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清代诗歌史的过渡与衔接

清代诗歌史的过渡与衔接清代诗歌史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从明朝诗歌的衰落中走出来的,并且在这个时期,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和新的尝试。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本着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新事物的接纳与创新,对诗歌创作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属于清代特有的诗歌风格。
清代诗歌史的过渡与衔接,是指清初的文人在向前发展的时候,承接了明朝遗留下来的传统与瑕疵,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逐步形成了清代的新诗风格。
这种风格是在明朝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而形成的,同时也兼收并留了唐宋诗歌的优秀作品,是一种完全独特的诗歌风格。
清代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初文人的传承和发扬。
在这个时期,清代文人对明朝前期的文学和诗歌特别是明朝晚期的废弛诗歌采取了一种反对的态度,而对于唐宋诗歌则是一种继承的态度。
在这个时期,文人注重写作技巧及标准,推崇格律诗。
此时,康熙、雍正两朝的著名诗人有傅杰、张祜、高启、熊本等。
他们奉行“典雅”之学,追求“诗不离典型”、“不偏不倚”、“形式上雕琢,意境淡泊”的诗歌理论,力求表现闲适自然的生活情趣。
第二阶段是“诗华派”及其反对者的兴起。
在一些文人的推动下,元章、康海、邵子平、刘繇等一批词人声援上海派的诗歌创作,组成“诗华派”,主张厚德载物,以情感为中心,追求自然与诗情相融合的创作手法,使诗歌艺术达到临摹、感应、升华三个层次。
此时,康熙、雍正时期的著名诗人有黄景仁、史青、屈大均、魏泰、邹应龙等。
这种“诗华派”被一些反对者所指责,声称其创作流于华美生硬,忽视形式结构和意象意境。
第三阶段是清代诗歌的新风暴的兴起。
在这个时期,由于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对于传统文学和诗歌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文学和诗歌也发展出了新的特点和风格。
同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一些文人开始反思传统思想体系的局限性,尝试将其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以创造新的文化形态。
在这个时期,著名的诗人有纪晓岚、王士祯、龚自珍、郑板桥等,他们推崇自由、现实主义和民族精神,以个人情感为主题,注重诗歌的感性和形象。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得发展演变总体而言,清代得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就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得诗文词(一)诗(1)清初得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得民族压迫与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就是抒发家国之悲与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得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
特别就是吴伟业得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
其含义与锤嵘《诗品》得“滋味”说、司空图得“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
她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她所谓神韵,就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得特点。
(二)文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词至清代,经过元、明得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
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
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得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得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就是清代最著名得词人。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词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的楚国。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先秦时期:词的前身,主要是民间歌谣和祭祀歌曲。
2. 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一种文学形式,出现了“词”的名称。
此时,词主要是用于歌唱,歌词内容主要是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情感。
3. 隋唐时期: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词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包括描写宫廷生活、自然风光、爱情亲情等。
4. 宋代:词的黄金时代,迎来了它的巅峰时期。
此时的词已经成为一种文学形式,作者众多,作品数量巨大。
歌词内容更加广泛,包括山水田园、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爱情亲情等。
5. 元代:词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为统治者对词的偏见。
但是,一些著名的词曲家仍然在创作词曲,如杨万里、辛弃疾等。
6. 明清时代:词的创作逐渐衰落,更多的是作为韵文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歌词内容也主要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情感为主。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歌词内容、音乐形态、文学形式等方面都经历了多次变革。
词从最初的民间歌谣发展而来,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演变,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代前中期诗文词理论

VS
详细描述
浙西词派以朱权、朱权、朱权等为代表, 他们主张词应当保持“清空醇雅”的审美 标准,强调词的“雅正”和“温柔敦厚” 的特质。该流派注重词的格律和音韵,提 倡以“正宗”的词学传统为依归,对清代 中期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阳羡词派
总结词
阳羡词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词派之一,以陈维崧为代表,以其豪放、雄奇的风格 著称。
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塞、送 别等题材,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歌形式的发展
清代前中期,诗歌形式逐渐规范化,平仄、韵律 等要求更加严格,促进了诗歌艺术的成熟。
02 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
神韵说
总结词
强调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详细描述
神韵说的代表人物是王士禛,他认为诗歌应该追求一种超脱世俗、清新脱俗的意境,强调诗歌的韵味和含蓄之美, 主张通过自然景物和情感抒发来表现诗歌的神韵。
性灵说
总结词
注重诗歌的情感和个性
详细描述
性灵说的代表人物是袁枚,他认为诗歌应该抒发个人情感和个性,强调诗歌的 个性和创新性,主张打破传统诗歌的束缚,追求自由、自然的表达。
肌理说
总结词
注重诗歌的文理和结构
详细描述
肌理说的代表人物是翁方纲,他认为诗歌应该注重文理和结构,强调诗歌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主张通 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评价其价值。
不足
在理论体系构建方面,这一时期的诗文词理 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有时过于注重个人经验和感悟,而忽视了
对诗歌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研究。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影响
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 仅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为后来的 诗歌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清代诗词文发展脉络

清代散文与骈文
桐城派
1.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3.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4.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

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时期,其中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千姿百态,其中包括了诗歌文化的繁荣和流行。
本文将重点阐述清代诗歌的发展和文化趋势。
一、清代诗歌的发展1.继承和创新清代的诗歌传承了唐宋以来的传统,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创新。
无论是文学思想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有比较大的改变。
清代诗歌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即继承唐宋诗风的诗歌形式;二是近体诗,即在传统诗歌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型诗歌。
2.诗歌风格和主题清代诗歌的风格和主题多样化,从五音到七言等不同形式。
在内容方面,清代的诗歌关注了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抒发了人们的感情、思想和生活状态。
如洪昇的《霜天晓角》表达了他对乡土生活的感怀之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则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祖国未来的深思。
二、文化趋势1.文化多元清代文化呈多元化的态势,不再像明代那样学术为主,而是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
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经济发展的体现,很好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复杂性。
2.西化潮流自十七世纪以来,欧洲的文化和思想开始进入中国。
清代文化中不缺乏吸收西方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思想家。
这些人除了学习外国知识,还对中国文化提出了质疑,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开放和改革。
3.士人文化清代是一个以士人文化为主的时代,士人文化包括了思想体系、礼仪、文学、娱乐和政治等方面。
士人文化的兴盛推动了文化知识的普及,也决定了社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和思想倾向。
三、结语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地方。
在政治和社会历史的背景下,清代社会和文化都经历了繁荣兴盛和变化多端的过程。
认识和学习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清代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的理解,而且可以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启示和借鉴。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清代的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清代的诗清代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个创作繁荣的朝代,虽然其影响不及唐诗、宋词之大,但名家辈出,成绩不小。
清代诗人有的偏向继承唐诗传统,有的偏向继承宋诗传统,也有不分唐宋凡历代诗歌都学习继承者,其中许多诗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清初诗歌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学者,他们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如龚自珍所说“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这三位学者也是名诗人。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字宁人,因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们习惯称他亭林先生。
他在明末曾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拒绝与清朝统治者合作,专事游历各地,进行学术研究。
下面这首五言古诗《精卫》表述了他的爱国之心: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前四句是向精卫鸟设问:天下不平事很多,你为什么要填海不止徒然自苦呢?接下的四句是诗人借精卫之口言志:说自己也是填海的精卫,并且死而无怨。
最后两句是借鹊、燕讽刺那些卖国求荣、卖身求荣的人,嘲笑他们忘却民族利益只去营造自己的安乐窝。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黎州,浙江余姚人。
他也曾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拒绝为满清做官,潜心著述,终成大家。
他的《卧病旬日未已,闲书所感》表明了明亡后他的痛苦心情: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愧在灯前。
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
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
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作者认为在明亡后的中国不好再生活下去了,为自己没能为国捐躯而感到惭愧。
梦中失声痛哭被儿子唤醒;为亡友招魂时有飞鸟落到祭筵上,想象那可能是友人的灵魂化成的。
许多死去的至交都可以入《忠节传》中,可是卖国投降的朋友也不少,给他们写绝交书都写不胜写(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之典)。
屈指算来自己经历过多次死去的危险,如今勉强活着又被病魔缠住,承受着精神和肉体双重的痛苦。
清代文学的新旧变革及其趋势

清代文学的新旧变革及其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
从古代到现代,文学的变革可谓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
在清代,文学也发生了新旧变革,展现出不同的趋势。
新旧变迁清代文学的新旧变迁主要体现在文学思想和文学形式两个方面。
文学思想新文学倡导以实事求是、写实主义和文化自觉为主要思想,主张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效益。
旧文学则是强调美学价值,以诗歌、骈文、文言小说等为主要形式,宣扬玄学思想和传统的君臣道德观念。
清代的新文学思想主要由《平民日报》等一些报刊时事评论形成,代表人物有郑观应、严复等。
他们主张文字要脚踏实地、接近实际,写要有“心中真话,笔下实境”,以反映生活为主题,宋明理学思想被他们重新注重和解释。
旧文学则是以“笔墨精神”为宗旨,以王阳明、朱熹的理学思想和格物致知为指南。
此外,这一时期的旧文学也比较追求艺术表现,注重形式,以此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文学形式新文学形式的出现主要在小说和散文方面。
小说出现许多以民间故事为蓝本的小说,如《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而散文在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过去的骈文转变为了讲述小品文,越来越接近于白话文。
旧文学形式仍以诗歌、骈文和曲艺为主。
尤其是诗歌,在清代也引起了很大的变革,形式从过去的律诗、词转变为了现代诗及白话诗。
趋势清代的新旧文学变迁中,可以看出文学思想和文学形式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但是,这两种趋势之间并非完全的界限,旧文学中也存在着一些新思想和新形式的元素。
因此,在清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旧交融的趋势的呈现。
在文学思想方面,新文学主张写实主义、文化自觉等思想,虽然与旧文学中的玄学思想和传统的君臣道德观念看上去有很大的背离,但在实践中也会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例如,在《红楼梦》中就有着对传统道德的颠覆和反思。
旧文学中的玄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中被重新解释和加以发展,同时,也参照新文学的发展,逐渐转向实践和思想的现代化。
在文学形式方面,新文学和旧文学也在紧密的互相影响和借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总体而言,清代的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
(一)诗
(1)清初的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的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
特别是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
其含义与锤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
他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他所谓神韵,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二)文
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
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
词至清代,经过元、明的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
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
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的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
他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奈钟情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
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二、清代中期的诗文词
(一)诗
清中叶以后,一般文人屈服于朝廷的政治压力与文化专制政策,纷纷钻入故纸堆,形成盛极一时的考据学风(乾嘉汉学)。
影响到诗坛,就是各种诗说、诗派的蜂起:
(1)沈德潜“格调说”:主张诗歌“格高”、“调响”:他以儒家诗教为本,尊唐抑宋,主张诗歌创作“去淫滥以归于雅正”从而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他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
”因此诗歌“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诗歌创作要“一归于中正和平”。
(2)翁方纲“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
其“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两方面。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他主张以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从而使诗作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体。
(3)袁枚“性灵说”:所谓“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袁枚认为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性情以外本无诗”(《寄怀钱屿沙方伯予告归里》),即是说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诗人要“自
把新诗写性情”。
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随园诗话》卷七),没有个性,也就丧失了真性情。
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
但是,这些流派,如沈德潜之“格调说”,翁方纲之“肌理说”远离现实,学古、尊古、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
唯郑燮(板桥)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能不被时风所染,较有特色。
(三)文
(1)清中叶出现了著名的,也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开创者是方苞,方苞而外,代表人物还有刘大魁、姚鼐(三人被世人称为桐城派三祖),主张“义法”(方苞:“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以“清真雅正”的风格为宗,但总体而言所作散文内容一般较为贫乏。
不过方苞《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都是名篇。
|
(2)另一个散文流派“阳湖派”,以恽(yùn)敬、张惠言为代表,但其实不过是“桐城派”的一个支流。
(3)在桐城派散文盛行之时,骈文也出现了复兴景象。
代表人物汪中。
他的骈文具有“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的特点。
代表作《哀盐船文》,有人(杭世骏序)评为“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矣”。
(三)词
清代中期,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起而纠浙派(创始人是朱彝尊,中期领袖为厉鄂。
有堆砌词藻、放纵淫逸、粗疏简陋而且空泛的缺点)之偏,论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与“深美宏约”之致,重视词的社会作用,对扭转词风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影响直达近代。
三、晚清(近代)的诗文
1、启蒙思想家的诗文
代表人物是龚自珍。
他是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并且是首开近代文学新风气的人物。
他的诗作富于政治敏感性,可谓独辟蹊径,代表作《己亥杂诗》(共315首诗作)较有影响。
其一二五首可谓时代强音,极具改造现实的力量: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2、改良主义人物的诗文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主义运动代表人物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并推誉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新派诗歌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梁启超自己的散文,导源于龚自珍,打破了一切传统古文的格局,务为平易畅达,风靡一时,号为“新文体”。
!
3、辛亥革命时期的诗文
南社诗人柳压子、陈去病、高旭、苏曼殊等人的作品洋溢着充沛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柳压子主张应将“国恨家仇”“发为文章”,而且要“惊天地而泣鬼神”。
“何时北伐陈师旅,拨尽阴霾见太阳。
” (《吊刘烈土炳生》)“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
乘时。
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孤愤》)可谓世代最强音。
而秋瑾是当时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作激昂慷慨,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杞人忧》),“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感事》)。
“挤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邹容、陈天华的等相继写作了通俗化的古文和白话文。
4、其他诗文流派
近代,还先后出现过“宋诗运动”(或称宋诗派。
领袖人物为程恩泽,主要作家有出于程恩泽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
这个诗派的主要宗尚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陈衍《石遗室诗话》——即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和“同光体”(指“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的一派诗人。
代表作家有沈曾植、陈三立、陈衍等。
陈衍是这一派的理论家)诗派、“湘乡(散文)派”(桐城派余脉,曾国藩领导,但已是回光返照的末势)等,但这些诗文流派大致只是在形式技巧上或模拟,或翻新,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