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 复习提纲
西方音乐史 复习提纲

2009-2010第二学期《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一、填空题知识点●韦伯的歌剧反映出了德国的民族气质,他创作的歌剧《自由射手》(《魔弹射手》)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
●《幻想》交响曲不仅有大标題,每一个乐章还都冠以小标题和详细的文字解说,其中用“固定乐思”来代表女主人公的形象,在乐曲每个乐章中多次变化重复出现,由法国作曲家柏辽兹(H.Berlioz)创作。
●泛指19世纪包含对白的法国歌剧形式又称之为喜歌剧。
●门德尔松(Mendelssohn) 致力于德国传统音乐的复兴,他先后指挥演出了Bach、Handel、Lasso、Beethoven以及Schubert的作品,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
●作曲家G..Verdi(威尔第)一生的创作,代表了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历史,其代表性的歌剧作品有《茶花女》、《黎戈莱托》(《弄臣》)、《游吟诗人》以及具有大歌剧特质的《阿伊达》。
●脍炙人口的两套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Grieg)的作品。
●从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开始,瓦格纳打破了通向调性瓦解的大门,预示了20世纪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
●普契尼在他的歌剧《图兰多》中直接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在耳聋之后住到农村,仍然顽强地创作,完成了著名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Liszt(李斯特)对西方音乐最重要的贡献是首创单乐章标题音乐Symphony poem (交响诗)。
●柴科夫斯基的三部舞剧是《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部作品是《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门德尔松突破古典协奏曲传统格式,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取消了双呈示部,乐章之间连续演奏,使音乐贯穿发展。
●19世纪民族乐派著名的代表作曲家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以及俄罗斯的“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
「西方音乐史复习大纲」

教材:《西方音乐简史》(余志刚编著)第十三章贝多芬一、问答题1.贝多芬三个时期的创作特征和代表作品。
(1)早期代表作品:前三首钢琴奏鸣曲、“悲怆”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8号、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
创作特征:前三首钢琴奏鸣曲都有四个乐章;大胆运用小调式和转调;第二和第三首有快速的谐谑曲。
《悲怆奏鸣曲》中厚重的织体、八度的运用、突然的和声转换、简洁的动机和钢琴的音型都可能受到克莱门蒂和杜塞克的影响。
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8号可以看到海顿的影响,特别是动机运用的简洁和几乎持续不断的对位手法;贝多芬的个人风格则在主题、乐句的意外转折、非常规的转调和灵活的曲式结构上体现出来。
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慢引子把主调的出现推迟;第三乐章是快速的谐谑曲,却标记为小步舞曲;木管乐器的运用特别突出,对力度的细微变化也特别关注。
第二交响曲规模更大,第一乐章有很长的柔板引子和尾声,并在其中继续展开主要材料;广板乐章主题较多;终曲乐章是奏鸣曲式,带有主部主题额外的再现,暗示了回旋曲。
(2)中期代表作品:第三到第八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15首钢琴奏鸣曲、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
创作特征: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篇幅大为扩展,副部出现多主题,展开部比呈示部更长,并出现新主题,突然的转调、紧张的不协和音以及连续的切分所带来的动力感使乐章不断达到新的高潮,尾声也被不成比例地扩大了;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是一首大规模的谐谑曲;末乐章则是一个大变奏曲。
《费德里奥》表达了和“英雄”交响曲类似的革命精神。
英雄主义精神也体现在“瓦尔斯坦”奏鸣曲、“热情”奏鸣曲、“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之中。
第四和第五交响曲表现了几乎是相对立的情感世界。
第六交响曲有五个乐章,是标题交响曲的一个先例。
(3)晚期代表作品:第九交响曲、《迪亚贝利变奏曲》、《D大调庄严弥撒曲》、晚期弦乐四重奏、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
西方音乐史复习大纲

《西方音乐史》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大纲(2006)第一章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概述: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繁荣期和音乐成就是……一、古希腊音乐的特点二、常用乐器三、音乐理论(一)音程音阶调式记谱法;(二)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分析曲目:《赛基洛斯歌》第二章中世纪音乐概述:中世纪的时期划分与古代文明的联系对中世纪的认识一、格里高利圣咏1,定义:2,特征:3,调式:分析曲目:谱例《哈利路亚》二、复调的兴起1,奥尔加农2,华丽奥尔加农3,节奏模式与迪斯康特4,巴黎圣母院复调,莱奥南与佩罗坦5,孔杜克图斯6,经文歌(来源形式发展)分析曲目:谱例《二声部奥尔加农》《赞美**的圣母》《有些人嫉妒—爱情伤害人心—慈悲经》三、中世纪方言歌曲1,法国游吟诗人(时间、地点、名称、构成、音乐特征、题材)2,其他地方的方言歌手(德、意、西)分析曲目:谱例《我看见云雀扑打翅膀》《我的生命此刻充满喜悦》四、十四世纪的“新艺术”1,“新艺术”的定义;2,特征(三个方面)3,马肖的创作(三种体裁,以三类世俗歌曲为主)分析曲目:谱例《美好慈祥的面容》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概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划分和定义,人文主义,对音乐的影响一、文艺复兴早期1,勃艮第地区的音乐(时间、地点、人物、体裁、迪费的音乐风格:)2,法—弗兰德作曲家(时间地点人物,若斯坎的风格特点:)分析曲目:《脸色苍白弥撒曲》经文歌《圣母颂》二、世俗音乐的发展意大利牧歌(定义、特征、三个时期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人物,)分析曲目:谱例牧歌《我将悲惨地再痛苦中死去》三、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1,宗教改革的定义2,众赞歌(定义、来源、发展形态,)3,反宗教改革的定义4,帕勒(莱)斯特里那的历史贡献5,什么是帕勒斯特里那风格分析曲目:谱例《马尔切里教皇弥撒曲》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概述:时期的划分和词源,总体特征。
一、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1,歌剧的定义2,第一部各级的诞生(“卡梅拉塔”,两部戏,音乐特点)3,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4,那不勒斯、A·斯卡拉蒂5,英法德的早期歌剧(代表人物和歌剧特点)分析曲目:蒙特威尔第《奥菲欧》第二幕选段普赛尔《迪多与伊尼》的悲歌咏叹调二、器乐的发展1,弦乐器为主的器乐曲奏鸣曲,教堂奏鸣曲,室内奏鸣曲,三重奏鸣曲,独奏奏鸣曲,科雷利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托雷利,维瓦尔第2,键盘乐器为主的器乐曲管风琴,德国,三种体裁,布克斯特胡德古钢琴,两种类型,两种最重要的体裁,组曲的定义,组曲的四种核心舞曲,大库普兰分析曲目:科雷利《f小调三重奏鸣曲》大库普兰《风流雅士》维瓦尔第《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三、巴洛克晚期的几位大师亨德尔(简要生平,创作:歌剧和清唱剧,重点在清唱剧,特点)巴赫(简要生平,与创作的关系,主要作品举例<每个时期各两部>,对巴赫的音乐风格与历史地位的小结)分析曲目:亨德尔《弥赛亚》选段“哈利路亚”巴赫《马太受难乐》第54—55分曲巴赫《音乐的奉献》选段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概述:时期的划分,音乐风格的归纳一、前古典时期的歌剧(一)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1,格鲁克的历史地位2,改革的基本原则3,改革的主要措施4,代表作分析曲目:《奥菲欧与尤里狄茜》选段(二)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1,定义和特点2,意大利喜歌剧(佩格莱西,《女仆做夫人》,来源,特点)3,法国喜歌剧(“喜歌剧之争”,卢梭的《乡村卜者》)4,德奥歌唱剧(特点,代表作)5,英国民谣剧(特点,代表作)分析曲目:《女仆做夫人》选段二、前古典时期的器乐奏鸣曲和奏鸣曲式,代表人物:C.P.E.巴赫交响曲,来源,代表人物:斯塔米茨分析曲目:斯塔米茨《降E大调交响曲》三、海顿和莫扎特1,海顿生平要点(……两次访英创作12首《伦敦交响曲》)2,创作要点(交响曲和四重奏;)3,交响曲结构特点:4,海顿的小结。
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

一.西方音乐基础知识部分1.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包括两部大型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以公元前l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由行吟诗人边弹里尔琴边诵唱。
在古希腊出现的乐器有里拉琴、阿夫洛斯管。
2.中世纪教会音乐的核心形式是格里高利圣咏,它应用于教士每日必做的宗教功课日课和重要的天主教仪式弥撒。
3. 中世纪贵族阶层的诗人音乐家称为游吟诗人,起源于法国,北部地区称为特伦威尔,南部地区称为特罗巴杜尔。
4.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在大约公元10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五度或四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
5. 中世纪音乐理论家圭多发明了ut、re、mi、fa、sol、la的六声音阶唱名法,并且确定了用几条平行线来记录音高的方法,中世纪时被广泛采用的纽姆四线谱,就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形成6.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端于l6世纪的德国,由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发起,他们在音乐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众赞歌的新教圣歌体裁,l7世纪以后,这种新教圣歌的旋律被J.S.巴赫大量运用在教堂康塔塔和管风琴前奏曲的创作中。
7. 西方音乐史中的巴洛克时期,通常指1600年至l750年之间的历史阶段。
前者足音乐新体裁歌剧的诞生之年,后者是巴洛克音乐巨匠巴赫的逝世之年。
8. 歌剧诞生在意大利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最早的歌剧诞生于l597年,是根据古希腊神话创作的《达夫妮》,1600年又诞生了南同一作曲家佩里创作的《犹丽迪西》。
9. 1637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建立了欧洲第一座公开歌剧院圣卡西亚诺,使这座城市成为17世纪下半叶欧洲歌剧发展的中心,其歌剧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蒙泰威尔第,他于l607年上演的《奥菲欧》,是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剧,大量采用独唱和重唱形式,多处使用“激情风格”。
他的歌剧《阿里安娜》现存一首哀歌10. 巴洛克时期的独奏协奏曲形式由作曲家托雷利开创,采用三乐章的套曲模式。
西方音乐史(考研资料)

湘南学院音乐系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06音乐表演专用一、中世纪时期的音乐(476——1460年)1、格里歌利圣咏格里歌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天主教音乐,它是公元6世纪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在位时统一编订的。
格里歌利圣咏主要运用于日课(这是修道院僧人每天必做的“功课”)和弥撒(天主教、基督教为纪念耶稣受难而举行的仪式)之中。
格里歌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
音乐肃穆、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它是无伴奏的纯男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
其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有四、五度跳进,整个音乐音域较窄。
它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各种歌唱方式根据礼拜进行的不同场合决定。
到公元11世纪时,除了米兰和西班牙外,欧洲其他地区都接纳它为仪礼中的圣歌。
2、奥尔加农奥尔加农(Organum)是9世纪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为3种类型:a、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
它是在格里歌利圣咏的上方式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的平行进行。
b、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
它的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声部上行进行,到两个声部构成四度时,再平行进行,最后两声部再回到同度。
c、华丽的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
大约在12世纪,奥尔加农的上声部越来越表现出流动性和装饰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它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中世纪的游吟诗人游吟诗人(Troubadours)首先产生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Provence),它是游吟诗人的发祥地。
游吟诗人骑着马到处巡游,用奥克语(普罗旺斯方言)演唱坎佐(canzo)、清晨骊歌(alba)、西尔旺特(sirventes)、田园变歌(pastoarella)等体裁的歌曲,内容有爱情、时事、田园、讽刺等。
西方音乐史(巴洛克-古典)复习提纲

西方音乐史(巴洛克-古典)复习提纲一、巴洛克时期蒙特威尔第: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被誉为巴洛克早期最伟大的作曲家。
是威尼斯乐派的奠基人。
主要创作歌剧和牧歌。
他的世俗作品最出名,写有9卷牧歌前几卷运用了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而后几卷牧歌集则具有巴罗克时期的音乐风格。
他的歌剧作品主要有《奥菲欧》、《尤里狄西返乡记》。
《奥菲欧》是他最早的作品上演于1607年被誉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此后歌剧进入成熟发展期。
他的创作可以看作史从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的一座桥梁。
他的贡献有:他是牧歌集大成者;写作带情感的旋律,摆脱宗教束缚;牧歌集第五卷提出两种常规的思想;确定歌剧中独唱与合唱、主调与复调、声乐与器乐比例关系;运用“震音”的手法创立“激情风格”;连接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
A·斯卡拉蒂: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主要创作在声音领域,共有115首歌剧,150首清唱剧以及600首康塔塔,其中歌剧最为代表,代表作有格丽塞达尔。
他是歌剧发展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
他的贡献有首创了返始咏叹调,干唱宣叙调(用于较长的独唱或独白,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和带伴奏的宣叙调(用于富有情感的场景中,由乐队伴奏),赋予美声唱法广阔的施展空间;确立了那不勒斯歌剧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成为交响曲的先声;创用了巴罗克晚期典型的管弦乐编制:弦乐四声部加上双簧管、大管、小号和圆号等;为正歌剧定性做出巨大贡献。
维瓦尔第: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作有歌剧、教堂音乐和各种器乐合奏,最重要的是500多首协奏曲,大部分是小提琴作品。
他的协奏曲多有标题,代表作有《四季》。
对巴洛克音乐走向古典主义音乐由重要作用。
他是继托雷利之后进一步确定小提琴独奏协奏曲的形式结构;他的作品主题简洁富有动力,大部分协奏曲是三个乐章(快-慢-快),对大协奏曲定型起到重要作用;他还发展了配器技术。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四季》,这是一部小提琴独奏协奏曲,出版于1725年。
《西方音乐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音乐史》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1.古希腊的代表乐器?代表日神的里拉琴,代表酒神的阿夫洛斯管。
2.古希腊时期集戏剧、诗歌、音乐与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悲剧。
3.古希腊的代表音乐作品?《赛基洛斯墓志铭》4.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
5.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1.古罗马的代表乐器?水压管风琴2.古罗马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类别?军乐3.简述古希腊音乐?音乐是单声部的。
人声曲调与伴奏乐器曲调一致;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基本形态。
以诗歌为主题,音乐使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得到强化;在记谱方式上,在歌词上方用字母和类字母的符号做记号。
4.简述古罗马音乐特点?音乐用于壮大声势。
主要表现在实用性和享乐性两方面。
第二章中世纪的音乐(一)中世纪的教会音乐1.中世纪的时间?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2.中世纪教会音乐的核心形式是?格里高利圣咏3.《素歌》的演唱形式、特点?素歌又叫《格里高利圣咏》,无伴奏的纯人声单声部音乐形式,男声演唱,尤其男童。
4.《素歌》的横向发展形式(举例即可)附加段、继叙咏、宗教剧5.《素歌》的纵向发展形式(复调音乐发展)奥尔加农、经文歌、克劳苏拉等(二)中世纪的世俗音乐1.世俗音乐代表?法国游吟诗人、德国恋诗歌手、德国名歌手2.世俗音乐的主要内容(来源)?歌颂爱情、道德以及十字军相关的政治。
3.中世纪的主要乐器?竖琴、索尔特里琴、琉特琴、竖笛、横笛、管风琴等。
4.新艺术时期的两位重要的作曲家?马肖、兰迪尼5.中世纪音乐时期常用的复调音乐终止式?兰迪尼终止式。
先进七级音,再进入六级音,然后才回主音。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1.文艺复兴的时间?1300—1600年。
2.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3.文艺复兴时期的四大乐派?勃艮第乐派、佛兰德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
4.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发展的声乐体裁。
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德国利德5.文艺复兴时期的乐器。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以下是一些关于西方音乐史的复习资料:
1. 西方音乐史的时间线:整理出西方音乐史中的重要时期和事件,例如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以及现代音乐等。
2. 音乐史中的重要作曲家:研究西方音乐史中的重要作曲家,例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斯特拉文斯基等。
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作品。
3. 音乐风格和流派:研究西方音乐史中的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例如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派和现代音乐等。
了解每个风格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4. 重要音乐作品:了解一些西方音乐史中的标志性作品,例如巴赫的“Brandenburg Concerto”、莫扎特的
“Symphony No. 40”、贝多芬的“Symphony No. 9”和斯特拉文斯基的“Rite of Spring”等。
5. 音乐理论和技术:学习西方音乐史中的音乐理论和技术,例如调性音乐的发展、和声学、调式和非调式音乐等。
6. 音乐演奏和表演实践:了解西方音乐史中的不同演奏和
表演实践,例如古乐器演奏、歌剧演唱和管弦乐队指挥等。
7. 影响和作用:考虑西方音乐史在音乐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例如对其他文化音乐的影响以及西方音乐与社会、政
治和文化的关系。
这些资料可以在音乐史的教科书、音乐学习网站和音乐史
研究论文中找到。
重要的是系统学习和理解西方音乐史的
主要内容和关键概念,以便在复习和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发展的各个时期:……第一章、古希腊与古罗马音乐(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5世纪)第一节、古希腊音乐一、古希腊的音乐发展状况1、音乐与神的崇拜2、诗歌的繁荣(1) 史诗: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2)抒情诗歌的繁荣较早的抒情诗作者萨福、阿西乌斯、泰潘德。
3、古希腊的戏剧(1) 特点:希腊的“悲剧” 集音乐、诗歌、舞蹈、表演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音乐(尤其是声乐)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独白或对白都是用歌唱来表达, 歌唱的同时也有器乐简单伴奏;合唱是载歌载舞的;舞蹈动作简单.(2)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匹得斯二、古希腊的乐器希腊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的代表是里拉琴,管乐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
三、古希腊的音乐理论1、音阶和调式理论在当时的古希腊,音阶的构成以四音音列为基础。
四音音列可以根据全音和半音的不同位置,排列成7种不同的音阶,它们分别是多里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及其各种变体,是以古希腊的几个重要氏族部落的名称为其命名的,排列方式自上而下。
2、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利士多德等人认为,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重视音乐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四、总结古希腊音乐的特点:织体:单声部音乐,即使有合唱、伴奏,也是以同音或八度伴和。
旋律和节奏:自由,与诗歌的韵律、节奏一致。
调式:古希腊调式,排列自上而下,以希腊部落民族定名。
记谱法:用希腊字母或类似字母的符号记谱.第二节、古罗马音乐一、古罗马的音乐特点1、基本沿袭希腊音乐,但由于罗马人崇尚武艺,因此铜管乐器相当发达.演出规模极度扩展,最多时达几百件乐器。
图拉真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2、古罗马人的音乐观念和希腊很不相同:在古希腊,人人都参与音乐活动,认为音乐是健全人格、有着高尚修养的表现;古罗马却仅仅把音乐看作一种纯粹的娱乐,失去了希腊艺术的高尚与纯真。
二、基督教音乐兴起基督教于公元1-2世纪在罗马帝国产生、流传。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
基督教发展出一种新的音乐观:排斥任何世俗、娱乐性的音乐,音乐集中于教堂和修道院,成为精神拯救的工具;基督教会提倡纯声乐,竭力反对使用乐器伴奏;在圣咏的演唱方式方面,由男女老少都可咏唱改由经过训练的唱诗班咏唱。
公元476年,古罗马灭亡。
基督教成为即将到来的中世纪从古代继承下来的唯一的文化遗产,从此主宰着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
第二章、中世纪音乐(约公元450--1450 年)圣马可大教堂 ( 意大利) / 圣玛德林教堂(法国)/圣安布罗乔教堂(意大利 )/ 巴黎圣母院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公元6世纪末,格里高利一世派各地僧侣收集整理各地的圣咏,经过修订、补充,选编成两本唱经歌集,并订立了许多演唱的规则,命令各地教会广泛采用,从而统一了罗马教会仪式和所用音乐。
统一后的圣咏以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称为“格里高利圣咏”,也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而称之为“素歌”。
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
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
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的长短抑扬而定。
织体:和古希腊音乐一样,也是单声部音乐.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调式体系:教会调式。
三、格里高利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弥撒仪式中的条目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
其中常规弥撒分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五个部分。
四、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1)附加段——是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的材料,可以在原圣咏前附加或在圣咏中间插入新内容,目的是对圣咏的内容进行说明、解释。
(2)继叙咏——是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用于弥撒仪式中。
它在弥撒礼拜中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因此也称为“哈利路亚附加段”。
(3)宗教剧—-是以圣经故事为内容的戏剧表演形式,由对话体附加段演变而来,其表演过程始终有音乐伴随。
后来这种形式发展成为神秘剧(mysteryplay)。
第二节、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一、奥尔加农(organum)——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是产生在公元9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简单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也叫平行奥尔加农。
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2、花唱奥尔加农:—-大约在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声部由原来的下声部转向上声部,音符增多,越来越具有流动性和装饰性,与低声部格里高利圣咏构成了多音对一音的关系,低声部圣咏曲调的单个音被拉长,原有的旋律感被削弱。
二、迪斯康特(discant)12或13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复调形式,定旋律声部和对位声部以反向进行为主,是一音对一音演唱的风格,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
三、巴黎圣母院乐派——巴黎圣母院复调有两种特征:华丽装饰的花唱奥尔加农和节奏规整的迪斯康特,与以前所不同的是,圣母院复调常把两者结合使用,即在花唱奥尔加农之后接上迪斯康特,前后形成风格上的对比。
圣母院乐派的两位杰出的作曲家是莱奥南和佩罗坦。
莱奥南以擅长写作花唱奥尔加农著称,这种复调体裁在他手中被发展到顶峰;佩罗坦的复调特色主要体现在迪斯康特。
四、康都克特(conductus) ——12、13世纪教会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在多声部形式的康都克特中,定旋律声部是作曲家新创作的曲调而不是取自圣咏,采用迪斯康特风格,各个声部的节奏大致相同,歌词自由,内容涉及宗教或政治、历史、道德等世俗事物。
五、经文歌(motet)——13世纪兴起的一种重要的复调体裁,是圣咏与俗乐的有趣“结合”.缓慢的圣咏做“持续调”,用拉丁语唱着教义;在它的上方有两个快节奏的声部,用本国语以民歌的曲调唱着世俗化的歌词。
到后来,圣咏的持续调干脆被乐器所代替。
第三节、教会音乐理论一、记谱法1、纽姆记谱法(neumatic notation)-—在歌词上方标出一些与语言重音、抑扬相对应的符号,以简明扼要地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
2、意大利的僧侣规多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四线谱,发明了六声音阶唱名法及“规多手"的视唱教学法。
3、有量记谱法(mensural notation)—— 13世纪,记谱法的发展从对音高的关注扩展到对节奏的关注。
包括三种重要的节奏符号:长拍(旗形)、短拍(方形)、次短拍(菱形),把节拍的三分法视为“完整拍划分",即一个长拍等于3个短拍,一个短拍等于3个次短拍,“不完整拍划分"中拍与拍之间是二分比例关系。
二、教会调式:分为四个正调式和四个副调式8种形态,每两个一对,副调式音阶的音域比正调式低四度。
沿用古希腊调式名称,排列顺序是自下而上.第四节、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一、流浪艺人二、法国的游吟诗人游吟诗人的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分以下几种类型:康佐(canzo)、晨歌(alba)、田园恋歌(pastorela) 、传奇(romance) 、叙事歌曲(chanson dhistoire) 、莱歌(lai)。
三、德国的恋诗歌手兴起于12——14世纪,出身贵族,所唱的歌曲大都是爱情歌曲。
音乐旋律稳重严肃,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恋诗歌手的主要歌曲体裁是“巴体歌曲”(bar),结构是aab。
第五节:中世纪的乐器中世纪的常用乐器有弦乐(拨弦、击弦、弓弦)和管乐两类。
1、弦乐:a、拨弦乐器:竖琴(harp)、琉特琴(lute)、索尔特里琴(psaltery)b、弓弦乐器:维埃尔琴(vielle)(现代提琴的原型)、轮擦提琴(hurdy-gurdy)2、管乐:竖笛、横笛、肖姆管、短号等。
允许使用于教堂的乐器-—管风琴,分大型和中小型类别。
第六节、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过渡—-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一、14世纪法国的“新艺术"人们习惯以“新艺术”来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
“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被称为“古艺术”的13世纪的音乐而言的。
1、等节奏型经文歌(isorhythmic motet)——将经文歌的定旋律声部分化出两个因素:克勒(color,不包括节奏因素只有音高的音型)和塔列亚(talea,短小的不包括音高的节奏型),两者可用不同方式相结合、运用。
这种形式表明了纯音乐逻辑思维的进展。
2、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马肖(G.Machaut ,1300-1377)的音乐创作(1)宗教作品:主要体现在经文歌方面,以法文作为歌词;在创作技巧上非常重视等节奏技术的运用;为经文歌附加了一个新的“对应持续声部”,以四声部取代了通常的三声部织体。
(2)世俗作品:主要是世俗歌曲,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根据自己的感情来创作。
二、14世纪的意大利音乐1、14世纪意大利音乐的重要体裁(1)猎歌(caccia)——是一种有标题的世俗多声部音乐,一般有两个声部,以卡农式的同度轮唱,歌曲性格活跃,常常与狩猎情景有关,也可以表现集市上的叫卖、喧闹。
(2)牧歌(madrigal)——多为二声部,偶尔有三声部,低声部是新创作的旋律,并非取自圣咏.所有的声部通常都有歌词,表现内容多是田园诗和爱情诗。
(3)巴拉塔(Ballata)—-原指舞蹈伴唱歌曲,13世纪是单声世俗歌曲,14世纪是意大利的复调世俗歌曲,通常为二或三声部.2、兰迪尼(Landini Francesco, 1335-1397)兰迪尼流传至今的作品全部都是世俗音乐,他的音乐以甜美、抒情见长,著名的“兰迪尼终止式” (Landini Cadence)(指导音下行到第六音后再进入主音,即在终止音之前出现其低二度和三度音),是兰迪尼独特风格个性的体现。
中世纪音乐风格概述旋律: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
节奏:圣咏节奏是自由的,有时会重复某个模式。
调式:通常以8个教会调式为基础。
较自由地使用不协和音。
音乐织体:单声织体非常重要.从公元九世纪开始有了2--4个声部的复调织体。
主要音乐体裁:圣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的弥撒曲;宗教的和世俗的经文歌;世俗歌曲(包括牧歌、猎歌、回旋歌等),器乐舞曲。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约公元1450——1600年)•“文艺复兴”时期相比中世纪来说,在文化上是以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打破教会的精神统治和思想上的禁锢,来创建新的文化,是长期以来为宗教神学思想所束缚的理性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是一次新的文化建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