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玩味,领略古诗语言美-2019年文档
挖掘古诗词魅力体验古诗词乐趣

挖掘古诗词魅力体验古诗词乐趣《挖掘古诗词魅力体验古诗词乐趣》在岁月的长河中,古诗词宛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生活,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
挖掘古诗词的魅力,体验其中的乐趣,是一次美妙而富有意义的探索之旅。
古诗词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优美的语言上。
那一个个精妙的字眼,如音符般跳跃在纸上,奏响着动人的旋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简单单的十个字,便勾勒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疆风光图。
“直”字写出了孤烟的挺拔坚毅,“圆”字描绘出落日的温暖柔和,两个字将大漠的空旷与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色彩鲜明,动静结合,黄鹂的欢快鸣叫与白鹭的优雅飞翔仿佛就在眼前。
古诗词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往往能够用最精炼的表达传递出最丰富的内涵。
古诗词的魅力还在于其蕴含的深刻情感。
诗人将喜怒哀乐、离愁别绪、思乡之情、爱国之志等种种情感融入到诗词之中,让我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同身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用最朴素的语言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家的统一,其爱国之情令人动容;“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对爱情的无奈与不舍让人感慨万千。
这些情感真挚而强烈,跨越时空,依然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
再者,古诗词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生活画卷。
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们能感受到陶渊明的闲适与淡泊;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里,我们能体会到农民劳作的艰辛;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我们能领略到春节时的热闹与欢乐。
古诗词犹如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人的生活点滴,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那么,如何挖掘古诗词的魅力,体验其中的乐趣呢?诵读是第一步。
通过大声朗读古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其韵律之美。
平仄相间、押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如音乐般动听。
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让自己沉浸其中,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挖掘古诗词的魅力,体验古诗词的乐趣-文档

挖掘古诗词的魅力,体验古诗词的乐趣古诗词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
学习古诗词,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目的。
、解诗题,知诗人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渗透到最典型最精约的形象中。
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
如《山居秋暝》诗题中“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日黄昏之景。
《望岳》标题中的“岳”指的是东岳泰山。
诗歌扣住“望”字,主要写诗人远望泰山的所见所思。
孟轲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意思是说,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思想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以读激趣,重视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古诗词的学习同样至关重要。
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诗,感受古诗词中的和谐美、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从中体验到读诗的乐趣,自然就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欲望。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自身要有信心和耐心,且要借助多种诵读方式。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帮助学生扩大诵读面,加大诵读量。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表明积累对学习古诗词非常重要。
学生不仅要积累初中义务教科书本上的古诗词,更要漫步古诗文化艺苑,尽情饱览奇珍异品。
积累的途径很多,但声情并茂的诵读是基本环节。
在积累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诵读的节奏、韵律,尤其是学生要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碰撞。
咬文嚼字,吟诵中玩味诗词之美

咬文嚼字,吟诵中玩味诗词之美作者:刘茜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9年第11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李白的《静夜思》,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再熟悉不过,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定都会背诵,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他们还可以清楚地告诉教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但是,现如今学生朗读的方式真的是古人读诗的方式吗?李白的这首诗真的是如此浅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出现并大力推广的,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朗诵模式自然也是新时代的产物。
因此,古人肯定不会用普通话。
那古人是如何说话呢?平、上、去、入,是谓四声。
平声,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入声,特殊的音(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归到四声之中)。
上声去声入声合起来又被称为仄声,仄,也就是不平的意思,所以,古代汉语其实就两类读音:平声和仄声。
平声字,中正平和,因此,读起来绵缓悠长,如:“花~~”“芽~~”只要你的气息够长,就可以想读多长读多长,都不会改变这个字的发音。
仄声字则不同,比如“起”,你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它的调号,读完这个三声的发音,如果你继续延长声音,听起来就会变成二声的“其”之类的其他字,如果你读音读得短,没有完整的发音,那么听起来就会变成“气”之类的四声的字了。
因此,上声字只能读“一拍”,同理,去声字也是如此。
入声字则是古汉语中最为特殊的一类字了,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各地区语言体系当中也非常少见,而南方的语言体系当中大部分地区都将入声字保留得非常完好。
入声字听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短促有力,如果仄声字是读一拍的话,那么入声字就只读半拍,比如“入”“发”“国”等都是入声字。
那么这样就非常有意思了,平声字可以无限延长,上声、去声读一拍,入声字读半拍,再加上每一个汉字本身就是有调号的,这样组成的一句诗,读音有长有短,音调有高有低,那自然节奏有快有慢,这本身就是有旋律的曲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中学语文论文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赵维菊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
它言简意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
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
本文从赏析“诗眼”(词眼)人手,反复咀嚼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一字千斤”的凝练美;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的画面美;挖掘诗的深层内涵,感悟诗营造的美好意境,从而更深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体会诗的深意。
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
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挖掘古诗词魅力 体验古诗词乐趣

挖掘古诗词魅力体验古诗词乐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古诗词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意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在互联网信息的时代,古诗词的影响力依然不减,不少人深受其熏陶,被其神韵所吸引。
本文将从挖掘古诗词的魅力和体验古诗词的乐趣两个方面,为大家呈现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一、挖掘古诗词的魅力1、描绘美丽语言古诗词的语言是美丽的,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感性情感等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一段词句不仅描绘了花落星零的美景,更以宝马、雕车等奢华的物品,流露出多元的价格,让人想入非非,沉醉其中。
2、艺术表现形式古诗词以艺术形式表现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用现代词可以表达的,古诗词通常可以娓娓道来,深刻入骨。
就连最平淡的日常生活,也能化为婉约、清秀、动人的文化形式。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词:“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篇诗词描绘的是荒漠中旷达雄奇的场景和厚重深远的人文精神,悬浮的未来静静地呈现在眼前。
这些优美的句子,在直观凸显了自然景观之美的同时,也隐含了作者抒发情感和思索人生的深层含义。
二、体验古诗词的乐趣1、品味古诗词的美好古诗词除了语言的美好,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内涵,可以使人更好的品味其美好。
读古诗词需要功夫,需要多读、多品味、多欣赏,才能逐渐领悟到其中的韵味。
古诗词唯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寓意深远,让人流连忘返。
这种感受,既可以把人带入不同的时空,享受古人的审美和文化,也可以让人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2、探索古诗词的丰富情感古诗词不仅仅是透过悠扬诗调,描绘山水风景,也是透过丰富的情感,描绘生活中的情感感受。
每首古诗词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种类的情感。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兴来每独往,背日荷锄仄。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沉的思绪。
通过赏析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与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音韵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在语言的编织上非常注重音韵的美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房屋连鳌凤,户庭含皓月”以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韵味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诗词的音韵美。
这种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诗句的读韵上,还延伸到了整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之中。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引发情感的共鸣。
举例来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平仄押韵和音律协调,将景色描绘得更为瑰丽,引发读者对壮丽山河的向往之情。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深入描绘景色、性情、人物或历史情境,古人将自然界和人类的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丰富而深刻的意境。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打破了人们对春天清晨宁静的传统印象,将春天的醒来描绘成一系列喧嚣的画面。
这种采用反差描绘的方式,使诗词更加丰富多样。
古代诗词的意境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寄寓哲理和感悟。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和狩猎场景的描绘,表达饱含哲理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意境美使得诗词不仅是一种形式优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抒发。
三、语言美古代诗词的语言美是其精华所在。
通过对形象的精准描绘和对情感的微妙表达,古人能够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世事一场大梦几回寒暑”、“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子,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表达,道出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的真理,引人深思。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既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古诗之美,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精致的艺术表达,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古诗可能显得有些古板和难以入手,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成为了当前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就需要让他们对古诗产生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奥妙之处,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古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古诗的创作背景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并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古诗来感受其中的美,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古诗的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并从中体味到古诗的美。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就需要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古诗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它具有一定的韵律和音律,而这些韵律和音律往往是表达诗意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朗读古诗时,不能简单地将古诗当作散文一般的朗读,而应该根据古诗的具体特点,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训练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让他们能够在朗读中展现古诗的韵律美、音韵美,从而更好地体味古诗的美。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就需要让他们了解古诗的内在情感和意蕴。
古诗往往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古人的生活境况和生活感受。
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朗读古诗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古诗背后的含义和内在情感,从而更好地体味古诗的美。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古诗的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在含义和情感表达,让他们在朗读中能够感同身受,体味到古诗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丰富内涵。
挖掘古诗词魅力 体验古诗词乐趣

挖掘古诗词魅力体验古诗词乐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欣赏、学习和体验古诗词,不仅能够领略其独特的魅力,还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情感和审美意境。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挖掘古诗词魅力的方法,以及体验古诗词乐趣的途径。
一、欣赏古诗词的魅力1.语言之美:古诗词以其简练、优美的语言,独特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
其语言之美常常令人陶醉,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春风得意马蹄疾”等,常常成为人们引用和传颂的经典语句。
2.意境之美:古诗词通过精练的文字和生动的形象,创造出深邃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能够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抒发情感的表达和抒发社会思想的宣传,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3.文化之美: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体验古诗词乐趣的途径1.阅读古诗词: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进行阅读,了解它们的背景、作者及表达的主题,同时欣赏其中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可以从课本、诗集或网络等渠道寻找合适的古诗词进行阅读。
2.背诵古诗词:通过背诵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精练的古诗词进行背诵,比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3.赏析古诗词音乐: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古诗词的艺术魅力,还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更加深入地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可以找一些以古诗词为歌词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如陈淑桦的《花好月圆夜》、谭咏麟的《雪花飘飘》等。
4.参与古诗词活动:可以参加一些古诗词的演讲、朗诵或赛事活动,与其他爱好者交流、学习和分享,进一步深入了解古诗词的魅力。
还可以自己创作古诗词,通过写作的方式体验其中的乐趣。
挖掘古诗词的魅力和体验古诗词的乐趣,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学习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玩味,领略古诗语言美古诗是古老的文学体裁。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都是语言艺术精品,它们音韵和谐,读起来赏心悦耳,如听乐曲;用字精确凝练,品起来意味无穷,如饮甘泉。
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反复玩味,既能加深对古诗内容、情感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这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欣赏和运用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启发想象,领略语言的画面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中有画”是作诗的最高境界。
小学教材中就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它们或是旖旎的自然风光画面,如《小池》《绝句》《望庐山瀑布》《鹿柴》《山行》等;或是趣味盎然的生活画面,如《所见》《小儿垂钓》《赠汪伦》《寻隐者不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
由于句数、字数限制,诗人既不可能像画家那样极尽所能运用线条、色彩对形象绘形摹状,也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对形象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只能对形象进行概括的勾勒。
这样的画面自然只能是浓缩的、模糊的。
因此,古诗教学首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模糊点,也就是古诗的艺术空白处,通过想象,将它们补充成具体、清晰的形象,形成绘形绘色、形神兼备的图画。
一般来说,古诗的形象空白点,就是那些实词的运用之处,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之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这些实词,以它们为中心,引导学生多向联想,发散想象,使形象血肉丰满。
《寻隐者不遇》描写的就是一幅生活场景。
古诗仅二十字(包括诗题也只有二十五字),就运用了六个名词―――隐者、松、童子、师、山、云,三个动词―――寻、问、言,一个形容词―――深。
教学中,就可抓住这些实词,以人物形象为焦点,引导学生想象:隐者为何样?为何而隐?怎样以采药为乐?寻者为何人?是何状?为何而寻?怎样寻?怎样问?心情有何变化?童子为何貌?怎样答?山到底怎样奇?云到底怎样深?通过想象,学生的脑海中定会产生一幅有声有色的生活图景。
尽管他们想象的画面细节不可能完全一样,但画面的大致内容应该是一致的: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森林葱郁,古木参天,寻者攀山越岭,终于来到挺拔的松树下,遇上了稚气未脱的童子,彬彬有礼地询问隐者的去处,聪明机灵的童子有趣的回答,使诗人的表情由忧转喜再转惘。
通过想象,学生对人物也定会有更深的认识:隐者,满腹经纶,不随波逐流;寻者,虔诚有礼,为利不争;童子,稚气未脱,机灵可爱。
二、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诗是流动的音乐。
”除极少数律诗外,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均为绝句,其中又以唐朝的居多。
唐朝绝句大多诉诸管弦,其它绝句即使不配乐,但读起来也同样铿锵悦耳、琅琅上口,呈现一种顺畅的音乐美。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古诗讲究节奏的和谐、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与对仗的工整。
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这种音韵美。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古诗的音韵知识和技巧。
诗歌的抑扬顿挫主要来自于诗的节奏、停顿。
一般来说,轻松喜悦的心情往往表现为明快简短的节奏,悲哀幽怨的心情往往表现为舒缓悠远的节奏。
五言诗一般一句三个音步,七言诗一般一句四个音步,每个音步由一至两个音节组成。
朗读时,每个音步的末尾可适当拖腔。
平仄的讲究也是抑扬顿挫的一个原因所在。
句中平仄相间,句间平仄相对或相粘。
朗读时一定要读准声调,尽量遵循“平长仄短”的基本原则。
古诗的琅琅上口,主要因押韵而成。
教材中的古诗多为近体诗,不仅双句押韵、一韵到底,而且首句也大多入韵。
朗读时,对于韵脚不能一味重读,以免混淆逻辑重音与意义重音,但也可适当拉长,放响亮些。
第二,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声音形式里悟出意蕴。
声音虽然只是语言的形式,但高妙的作家、诗人常常会在声音形式里寄寓耐人寻味的意蕴。
杜甫就是杰出的一个。
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三四句里,他极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字与象声词。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
“恰恰”为象声词,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使语言形象生动。
这两句除“莺”“舞”二字外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给人一种喁喁自语的感觉,维妙维肖地写出了看花人为美景所陶醉不已、惊喜不已的感受。
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而柳宗元在《江雪》中押的全是仄声韵(韵脚是““绝”“灭”“雪”),更好地流露了诗人政治上失败后郁闷难抒的心情。
这些深刻的意蕴,小学生们不一定能真切地领悟,但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总是会有的。
而朦朦胧胧的感觉正是审美的开端。
三、披文玩味,体验语言的含蓄美诗歌讲究意境,“情”是意境的灵魂。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情在言外,旨在冥中”。
诗人的感情常常隐藏在对景物、人物、事件的描写之中。
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披文”,抓住这些藏情的词语、诗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玩味,体会语言的含蕴。
如《宿建德江》一诗前两句叙事,交代诗人宿建德江的?r 间、地点及心境。
后两句写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写的是夜空寥廓、树影婆娑、月色明净、江水清清的自然之美。
然而,这自然之美里隐藏着诗人的千愁万绪。
教学时,就可紧紧扣住含情的“近”字引导学生讨论:“近”可组成哪些词语?在这里取哪一种意思最好?为什么?学生“愤悱”之时,教师予以点拨:日暮时刻,百鸟归巢,牛羊归栏,主人回家。
此情此景自会触动独处孤舟、客居他乡的游子孟浩然心底之情丝:家在何处?谁与吾亲?然而在这苍茫、广袤的宇宙中,唯有一轮孤月与诗人相伴。
明月虽给诗人带来了一丝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诗人的旧忧新愁: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这里表面上写月与人“亲”,实则衬托诗人的忧愁与孤寂。
又如教《早发白帝城》时,就可抓住第四句的“轻”字进行玩味:“轻”的反义词是什么?同是一只船,为什么去时“重”,归时“轻”呢?从而引导学生领悟“轻”字中深深的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是在流放夜郎途中,所以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如今顺流而下,是在遇赦途中,所以不仅行船轻如无物,而且心情更是轻如飞燕。
这一个“轻”字既是写景,也是抒情,确切地再现了李白途中遇赦后的轻松喜悦之情。
四、推敲比较,体会语言的精练美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既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行动。
古代诗词经过千锤百炼,可谓字字珠玑,不少语句达到了独步千古的境界。
这样精美的语言便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推敲比较,真正领悟到语言的精确、凝练。
如教《暮江吟》时,就可抓住“铺”字,让学生将它与“映”“照”“射”进行比较、对照,领悟“铺”字之妙:“铺”指把东西展开摆平,夕阳“铺”水中,一则形象地描摹了光照角度几乎与江面相重之形,二则使人自然联想到柔软波动的棉被,体现夕阳的柔缓。
一个“铺”化无形为有形,变静止为生动,恰当地体现了诗人那种恬静、怡然自乐的心境。
又如,教《望天门山》就可扣住“出”字引导学生细细推敲:山本静止,诗人在此为何不说“两岸青山相对立”呢?通过联想比较、反复揣摩,学生定会明白:此处的“出”与下句的“来”属对应关系,在壮阔浩荡的长江之上,诗人独驾小舟,顺流而下,突然远处夹江而峙的天门山扑入眼帘,且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好似热情好客的主人张开双臂欢迎远方的游客。
一个“出”字化静为动,赋予青山生机与灵性,巧妙地写出了诗人初见天门山流露出的惊喜之情。
五、迁移运用,领悟语言的形式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是古诗常用的表达形式。
教学古诗,除通过朗诵、披文领悟诗中画面美、音乐美、情感美、凝练美外,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应初步认识诗歌的表现手法,初步体会以乐景写乐情、乐景衬哀情、哀景写哀情、哀景衬乐情的表达妙处。
在此基础上,还可灵活设计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迁移表达方法。
如杜甫的《绝句》就是一首很妙的写景诗。
诗人选取黄鹂、白鹭、青天、西岭、积雪、小溪、船只多种景物,从声、色、动、静、远、近、点、线、面多方面为读者描绘一幅春和景明的景象。
眼前,柳叶新发,一片翠绿,树上黄鹂欢快歌唱。
仰视,天空万里无云,青苍一片。
一行白鹭展翅翱翔,愈飞愈远。
远眺岷山,春日来临,山高气寒,积雪未消,如银装素裹。
近观门前小溪,溪面开阔,船只整齐,欲驶远方。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
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避往梓州。
763年,安史之乱平定。
764年,严武重掌成都。
杜甫得知消息,也返回友人曾资助建起的成都草堂。
望着这莺歌鹭舞、柳翠花红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
诗中明丽的色彩、欢快的鸟鸣、开阔的意境,正是诗人那种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
教学本诗时,就可在理解诗意、领悟诗情、认识以乐景写乐情的表达形式后,就可引导学生想象、描写:春和景明的杜甫草堂周围,除了翠柳,还会有哪些自然景观?春花、春草会怎样?除了“黄鹂”“白鹭”外,杜甫还看到了哪些动态景致?描写的形式既可是口头描述,也可是书面表达,只要流露欣喜之情就可。
六、联系阅读,欣赏语言的风格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涉及43位作家,他们各有各的风格,李白的雄奇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浅显,王维的含蓄生动,杜甫的富于变化,杜牧的爽朗明快,陆游的雄浑奔放,杨万里的清新活泼……教学中,如能将同一作家的作品集中阅读,对不同作家的相?P作品进行比较,学生定会对诗人有更多的认识,定会从中吸收更多的营养。
在小学所选的古诗里,李白的诗作最多,有《古朗月行》《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在这些诗歌里,他善用比喻、夸张,无一不体现出他那雄奇飘逸的风格、创作上的浪漫主义色彩。
又如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抒爱国之情,但风格迥异,前者悲壮苍凉,后者激情奔放。
教学中,一定要紧扣诗中的诗眼(前者为“悲”,后者为“喜”),从字字句句中体会到陆游那种因祖国破碎自己愿望未能实现的悲凉心情、杜甫那种因失地复归祖国重新统一的无比喜悦之情。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紧紧扣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玩味与诵读,古诗这颗古老的明珠依旧会焕发出熠熠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