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建筑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博物馆设计说明范文

博物馆设计说明范文

博物馆设计说明范文博物馆设计说明。

一、设计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品。

因此,本次博物馆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打造一个集展示、教育、研究和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以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设计理念。

1. 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本次设计将以传统文化为主线,融入现代元素,通过展示和教育的方式,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激发创新意识,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2. 强调互动性和体验性。

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陈列展览场所,而是一个充满互动和体验的场所。

设计中将增加互动展示和体验项目,让观众参与其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突出教育和研究功能。

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场所,设计中将增加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空间,为广大学生和学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平台。

4. 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中将注重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确保博物馆的长期稳定运行。

三、设计内容。

1. 展示区域。

博物馆的展示区域将分为传统文化展示区和现代艺术展示区。

传统文化展示区将集中展示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陶瓷、工艺等艺术品,通过多媒体和互动设备,让观众全方位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代艺术展示区将展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突出创新和多样性。

2. 教育区域。

教育区域将设立多功能教室和互动体验区,为学生和家庭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让他们在参观的同时,能够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将设立专门的学术研究室和文物保护中心,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的研究设施和条件,促进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

4. 服务设施。

博物馆还将设立图书馆、咖啡厅、商店等服务设施,为观众提供便利的阅读、休息和购物场所,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

四、设计特色。

1. 多媒体展示。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

第一章总说明1.工程设计依据1.1.国家有关尺度、尺度民用建筑设计通那么 GB50352-2005博物馆建筑设计尺度 JGJ 66-91办公建筑设计尺度 JGJ67-2006建筑设计防火尺度 GB50016-200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尺度 GB5022-95汽车库、修车库、泊车场设计防火尺度 GB50067-97公用建筑节能设计尺度 GB 50189-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尺度 JGJ50-2001屋面工程技术尺度 GB50345-2004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1年版〕其它相关国家、处所法规尺度1.2.赣州自然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1.3.赣州市章江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文件1.4.共青团赣州市委2021年6月2日补充函1.5.2009年8月11日及9月7日赣州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定见书1.6.赣州市开展和鼎新委员会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可行性研究陈述的批复赣发改投资[228]号1.7.赣州市建设规划局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批复赣建规审[2021]148号1.8.建设单元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2.工程工程的概况2.1.城市概况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下。

2.2. 建筑性质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选址于章江新区城市中轴F14地块,紧邻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工程总用地面积约4公顷。

它是自然主题馆〔即博物馆中心楼〕、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局部功能组成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该工程的建设有益于确立赣州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将改变江西乃至华南地域没有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现状。

建设工程总规模为27500平方米,建筑层数4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小于24米。

2.3. 地质、气候条件〔1〕本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域,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赣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工程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计算规则(2017)

赣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工程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计算规则(2017)

赣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工程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计算规则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规范规划管理中建设工程的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计算方法,现依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2014版),结合本市实践,制定本规则:第一条本规则适用于赣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各类建筑工程方案的审定、建筑施工图的审查及规划竣工核实时建筑面积、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计算。

第二条赣州市中心城区范围为《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三条各类建筑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的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任何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应当遵循诚信原则,规范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的计算,如实申报送审材料,不得随意虚构建筑用途及性质。

第四条建筑密度的计算一般情况下以建筑底层的投影面积计算建筑密度,特殊情况下的建筑密度按下列规则执行:1.净高在4.5米以下两栋建筑之间的人行连廊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建筑密度。

2.净高在4.5米以上两栋建筑之间的人行连廊不计入建筑密度。

3.无柱雨篷不计入建筑密度。

4.两栋建筑之间架设跨越城市道路且对公众开放的空中人行廊道不计入建筑密度。

第五条建筑层高与容积率计算(一)住宅建筑标准层层高不宜小于2.8米,且不宜大于3.2米;当层高大于3.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k倍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k=h÷3(h为建筑层高)。

住宅建筑内入户大堂按其实际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

(二)办公、酒店建筑标准层层高不应小于3.2米,且不宜大于4.2米;当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4.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K倍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K= h÷3.6(h为建筑层高)。

办公、酒店建筑内门厅、大堂、采光厅及大空间的多功能厅、会议厅、大餐厅等按其实际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

(三)单层单间面积小于1000平方米的沿街商业(含商业街)建筑层高不宜大于4.5米;当建筑层高大于4.5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K倍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K= h÷3.6(h为建筑层高)。

博物馆绿化设计设计说明

博物馆绿化设计设计说明

博物馆绿化设计设计说明
一、背景
博物馆建成于20年,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

由于馆内展品众多,观众经常停留时间较长,需要提升室内外环境质量。

因此,决定对博物馆采光区进行绿化改造,以充实空间视觉效果,调节室内微气候,增强参观体验。

二、设计目的
1. 增强绿地面积,弥补建筑本体采光不足问题。

2. 运用绿化设计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优化微气候环境。

3. 采用不同植物搭配,丰富园林结构并增加观赏价值。

4. 建立与展览内容相契合的景观体系,增强参观体验。

三、设计方案
1. 天台绿化
- 天台总面积为500平方米,设计采光植物天幕园。

- 种植凉爽性、耐荫的景观植物,如母子草、苋菜等。

2. 一层平台绿化
- 一层平台总面积300平方米,设计为自然式景观花园。

- 种植鸢尾、石竹、紫薇等观赏植物,搭配小桥流水组成水景。

3. 入口绿化
- 入口两侧总面积各50平方米,种植绿篱及花坛装饰。

- 选植凉性花卉,如蒲公英、秋海棠等,缓解室外热空气。

四、预期效果
通过上述绿化设计,能够很好的满足设计目的。

届时,博物馆室内外环境将更清新幽雅,为观众提供一个充满绿色的参观体验。

博物馆施工组织设计

博物馆施工组织设计

博物馆施工组织设计一、背景介绍博物馆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场所,用于展示和保护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博物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确保博物馆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博物馆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二、施工组织设计的目标博物馆施工组织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高效和质量。

具体目标如下:1. 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制定安全管理计划,包括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事故应急预案等,保障工人和参观者的安全。

2. 提高施工效率: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资源,确保施工进度的顺利推进。

3. 保证施工质量: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包括施工工艺、质量检测和验收标准等,确保博物馆建设的质量达到预期要求。

三、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1. 施工组织机构设计:确定施工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包括项目经理、施工队长、安全员、质检员等职位的设立和职责说明。

2.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包括施工工序、工期、资源需求等,确保施工进度的合理安排和监控。

3. 安全管理计划:制定安全管理计划,包括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事故应急预案等,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4. 质量管理计划: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包括施工工艺、质量检测和验收标准等,确保博物馆建设的质量达到预期要求。

5. 施工资源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资源,包括人力、材料、设备等,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资源供应和利用的高效性。

6. 施工现场布置: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设计施工现场的布置方案,包括施工道路、施工区域划分、暂时设施设置等。

7. 施工工艺设计:根据博物馆的建造设计方案,制定详细的施工工艺,包括施工方法、工序安排、施工工艺要求等。

8. 施工质量控制:制定质量检测和验收标准,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四、数据和内容编写示例1. 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博物馆的建造设计方案,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如下:- 建造施工工期:12个月- 土建施工工期:6个月- 室内装修施工工期:4个月- 外部景观施工工期:2个月2. 安全管理计划:制定安全管理计划如下:- 施工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保障工人和参观者的安全。

博物馆工程施工方案

博物馆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其建设需求日益增长。

为确保博物馆工程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施工方案。

二、工程概况1. 工程名称:某市博物馆工程2. 工程地点:某市某区3. 工程规模: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4. 工程内容:博物馆主体建筑、室外广场、停车场、绿化等5. 工程投资:约1.2亿元三、施工组织机构1. 项目经理: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和监督施工过程2. 技术负责人:负责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等管理工作3. 质量负责人:负责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及整改4. 安全负责人:负责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及隐患排查5. 各专业工程师:负责各自专业领域的技术指导、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四、施工进度计划1. 施工准备阶段:3个月2. 基础施工阶段:6个月3. 结构施工阶段:8个月4. 装修施工阶段:6个月5. 验收阶段:1个月总计:24个月五、施工方法及工艺1. 基础施工(1)地质勘察:对场地进行地质勘察,确保基础施工安全可靠。

(2)基础垫层:采用C15混凝土垫层,厚度200mm。

(3)基础主体:采用C30混凝土,基础底板厚度800mm,基础墙厚度300mm。

2. 结构施工(1)框架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网尺寸8m×8m。

(2)梁板:采用C30混凝土,梁截面尺寸为200mm×600mm,板厚120mm。

(3)楼梯: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梯,楼梯段宽1200mm,平台宽1400mm。

3. 装修施工(1)墙面:采用高级瓷砖、石材等装饰材料。

(2)地面:采用大理石、木地板等装饰材料。

(3)门窗:采用高档铝合金门窗。

(4)室内照明:采用节能灯具,保证室内光线充足。

六、质量保证措施1.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进行施工。

2. 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

3. 定期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4.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责任。

博物馆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方案模板方案

博物馆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方案模板方案

博物馆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方案模板方案一、工程概况1、工程简介序号项目内容1 工程名称 XX博物馆工程2 建设单位淄博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3 勘察单位淄博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4 设计单位 XX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5 监理单位 XX振业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6 施工单位 XX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 建筑面积 17809m28 占地面积 22300m29 工程地点 10 开工日期计划开工日期:2012-10-1211 竣工日期计划竣工日期:12 总工期13 质量目标合格14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15 基础形式独立基础、条形基础2、建筑设计概况序号项目内容1 功能博物馆2 建筑规模建筑总面积17809m2建筑层数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 4.500m地上四层 4.200m±0.000绝对标高+28.000m建筑檐高18.200m4 屋面防水等级为Ⅰ级,两道3mm厚SBS和一道防水涂料5 外墙面外挂石材幕墙6 内墙面涂料墙面7 顶棚涂料顶棚,纸面石膏板、PVC板吊顶8 地面磨光花岗石地面9 楼面水泥楼面,磨光花岗石防水楼面、磨光大理石楼面、地面砖楼面10 门窗气密性能分级为6级,水密性能分级为4级,保温性能分级为8级,隔声性能分级为5级,11 防水消防水池混凝土自防水、SBS防水卷材两道4+3厚卫生间面砖防水楼面,1.5mm厚聚氨酯涂膜防水层两道屋面防水卷材屋面12 节能保温屋面采用挤塑聚苯板保温;外墙、采暖房间与非采暖房间采用岩棉保温外墙采用50厚岩棉板保温;屋面采用70厚挤塑聚苯板二、编制依据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3、《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4、《砼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150666-2011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6、XX博物馆工程设计图纸三、模板方案的选择1、消防水池筏板基础模板消防水池筏板基础砖外模的砌筑:垫层施工完后在筏板基础四周砌筑120砖模,M7.5水泥砂浆砌筑且每隔3米设240×240砖柱。

博物馆建设项目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博物馆建设项目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博物馆建设项目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博物馆建设项目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1.1 测量放线1.1.1 特点与难点施工测量既是各施工阶段的先行引导性工作,又是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工程本建筑平面跨度大,给施工测量精度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现场将采取先进的技术方案和高效的管理措施来克服一系列的难题。

在施工中,将配置先进、精密的测量仪器及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借鉴国内外最新测量控制科研成果,结合施工中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信息,采用科学合理的测量技术与方法,确定最佳的测量时间段。

通过对建筑物的空间几何解析,建立空间点位的数据库,从外业的数据采集、放样,到内业的数据处理、成果分析,实现测量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程序化。

在本工程的施工中,将充分发挥先进测量技术在大型建筑施工中的作用,使得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空间位置均在受控范围内,确保空间定位及时准确,精度合理,满足施工质量和进度的要求。

1.1.2观测与结果评定的依据测量依据指测量工作所执行和参照的技术性规定,本工程按照以下条目开展测量工作:(1)国家及某市相应的规程规范的相应规定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国家行业标准《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国家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纸及相应文件中相应条款的规定。

(2)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现场的测量控制桩点及数据。

1.1.3 测量工作流程1.1.4 施工测量前期准备(1)人员准备组建一支测量专业队伍,在项目经理部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负责整个工程的测量与验线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说明1.工程设计依据1.1.国家有关规范、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其它相关国家、地方法规规范1.2.赣州自然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1.3.赣州市章江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文件1.4.共青团赣州市委2009年6月2日补充函1.5.2009年8月11日及9月7日赣州市规划委员会专家意见书1.6.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赣发改投资[228]号1.7.赣州市建设规划局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批复赣建规审[2009]148号1.8.建设单位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2.工程项目的概况2.1.城市概况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下辖1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

总人口845.69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

2.2. 建筑性质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选址于章江新区城市中轴F14地块,紧邻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公顷。

它是自然主题馆(即博物馆中心楼)、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部分功能组成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该项目的建设有益于确立赣州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将改变江西乃至华南地区没有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现状。

建设项目总规模为27500平方米,建筑层数4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小于24米。

2.3. 地质、气候条件(1)本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本市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2)气象条件(3)地质情况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编写单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场地类别为类,地基土分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地下水侵蚀性。

2.4. 项目特征防火类别:多层耐火等级:一级(局部大跨度钢结构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2.5. 规划设计总思路- 1 - / 12(1)响应“建设国内一流,百年经典的现代化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及面向未来的新城区标志性建筑”的目标,立足赣州特色、现代气质、贡献城市的基本点。

(2)尊重原有中心区规划,在建筑高度、体型、大轮廓等方面与既有周边建筑相匹配。

(3)重视体现赣州市的人文、历史、地域特征和精神气质,力求反映自然博物馆科学内涵与文化气息。

(4)强调了时代感,力求反映21世纪建筑设计的新思维,即:在形态、材料、表面肌理、内外空间等方面体现出极具时代特点的现代风格。

2.6. 设计原则1.展现赣州,立足现代赣州是以钨和稀土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同时,有我国最完整的中亚热带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有大量野生动植物活化石和古生物化石,占全境83%的丘陵、山地成为赣州的主要自然地貌。

自然博物馆是反映这些鲜明的地域特色的绝佳载体,方案从构思上深刻理解和汲取赣州的深厚底蕴,以现代手法在造型、色彩、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体现这些特色,传达美好的寓意;以独具现代感的展陈空间来展现赣州的丰饶物产和秀美自然,因而,确立该馆构思主题为“赣南钨晶花”,以示对赣州自然博物馆的美好寓意。

2.尊重城市、和谐发展本项目位于赣州市章江新区城市轴线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结合部,是重要的城市地标性节点、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过渡点。

方案从城市设计出发,确定了建筑实体对城市界面和对自然界面,有机的组合建筑和场地构成间的虚实空间,力求完成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过渡。

同时,确立建筑沿湖和沿主轴线的城市景观价值,使其成为赣州新城区一处独具特色的城市地标。

3.服务大众,面向社会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是社会性和公众参与性。

作为一处综合展示自然科学的建筑,本馆的建设定位在公益、旅游、科普三位一体,做到功能层次多样化,在建筑空间上提供参观者以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参与活动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作用。

4.注重项目整体合理合理规划场地流线,做到安全有序、便于分流、便于管理。

室内以核心大厅为中心,组织空间立体放射式的公共参观流线,合理布置展馆的各功能分区,满足功能要求。

注重服务设施的完善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服务设施和机电设备按照分区配套分区管理的原则设计,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章总平面1.场地概述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项目选址于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章江新区F14地块。

西临章江新区中轴空间主干道长宁路,南临九曲河路、东临筠门岭路,北面隔赣康路与生态公园相望。

总用地面积为4.069公顷。

用地内地势平坦。

2.总平面布置鉴于该地段的重要性,需要一个整体性强、寓意完整的建筑体型对中轴线长宁路的北端点进行控制。

赣州博物馆以长宁路为主要道路景观面,建筑主广场、主入口都布置在此;北面为重要沿湖景观面,布置建筑的休闲游乐功能。

建筑的主立面沿着这两条主要道路展开。

根据规划对机动车出入口设置的要求,沿南侧的九曲河路和东侧的筠门岭路设置办公、库房、机房、停车等博物馆辅助功能。

报告厅的入口设在建筑地下一层,有道路相连。

南侧设有约70辆车的停车场,各个入口由机动车道相连。

3.交通组织基地的规划设计中,博物馆西侧沿长宁路及其与九曲河路交叉口节点退让较大空间,形成礼仪性入口主广场,并设置公共车辆的临时停泊场。

沿赣康路结合地下室屋顶平台设置休闲广场和室外体验区。

沿九曲河路设置室外植物园,沿筠门岭路设置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入口。

同时沿地块南北对角线设置地下通道,可供车辆到达地下一层出入口并回车,形成场地内的立体交通,可满足后勤服务车流,同时可使报告厅人流直达博物馆的核心区域。

--人流包括:普通公众观众、领导贵宾、馆方内部工作人员、访问学者及其他来访人员等;--车流、物流包括:普通社会车辆、领导贵宾车辆、馆方内部车辆、文物运输车辆、普通货运车辆。

观众、贵宾、内部工作人员、文物、车辆等各种交通流线均合理组织,力争各种交通流线互不干扰。

3.1.展馆各出入口设置及功能观众出入口:博物馆主要参观人流由长宁路,经广场、平台进入,次要人流从北侧由地下通道进入。

学术报告厅出入口设在地下一层,相对独立,与主要人流分开。

- 2 - / 12内部行政办公入口设在建筑南侧,藏品货运入口也设在南侧,与办公管理结合。

3.2.各类机动车流线组织设计:机动车流线:用地南侧筠门岭路设置了两个机动车出入口,同时设停车场。

内部机动车及部分参观车辆可从南侧机动车坡道进入建筑地下停车库。

沿长宁路设置公共车辆的临时停泊场。

藏品及货物运输流线:文物运输车辆主要由南侧机动车开口进入场地,到达建筑北侧的藏品及货物入口。

厨房货运设置在地下通道一侧。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5.管线平面综合本工程共有八条室外管线: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天然气管、热力管、电信电缆、电力电缆和路灯电缆。

各专业管线依据城市市政管线提供的预留口的位置与其相连。

上述管线在平面综合时,将尽可能满足技术要求和间距规定第三章建筑设计1.设计要点——建筑外形简洁有力,现代感强。

——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强调“渗透性思维”,即把赣州市特有的历史、人文、地域特点渗透到博物馆建筑内部,使观众参观完博物馆后对赣州市的自然风貌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性认识。

——在强调现代感和与城市周边协调的基础上,突出具有新意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注重大体块的起承转合和对细节的推敲。

2.功能布局在建筑整体建构下,展馆的各功能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包括:展陈功能、宣教功能、藏品保管功能、业务科研功能、安全保卫与消防功能、行政办公功能、机电设备功能等。

赣州自然博物馆由自然主题馆、大型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部分功能组成。

在建筑平面布局上分为两大部分:自然主题馆区和生态休闲区位于东南侧部,其地下一层设置报告厅、库房区等;植物园展区位于西北侧。

两部分在地下一层处以地上通道为界相互独立,在首层二层相连,共同形成展示空间。

同时,以通高公共大厅组织空间,增强博物馆对公众的开放性和吸纳性。

自然主题馆区设置地上三层:一层为序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三层为多种层高和多种主题的常设展厅。

地下层为报告厅、藏品库房区、办公区和设备机房区。

室内植物园有特殊的物理环境,要求展厅与之隔离,因此馆内设置独立的“氧气泡泡”,用于展品陈列,同时提供对珍稀植物的根系、枝干、叶冠进行立体观察的场所。

生态休闲园位于植物园和自然主体馆之间,其生态体验区与各个展馆有机联系,为它们提供便捷的休闲服务。

地上两层景观较好的位置设置生态餐厅。

在地下一层设置公共开放区和多媒体展厅,与一层大厅、各层公共通道一起整合了各部分功能,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使其更具自由感、公共性和开放性,符合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发展趋势。

3.内部交通组织及核心公共空间面对主入口是一个三层高的中庭空间,是博物馆的核心公共空间,中庭内布置有主题自然景观,同时为参观者提供休憩空间,必要的时候该空间能作为一个开敞式的临时展厅,打破固有的展示方式,提供亲切、自由、活跃的展览空间。

大厅一侧设置通往二层、三层和地下一层的自动扶梯,做为参观参观人流的主要交通。

此外平面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分别布置一组楼电梯,经由这些垂直交通可便捷地到达各层展厅。

4.展陈设计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采取了主题展览的分区模式,各层展厅划分为不同的主题。

建筑中部设有中央通廊,为参观者提供了短暂休息的空间。

- 3 - / 12观众可由主入口进入博物馆中庭,选择进入自然主题馆、临时展厅、植物园或生态体验区。

每部分均相对独立,也可以在各层相互连通,可以根据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方式弹性决定。

各部分的库房设置于地下空间,通过电梯与各展厅垂直联系,藏品的运输和布置采用分时管理,通过专用出入口运输布展。

5.剖面设计本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局部在±0.00m标高设夹层。

地下一层层高7.20m,首层至三层各层主要展厅层高为6.60m,局部展示空间层高5.00m。

主入口设在3.60m标高平台之上,在-3.60m标高设地下通廊,方便人流和车流组织。

6.立面设计6.1 建筑造型建筑主体从赣州盛产的钨矿结晶体—“钨晶花”和赣州起伏的地貌特征中汲取灵感,体现整体、大气、现代的气质和健康阳刚的雕塑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