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一二单元知识要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科学四年级(上)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一、天气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义务教育教科书 四年级 科学 上册 知识点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动物王国1、蚂蚁:像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说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就是在描述。
2、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
像鲫鱼、草鱼这样的动物属于鱼类。
鱼类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鱼类用腮呼吸,而鲸用肺呼吸,由此可以推出鲸不属于鱼类,就是在推理。
3、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相处。
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鸡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的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4、哺乳动物:像猫、兔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5、每年的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我国的珍惜动物有大熊猫、华南虎、朱鹮、白头叶猴、金丝猴、白鱀豚、扬子鳄。
珍惜动物灭绝的原因:1、生存环境发生变化;2、动物的繁殖能力下降,适应环境的能力减退。
我国保护珍惜动物的措施:1、立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2、建立自然保护区;3、人工繁育。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濒危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
第二单元:冷与热6、那杯水热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要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怎样测量水的温度?(1)用手拿着水温计的上部。
(2)将水温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底和壁。
(3)等水温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水温计不能拿出睡眠,视线要与液柱顶端向平。
7、温度计的秘密: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
这就是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根据水、醋、果汁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推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是在推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简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罗老师精简版)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究: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三:模拟鼓膜的震动实验结论:“鼓膜”在声音的作用下产生震动。
声音的远近和强弱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震动也不同。
发生强,“鼓膜”震动的幅度大;发生弱,“鼓膜”震动的幅度小;距离近,“鼓膜”震动的幅度大;距离远,“鼓膜”震动的幅度小。
4.实验四:探索钢尺的音量变化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实验五: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呼吸的次数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4、根据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法分为生食和熟食。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班级 姓名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3.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5.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怎样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答: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5.宇航员为什么学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沟通?答: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电子通讯设备。
6.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2.人的外耳就像--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3.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5.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答: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初步接触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实验技巧。
下面将介绍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转化过程。
学生将学习到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燃烧作用及其产生的能量。
通过实验,学生将亲手观察到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产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第二单元:生物的长大与变化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将了解到生物的生命周期,如种子发芽、幼虫蜕皮、成虫羽化等。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动物对食物的需求、植物对光线的需求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学生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生命的奥秘和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单元:天地万物这一单元主要介绍地球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星体的关系。
学生将学习到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到太阳系中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月亮和行星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界的奇妙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单元:人类与健康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人类的身体构造和健康保护知识。
学生将了解到人体的组成部分(头、颈、躯干、上肢和下肢)以及它们的功能。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日常生活中保护身体健康的方法,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更好地掌握到个人健康的重要性和保护自己健康的方法。
第五单元:力与运动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
学生将学习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并认识到运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学习到一些常见的力,如推力、拉力、重力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原理。
通过以上五个单元的学习,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将初步了解到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巧,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汇总第一单元1、许多植物的生命都是由种子开始的。
2、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最适合植物播种的季节。
3、一般我们在播种的时候,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工作:松土、播种、铺土和浇水。
4、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二氧化碳和养料,会释放出氧气。
5、一朵完全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
6、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7、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8、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
9、只有经过传粉后,雌蕊的子房才会发育成果实。
10、种子传播的方式有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动物传播和自身弹力传播等。
11、在自然界中,除了种子繁殖的方式外,很多绿色植物还可以利用根、茎、叶等器官繁殖后代。
12、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
13、我知道的卵生动物有青蛙、海龟、丹顶鹤等;我知道的胎生动物有猪、狗、猫、老虎、大象等。
14、鸟的繁殖过程包括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一系列行为。
15、活动:制作一个便于观察种子发芽的装置⑴备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或者塑料杯,在杯子里面填满纸巾或者棉花。
⑵浸泡好的种子放入玻璃杯内壁和纸巾之间。
⑶着杯壁倒水,让纸巾湿润。
当纸巾干燥时要及时淋水,但要避免杯底有过多积水,保证种子既能吸收到水分,也能与空气接触。
⑷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进行记录。
16、制作模拟种子传播模型我的设计设计人:名称:木棉种子模型材料:纸黏土、棉花方法:把棉花拉伸至蓬松状态,然后将纸黏土做成小颗粒,塞入棉花中。
测试:用扇子煽动模型,观察它的传播效果。
17、用柳树的枝条是不是可以进行繁殖呢?根据猜测,选择一种植物的根(或茎、叶),扦插在沙土中或水中。
经过一段时间,如果根(或茎、叶)生根发芽了,就说明这种器官可以繁殖后代。
植物名称:柳树选取的部位:茎扦插方法:①选一段柳枝;②剪成10厘米左右的插枝;③用泡沫块固定插枝在水中或土中;④用纸遮盖瓶子有利于根部生长。
第二单元1、在山坡、河边和石滩等地方可以找到岩石。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检查人签字:
1、我们通常把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
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我们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来测量气温。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
5、风向可以用( 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6、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7、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如无风(旗子不动)表示(0)级风;微风(旗子微动)表示(1)级风;大风(旗子展开)表示(2)级风。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下雨的等级。
9、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气象学家通常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0、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11、在课堂上,我们研究过的物质中,可以溶解的有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不可以溶解的有面粉、沙、石子等。
12、溶解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13、可溶性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实验证明,通过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
14、我们可以通过加热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进行分离。
15、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过滤实验装置包括铁架台、烧杯两个、漏斗、滤纸、玻璃棒等。
16、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
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10克小苏打。
17、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8、在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几种液体中,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振荡后食用油就会溶解在水中。
1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
实验中,我们常用酒精灯的外焰来加热。
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焰。
20、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班级:姓名:检查人签字: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7、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8、、(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食物在口腔里面进行(初步消化)的过程。
9、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
经常刷牙,可以防止(蛀牙)。
10、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食物),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它们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1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的物体,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1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4、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16、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里面成了(真空),我们就只看见闹钟的(铃)在动,却听不见(声音)。
17、、(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所以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8、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19、(过高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听到(过高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20、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