格为宗,但总体而言所作散文内容一般较为贫乏。
不过方苞《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都是名篇。
(2)另一个散文流派“阳湖派”,以恽(yùn)敬、张惠言为代表,但其实不过是“桐城派”的一个支流。
(3)在桐城派散文盛行之时,骈文也出现了复兴景象。
代表人物汪中。
他的骈文具有“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的特点。
代表作《哀盐船文》,有人(杭世骏序)评为“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矣”。
(三)词
清代中期,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起而纠浙派(创始人是朱彝尊,中期领袖为厉鄂。
有堆砌词藻、放纵淫逸、粗疏简陋而且空泛的缺点)之偏,论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与“深美宏约”之致,重视词的社会作用,对扭转词风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影响直达近代。
三、晚清(近代)的诗文
1、启蒙思想家的诗文
代表人物是龚自珍。
他是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并且是首开近代文学新风气的人物。
他的诗作富于政治敏感性,可谓独辟蹊径,代表作《己亥杂诗》(共315首诗作)较有影响。
其一二五首可谓时代强音,极具改造现实的力量: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材!
2、改良主义人物的诗文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主义运动代表人物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并推誉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新派诗歌为“诗界革
命”的一面旗帜。
梁启超自己的散文,导源于龚自珍,打破了一切传统古文的格局,务为平易畅达,风靡一时,号为“新文体”。
3、辛亥革命时期的诗文
南社诗人柳压子、陈去病、高旭、苏曼殊等人的作品洋溢着充沛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柳压子主张应将“国恨家仇”“发为文章”,而且要“惊天地而泣鬼神”。
“何时北伐陈师旅,拨尽阴霾见太阳。
” (《吊刘烈土炳生》)“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
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孤愤》)可谓世代最强音。
而秋瑾是当时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作激昂慷慨,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杞人忧》),“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感事》)。
“挤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邹容、陈天华的等相继写作了通俗化的古文和白话文。
4、其他诗文流派
近代,还先后出现过“宋诗运动”(或称宋诗派。
领袖人物为程恩泽,主要作家有出于程恩泽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
这个诗派的主要宗尚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陈衍《石遗室诗话》——即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和“同光体”(指“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的一派诗人。
代表作家有沈曾植、陈三立、陈衍等。
陈衍是这一派的理论家)诗派、“湘乡(散文)派”(桐城派余脉,曾国藩领导,但已是回光返照的末势)等,但这些诗文流派大致只是在形式技巧上或模拟,或翻新,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