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餐礼仪的异同

合集下载

吃中餐西餐的礼仪区别

吃中餐西餐的礼仪区别

吃中餐西餐的礼仪区别中餐和西餐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餐和西餐的礼仪区别。

起居习惯在餐桌礼仪方面,起居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习惯于坐在餐桌前,相互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吃饭。

这表明了团结和亲近的社交观念。

西餐中,人们习惯坐在一个长桌上,每个人都坐在餐桌的一边,面对同一方向。

用餐时间中餐和西餐也有一些不同的用餐时间。

在中国,午饭和晚饭是最重要的两顿饭。

中餐通常在中午和晚上7点左右开始。

西餐的就餐时间相对早一些,午餐通常在中午12点左右开始,晚餐在晚上6点左右开始。

用餐餐具中餐和西餐的餐具也存在一些区别。

在中餐中,人们使用筷子作为主要的用餐工具。

筷子在中国被认为是非常传统和方便的工具。

而在西餐中,人们使用刀、叉、勺子等餐具。

西餐刀在左手持刀,右手拿叉,通常用刀切割食物,然后用叉子把食物送入嘴中。

菜肴顺序中餐和西餐的菜肴顺序也有所不同。

在中餐中,通常会一次上齐各种不同口感和风味的菜肴,如热菜、冷盘、汤等都会同时上桌。

而在西餐中,通常将菜肴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上菜,例如先上开胃菜,然后上主菜,最后上甜点。

就餐方式中餐和西餐的就餐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餐中,人们通常通过共同吃饭的方式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或者用公筷夹取食物,然后用个人碗或者直接吃。

西餐中,人们用刀叉将食物切割后送入嘴中,尽量保持优雅和干净的就餐方式。

用语礼仪中餐和西餐的用语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中餐中,人们习惯吃饭时用一些客气的称呼或表达方式,如“请吃”,“慢用”等。

西餐中,人们则更注重个人的隐私和空间,并尽量避免在就餐时进行谈论。

餐桌礼仪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都非常重要。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餐桌礼仪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无论是吃中餐还是西餐,我们都应该尽量遵循当地的礼仪规范,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

这样可以使自己更加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并在国际交往中展现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教养。

论中西餐礼仪的异同

论中西餐礼仪的异同

论中西餐礼仪的异同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餐饮礼仪则是展现国家文化与传统的重要方式。

中餐和西餐作为两种经典的餐饮文化,在餐饮礼仪方面也有许多的异同。

本文将从用餐顺序、餐具使用、用餐姿势与食用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用餐顺序上,中餐与西餐有较大的不同。

中餐以米饭与菜肴为主要食物,一般采用盘中取饭的方式,将菜肴一起放在饭上食用。

且在吃饭时可以一手拿着碗,另一只手拿着筷子。

而西方餐桌上,通常都会摆放一把用于取菜的餐叉,食客可以用餐刀切碎食物后,再用餐叉送入嘴中。

此外,西餐用餐时有明确的用餐顺序:先是餐前小吃,接着是沙拉、主菜和甜点。

而中餐通常没有明确的用餐顺序,只要在餐桌上摆好所有的菜肴即可。

其次,在餐具使用上,中餐与西餐也有一定区别。

中餐的主要餐具是碗、碟、筷子和汤匙,而西餐则是刀、叉、勺、碟子和杯子等。

西餐中的刀和叉的使用更加复杂,不同的食物需要使用不同的餐具,比如用餐刀切肉、用餐叉叉起蔬菜。

此外,西餐中还有一些专门用于取菜、剥虾和开蚌的餐具,这些在中餐中并不常见。

再次,在用餐姿势方面,中餐与西餐也有一些差异。

在中餐中,站着吃饭是不礼貌的,一般都是坐着用餐。

通常,用餐时要始终保持坐姿,背部挺直,手肘不能搁在桌子上,因为在中国,这些动作都被认为是不礼貌和粗鲁的行为。

而西餐中,用餐时要求餐者保持坐姿,但可以搁肘在桌子上,这是因为西餐的用餐过程较为冗长,需要更加舒适的姿势。

最后,在食用方式上,中餐与西餐也有一定的区别。

中餐通常是将菜肴放置在桌上,食客自行取用,可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菜,也可以和同桌的人一起吃同一道菜。

而在西餐中,通常每个人都会点自己的菜肴,食客将自己的选择告诉服务员,服务员会把菜肴单独上桌。

此外,西餐中还规定了一些食用方式,比如将筷子放在右手,刀放在左手,在用餐时,食客需要用刀将食物切成一小块,然后再用叉叉起食用。

综上所述,中餐与西餐在餐饮礼仪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中西文化中,餐桌礼仪存在着一些差异。

以下是从餐桌礼仪角度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

首先,对于用餐的时间和顺序,中西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用餐的时间较晚,通常在晚上6点至8点之间,而西方国家则倾向于早些用餐,一般在晚上5点至7点之间。

此外,在用餐顺序方面,中餐通常会同时上菜,所有的菜肴都会一起摆在桌子上,供大家一起分享。

而在西餐中,通常会按顺序上菜,先上前菜,然后是主菜和甜点,每道菜都是独立的一道。

其次,餐桌上的礼仪也存在差异。

举例来说,在中餐中,吃饭时通常使用筷子,而在西餐中则使用刀叉。

使用筷子吃饭有一定的技巧和规矩,例如不要用筷子捅菜、不要叉起整片鱼等。

而使用刀叉吃饭则需要掌握正确的握持方式和用餐顺序。

此外,中国人还有许多餐桌礼仪的规定,如不要拿食物过于远离自己的嘴巴、不要夹取过多的食物等。

相比之下,西方人在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用餐技巧和礼貌,例如不发出噪音、不大声咀嚼等。

再次,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米饭和面食是主食,常常搭配各种菜肴一起食用。

而在西方,面包和意大利面等面食通常作为主食,肉类和蔬菜则作为配菜。

此外,中国人喜欢吃鱼,而西方人则更常食用肉类。

对于食物的选择,中国人习惯于吃整只鱼或鸡,而西方人通常将食物切块或切片。

最后,用餐中的社交互动方式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国,吃饭是一种团聚和社交的活动,家人和朋友通常会聚在一起合用餐桌。

吃饭时,人们常常会互相倾斜碗筷向对方夹食物,以示亲密和关系亲近。

而在西方,用餐被视为一种个人活动,更注重个人的用餐礼仪。

西方人往往会分别用自己的餐具夹食物,较少互相分享食物。

通过对中西餐桌礼仪的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饮食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不同。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是加深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一步。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首先,中西方对于用餐时间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中国,用餐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家庭成员通常会一起坐下来享用。

晚餐时间可以很晚,乃至于晚上10点以后也不少见。

与此相反,在西方国家,用餐时间通常较早,晚餐通常在傍晚6点至8点之间。

其次,在用餐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餐一般使用筷子进食,而西餐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抓取食物,而西方人主要使用刀切割,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

此外,西方人也习惯用刀切菜,而中国人则喜欢将菜切成小块,方便用筷子夹取。

第三,对于餐桌礼仪的严谨程度也有差异。

在西方国家,有一套非常具体的用餐礼仪规定,比如使用餐具的方式,区分不同餐具的用途等。

而在中国,餐桌礼仪相对较为宽容,没有太多具体的规定,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和谐氛围。

此外,餐桌上的用餐秩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国家,每个人通常有自己的餐盘和餐具,而在中国,多个人共用一张转盘或共用一道菜,各自取菜。

中国人习惯将菜夹到自己的碟子里,然后吃,而西方人则将菜夹到嘴里。

此外,中国人也注重饮食的均衡,尽量将菜品搭配得丰富多样,西方人则往往一道菜一道菜地享用,不过西方人用餐时间较短,所以菜品往往相对单一在用餐时的礼仪规范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招待客人时通常会吃饱。

主人通常会为客人夹菜,客人也应该适时向主人致谢。

而在西方国家,用餐时间通常较短,主人通常只需提供餐食,客人负责自己夹取食物。

在西方国家,如果客人不再进食,这被视为表达满意的方式,而在中国则被视为不礼貌。

最后,对于餐后礼仪的看法也不同。

在中国,招待客人的一方通常会等客人离开后,拿起餐巾清理餐桌和碗盘,这是对客人离开的尊重。

而在西方国家,餐后通常由服务员完成清理。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待饮食和社交习俗的不同态度。

这些差异既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需了解并尊重各自的餐桌礼仪。

中西餐礼仪对比

中西餐礼仪对比

中西餐礼仪对比中西餐礼仪对比导语: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各不相同,中餐和西餐更是。

在中餐和西餐的礼仪上也很大区别。

具体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西餐礼仪对比。

欢迎阅读!中西餐礼仪的异同:一、上菜的顺序和摆放差异: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

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餐具差异: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

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

三、入座座次差异: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

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

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四、着装要求差异:除非在正式场合,中餐对于就餐者的着装要求并不高,穿着都比较随便。

而西餐对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闲服到高档西餐厅用餐。

五、餐桌上用语的差异: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

”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

中西饮食的礼仪差异

中西饮食的礼仪差异

中西饮食的礼仪差异中西饮食的礼仪差异4篇中西饮食的礼仪差异1(1)、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中国饮食注重口味中国饮食文化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追求。

“民以食为天”的著名俗话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

五味调和的理念在于追求美味,则烹调的方法就煎炒烹炸扒溜炖烧氽煮蒸煨十八般技艺无所不用其极了。

而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极大地破坏菜点中的营养成分。

另外,由于中国人极端重视味道,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例如公认的名贵菜海参、鱼唇、鱼翅、熊掌、驼峰,其主要成分都是与廉价的肉皮相仿的动物胶,本身可能有营养,但并无美味,全靠用别样物料的鲜汤去煨。

西方饮食注重科学营养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饮食重科学,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适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而菜点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舍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

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分布在舌表面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白水鱼、白水肉,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点“味”,但基本不入讲究的“道”。

(2)、中西方饮食内容的差异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

西方饮食多以肉食、生食、冷食为主。

西方餐桌礼仪的起源: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

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

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

浅谈中西餐礼仪的差异[全文5篇]

浅谈中西餐礼仪的差异[全文5篇]

浅谈中西餐礼仪的差异[全文5篇]第一篇:浅谈中西餐礼仪的差异浅谈中西餐礼仪的差异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中华料理以口味多变、花样繁多闻名,不同的菜系有不同的吃法,由此延伸出不同的餐桌礼仪。

西方饮食虽不如中华料理丰富,但也味道独特,别具一格。

由饮食文化而延伸出餐桌礼仪,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

随着国际交往次数的增加,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他国的餐桌礼仪,以便更好地与国外友人交流交往。

餐桌礼仪,是指人类社会在进餐时的各种公认礼貌标准,相反有些举止行为,在进餐时被认为是无礼,或影响别人食欲的。

各国人们由于文化各异,所以餐桌礼仪在各国都有很大的不同。

他国餐桌礼仪以西方为主要代表,在此就中西餐礼仪展开讨论。

中国的餐桌礼仪归纳为以下加点:一、用餐前衣着礼仪:不同的宴会要求的着装不同。

如果只是普通的聚餐便可穿着随便一些,身着T恤、牛仔裤即可。

但如果是商业宴会就应穿着隆重,赴宴着装大方得体。

赴宴时,男士应穿西服打领带,女士应着套装或礼服。

女性参加宴会,不宜穿裤子,也不宜穿短裙,以过膝的裙子为好。

商业宴会无论规模大小,如果不是特别标明可穿便服前往的,一定要穿上礼服以示你的重视。

二、入座的礼仪:座位有长有主次之分,长者坐中,辈分依次排开。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

中餐的席位排列,关系到来宾的身份和主人给予对方的礼遇,所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中餐席位的排列,在不同情况下,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分为桌次排列和位次排列两方面。

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一)桌次排序1、如果是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又可分为两桌横排和两桌竖排的形式。

当两桌横排时,桌次是以左为尊,以右为卑。

这里所说的右和左,是由面对正门的位置来确定的。

当两桌竖排时,桌次讲究以远为上,以近为下。

谈中西餐饮礼仪文化

谈中西餐饮礼仪文化

谈中西餐饮礼仪文化人们的餐桌礼仪的变化,是经过很长时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地域形成的,在人们完整生活秩序中,餐桌礼仪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大家分享了中西餐饮礼仪文化,一起来看看吧!一、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对比1.历史起源。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

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

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

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在各种电影电视剧作品中也很多见。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

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

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

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餐礼仪的异同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浅论中西餐礼仪的异同摘要: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中华料理以口味多变、花样繁多闻名,不同的菜系有不同的吃法,由此延伸出不同的餐桌礼仪。

西方饮食虽不如中华料理丰富,但也味道独特,别具一格。

由饮食文化而延伸出餐桌礼仪,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

随着国际交往次数的增加,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他国的餐桌礼仪,以便更好地与国外友人交流交往。

餐桌礼仪,是指人类社会在进餐时的各种公认礼貌标准,相反有些举止行为,在进餐时被认为是无礼,或影响别人食欲的。

各国人们由于文化各异,所以餐桌礼仪在各国都有很大的不同。

他国餐桌礼仪以西方为主要代表,在此就中西餐礼仪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西餐餐桌礼仪差异中国的餐桌礼仪归纳为以下加点:一、用餐前衣着礼仪:不同的宴会要求的着装不同。

如果只是普通的聚餐便可穿着随便一些,身着T恤、牛仔裤即可。

但如果是商业宴会就应穿着隆重,赴宴着装大方得体。

赴宴时,男士应穿西服打领带,女士应着套装或礼服。

女性参加宴会,不宜穿裤子,也不宜穿短裙,以过膝的裙子为好。

商业宴会无论规模大小,如果不是特别标明可穿便服前往的,一定要穿上礼服以示你的重视。

二、入座的礼仪:座位有长有主次之分,长者坐中,辈分依次排开。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

中餐的席位排列,关系到来宾的身份和主人给予对方的礼遇,所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中餐席位的排列,在不同情况下,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分为桌次排列和位次排列两方面。

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一)桌次排序1. 如果是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又可分为两桌横排和两桌竖排的形式。

当两桌横排时,桌次是以左为尊,以右为卑。

这里所说的右和左,是由面对正门的位置来确定的。

当两桌竖排时,桌次讲究以远为上,以近为下。

这里所讲的远近,是以距离正门的远近而言。

2. 如果是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桌数所组成的宴请。

在安排多桌宴请的桌次时,除了要注意“面门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距离主桌的远近。

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

(二)位次排序1.右高左低原则:两人一同并排就坐,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

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优先受到照顾。

2.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

3. 面门为上原则:用餐的时候,按照礼仪惯例,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

4.特殊原则:高档餐厅里,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

这时候,观赏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

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

三、进餐时的礼仪:用餐前,侍者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

它只能用来擦手。

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

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

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中餐餐具由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组成。

使用筷子时,首先将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

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

取菜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

要是夹起来又放回去,就显得缺乏教养。

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

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用过没有。

够不到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能直着向两旁张开,以免碰及邻座。

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果是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地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在咀嚼时不要说话,更不可主动与人谈话。

良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口就食物。

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进餐时,不要解纽扣或当众脱衣。

如果是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将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不要将外衣或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餐台上。

用餐的时候,不能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

不但失态欠雅,而且还会败坏别人的食欲。

可以劝别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擅自作主为别人夹菜、添饭。

这样做不但是不卫生,还会让人勉为其难。

不要敲敲打打,比比划划。

还要自觉做到不吸烟。

用餐时,如果有需要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应尽早去洗手间解决。

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如果吃到不洁或有异味的食品,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地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

如果发现时尚未吃食,比如说盘中的菜肴里有昆虫或者是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应该等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如果出现意外,比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上,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以免使会对方难为情。

四、离席时的礼仪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如果有事也可以事先离开,要和旁边的人打个招呼,说声“失陪了”、“我有事先行一步”等。

和主人打过招呼,应该马上就走,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门大聊个没完。

因为当天对方要做的事很多,现场也还有许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占了主人太多时间,会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礼。

有些人参加酒会、茶会,当中途准备离去时,会一一问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要不要一块走。

结果本来热热闹闹的场面,被她这么一鼓动,一下子便提前散场了。

这种闹场的事,最难被宴会主人谅解。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此时主人家的主角应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在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再见”,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中餐禁忌:1.使用筷子时,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

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既不卫生也不礼貌。

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

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 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入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后放在桌上。

3. 当主人或其他客人讲话、敬酒时,应停止进食,专心恭听。

在进食时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使用筷子时要忌“八筷”(舔筷、速筷、移筷、扭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

饮酒时,要注意礼仪,不要逼酒、灌酒。

在宴会进行中,不要猜拳行令,要控制一些失态行为,如打喷嚏、打饱嗝、吐痰等。

4. 主客双方应交谈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增进友谊,话题避免涉及个人隐私及对方避讳的事情。

宴会中不宜深入探讨具体的实质性问题,以免陷入僵局,不欢而散。

5. 在餐厅进餐后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实在不雅。

如果身为客人,则不应抢着付帐。

未征得朋友的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在西方,所有跟吃饭有关的事都被备受重视,因为它同时提供了两种最受赞赏的美学享受——美食与交谈。

除了口感精致之外,用餐时酒、菜的搭配,优雅的用餐礼仪,调整和放松心态、享受这环境和美食、正确使用餐具、酒具都是进入美食的先修课。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研究西方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以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中西餐礼仪的差异1.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在中国的烹调技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

然而,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在对“色、香、味”的追求下,营养反而不是很重要了。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则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中西方饮酒礼仪的不同常言道:“无酒不欢。

”西方有醇香的威士忌、白兰地,中国自古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说,由此可见饮酒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与饮酒的气氛。

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主人与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固定的敬酒次序。

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

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

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

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

西方人饮酒重视的是酒,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饮酒礼仪反应出对酒的尊重,相比较之下饮酒的人反而不是很受重视。

在西方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

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

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

西餐礼仪以实际、自然为主,不讲客套、谦让,但用餐中的规矩却很多一、进入餐厅:1.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高档西餐厅吃饭,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

去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整洁;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女士化妆要稍重因为餐厅内的光线较暗,如果指定穿正式的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进入餐厅时,男士应先开门,请女士进入,应请女士走在前面。

入座、点酒都应请女士来品尝和决定。

2.一般西餐厅的营业时间为中午11点半至下午、晚上6点半后开始晚餐,如果客人早到了可以先在酒吧喝点酒然后再进入主餐厅。

二、餐巾的使用1. 必须等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2.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

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

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三、西餐顺序在西方最先端上餐桌的是菜和汤,然后是水果,其次是餐酒,享用完餐酒后便是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四、餐具的使用1. 西方餐具由刀、叉、匙、盘、杯等组成,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

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匙又分汤匙,茶匙等。

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