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轨道角动量光通信研究进展
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纠缠源的实验产生及其应用

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纠缠源的实验产生及其应用徐笑吟;刘胜帅;荆杰泰【期刊名称】《量子电子学报》【年(卷),期】2022(39)2【摘要】光既可以携带自旋角动量,也可以携带轨道角动量。
自1992年由Allen 等提出光学轨道角动量的基本概念以来,光学轨道角动量已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光学轨道角动量具有无限带宽以及不同模式相互正交等特点,这使得通过光学轨道角动量来传递信息变成一项十分有前景的技术。
在概述光学轨道角动量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在连续变量系统中利用四波混频过程制备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的纠缠源,包括13对复用的连续变量纠缠确定性产生、9组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的三组份纠缠的制备、基于66个光学轨道角动量模式的大规模量子网络的实现,以及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纠缠源的最新应用,包括利用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的连续变量纠缠实现9通道全光量子隐形传态以及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型量子密集编码。
【总页数】15页(P182-196)【关键词】量子光学;光学轨道角动量;四波混频;量子纠缠【作者】徐笑吟;刘胜帅;荆杰泰【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超强激光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山西大学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1.2【相关文献】1.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纠缠光子源实验制备的研究进展2.“80后”女科学家“纠缠”量子十六载——访“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纠缠源载荷主任设计师印娟3.基于非简并光学参量放大器产生光学频率梳纠缠态4.基于硅基波导光子轨道角动量的产生及复用5.基于光纤光栅和光学环形器的密集波分复用解复用器的实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具有可重构特征的轨道角动量天线技术研究进展

具有可重构特征的轨道角动量天线技术研究进展
吴杰;胡俊;张忠祥;沙威;黄志祥;吴先良
【期刊名称】《电子与信息学报》
【年(卷),期】2024(46)4
【摘要】轨道角动量(OAM)因其模式具有理论上无穷且正交互不干扰的特点,在扩展信道容量方面展现出良好的优势,为解决日趋紧张的频谱资源提供了一种新型设计自由度。
面对复杂多样的无线通信场景,设计具有可重构特征的OAM天线,是实现多模态复用、智能信息感知和人工智能天线的物理层基础。
该文首先结合可重构天线实现机理,给出了OAM可重构天线设计的方法及具备的特点;然后,系统性综述了具有可重构特征的OAM天线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设计具有可重构特征的OAM天线研究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13页(P1173-1185)
【作者】吴杰;胡俊;张忠祥;沙威;黄志祥;吴先良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大学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820
【相关文献】
1.具有轨道角动量的空间光孤子的研究进展
2.具有可重构特性的陷波超宽带天线设计与研究
3.可重构轨道角动量天线的研究进展
4.轨道角动量天线波束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5.基于电磁超表面的轨道角动量天线技术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现状

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现状
光轨道角动量(OAM)的研究现状取得了一些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使用时空编码的数字变表面开发了时变OAM光束。
他们使用现场编程门阵列(FPGA)来控制微波状态下超表面原子的反射向位。
通过利用超表面的灵活性和编程性,研究团队构建了不同模式的时变OAM光束,在每个时间层中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相位局限。
这不仅允许时变拓扑电荷,还允许OAM光束的包络波前结构在相位非线性时间依赖性方面出现高阶扭曲,这充当额外的自由度以允许更大的应用能力。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双探针映射方法,以动态映射时变OAM场,通常包括不同时刻的幅度和相位模式。
此外,他们还对测量的场图进行了针对模式分解的频谱分析,证明了生成的时变OAM浓度和包络波前结构中设计的高阶扭曲。
他们的创新方法结合了超表面的时空数字编码和双探头场映射技术,为生成和观察时变OAM以及其他时空激发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
所提出的时变OAM波束在动态粒子捕获、信息加密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轨道角动量技术在光通信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发展策略1引言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各类新业务不断涌现;特别是数据类业务的迅猛发展,通信网中的业务量以呈现级数增长的趋势。
随着5G 通信技术的演进,通信业务由传统的单一的话音业务已经转向了高速IP 数据业务为代表的宽带业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使数据流量呈爆炸式的增长,网络带宽被快速地消耗。
超大容量、低延时的通信网络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密集波分复用(DWDM )、多阶调制(如QPSK 、QAM 等)、相干接收以及各种纠错技术的广泛使用,单模光纤(SMF )的传输系统容量已经达到100Tbit/s ,越来越接近香农极限,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
为了寻求新型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人们提出了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 )技术。
本文介绍了OAM 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OAM 技术的优势,进而讨论了OAM 技术在光通信网络中如何实现大容量传输、动态组网,最后分析了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及面临的挑战。
2技术原理及研究现状角动量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物理量,可以分为自旋角动量(SAM )和轨道角动量(OAM )两部分。
光波作为电磁波的一种特例,在量子层面也具有这两种角动量。
而量子层面的这两种角动量也分别对应着两种宏观的物理现象。
自旋角动量对应光的偏振态,通信中利用两种线性偏振态之间的正交性实现了偏振复用(Polarization Division Multiplexing ,PDM ),可以在不调整码流速率的前提下实现系统传输频谱效率的倍增;而轨道角动量则对应光学漩涡,也称之为OAM 模式。
OAM 模式应用在光通信系统中可以大幅度地提升传输容量。
OAM 模式的位相围绕中心呈螺旋形分布,复函数的相位因子中含有与极坐标方位角成正比的一项:exp (i l θ),其中l 称作OAM 模式的拓扑荷(Topological Charge ),可以取任意非零整数值,每一个拓扑荷值对*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471128)资助轨道角动量技术在光通信网络中的应用研究*张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助理工程师张海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摘要:轨道角动量技术为高速光通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复用维度,实现大容量、高频谱利用率的光传输。
光子轨道角动量的应用与发展

【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众所周知,光是一种物质,它总是沿直线传播。
人类自古以来就研究光,而漩涡光束直到1992年才在荷兰莱顿大学被Allen等人发现。
科学家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漩涡光束中,光线不是直线传播,而是以螺旋线的形式,在一个空心的圆锥形光束中传播。
因此,这种光束看起来像一个漩涡或龙卷风,其中的光线可以向左或向右扭转。
光子可以携带轨道角动量,这一科学发现推动了多个学科新的发展,如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原子光学、微观力学、微流学、生物科学和天文学等,漩涡光束同时也被开拓并广泛应用于多个新的领域,如光通信、光学捕获、光学微操控、显微检查和量子信息处理等。
漩涡光束发现20年来,传统上一直用各种体光学元件,例如柱状透镜、某些特殊波片、全息片、空间光调制器等来产生这种光束,但在很小区域内需要大量漩涡光束的情况下,非常不方便,阻碍了大规模应用。
中山大学的蔡鑫伦教授、余思远教授等人发明了一种硅基的平面光波导光子轨道角动量发射器,可以在几个微米的尺寸下产生涡旋光束,打破了传统光学元件的局限性,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光子轨道角动量应用的发展历程光子以光速运动,并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
光子的动量可以分为线性动量和角动量,光子的线性动量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平行,当一束光入射到垂直传播方向的物体时,光对物体会产生一个压力,称为光压。
这个压力虽然非常小,但是非常有用,宏观上可以制作太阳帆,利用光压作为太空航行器源源不断的动力,微观上可以利用光压的梯度进行微粒的操控。
光子的角动量最先被熟知的是自旋角动量,它是光子的内禀角动量,关于自旋的确切物理含义比较复杂,可以简单地想象为是光子在绕自身旋转。
光子的自旋角动量只可能有两种取值+与-,其中是一个非常小的常数,称为约化普朗克常数。
在空间上,光子自旋角动量的这两种取值分别对应于右旋圆偏振与左旋圆偏振。
另外,光子还可以具有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Momentum, OAM)。
光子轨道角动量传输光纤技术

光子轨道角动量传输光纤技术戚卫;罗文勇;杜城;余志强;李尚远;伍淑坚【摘要】为解决信息量快速增长带来的传输容量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光子轨道角动量(OAM)传输的新型光纤,并对其研制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CVD)技术解决了高折射率环形纤芯结构光纤预制棒应力损伤难题,通过反复的工艺研究与验证,形成了环形纤芯光纤高稳态拉丝工艺技术,实现了该光纤的研制.该光纤具有环形结构,在实现±1、±2阶OAM信号传输的同时,光纤的传输损耗仍能保持较低的水平,可满足较长距离的OAM大容量信号传输需求.【期刊名称】《光通信研究》【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4页(P62-65)【关键词】大容量通信;轨道角动量传输;光纤【作者】戚卫;罗文勇;杜城;余志强;李尚远;伍淑坚【作者单位】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 430074;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 430074;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 430074;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 430074;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084;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818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容量的巨大需求与光通信系统容量的不匹配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
因此,各国研究人员极力开发新的通信技术,以解决信息技术发展将会面临的传输容量危机。
基于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模式的复用技术开发了新的应用维度,有潜力使光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基于光子OAM的通信方案最早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在2004年提出[1]。
其后,随着信息量增长的速度大幅超过现有光通信技术容量增长的速度,这一将空间维度作为光波维度资源大幅增加通信容量的方案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光纤是OAM光通信的基础材料之一,也由此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光轨道角动量

光轨道角动量光轨道角动量是指光学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光波传播过程中所带有的旋转运动。
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更为重要的是其在科技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对于光通信、光操控和光学器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光轨道角动量的发现源自于Maxwell方程组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光波除了传播的波前和波束外,还存在一种额外的自由度-光轨道角动量。
这一发现为光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而正是通过进一步研究光轨道角动量,科学家们揭示了光学的一些重要特性,并在光学器件和通信技术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光轨道角动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概念,它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光轨道角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光通信方式。
传统上,光通信中的信息传输主要依赖于光的强度和相位。
而通过利用光轨道角动量,我们可以将信息编码到光波的旋转运动中,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容量和稳定性。
其次,光轨道角动量在光操控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精确控制光波的光轨道角动量,可以实现对微观颗粒的操控。
这一技术不仅在生物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还可以用于纳米材料的加工和微纳器件的制造,对于推动微纳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为光学器件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利用光轨道角动量,科学家们可以设计出一系列新型的光学器件,如光学陷阱、偏转器和倍增器等,这些器件能够在纳米尺度下实现高效的光学操控,并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总而言之,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在光学领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光的新特性,更为光通信、光操控和光学器件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光轨道角动量,推动其在科技应用中的广泛应用。
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意义

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意义以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意义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光轨道角动量的相关内容。
光轨道角动量是指光子在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自旋和轨道角动量。
光子是光的最基本单位,它既可以作为粒子,也可以作为波动。
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光的本质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对于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光通信是一种高速、大容量的通信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
光轨道角动量可以用来增加光信号的传输容量,提高信息传输速率,进一步推动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对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受到折射极限的限制,分辨率有一定的限制。
而利用光轨道角动量可以实现超分辨率显微镜,克服了传统显微镜的分辨率限制,可以观察到更小的细节结构,对于生物医学研究和纳米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也对于光学陷阱和操控微粒具有重要意义。
光学陷阱是一种利用光的力对微粒进行操控的技术,可以实现对微粒的定位、操纵和旋转等操作。
光轨道角动量可以用来设计和优化光学陷阱,提高微粒的操控精度和效率,对于微纳技术和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还可以用于光学信息存储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光学信息存储是一种利用光的特性进行信息存储和读取的技术,光轨道角动量可以提高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速率,有助于实现更高效的光学信息存储系统。
量子计算是一种利用量子力学规律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方式,光轨道角动量可以用来构建量子比特,实现量子计算中的逻辑门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对于光通信技术、光学显微镜、光学陷阱、光学信息存储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光轨道角动量的特性和应用,可以推动光学科学和光学技术的发展,拓展光学应用的领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于光轨道角动量的研究,开创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应用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螺旋型的结构将对输入光进行方位角向的调制, 从而使输入光的相位发生改变,最终得到具有 OAM 的涡旋光. 除了具备图 2( a) 中光纤所具有的优点之 外,螺旋 PCF 中产生的 OAM 拓扑荷还随着光纤结构 参数( 如光纤长度、光纤孔径、孔间距、扭曲率等) 的变 化而发生改变,因而还具有产生 OAM 模式丰富的 优点.
位角相指数 p 和器件的结构参数 q( 图中锯齿的个 数) 有关,其关系表示为 l = p - q. 因此,改变参数 q; 或 者通过调节激光器的波长来激发不同的回音壁模式, 从而改变参数 p; 均可改变 OAM 的拓扑荷数. 由此可 见: 该涡旋光束发射器只需改变少量参数即可快速精 确调节拓扑荷和实现 OAM 模式的快速切换. 但是,由 前述拓扑荷表达式也可以发现,其调节拓扑荷的能力 还受限于激光器的可调谐范围.
振态和椭圆率的厄米高斯光束,并均耦合到居于中心
的环形光纤中,再通过模式叠加,在环形光纤中实现
了 OAM 光束的产生. 在耦合时,左右两侧微光纤中传 输的 x 方向振动的奇模式 HEol,d1d和上下部微光纤中传 输的 y 方向振动的偶模式 HEel,v1en 在耦合后组合生成 OAM 模式,也即 OAMl,1 = HEel,v1en + i* HEol,d1d . 由上述耦 合过程可知,该 OAM 光束产生方法对 4 个外部微光
几乎 同 时,德 国 的 G. K. L. Wong[29] 等 人 在 SCIENCE 杂志上报道了一种螺旋 PCF 模式转换器, 可以产生更多拓扑荷数的 OAM 模式. 如图 2 ( b) 所 示,当激光器向该 PCF 中输入线性偏振的超连续光
第1 期
侯 金,等: 轨道角动量光通信研究进展
69
属性,其拓扑荷理论上可取无穷个,并且具有不同拓 扑荷的 OAM 模式相互正交. 因此,可将 OAM 视为一 个新的自由度,与波长、偏振态等复用方式作为数据 信息载体,从而大大提高通信系统容量与频谱效率, 并丰富与增强光通信网络的功能[3,5,9-10,12,18-20]. 组建 OAM 光通信系统涉及到 OAM 光束的产生、OAM 的 复用与解复用和 OAM 信号的传输媒介等三大模块. 为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出发,简要综述了 OAM 光通信 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并探讨了该领域内未来可 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图 1 用于 OAM 光束产生的 2 种光纤耦合器 Fig. 1 Two kinds of fiber couplers designed for OAM modes generation
这类 OAM 光纤耦合器在光纤上实现了 OAM 光 束的产生,不仅突破了传统空间 OAM 光束产生装置 的复杂与庞大等缺陷,同时也有利于 OAM 光纤通信 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然而,这类 OAM 光纤耦合器存在 一个共同的缺点: 波导色散较大. 大的色散将使高阶 OAM 模对波长的变化很敏感,从而引起模式的不稳 定. 因此,目前难以产生纯度好的高阶 OAM 模式. 1. 2 光子晶体光纤转化法
OAM 是具有相位因子 exp( ilθ) 的涡旋光束特有 的物理属性,其中 l 表示拓扑荷,θ 表示方位角. 自 1992 年 Allen 等人在实验上证实了 OAM 存在后[14], 关于 OAM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光学扳手、光镊和量子 纠缠等领域[15-17]. 有关 OAM 光通信的研究,在 2011 年南加州大学的 Alan E. Willner 教授和华中科技大 学的王健教授共同发表的利用 OAM 复用实现 Tbit / s 光传 输 的 研 究 结 果 之 前[12],一 直 未 取 得 重 大 突 破[18]. OAM 是与光的波长、偏振态等类似的独立光
第 33 卷第 1 期 2014 年 3 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t. Sci. Edition)
Vol. 33 No. 1 Mar. 2014
轨道角动量光通信研究进展
侯 金,王林枝,杨春勇* ,陈少平
相继诞生,为发展适宜 OAM 光通信系统使用的 OAM
信号源做了有益的尝试.
1. 1 光纤耦合器转化法
自 2011 年开始,Alan E. Willner 教授研究组的
Yan Yan 等人先后设计了 2 种原理相似的光纤耦合 器来实现 OAM 光束的产生[25,28]. 首先,如图 1( a) 所
示,他们利用 4 个微光纤各自输入具有特定相位、偏
1 OAM 光束的产生
通常,光纤中传输的光是用厄米高斯光表示的, 而具有 OAM 的涡旋光束则常用拉盖尔高斯光表示. 式( 1) 表示了厄米高斯光束 A( r) 和拉盖尔高斯光束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基金项目
2013-12-03 * 杨春勇( 1975-) ,男,教授,研究方向: 光传感与光通信技术,E-mail: cyyang@ mail. scuec. edu. cn 侯 金( 1981-) ,男,博士,研究方向: 光通信与光器件,E-mail: houjin@ mail. scuec. edu. 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1147014)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3CFA052) ,智能无线通信湖北省 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IWC2012009)
随着宽带数据业务的普及和物联网以及云计算 等大数据业务的高速发展,光通信网络也面临着传输 容量不足和信道阻塞等诸多考验和挑战[1,2]. 利用光 轨道角动量( OAM) 的复用技术,能够提高通信信道 容量和频谱效率[3],可望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因而 对于 OAM 光通信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世界各 国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取得了迅猛的发展[3-13].
6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3 卷
U( r,θ) 的关系:
U( r,θ) = A( r) exp( ilθ) ,
( 1)
其中,r 表示距离高斯光束中心轴的径向距离,θ 表示
方位角,l 表示拓扑荷. 可见,只需要引入一个随方位
角变化的相位因子 exp( ilθ) ,就可以把普通厄米高斯 光束转化为 OAM 光束[9]. 根据这一原理,产生 OAM 光束的传统方法主要有 4 种: 计算机全息法[21]、透镜 转换法[22]、螺旋相位板法[23]和液晶空间光调制器转 化法[24]. 然而这些方法产生的 OAM 光束,一方面在
纤的输入光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做特别的预处理. 因
此,需要额外的辅助光器件,最终造成系统功能的实
现非常复杂,不便于推广应用.
随后,他们又设计了图 1( b) 所示的改进型 OAM
模式耦合器. 该设计将前述耦合器的 为方形的光纤,
并将该新光纤置于环形光纤内部. 当方形微光纤核中 输入圆偏振模 HE1c,1 = HE1x,1 ± i* HE1y,1 时,最终耦合到 环形光 纤 中 生 成 的 模 式 为 EHOl,A1M. 这 时 有 EHOl,A1M = Erexp( ± ilφ) + Eφexp( ± ilφ) ,,其中,Er、Eφ 分别表 示径向和方位角向的电场,而 l 与波长有关. 在实验
中,测得该耦合器生成了拓扑荷数高至 9 的 OAM 模
式; 并且通过改变方形光纤中 4 个圆角的曲率半径,
其模式纯度可以调节至 96. 4% 以上. 这种改进型的
OAM 光纤耦合器,在结构上只需要一个输入光纤,减 小了加工复杂度; 并且只要求输入一束圆偏振光就可 以产生 OAM 模式,降低了对输入光束相位和偏振等 方面的要求.
Progress in Optical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Communications
Hou Jin,Wang Linzhi,Yang Chunyong,Chen Shaoping
(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Optical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 OAM) multiplexing is believed to have great advantages and prosperous future for enhancing channel capacity and spectral efficiency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this paper,from the views of OAM beams generation,OAM multiplexing / demultiplexing and OAM transmission media,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OAM communications has been briefly reviewed. An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near future are also prospected. Keywords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ptical communications; 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