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动机

设定目标
2
的学习自信心。
帮助学生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
3
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提供有趣、互动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结
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成就和教育者的教学策略都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学 习动机的分类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帮助提高教育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高学业成绩和学习成就相关。
2 消极的学习动机
与较低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成就相关。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引导兴趣、提供有意义的挑战和问题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
提供实践机会
通过实际参与的活动和实践经验来增强学生的学习 动机。
教师角色和策略
1
鼓励和赞赏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认可,增强他们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 学第八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时所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了解学习动机的定 义和重要性对于教育者和学生发展都至关重要。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在动机
个体通过内部的兴趣、好奇心和乐趣来驱动学习。
外在动机
个体通过外部的奖励、惩罚和认可来驱动学习。
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1 积极的学习动机
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 (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 驱力(奥苏贝尔): •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 求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 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 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一)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
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表 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 互作用。 • 推力:学生发自内心对学习的愿望和追求,对 学习起推动作用 • 拉力:与学习的外在后果相关,对学习起引诱 作用 • 压力:与学习的外在环境有关,对学习起强制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动机强度与学习效 率的关系 了解并掌握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需要 层次理论、动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 机理论 掌握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 掌握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结构及作用 三、学习动机与效果
的理由:内容不错的,就指出表达上的问题;文字不错的,就指出立意上 的偏颇。渐渐地,我练就了一双“毒眼”,稍微翻阅一下,便能发现学生
习作里的毛病;养成了一种习惯,不给学生打高分。自以为这两点是“严
师”的必备条件,“严师出高徒”,既然我对学生要求如此严格,那么就 坐等收获,坐等高徒出现吧。
学习动机
但事与愿违,等来的不是令人拍案的佳作,而多是此语言刻板、内容空 洞的习作。更要命的是,不少学生在作文中表现了对写作的厌倦:字迹 潦草,错别字、病句连篇,还有些抄袭之作。我满腔热情,严格要求学 生,希望他们有长足的进步,换来的却是这样一种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究竟那里错了呢? 一天,我无意中听到学生在议论作文。有的说最头痛作文,没材料可写。 有的干脆说,你头痛它干什么?随便找一篇“参考”一下,不就完事了 吗?我还没写就知道只能得几分,认真不认真一个样。后来,还有位几 同学在随笔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品德发展与学习 PPT课件

二、社会学习理论与道德行为培养 1、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 模仿”的方式学到的,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 道德行为会受到榜样的多种影响,具体有四个方 面: (1)形成新行为。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模仿建 立起新的行为。 (2)消退已有的行为。假如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 学习者可以消退原先具有的行为反应。 (3)抑制已有的行为。 (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第三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这一道德水平的个体已开始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道德标
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个体能从法律和道义上较为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法律和道
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契约,人们应该遵守,但如果法律、规则 不合理,也可以修改。
三、品德形成的过程
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 依从 认同 信奉
四、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遗传素质 家庭 学校 社会环境
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的 理论与教育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认知教育 (一)皮亚杰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 皮亚杰运用“临床法”对儿童道德认知水平 进行研究,提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经历三 阶段:
2、社会学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合理地说明儿童的复杂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 (2)提示教育者重视榜样和“替代强化”的作用 (3)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道德教育的操作技术 ①使用榜样的技术。 第一,选择典型的榜样。 第二,榜样扮演。 第三,榜样目标分步呈现。 ②促进模仿的技术。 第一,反复示范。 第二,主动复演。 第三,及早反馈。 第四,提供模仿的心理安全。 ③促进迁移的技术 第一,适量的练习。 第二,提供变式的情境。
教育心理学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动机
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 维持已引起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 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 学习动机
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 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 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强化的种类: ①外部直接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 ③自我强化
– 评价
贡献:①结合联结派和认知派之长,拓展强化的含 义;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有机结合起来.②强 调了人的认知因素和自我调节等中介因素在人类行 为产生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③自始至终采用科学 严谨的研究方法,结论有意义. 局限:三元交互作用论的哲学思想有局限,其理论 带有一定的循环论的色彩.
– 变比率>固定比率>变动时距>固定时距
– 评价
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调个体先天本能的不足. 但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强化, 否定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人物
海德,维纳
– 观点
每个人都会寻求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一 个人的行为原因或者是内在的或者是外在的 (海德) ;原因的稳定与否是第二个重要的 维度(维特);总之,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结 为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四个范畴之中
第二节 学习动机模式与理论
一,本能论
– 概念
本能是指先天的,在五中演化过程中形成并 以遗传方式传递的,不学而能的行为或行为 模式.
– 观点
詹姆斯:人类有清洁,建设等14种本能. 麦独孤: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社 会只是一种结果,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大体 相似的本能趋向的结果.
弗洛伊德: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一个或多个 内在的生物本能所引发的,只是一些行为直 接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另一些行为则间接地 满足本能的需要.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类.
最新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三)移情训练程序
1、移情:移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 的情感。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 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 、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儿早 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 绪情感并表现进一步的关爱行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过程。2、移情训练的 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事、情境表演等。
1.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是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许多不便,有人因此而取 笑,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残疾人?
2.岁月的流逝会使黑发少年变成白发老翁。如果你是一个行动迟缓、无人照顾的老 人,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老人?
3.如果你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甚至不幸,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 对待别人的挫折、不幸?
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道 德信念的特点是其原则性、动力性、坚定性和情绪色 彩。
1.3 道德认识转化教成育者道的德言信行念一有致赖于很多条件
件条
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 合的道德经验
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获得社会反馈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从形式上分为三类: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2.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与道德理论相联 系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可以采取按以下措施丰富道德情感: 1.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 3.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故事、小说、影视作品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4.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的评价。 5.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6.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333教育综合教育⼼理学】第⼋章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理学第⼋章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问题解决是⾼级形式的学习活动之⼀,是对不同类型知识的综合运⽤。
问题解决能⼒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效的常⽤标准之--。
问题解决尤其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更是对学⽣是否掌握相应内容以及掌握到何种程度的最有⼒的检验⼿段。
个体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第⼀节有关能⼒的基本理论能⼒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理品质的综合。
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度提出了多种能⼒理论,⼜称智⼒理论。
关于能⼒(智⼒)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两⼤模式:⼼理地图模式和计算模式。
⼼理地图模式将智⼒视作⼼理地图,由此得到智⼒的结构理论(传统智⼒理论);⽽计算模式将智⼒视作具有信息加⼯功能的计算性装置,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智⼒的信息加⼯理论(现代智⼒理论)。
⼀、传统智⼒理论传统智⼒理论主要认为智⼒是⼈脑的内部特性和有待发现的⼼理结构。
主要有以下⼏种。
(⼀)⼆因素理论该理论由英国⼼理学家斯⽪尔曼提出。
他认为智⼒由⼀种单- -的g因素(⼀般因素)和⼀系列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完成任何- -项任务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
g因素是智⼒的⾸要因素,基本上是⼀种推理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
s因素有五类:⼝语能⼒、数算能⼒、机械能⼒、注意⼒、想象⼒。
此外,还可能有第六种因素,即⼼理速度。
- -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般因素是智⼒结构的关键和基础。
(⼆)群因素论美国⼼理学家瑟斯顿发现智⼒并不是由斯⽪尔曼所说的⼀-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组成,⽽是由若千个介于⼀般因素与特殊因素之间的群因素构成的。
他认为⼈类智⼒由以下七种主要因素(或称⼼理能⼒)组合⽽成: (1)语词理解能⼒(V); (2)⼀般推理能⼒(R); (3)语⾔流畅性(W); (4) 计算能⼒(N); (5)记忆能⼒(M); (6) 空间关系(S); (7) 知觉速度(P)。
(三)流体智⼒与晶体智⼒理论美国⼼理学家卡特尔等⼈认为,⼀般智⼒因素包括两种,即流体智⼒和晶体智⼒。
教育心理学_第八章_语言

句子 这种花生长在沙漠里。 短语 这种花生 长在 沙漠里。
词 这种 花生 长 在 沙漠 里。 语素 这 种 花 生 长 在 沙 漠 里。
音位 Zh e zh ong h ua sh eng zh ang z ai sh ang mo l i。
听众设计:
语言产生时,必须考虑话语所针对的听众,以及你与听众 分享哪些知识。
共同知识来源:
图体成员身份 语言同现:假设稍早的交谈所包含的信息时部分共同点 物理同现:处在同样的物理环境
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 “言语获得装置”。这是人 类头脑中固有的内在的语法 规则。
掌握规则以后,人们就能理 解并说出无穷多的句子。
人们根据规则创造句子
四、语言的种类
口头语言
情景性,简略性,交流性,反应性
独白语言
交流少,开展性,计划性
书面语言
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
内部语言
隐蔽性,简略性 儿童发展中,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乔姆斯基)
任何一个语句包括两个层次结构:
表层结构:语句形式 深层结构:说话者的含义
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表达
老师批评我了 我被老师批评了
一个表层结构可能包括不同的深层结构
转换规则:说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转换关系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语言的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
图式的作用
图式的概念:图式是知识的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 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者可以预期的排列 方式。
故事图式:背景,主题,情节,结局 符合图式的文章更容易理解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八章学习策略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八章学习策略重点提示ﻫ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学习策略的构成。
ﻫ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与方法.(3)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考纲链接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2.学习策略的基本特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
ﻫ征:(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ﻫ3.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
ﻫ 4.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ﻫ 5.认知策略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6.复述策略的概念及常用的方法.(1)复述策略指为了记住某信息不断积极地重复的过程;ﻫ (2)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①排除相互干扰;②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试图回忆;⑥画线。
ﻫ7.精加工策略的方法:精加工策略指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有:(1)记忆术:①位置法;②首字母缩略词法;③关键词法;④谐音法.(2)做笔记;(3)扩展与引申;(4)提问.ﻫ8.组织策略的方法:组织策略是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
其方法有:(1)聚类组织策略;(2)概括法;(3)纲要法;(4)构建网络法;(5)比较法。
ﻫ9.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
主要有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ﻫ10.资源管理策略:即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和寻求支持策略.ﻫ 11.学习时间管理要注意:(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ﻫ1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效能性原则.13.学习策略训练应包括三种要素:(1)策略及巩固练习;(2)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3)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的范围.ﻫ14.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诸葛亮的知人之道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 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 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10) 怀有偏见、固执、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规劝的人,过分使用防 御机制的人,报复性强的人,都缺乏吸引力。 (11) 好高骛远地提出过高要求、过高目标,苛求他人的人,都缺 乏吸引力。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线
不能见义勇为,见义智为也好;不能说真话,不说假话
也好;不能出手相助,不落井下石也好;人与人不能坦诚相
(一) 增进人际吸引
的因素
4. 能力与特长 5. 仪表 6. 个性品质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二) 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征
(1) 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他人缺乏感情,不关心他人的悲欢情 绪,甚至把别人作为自己使唤的工具,这种人会阻碍人际吸引。 (2)自我中心主义强的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兴趣,忽视他人的 处境和利益,这种人只能与人建立一般的人际关系,缺乏吸引力。 (3) 对人不真诚,只关心自己,不顾别人的利益和需要,采取一 切手段处处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和好处,并以此为前提和他人交往, 这就会破坏人际关系,缺乏吸引力。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二) 印象形成的方式
1. 累加法 2. 平均法
3. 加权平均法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三) 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1
首
因
首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
效
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
应
叫第一印象效应。
与
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
近
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第八章 人际关系与师生心理
健康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一、 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 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 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 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如果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 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足,那么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 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示为友好的情感。不论是亲 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距 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
4
人喜欢、不为人所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
投
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
射
欢迎的特征。例如,三国时的曹操,生性多疑,连做
效
梦都觉得有人要害他,这就是投射效应在作怪了。投
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4) 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过分惧怕权威而又不关心自己的 部下的人,都会破坏人际关系,也毫无吸引力可言。 (5) 过分依赖他人而又丧失自尊心的人,缺少吸引力。 (6) 妒忌心强的人,缺少吸引力。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7) 怀有敌对的情绪与猜疑性格的人,怀有偏激情绪的人,往往 容易与他人的关系陷入僵局,缺乏吸引力。 (8) 过分自卑、缺乏自信心的人,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的人,对 他人批评过分在意的人以及完成工作任务后过分自夸的人等,都缺 乏吸引力。 (9) 情绪孤立,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缺乏吸引力。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刻板效应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
3
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
刻
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
板
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刻板效应。
效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
应
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
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
行认知。之所以称之为晕轮效应,是因为它像月晕一
样,会在真实的现象面前产生一个更大的假象。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课外拓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 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 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 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处,不要相互伤害也好;做不到“君子之交淡若水”,做到
“钱货两讫”也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为,多施于人;己所不能,
少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坏的东西传给我,到我为
止;好的东西传给我,发扬光大;只要我不坏,社会就有希
望,
希望在我身上发扬光大。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三、 印象形成
(一) 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是指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
因
效
应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视频欣赏】
【视频】 第一印象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晕轮效应是社会认知中的偏差,又称光环效应。
2
当认知对象有某些好的品质时,人们可能将其他一些
晕
他并不具有的好的品质也赋予他。
轮
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人们在社会认知中,往往
效
根据他人的外貌、衣着与动作等外在特征来对他人进
应
会产生刻板印象。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课外拓展】
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蓄着胡子,戴着墨 镜的人物一出现,你就会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一个坏 蛋;在日常中,当一个仪表堂堂,潇洒的人盗窃和杀人时,你会 感到吃惊,或一个你认为十分老实的人突然干了坏事,进了班房, 你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吃水果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 感觉,他们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尽管这两种桔子 一样甜,一样好吃。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青的桔子是未成熟的 和酸的,等等。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二、 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
人际关系的结构会受许多心理因素的制约,人 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它既有认知成分,也 有情绪和行为的成分,其中情绪的成分即对人的喜 爱或不喜爱。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程度是人际关系 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1. 空间因素 2. 类似性因素 3. 需要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