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3) 类型混淆型偏误 既不能归在第一类又不能归在第二类的偏误
(4) 特殊类型偏误 没有反映学习者第一语言的结构,同时也没有 在目的语第一语言习得语料中出现
根据Dulay &Burt, 第一类由母语干扰造成的偏误仅占3%
四种偏误原因(Brooks)
➢ 学习者不了解结构类型,因此出现随机性偏误 ➢ 正确的模式没有得到足够的联系 ➢ 由第一语言引起的误解 ➢ 学生遵循一般规则,但这一规则不适用某一特殊情况
3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 语汇总没有对应的形式
4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在第二语言 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形式和分布
5
目的语中的某个项目在第一语言中 没有对应的形式
6
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目的语中 分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
举例
如法语的缩略形式j’ai和英语的缩略形 式I’ve对应
如德语中的kennen和Wissen对应或并 入英语的know
对比分析的局限
(三)“差异”等同于“难度”的理论不符合逻辑和实际。 如日本学习者学习汉字“气”难度大于汉字“我”。
(四)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偏误的主要产生原因是“母语 负迁移”,不符合实际。研究(Brook, Dulay&Burt, Ellis) 表明母语干扰并非唯一,也不是主要原因。
母语干扰不是造成语言偏误主要原因?
(两种语言语法相同)
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 两种观点
(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会把语言特 质和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 统中(Lado, 1957)
(二)目的语与母语相似产生正迁移, 反之则产生负迁移
(三)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成正比
二语习得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分析

从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看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外语系的学生,英语是我们除母语外学习的第二种语言。
二语习得是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学生对二语的学习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也要继续学习,至少有十年的学龄。
可是,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断地出现问题。
下面是我对自己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分析。
英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其中说和写一直是我英语学习的难点。
而这两项有共同之处,就是英语翻译中的汉翻英。
说就是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需要把汉语翻译成英语,虽然很多人说要培养英语思维,不要先想好汉语再翻译,可我觉得很难做到。
在你想问题时,潜意识就用汉语了。
而写作也是如此,写作只是把你的从说的变为写的。
汉翻英中,经常出现汉语找不到对应的英语单词的问题,这是语义缺失,比如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
而且在表达的时候,由于单词量少而不会翻译经常出现,这是因为单词输入量太少。
平常常用的单词很容易记住,不经常用的新单词很容易被遗忘。
而翻译中常出现的错误可分为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两大部分。
语间错误是由于母语造成的;语内错误是受二语的影响造成的,与母语无关。
二语习得者把他们自己的母语作为资源,并依赖于它。
当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非常接近的时候,二语习得者可以从比较中获得很多帮助,帮助他们更容易学习二语,这种现象叫做正迁移。
相反,当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有很大差别时,由于受母语的干扰,二语习得者通常会犯错误,这种现象叫做负迁移。
负迁移中产生的错误叫做语间错误。
语间错误是语言的迁移性引起的.也是受学习者母语的干扰所产生的语言错误。
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当产生负迁移时,会产生语言错误。
目标语和母语之间无论从语音、语法结构、语义还是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
语内错误主要是由于对目标语的规则理僻错误所产生的。
学习者把目标语的规则应用到并不适用的地方。
导致语内错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度概括。
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会根据所学的某些规则创造出目标语中并不存在的变体。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泛泛而论,缺乏深度)摘要: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研究领域。
它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中介语、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起重要作用,同时对语言教学实践也有深远意义。
本文介绍了偏误分析的研究发展过程及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偏误分析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偏误分析二语习得中介语语言迁移一.偏误分析理论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行为主义(Behaviorist Theory)在语言学中占重要地位。
它强调语言是一种习惯。
语言的教和学重在背诵和模仿,并力求通过重复来达到语言习惯的形成。
语言学习中出现的偏误则是不容原谅的,应立即被纠正,以免对正确语言习惯的培养形成干扰。
在行为主义影响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母语习惯向目标语习惯迁移的过程,当两种语言相似时,正迁移发生,当两种语言有差异时,负迁移出现。
只要对母语和目标语进行对比,了解两种语言的作用,就可预测出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并且还可以对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的研究使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动摇。
他认为人类对语言有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
人们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偏误,正如孩童在学习母语过程中也会出错,而这些错误恰恰反映了他们掌握母语的动态发展过程。
他还发现人们这两种语言学习过程有很多雷同。
科德也明确提出了偏误对语言学习的重大意义。
他指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自身的一套学习系统,而偏误正是这个系统存在的表现。
斯林柯也提出了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中介语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从其母语逐渐向目标语过渡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系统恰恰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标语所做出的不准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它是一套有规则且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
由此可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并非我们所想的无规律的不可容忍的错误,而是反映了学习者学习目标语规则的过程,对语言教学有重大意义。
第二语言--偏误分析

科德偏误分析模式的特点:
• A、区分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显性偏误是指容易识别的不合语法的语言现 象。隐形偏误是指结构正确但不得体,与语境不匹配的语言现象。(功能偏 误)
• B、句本位,讲功能。偏误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句子是语言结构单位, 又是基本的交际单位,表达单位,偏误分析强调语言结构在交际中的应用, 自然以句子为基本分析单位,既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又要分析句子的意 义,尤其是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去,陷于公式化,硬套上述五个来源,对指导教学与学习实践意义不大。 • 4.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指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
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谢谢观看
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 者正确的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 3、纠正学习者偏误,纠正方法要得当,不要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不要因 为纠错而造成紧张的心理,更不能伤了学习者的自尊心。
偏误分析的意义
• 1.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与发展。 • 2.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 3.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
• 3、对偏误进行分类。 • 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 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名词解释
• 整体性偏误(global errors):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影响到对 整个句子的理解。
• 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指句子的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不影响对整个 句子的理解。
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 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 的改进与提高。
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语音偏误及辨正策略(原创)

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语音偏误及辨正策略1不论国别和族别,对每一个汉语学习者来说,无一不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具备良好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来满足学习、深造、工作以及生活中的种种需要。
然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无可奈何地受母语的负迁移、所学目的语知识有限、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干扰,导致听辨误差、发音不正、声调离谱,严重影响正确习得和运用语言。
如何帮助学习者克服这种负迁移,就需要执教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效的语音辨证策略。
一、语音偏误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语音习得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方言和母语习惯的干扰,在声、韵、调方面出现种种偏差。
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口语交际中。
声母偏误,主要表现在平翘舌音不分、声母替换等。
平翘舌音不分:就是把“Z、C、S”和“Zh、Ch、Sh”混用或不分。
中国的东北到西南的很多地区的口语中都有混用或不分的倾向,因而造成很多歧义。
如:插(chā)手——擦(cā)手、主(zhǔ)力——阻(zǔ)力、诗(shī)人——私(sī)人等。
而生活在各个方言区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影响,往往出现类似上述例子的偏误。
英语中没有卷舌音“zh、ch、sh”,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区分平翘舌音是学习语音的困难之一;泰国学生z和zh、c和ch、r和l音混淆,而且“X”的发音错误率100%;2韩国语中没有f音,往往把h、f、p的发音混淆;日本学生h、r、l发音偏误;还有中国的朝鲜族学生普遍用l音节代替r音节,如,若.干(ruò——luò)、仍然(rãngrán——lēnglán)等。
韵母偏误,主要表现在韵母o和韵母e 的使用和韵母 ao和韵母ou的混用,造成错误发音或歧义。
如,破.坏(pò——pâ)、拨.款(bō——bē);掏(tāo)钱——偷(tōu)钱、牢(láo)房——楼(lóu)房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字偏误分析

“月”、“口”用在左右结构的汉字中,绝大多数都占据左边的位置(分别有218个和411个),各仅有3例占据右边的位置,它们分别是“胡、朝、期”,“加、知、和”
03
有理据的镜像变位多产生于较高水平的学习者,无理据的镜像变位则多产生于初学者。
04
部件镜像变位
上下文不仅对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汉字偏误的研究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4声符改换
1
2
3
6
5
4
3部件的变形与变位 1母语迁移变形 3.2部件镜像变位
1增加意符 2.2减损意符
2部件的增损
偏误分类
因笔画增减而形近形似的有:
厂、广,土、王,大、犬,口、日,日、目,尸、户,丰、辛,弋、戈,木、本,木、禾等; 因笔画长短、曲折与否而形近形似的有:土、士,贝、见,目、月,等 此类偏误多产生于初级水平的学习者
李保江(1991)列举的错别字中也有许多类化造成的偏误,而且这些偏误与外国学生的偏误如出一辙。比如将“花簇”写成“花蔟”、“扳机”写成“板机”、“惊讶”写成“谅讶”、“牛虻”写成“牛(牛亡)”。
有的类化偏误产生于已经内化的语言知识,说明学习者对汉字的意符和声符已经有了非常强的类推能力。如“借机”—“措机”、“偷东西”—“揄东西”。
学生汉字笔画偏误
郭圣林 《汉字的笔画特点与外国学生汉字笔画偏误》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笔形偏误 笔向偏误 笔际关系偏误 笔画数偏误
化直为曲
初级:“篮”字的“皿”
原因:拼音文字中的弧形轮廓
中级:“命”中“叩”
高级:“御”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笔形偏误
化曲为直:没有汉字笔画的各种钩笔
如“我”、“你”、“再”,再如“死”(竖弯钩变竖弯),“过”(竖钩变竖),“吃”(横折弯钩变横折弯)等。
二语习得研究项目化报告总结——偏误分析

外国语学院、国际合作学院项目化作业报告课程名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项目名称:由偏误的来源进行偏误分析专业班级:12对外汉语学生姓名:郭小源徐莉石家莉焦焕发姜秦焱学号:20120610120、20120610135 、20120610129、2012061012102、20120610122 指导教师:刘顺芬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二日项目名称由偏误的来源进行偏误分析项目来源 教师命题 自拟题目组织形式 小组人数:5 个人一、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由命题者填写)本项目旨在引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所学的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语言对比分析和我校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或者中国学生外语学习偏误分析。
本项目可以激发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语言学习偏误的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项目实施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 项目实施内容:由小组成员分别对偏误的来源中的五方面进行搜集整理:1)语际迁移2)语内迁移3)学习语境4)交际策略5)文化迁移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语料收集2)偏误认定3)偏误分类及描写4)偏误解释5)偏误评估3.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即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形成的与母语和目的语两者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系统。
偏误分析认为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些偏误的来源归结为语际迁移、语内迁移、学习语境、交际策略和文化迁移。
(1). 语际迁移,即母语知识向目的语迁移。
母语(或第一语言)的负迁移会产生偏误,就外国人学汉语为例,主要指学生受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影响,把母语或第一语言的某些语法规则搬到汉语里。
例如,学生在回答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时,由于受到英语的影响,时常把否定和肯定回答搞反。
如:(1)“你不去逛街吗?”——“不,我不去。
”(“是,我不去。
”)。
(2)“你没见她吗?”——“是,我见到她了。
”(“不,我见到她了。
”)。
又如:(1)“我们的校园很大和很漂亮。
第二语言习得论文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析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析摘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研究错误的产生及其特点对二语习得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研究者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首要途径之一,错误分析也就成为了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文以错误分析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引起二语习得错误的根源。
本文发现,引起错误的根源除了常见的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外,还有交际策略的误用和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在探讨这些错误根源时,力图揭示这些根源是如何引起错误产生的。
紧接着阐释了错误分析的过程及错误分析对于外语教学的重大作用。
希望借此文能让大家对错误分析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期望能对大家的二语习得有所帮助。
Abstract:It is inevitable that errors occur in language learning,so the study of errors is go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s one of the major method to study second language , error analysi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study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errors and reveal how they affe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error analysis , including interlingual-transfer , intralingual-transfer,the improper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 Then it explains the processes of error analysis and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it . By writing this paper , I want to give a clear explanation of error analysis and hope it helpful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关键词:错误,错误分析,二语习得,错误根源,外语教学一、引言错误分析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偏误分析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旨在通过对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揭示出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偏误分析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偏误分析的定义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分类和解释,从而了解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偏误分析将学习者的错误视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资源,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学习者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二、偏误分析的研究内容
偏误分析主要研究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的错误。
通过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学习者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认知和心理特点。
具体来说,偏误分析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错误的分类: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分类,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
面的错误。
2.错误的原因:探讨学习者出现错误的原因,包括语言迁移、目的语干扰、文
化差异等因素。
3.错误的纠正:探讨如何有效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包括对错误的识别、纠正
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4.错误的学习策略:探讨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包括他
们对错误的认知和处理方法等。
三、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
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语料分析: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了解他们在
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错误情况。
2.调查问卷:通过向学习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自身错误的认知和处理
方法等情况。
3.个案研究:通过对个别学习者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了解他们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4.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学习者的错误情况和纠正方法对其语言习
得的影响。
四、偏误分析的应用
偏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不仅可以揭示出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还可以指导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具体来说,偏误分析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在语言知
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从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2.评估学习效果:通过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分析,可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
进步情况,从而为教学提供反馈和指导。
3.揭示语言习得规律:通过对大量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第二语
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偏误分析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通过对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揭示出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偏误分析不仅可以指导教学实践和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还可以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