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2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2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答案】(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 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 征。 (2)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 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 深的特征。 (3)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 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 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 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 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 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 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 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 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所给的信息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 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2006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展了俄罗斯文化 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规模前所未有; 今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丰富多样,大展 中华风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国家年”, 是两国 ( )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 措 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地理 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 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关于汉字的看 法正确地是 ( ) A.汉字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记载工具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标志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是人类文明的首要记载文字

文化生活_导学案_第六课_修改版[1]

文化生活_导学案_第六课_修改版[1]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制作人:蔡金兵马永春黄进【今天的努力,是明天成功的基础】一、【课程标准】3.9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和史书典籍。

(3)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6)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感受中化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生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三、【学习重点、难点】(1)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点)(2)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点、难点)(3)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点、难点)四、【学法指导】1、将自主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笔标注出来,课上通过小组研讨或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解决。

2、通过反馈练习,巩固基础,强化运用。

五、【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基础过关1、中华文化的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见课本P63(可采取巧妙记忆法:殷周影响,春战雏形;秦划时代,汉儒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衰微,再创辉煌。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是很有说服力的。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1(根本原因)2、(重要原因)(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P65—P66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地位A、作用:文学艺术,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文化生活》第六课射阳中学顾建龙一、课程标准学习要求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2)意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文化。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感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三、知识结构图解:1(1(2)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方面看出。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却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同时,这种包容性,这种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考点1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与其他的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故选①。

第六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第六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3)在全球化中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我国整体经济实力。
课堂小结:
简要复习本课知识点。
布置作业:
“经济全球化之我见”
要求:写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感想,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为黑河的建设出谋划策。(字数不限,但要求把自己的观点写清楚),
副板书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图解(教师简要说明、学生简单了解)
正板书
第六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4)2002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
(5)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思考: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增加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使我国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
知识链接(世界贸易组织)
七嘴八舌: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哪些成就
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学习。教师提供给学生以下图片材料参考使用。(展示幻灯片)
经济方面:进出口贸易,经贸往来,纺织品、家电走向世界市场等。
政治方面:国家领导人互访,上海举行APEC会议,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文化方面:在法国成功开展”中国文化年“活动,中俄文化互动,中国电影国际化。
3)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关注社会:对外开放的窗口:浦东新区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流行当年上海滩的话,早已成为历史。今天的浦东日新月异,全球瞩目。
学生利用查找资料,分组叙述浦东“新”在哪里!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提示:我们不能躺在成绩上面睡大觉,我们一定要学会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导入下一个知识点,即我们一定要增强风险意识!)

第6课喜怒哀乐(教案)

第6课喜怒哀乐(教案)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他们在角色扮演和情绪表达练习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情绪的复杂性和表达方式。然而,我也观察到,在识别和表达某些微妙的情绪差异时,学生们还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区分“生气”和“愤怒”这样的情绪。
在教授文化差异的部分,我尽力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表达的视频和故事,我希望这样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一部分可能需要更多的实际案例和互动,以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吸收。
3.思维品质:启发学生思考情绪对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4.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情绪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国际视野和包容心态。
三、教学难怒哀乐”四个描述情绪的基本词汇,以及与情绪相关的其他词汇,如“开心”、“生气”、“害怕”、“伤心”等。
第6课喜怒哀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6课喜怒哀乐(教案)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1.课文《小兔子的心情日记》:通过小兔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的情绪表现,如快乐、生气、害怕和悲伤。
2.词汇:喜怒哀乐、表情、情绪、心情。
3.语法:使用“I feel…”表达自己的情绪。
4.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角色扮演,展示不同情绪的表现。
-语法:熟练运用“I feel…”句型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
-情绪理解:识别和描述不同情绪,理解情绪对个人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情境应用: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恰当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举例解释:通过小兔子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如何用“喜怒哀乐”来描述故事中的情绪变化,强调“I feel…”句型的正确使用,如“I feel happy when I play with my friends”。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六周上课时间第七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重点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难点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纵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特点,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们本课来探究神奇的中华文化。

教学过程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63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教案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人教版必修3)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教案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人教版必修3)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实质【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教学后记】课题:第6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集体备课)主备:汤春红第2 课时总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宗教改革的兴起与影响、马丁·路德的观点;知道新教;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认可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通过文艺复兴反对教会神学世界观,追求人性的战斗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追求进步、坚定信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马丁·路德的观点【教学难点】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

”下列各项中,最先给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文艺复兴是欧洲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B。

答案:B3.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有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

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说明了研究、学习古典可以使人的素质提高,选C。

答案:C4.下面两幅作品之所以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都()A.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B.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C.赞美了人体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D.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教案第六课 课标题是一、【考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二、构建知识体系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见证⎩⎪⎨⎪⎧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中华文化□1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创造新辉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2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文艺:在世界文艺宝库 中占有重要位置科技:中国的科技长期 处于世界的前列区域性⎩⎪⎨⎪⎧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 的□3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特色民族性⎩⎪⎨⎪⎧中华文化呈现多种□4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5各自的民族特性 ⎭⎪⎬⎪⎫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意义 三、主干知识默写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是什么?2、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3、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4、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其意义是什么?它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什么关系?5、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什么?四、考点梳理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其表现在文艺和科技上。

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注: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的;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实战演习】1、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中国元素”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D[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及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等知识。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故①错误。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故②错误。

“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故③④正确。

2、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

这表明()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B[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包容性。

澳门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具有包容性,①④符合题意。

澳门文化的性质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②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澳门文化中西元素的主次问题,③不符合题意。

3、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C[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材料中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故选答案C。

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5、文化部确定了宋刻《三国志》《春秋经传集解》等4478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62家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籍保护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③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见图)。

“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

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口语)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7、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解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和史书典籍便是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科学技术成就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由此可见,①③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8、清明节不能只当成是扫墓的节日。

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

如有的地方清明节有采地菜、做米果、吃青团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有在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此外还有植树、荡秋千等。

这说明()。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②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各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④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A.①②B.③④C.①③④ D.②③④9、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10、20XX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多样的民间艺术)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

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12分)参考答案:(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要求:(1)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共处、求同存异;(2)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实战演练】11、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

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

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

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

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下列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②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③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科技成果)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12、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体现了()。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13、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B.包容性C.民族性D.地域性14、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