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出品】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及其纠正
如何正确对待二语习得中的出错现象

如何正确对待二语习得中的出错现象一、引言:问题的提出二语习得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其它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母语干扰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与错误有着天然的联系(L.Selinker,1972 Interlanguage)。
这种出错现象的必然性可以在布朗(H.D.Brown)1986阐述过的中介语发展理论中体现出来,他认为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应当被看作是一个内在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即所谓的“中介语”。
布朗认为中介语的发展共经历四个阶段,依次为“无规律的错误阶段”(random error stage)、“突生阶段”(emergent stage)、“系统形成阶段”(systematic stage)、“稳定阶段”(stabilizationstage);在这四个阶段中,尽管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在不断地减少,但错误现象的出现却是难以避免的。
这种语言错误引起了语言学习者和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但是不同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对这类语言错误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尽管二语习得中的错误现象在所难免,但是只要随着二语习得的逐步深入,错误现象将会自然而然地减少:还有人认为尽管在二语习得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
但是如果能及时地克服纠正这些错误,必将会大大加快二语习得的进程。
那么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呢?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错误分析理论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二、错误分析理论及其产生错误分析理论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外语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进而确定其错误来源,分析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的一种理论。
错误分析理论的产生渊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后者认为外语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主要来源于母语的干扰。
如果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就能预测和避免外语学习中的错误。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语言学家发现外语学习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预测,也就是说只依靠比较母语和目的语形式系统来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错误是不够的。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泛泛而论,缺乏深度)摘要: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研究领域。
它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中介语、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起重要作用,同时对语言教学实践也有深远意义。
本文介绍了偏误分析的研究发展过程及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偏误分析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偏误分析二语习得中介语语言迁移一.偏误分析理论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行为主义(Behaviorist Theory)在语言学中占重要地位。
它强调语言是一种习惯。
语言的教和学重在背诵和模仿,并力求通过重复来达到语言习惯的形成。
语言学习中出现的偏误则是不容原谅的,应立即被纠正,以免对正确语言习惯的培养形成干扰。
在行为主义影响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母语习惯向目标语习惯迁移的过程,当两种语言相似时,正迁移发生,当两种语言有差异时,负迁移出现。
只要对母语和目标语进行对比,了解两种语言的作用,就可预测出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并且还可以对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的研究使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动摇。
他认为人类对语言有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
人们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偏误,正如孩童在学习母语过程中也会出错,而这些错误恰恰反映了他们掌握母语的动态发展过程。
他还发现人们这两种语言学习过程有很多雷同。
科德也明确提出了偏误对语言学习的重大意义。
他指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自身的一套学习系统,而偏误正是这个系统存在的表现。
斯林柯也提出了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中介语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从其母语逐渐向目标语过渡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系统恰恰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标语所做出的不准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它是一套有规则且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
由此可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并非我们所想的无规律的不可容忍的错误,而是反映了学习者学习目标语规则的过程,对语言教学有重大意义。
二语习得中的错误与纠错

二语习得中的错误与纠错
错误与纠错
语言习得是人类有生以来就一直在学习的事情,通过看、听、触摸的方式积累
的知识和技术被称为习得。
习得过程不仅是个体学习是关于文化和社会的交流和双向互动,是个体在语言传播,社交互动和文化传统等场景中认知变化的过程。
错误与纠错
语言习得是人类有生以来就一直都在研究的一项重要学科,它是指通过看、听、触摸的认知活动,以及与其他形式的习得来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
习得不仅是个体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文化和社会的多元化的交流,是一种两向的互动。
习得的过程不仅关乎主要语言的传播,也关乎社会交往、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认知变化。
二语习得中语言错误及纠错研究综述

间接 的纠错策略 , 如重述 。如 L e e m a n ( 2 0 0 3 ) 探讨 了重述 与二语发
根源 , 研究者们对二语 习得有 了更 为清晰的认 识。本文梳理 了对 用 的频率上。纠错反馈 的策略按照明确 与否来 区分 。考虑到直接 Fra bibliotek对待错误的态度
、
回顾二语习得的发展 , 研究者们对语 言错 误的态度经历 了三 展 的关 系 。 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对待错 误不 能容忍 。行 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认
2 0 1 4年 1 月 2 8日
沿
=语习得中语言错误及纠错研究综述
文/ 王 妤 贾金 媛
摘
要: 语言错误在二语习得 的过程是不可避 免的现象 , 在 二语 习得研究史上不乏很 多有关语 言错误及 纠错策略 的研 究。教 师应
根据实 际情况采取恰 当的纠错策略, 以促进学生 中 介语 的发展。
二、 纠错策略的研究 查研究 。C h a u d r o n ( 1 9 8 6 , 1 9 8 8 ) 基 于学 习者不同类型的错误展开 了
[ 2 ] L e e m a n , J . R e c a s t a n d S e c o n d L a n g u a g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B e -
[ 3 ] L i g h t b o w n ,P . M. &S p a d a , N. H o w l a n g u a g e s a r e l e a r n e d 大范围 的调查 ,发现教师在 学习者学 习初 期 的纠错 明显 多于后 [ M] . 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 2 0 0 1 . 期 。C h e n o w e t h e t a 1 . ( 1 9 8 3 ) 在二语学习者的态度调查 中发现 , 学习 [ 4 ] 施 光. 英语课 堂 中的教 师纠错与 学生接 纳[ J ] . 外国语言文 者对 纠错持 肯定态度 ,并希望他们说本 族语 的朋友进行纠错 , 于 学, 2 0 0 5 ( 4 ) . 是 就有 了关 于纠错 主体 的研 究 ,即 由谁 来进 行 纠错 。S c h w a r t z
第二语言习得论文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析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析摘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研究错误的产生及其特点对二语习得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研究者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首要途径之一,错误分析也就成为了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文以错误分析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引起二语习得错误的根源。
本文发现,引起错误的根源除了常见的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外,还有交际策略的误用和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在探讨这些错误根源时,力图揭示这些根源是如何引起错误产生的。
紧接着阐释了错误分析的过程及错误分析对于外语教学的重大作用。
希望借此文能让大家对错误分析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期望能对大家的二语习得有所帮助。
Abstract:It is inevitable that errors occur in language learning,so the study of errors is go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s one of the major method to study second language , error analysi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study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errors and reveal how they affe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error analysis , including interlingual-transfer , intralingual-transfer,the improper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 Then it explains the processes of error analysis and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it . By writing this paper , I want to give a clear explanation of error analysis and hope it helpful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关键词:错误,错误分析,二语习得,错误根源,外语教学一、引言错误分析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语习得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概述

二语习得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概述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可以发现二语习得已经成为一项独立而重要的学科,二语习得主要是强调学生要具备出色的语言技能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可以发现只掌握一门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第二语言的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然要求。
因此为了能更清楚、更全面的帮助人们了解二语习得这一学科的特殊性,高效开展二语习得这一学科的学习,为了加强二语习得这门学科的高效研究,给二语习得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有力的保障,本文对二语习得中的语用失误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或优化的对策,希望能够给相关学习人员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二语习得;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引言:本文针对二语习得中的语用失误进行简要分析,并由此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因此必须要先明确语用失误的概念和内涵。
我国语用失误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何自然教授提出,“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导致交际者无法完成有效的交际目标和效果的错误都应被称为语用失误”。
另一位在语用失误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Thomas指出,在沟通的过程中,语用失误是说话者一定要尽力避免的。
如果交谈的内容存在着较多的语用失误,那么说话者往往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居心叵测的人。
语用失误是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使用错误,比如说语法、句法层面上,而这只是浅显的解释;更为深层的解释为在双方交际特定场合下,由于文化和语言不符合本族语言习惯而产生的错误,也就是由于自身行为和习俗的不同,在特定的语言中出现的一些会造成一定交际阻碍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深层次含义也给二语习得这一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方向,因此本文对二语习得中的语用失误进行分析,并加强语篇语法的多元化分析,这样才能帮助相关学习人员更深入地理解语用失误。
一、二语习得概述和构建依据二语习得全称是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人们在学习母语之后,对其它任何一门语言的自觉学习。
二语习得中的口语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

2007年2月号中旬刊方式建立起来:(1)主要方式是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提供的习得环境直接得到扩展;(2)通过语言操练将学习系统的明示知识直觉化、自动化而间接得到扩展。
隐含知识的提高有助于明示知识的获得,明示知识加以练习运用,又可以丰富隐含知识。
3.2对输入假说的异议。
克拉申的“i+1”假设似乎更多的侧重于外界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决定性作用,而较少注意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二语习得重要的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认知资源来完成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注意。
注意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将语言学习中的输入(input)转化为吸收(intake)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吸收最终可能被融入到学习者的语言中,成为长期记忆的一部分。
然而,学习者不能处理所有接受到的输入。
要了解学习者如何处理接收到的输入,以及加快这种程序需要何种输入即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另外,加拿大学者Swain认为仅仅有“可理解的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却又是不够充分的,输出在二语学习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1985年Swain提出了输出假设,她认为人们在听或读的时候,不需要用到句法知识,只需要理解意思;而在说或写的时候,需要把词按一定顺序排列使自己的意思能让人明白。
这意味着“与输入相比较,输出促使学习者花更多精力更深层次地对语言进行处理。
”“输出可以刺激学习者从在理解中对语言进行的语义的、开放的、策略的处理转移到精确表达所需要的完整的语法处理。
”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4.1习得与学得相结合,既重视语言形式教学,又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强调语言形式和功能的融合。
学得和习得不可分离。
不能一味赶“习得”的时髦,忽视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仍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强调语法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语用意识,要挖掘普通话语的交际功能。
二语教学中先后出现的“交际法”、“任务法”等尝试都是受二语习得启发的结果。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类和产生原因分析

辅导员的心理素养对学生管理的影响[真诚为您服务]【摘要】本文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类研究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纠正的方法。
正确对待错误,使习得者的学习过程不走偏差,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希望通过对错误分析的研究,找出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给学习者和外语教学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错误分析错误原因错误纠正1 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order受母语习得中错误分析的启发,发表了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该文章被Seliger称为心理语言学领域的里程碑,改变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对于学习者和他们所使用语言的看法,于是研究者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两种语言的对比转移到直接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本身,集中对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这一学术研究的转向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由对比分析发展到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
Corder指出:“语言学习是发现语言中底层的规则、范畴和选择体系的过程。
这些规则、范畴、体系,学生是通过教师向他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某种处理活动而发现的。
错误是这一过程的反映。
”错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错误分析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研究领域被认为是当代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步,对外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错误的分类Corder(1971)把错误分为语言能力错误(error of competence)和语言使用错误(error of performance)两类,并且在语言能力错误中再分出语内错误(intralingual)和语际错误(interlingual)两类,从而建立起错误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阅读文学作品角度而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难免会犯口头或书面的错误。
在corder的研究之前,语言学家观察到了二语学习中学习者的错误,并把它们进行了归类。
但是他们很少注意到错误在二语习得中所起的作用。
错误分析理论的倡导者corder向人们展现了什么样的错误会对老师,学习者和研究者有用。
corder在他的文章“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理念,其中包括以下几点:应该由学习者来决定所输入的信息。
当老师或语言学家在计划教学大纲时,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
系统化和非系统化错误的区别,非系统化的错误发生在本族语学习中,corder把这种错误叫做“mistakes (失误)”,并且指出这样的错误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重要。
错误在以下三方面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老师,错误表现了学生的进步;对于研究者,错误显示一门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学习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策略;对于学习者,他能从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
当学习者犯了言语错误时,教他正确形式的最有效的办法不是老师仅仅给他正确的形式,而是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错误,尝试不同的假设。
许多错误源于学习者使用本族语的句子结构。
corder称学习者在这方面犯的错误是不能避免的,而这正是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证据[1]。
基于corder的错误分析理论,许多学者探讨了二语习得中学习者的错误、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正确对待错误的方式,以便帮助老师正确纠正学生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胡壮麟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对“errors”(错误)和“mistakes”(误差)的区别阐述为:错误是指语法上不正确的形式,误差则是在不得体的交际语境中出现的正确语法形式。
错误钟情于语言学习者,而误差可能也会产生于本族预言者身上。
错误通常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误用或误解,这些可能是语法或语用方面的[2]。
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开始观察学习者能力方面的错误并试图解释这些错误。
如richard的“非对比方式的错误分析”,他指出了能力方面出现错误的根源:第一语言的迁移导致干扰性错误的出现;不正确(不完全或过度概括)使用语言规则导致了语内错误;在二语习得中错误假设的构建导致了形成性的错误[3]。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同意上述的观点,如dulay和burt[3]指出了下面三种错误:形成性的错误,干扰性的错误,独有的错误。
stenson指出了另外一种错误,叫诱导性错误,它源于不正确的语言教学[3]。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一个人的本族语对他二语习得的影响。
corder指出干扰性的错误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能够提供学习者学习策略的信息。
hagege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他说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干扰在儿童和成年人的学习中都有发现[3]。
在成年人身上,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干扰更明显而且不断增加,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他的第一语言的言语结构更强,强加到他想要学习的其他语言的东西就越多。
相反,在儿童身上,干扰特征不是那么明显,除非他们没有充分地接触第二语言。
如果他们接受足够的二语教育,那么他们身上的干扰性特征很容易去除。
lakkis和malak也研究了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他研究的是阿拉伯学生的第一语言的介词知识迁移到英语学习中[3]。
为了帮助老师确定阿拉伯学生英语学习的问题所在,他们观察语言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帮助老师理解什么样的迁移应该鼓励,什么样的迁移应该避免。
他们得出结论,一方面,如果英语老师的本族语是阿拉伯语,他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第一语言来组织句子结构,可以利用两种语言的对等介词。
另一方面,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出现动词或词组,它们需带介词,或者在任何一门语言中没有对等词组,这时老师有必要给学生指出这些区别,让学生明白。
hagege研究了第一语言对二语习得者口音的影响。
他指出耳朵就像过滤器,在关键年龄阶段之后(他认为是11岁)它只接受一个人本族语发出的声音。
他也提到了第一语言的迁移,目的是使读者相信确实存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习得像本族人一样的口音的关键时期。
他用法语学习作为例子,法语包括复杂
的元音。
研究表明在学习的关键时期之后,想习得这些元音是不可能的。
因此,如果外语学习者在说第二语言的时候,只是使用习得的本族语的声音,那么他的语音可能会妨碍交流的实现。
corder的研究表明教学生语言形式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言语假设,从而发现正确的语言形式。
hagege认为自我纠错比老师纠错更可取,特别是如果老师以严肃的方式来纠错。
他还说当纠错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进行时,自我纠错更有效。
hagege在他的书中曾探讨正确对待错误的重要性。
他说如果对待错误就像对待必须去除的疾病,那么这种方式即便是无害的然而也是无用的,特别是老师因为学生的无数次错误而失去耐心时,这种对待方式是令人泄气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纠错应该避免。
然而错误一发生就马上去纠正是不提倡的,原因是突然的纠错会打断学习者语言信息的传递,从而导致一些负面后果的出现。
这些后果包括学习者学习的焦虑、避免产生错误的策略的形成、缺乏学习的兴趣、自我纠错意愿的减少、缺乏对老师的信任等等。
因此,hagege得出结论:通常情况下,老师不应该运用纠错,除非错误阻碍着交流,这是纠错使用的重要标准。
freiermuth[2]在“二语纠错:标准及技巧”中提出课堂上纠错的标准:语言接触程度,严重性,学生的需求。
就语言接触程度而言,freiermuth说只有在学习者已经提前接触了某个语言形式后,纠错才会导致正确形式的习得。
freiermuth还对错误进行了等级划分,以帮助老师决定哪些错误应该纠正。
影响交流的错误处于等级的最上端,其次是经常发生的错误,再次是对课堂内容的误解和不完全习得,最后是对于听者来说有“侮辱性”的影响的错误。
他也说了什么会给听者造成“侮辱性”的影响:完全的发音错误,熟悉形式的出错。
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应该考虑的另一个纠错的重要标准是学生个体的需要。
每个学生对纠错的反应是不同的,老师必须完成两项任务:第一是评估学生的性格特征,如自信,语言习得的能力等。
自信和有能力的学生能够从小的错误中获益,而那些在学习上感觉吃力的学生可能只接受大的错误上的纠正。
这表明重复的纠错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信的学生比自信的学生更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
老师的第二个任务是听二语学习者的言语以确定错误出现在哪,什么语言形式使学生觉得有困难,错误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然后老师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决定针对具体学生的纠错技巧。
综上所述,由于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由于没有充分接触第二语言,或者是由于老师教学方面的失误,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corder的错误分析理论帮助语言学家意识到虽然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错误时常发生并影响交流,但是如果能正确对待错误,对它进行正确的分析,也能促进二语习得;同时它也能帮助老师发现和归类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构建纠错的技巧,从而促进教学的增长。
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