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

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

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

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

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

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

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

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由于他们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为支原体

20.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的必要条件(如酶类、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样的病毒感染称为顿挫感染。

21.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某些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这类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22.辅助病毒: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其他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病毒,则称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为辅助病毒。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23.类病毒(植物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 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24.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25.朊粒:是一种小的蛋白质感染颗粒,不包含核酸,缺乏单元结构。

26.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27.亚单位疫苗:利用微生物的某种表面结构成分(抗原)制成不含有核酸、能诱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用化学试剂裂解病毒,提取包膜或衣壳的蛋白质亚单位,除去核酸而制成)

28.流感病毒,全称流行性感冒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三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生化和生物学特征。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

29.肝炎病毒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型别,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

30.狂犬病病毒:是狂犬病的病原体,在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

3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

32.SARS,中文全称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我国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

原是除病毒直接作用外,可能还有免疫病理反应参与,免疫应答过于强烈可能导致严重机体反应。

33.皮肤癣菌: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主要真菌,侵犯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甲,引起体癣、股癣和手足癣、以手足癣最多见。

34.白假丝酵母菌: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体育考试名词解释培训讲学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时应遵循那些原则? 答:体育锻炼方法虽然简单易学,但要想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避免伤病事故,就必须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秩序渐进是指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运动量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 (2)全面发展原则。在体育锻炼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如果只单纯发展某一局部的生理机能,不仅提高生理机能的作用不明显,而且还会对和身体机能产生不利影响。 (3)区别对待原则。体育锻炼时,还要根据每个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条件、职业特点、锻炼基础等不同情况做到区别对待,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针对性。 (4)经常性原则。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效果才明显、持久,所以体育锻炼要经常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5)安全性原则。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得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就可能出现伤害事故。(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要进行自我监督的原则) 2、体育锻炼前后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答:每次参加体育锻炼前,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相应活动一下身体各部位,这叫准备活动。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又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准备活动是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活动状态,就是使人体的“后勤部”(血液循环、呼吸等器官)动员起来,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 在体育运动之后,要做好整理活动,特别是做放松动作和调整呼吸的动作(如深呼吸),能帮助补偿身体所欠的氧债,使呼吸和血液循环畅通,氧和养料供应充分,这样代谢产物消除也快,并有利于消除疲劳,使机体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3、说出侧向原地推铅球的技术动作要领,并画出一个铅球场地示意图。 答:1)握球:推球的手五指自然分开,将铅球放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根处,拇指和小指扶住球的两侧,手腕背屈。 2)持球:将球放在锁骨窝处,铅球紧贴颈部和下颌,肘关节抬起自然外展略低于肩,投掷手臂放松。3)预备姿势:握持好球后,侧对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比肩稍宽,左脚尖与右脚跟在同一条直线上,右脚与投掷方向成90-135°,左脚与投掷方向约成45°,身体向右倾斜,重心在右腿上,左臂微屈置于体前,低头、含胸目视右下方2m-3m处。 4)最后用力:铅球出手角度:38-42°,球离手时手腕要用力,并用手指拨球。与推球的同时,左腿用力向上蹬直,以增加铅球向前和向上的力量。球出手后,右腿迅速与左脚交换,左腿后举,降低身体重心,缓冲向前的力量,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4、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请举出5个学生最喜欢的发展灵敏素质的练习方法。 答:灵敏协调素质是只人体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迅速、正确、协调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是田径运动员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之一。 立卧撑测试、象限跳测试、十字变向跑、快速急停、迅速转体、改变方向的追逐、对信号做出反应 5、在弯道上起跑,你应站在什么位置上?如何克服弯道跑中的离心力? 答:在弯道上起跑,教师应站在扇点位置上。 为了克服弯道跑中的离心力,弯道跑时,整个身体向内倾斜,摆动腿前摆时,左膝稍向外展,以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膝稍向内扣,以脚掌内侧着地,同时,并加大右腿前摆的幅度。弯道跑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且前摆时稍向左前方,后摆时肘关节稍向外。以便利用重心,产生向心力,克服离心力。从弯道进入直道时,身体逐渐减小内倾程度,放松跑2~3步,然后全力跑完全程。 6、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3.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 4.稀有氨基酸(rare amino acid) 5.非蛋白质氨基酸(nonprotein amino acid) 6.构型(configuration)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 8.构象(conformation)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10.结构域(domain)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12.氢键(hydrogen bond)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 14.离子键(ionic bond) 15.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 16.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 17.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 18.盐析(salting out) 19.盐溶(salting in) 20.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21.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precipitation) 23.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24.层析(chromatography) 第二章核酸 1.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 2.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onds)3.不对称比率(dissymmetry ratio)4.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5.反密码子(anticodon) 6.顺反子(cistron) 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 8.退火(annealing) 9.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10.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11.噬菌体(phage) 12.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13.DNA 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 m) 14.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15.环化核苷酸(cyclic nucleotide) 第三章酶与辅酶 1.米氏常数(K m 值) 2.底物专一性(substrate specificity)3.辅基(prosthetic group) 4.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 5.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 6.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 7.激活剂(activator) 8.抑制剂(inhibitor inhibiton) 9.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10.同工酶(isozyme) 11.诱导酶(induced enzyme) 12.酶原(zymogen) 13.酶的比活力(enzymatic compare energy)14.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第四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1.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2.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4.磷氧比P/O(P/O) 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6.能荷(energy charg 第五章糖代谢 1.糖异生(glycogenolysis) 2.Q 酶(Q-enzyme) 3.乳酸循环(lactate cycle) 4.发酵(fermentation) 5.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6.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7.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8.肝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 9.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10.D-酶(D-enzyme) 11.糖核苷酸(sugar-nucleotide) 第六章脂类代谢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外科学-名词解释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等比例丢失,血清钠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正常.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代谢性酸中毒: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代谢性碱中毒:体内H+丢失或HCO3-增多,引起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是因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有害因素侵袭后出现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广泛缺氧、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为共同特点的病理过程,是一种危急的临床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既往被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或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急性肾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几小时或几日)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创伤、感染等危重症时,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a,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 连枷胸:当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胸壁内陷,呼气时软化胸壁外凸。胸壁软化区这种状态又称为连枷胸。 副癌综合征:是指与肺癌有关,但与肿瘤的压迫、转移以及肿瘤的治疗均无关系的一组内分泌、神经肌肉或代谢异常的综合征。 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失去了对胃排空的控制,导致胃排空过速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瘀滞,可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临床上病人表现为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称为门静脉高压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指累及周围血管的炎症性、阶段性、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好发于下肢血管。 骨筋膜室综合征: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即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腰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体育专业知识名词解释

1、体育: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体质:体质是个体的质量。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新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3、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4、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5、心理健康: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6、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态度的过程。 7、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8、运动技能:指在体育活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9、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运动训练和竞赛。 10、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体基础,关注学生学会自主练习和锻炼,养成习惯,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体育意识。 11、快乐体育:把身体锻炼建立在自身愿望、需要的基础上,注意体验运动中的内在乐趣。 12、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13、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4、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领域目标通过各个水平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5、运动处方:由指导医生或教练员给运动锻炼的人,按其年龄、性别、心肺或运动器官的功能、运动经历和健康状况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内容和运动量。 16、运动密度:是指一节课中,练习的时间与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17: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决定运动负荷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 18:体育教学常规:为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一系列常规和制度。 19:教学案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0.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21.运动负荷: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般学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的速度、密度、难度来表示,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2.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身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3、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即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24、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25、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的问题,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建立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体育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体育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它也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体育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如体育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功能。 26、体育教学设计过程的要素构成:体育教学主体对象、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评价构成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 27、设置教学目标的要求:深刻理解课程性质,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五个目标并重,充分体现身体练习为主的三维健康观;目标制订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和可操作性;学校设置教学目标时,应考虑主体发展目标。

生化名词解释总结

第二章氨基酸 1、构型(configuration)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构型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2、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3、旋光异构:两个异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理化性质,但因其异构现象而使偏振光的旋转方向不同的现象。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净电荷为零)的pH值。 第三章蛋白质的结构 1、肽(peptides)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2、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胺键。 3、肽平面:肽链主链上的肽键因具有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使连接在肽键上的6个原子共处的同一平面。 4、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5、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肽链中的主链借助氢键,有规则的卷曲折叠成沿一维方向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构象。 6、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螺旋、折叠、转角)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称为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折叠花式(folding motif)或折叠单位(folding unit) 7、结构域:在较大的球状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往往形成几个紧密的相对独立的球状实体,彼此分开,以松散的肽链相连,此球状实体就是结构域 8、蛋白质三级结构:指一条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者超二级结构甚至结构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依靠共价键的维系固定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成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9、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对蛋白质分子的二、三级结构而言,只涉及一条多肽链卷曲而成的蛋白质。在体内有许多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条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这种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为四级结构。由一条肽链形成的蛋白质没有四级结构。 10、蛋白质三维结构 11、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的原子X共价结合时,共用的电子对强烈地偏向X的一边,使氢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能再与另一个电负性高而半径较小的原子Y结合,形成的X—H┅Y 型的键。 12、疏水作用力:分子中存在非极性基团(例如烃基)时,和水分子(广义地说和任何极性分子或分子中的极性基团)间存在相互排斥的作用,这种排斥作用称为疏水力。 13、Sanger测序 14、Edman降解测序: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外科学必背名词解释

外科学必背名词解释 1.机体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2.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3.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随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4.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呈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5.低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低于3.5mmol/l 6.高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高于5.5mmol/l 7.呼吸性酸中毒:指肺泡通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存的二氧化碳,一致血液的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 8.呼吸性碱中毒: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存的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一致血的

而氧化碳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9.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映,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10.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循环血量减少性休克,各种因素造成全血或血液成分之一部分发生急速丧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起。 11.多器官功能不全:几种脏器同时或相继受损的情况。 12.感染性休克:败血症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由各种感染引起的休克 13.局部麻醉(部位麻醉、区域麻醉):指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响应区域痛觉丧失,运动障碍,而病人意识清楚。 14.全身麻醉:指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抑制,病人的意识和痛觉丧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动减弱。 15.复合麻醉:将几种麻醉药物和或几种麻醉方法配合使用。

16.基础麻醉:利用某些药物使病人进入类似睡眠(但非麻醉)的状态。 17.低温麻醉:有意降低病人的体温以提高组织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 18.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阻值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使黏膜产生麻醉现象。 19.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值组织中的神经末梢。 20.区域阻值:围绕手术区,在其四周及基地部注射局麻药,阻值通入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 21.神经阻值:是在神经干、从、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值其冲动传导,使其受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2.高敏反映:使用小量局麻药后即出现毒性反映症状。 23.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选择性的注入椎管内的某一腔隙,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发生可逆性阻值的麻醉方法。 24.腰麻: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阻值部分脊神经传导

体育教师考试名词解释

体育名词解释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

1美学专题(名词解释 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想象一般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上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2.丑2、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1.讽刺:讽刺是以夸张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所作的辛辣的嘲笑和非难。 2.艺术: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和最典型的呈现形态。 3.审美净化: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 和领悟,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 4.审美品味:审美品味就是对美的回味,即一种对美的整体意味和内蕴的审视、把玩与反思。1.审美注意: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可以引发美感发生的特质对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点燃。 2.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就是审美者对美的一次感性的经历。 3.审美评判:是指批评家从一个公认的审美标准对仳评对象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估,或做出褒贬判定。 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外科学考试重点(史上最全)名词解释,大题必备

外科学考试重点:问答名解填空 问答题:库欣反应(Cushing):当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血压升高(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颅内压增高三主症:头痛(最常见原因)、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重要客观体征之一)。颅内压增高的后果:脑血流量降低脑缺血甚至脑死亡脑移位和脑疝脑水肿库欣反应胃肠功能紊乱以及消化道出血神经源性水肿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脑疝分型:①小脑膜切迹疝又称颞叶疝。为颞叶的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推移至幕下;②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为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推向椎管内;③大脑镰下疝又称扣带回疝,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线形骨折按发生部位分为:颅前、中、后窝骨折。鉴别为:①前:有鼻出血、眶周广泛淤血斑(熊猫眼征)以及广泛球结膜下淤血斑等表现。可合并脑脊液鼻漏(CSF 经额窦或筛窦由鼻孔流出)、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②中:可合并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鼻出血或耳出血,可合并 III、IV、V、VI 脑神经损伤。③乳突部皮下淤血斑(Battle 征)、可合并第 IX-XII 脑神经损伤。成人凹陷性骨折多为粉碎性,婴幼儿可呈“乒乓球凹陷样骨折”:明显凹陷,连续性。造成闭合性脑损伤的机制:①接触力;②惯性力:来源于受伤瞬间头部的减速或加?僭硕鼓栽诼诩彼僖莆唬肼谙嘧病=芰Σ嗟哪运鹕顺莆寤魃耍黄涠圆嗾叱莆猿迳恕T⑿阅运鹕耍≒rimary brain injury)指暴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下丘脑损伤。脑震荡:①短暂的意识障碍②不超过半小时③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逆行性遗忘)④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肌张力降低、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⑤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CT 检查颅内无异常发现。颅内血肿分型:按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疝症状所需时间分 3 型:①72 小时以内为急性型②3 日以后到 3 周以内为亚急性型③超过 3 周为慢性型.脑硬膜外血肿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按来源和部位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最常见脑内血肿.体积压力反应:如原有的颅内压增高以超过临界点释放少量脑脊液即可使颅内压明显下降若颅内压增高处于代偿的范围之内临界点以下释放少量脑脊液仅仅引起微小的压力下降.硬脑膜外血肿临床表现与诊断:1.外伤史:颅盖部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颅骨 X 线摄片发现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2.意识障碍:有三种类型:⑴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时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称为”中间清醒期”⑵如果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则见不到中间清醒期可有意识好转期未及清醒却又加重也可表现为持续进行加重的意识障碍.⑶少数血肿是在无原发性脑损伤或脑挫裂伤甚为局限的情况下发生早期无意识障碍只在血肿引起脑疝时才出出意识障碍.3.瞳孔改变:患侧瞳孔可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后表现为瞳孔进行的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睑下垂以及对侧瞳孔亦随之扩大.4.锥体束征:早期出现一侧肢体肌力减退如无加重表现可能是脑挫裂伤的局灶体征如果是进行加重就考虑为血肿收起脑疝.5.生命体征:常为进行的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和体温升高.硬脑膜下血肿:急性:临床表现与诊断:病情一般多较重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表现.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其他征象也多在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