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从传播学角度看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目的语的偏误问题

从传播学角度看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目的语的偏误问题

从传播学角度看二语习得偏误问题摘要:传播行为的实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不论其采取的习得方式、地点、时间,都必然和传播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在具体考察二语习得的偏误问题时,我们发现很多问题可以从传播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找到源头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传播学、偏误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既然非母语,那么必然在学习和使用中会出现这种或那种偏误,那么什么叫做偏误呢。

鲁健冀先生告诉我们:“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如语音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

我们把这种差距叫做‘偏误’。

‘偏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不同。

错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

人们说自己的母语的时候,也会发生错误。

而偏误则是学习外语的人才会有的,是多发的、有规律的。

学习外语的人只有经过反复纠正偏误,他所使用的外语才能逐步实现该语言的标准形式。

”一.二语习得偏误的分类对偏误的分类有助于对语言偏误的更进一步认识,用以分析目的语重难点。

根据不同的标准,语言学家将偏误做了不同的分类。

在这里我们先要明白传播学是研究宏观的信息传递及其系统的运行,而非涉及到具体的信息内容的研究。

因此,对于具体涉及到语音、词汇、句法、文法等语言学范畴的分类,暂且按下不表。

那么,二语习得的偏误分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大类:1.从来源层面分(1) 语际迁移性偏误。

此类特指母语对目标语学习所形成的干扰。

(2) 语内迁移性偏误。

它特指学习者由于对所学目标语知识不足所形成的干扰或者目的语内部本身的复杂因素互相作用所造成的困扰。

(3) 诱导性偏误。

它指教师或教材对目标语的语言现象讲解不够充分或讲解有误也或训练不得当所造成的。

二语习得中对比分析理论与偏误分析理论的对比研究

二语习得中对比分析理论与偏误分析理论的对比研究

二语习得中对比分析理论与偏误分析理论的对比研究作者:冯莉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3期摘要:二语习得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史。

期间,二语习得领域也一直不断扩展,先后涌现出许多理论,如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人们发现对比分析无法解决应用语言学领域尤其是二语习得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因此提出了偏误分析理论,这一发展被认为是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一场剧变。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作为二语习得理论中两种分析偏误的方法,反映了不同的语言学习理论和原则,而偏误分析又是在批判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故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对比分析理论与偏误分析理论,以及将两种理论进行对比,来实现对二者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二语习得;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一、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假说模式是由Charles Fries提出的,早在1927年他就设计了对比语言教学的方法。

Fries认为,在外语教学课堂背景下,学习者的母语对他们的目标语的学习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母语的形式和结构会潜在的迁移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中去,这是学习者初学阶段的必然特征。

而对比分析假说理论的确立是以美国语言学家Lado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为标志的。

Lado的这部著作为对比分析假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语言教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语言迁移研究者的主导思想在语言学理论上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在学习心理学上受行为主义的支配。

这一时期进行的对比分析主要依据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四个步骤进行,即首先对两种语言进行形式描写,再选择两种语言的某些特定方面进行对比以确定其异同,最后预测哪些方面有可能会引起错误。

这种观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距离二难度”,即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距离大小与目标语学习难度成正比[1]。

但是,随着70年代偏误分析的兴起,对比分析假说的论断受到偏误分析研究结论的挑战,因为实验数据显示,目标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引起迁移,而学习者的很多错误是与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而并非都是由母语影响所致。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偏误的韵律语法分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偏误的韵律语法分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偏误的韵律语法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汉语已成为世界各地学习者的第二语言选择之一。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偏误问题屡见不鲜,尤其是韵律语法方面的偏误。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韵律语法偏误,探讨其成因及解决策略。

二、韵律语法偏误的分类与实例(一)声调偏误汉语的声调是韵律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表达意义具有关键作用。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掌握汉语声调时常常出现偏误。

例如,将上声(第三声)误读为其他声调,导致句意发生改变。

(二)音节时长偏误音节时长也是韵律语法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音时,往往无法准确把握音节的时长,导致句子听起来不自然。

例如,过度延长或缩短某些音节的时长,影响整个句子的流畅度。

(三)重音与节奏偏误重音与节奏的把握对于表达句子的重点和语气至关重要。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掌握重音与节奏时,常常出现偏误。

例如,未能正确划分句子中的意群,导致句子读起来显得生硬、不流畅。

三、韵律语法偏误的成因分析(一)母语干扰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有些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在韵律语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他们在学习汉语时难以适应汉语的韵律规则。

(二)教学因素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也会影响学习者对汉语韵律语法的掌握。

一些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韵律语法的教学,导致学习者在实践运用中出现问题。

(三)学习者的认知与心理因素学习者的认知与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他们对韵律语法的掌握。

例如,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他们对汉语韵律语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一)加强声调教学与训练针对声调偏误问题,应加强声调教学与训练,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声调发音方法和技巧。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注重音节时长与重音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节时长与重音的教学,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的节奏规律和重音分布特点。

二语习得研究项目化报告总结——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研究项目化报告总结——偏误分析

外国语学院、国际合作学院项目化作业报告课程名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项目名称:由偏误的来源进行偏误分析专业班级:12对外汉语学生姓名:郭小源徐莉石家莉焦焕发姜秦焱学号:20120610120、20120610135 、20120610129、2012061012102、20120610122 指导教师:刘顺芬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二日项目名称由偏误的来源进行偏误分析项目来源 教师命题 自拟题目组织形式 小组人数:5 个人一、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由命题者填写)本项目旨在引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所学的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语言对比分析和我校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或者中国学生外语学习偏误分析。

本项目可以激发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语言学习偏误的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项目实施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 项目实施内容:由小组成员分别对偏误的来源中的五方面进行搜集整理:1)语际迁移2)语内迁移3)学习语境4)交际策略5)文化迁移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语料收集2)偏误认定3)偏误分类及描写4)偏误解释5)偏误评估3.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即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形成的与母语和目的语两者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系统。

偏误分析认为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些偏误的来源归结为语际迁移、语内迁移、学习语境、交际策略和文化迁移。

(1). 语际迁移,即母语知识向目的语迁移。

母语(或第一语言)的负迁移会产生偏误,就外国人学汉语为例,主要指学生受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影响,把母语或第一语言的某些语法规则搬到汉语里。

例如,学生在回答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时,由于受到英语的影响,时常把否定和肯定回答搞反。

如:(1)“你不去逛街吗?”——“不,我不去。

”(“是,我不去。

”)。

(2)“你没见她吗?”——“是,我见到她了。

”(“不,我见到她了。

”)。

又如:(1)“我们的校园很大和很漂亮。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使用汉语时因语言能力的不足而出现的语病,它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当事人一般不能改正,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而它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并使得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难以取得成效,本文就简要阐述了偏误是什么,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偏误主要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哪些方面,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偏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意义方面原因策略一、偏误是什么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要清楚理解“偏误”的含义,就必须与“失误”相区分。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使用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例如:①这周是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②这周是7月份的第一个星期。

这里的两个例子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③我每天吃饭在食堂。

④我上课在教室。

这里句子明显就是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而这里是把地点状语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

由于学习者没有把句子的语序问题弄清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这就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二、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对教师而言,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情况,从而促使教学有意义的进行。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如:把第3声发为第2声。 邮局( 读“jú”) 我决定下周回去美国。
分类:替代、类推、回避、简化、诱发
3、训练偏误:(P234) 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
解不好而引发的偏误。
如:他的孩子十五十六岁。 我热爱我的男朋友。 当地偷盗的情况像雨后春笋一样。
4、文化因素引起的偏误: 受本国文化的影响。
(五)偏误分析的作用 深化汉语习得研究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推动汉语本体研究
【三】中介语及其发展过程
(一)中介语
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构建的、 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 知识系统。它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一种发 展阶段。(P238)
(二)中介语有三个特征(p238) 1、可塑性:指中介语的语言规那么不断修正。 2、动态性:中介语的规那么是以渐进方式逐
4、学习策略(非重点)
自学提纲
1、中介语的变异包括社交情景变异、语境变 异。(p239)
社交情景变异:如:自由交谈、朗读对话、 朗读词表。
语境变异: 语言的内部语境的变化导致学习者 在本该使用同一种语言形式时使用了多种 不同的语言形式。 (韩国学生:ang—ing)
2、输入与互动 (1)自然情境下的输入和互动:输入的外国
韵母的偏误 声调的偏误
—— 《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 (北大)李红印
讨论:偏误句子的类别
我见面我的朋友。 爸爸跑得像狗一样快。 我们睡觉了三个小时。 说完,他就跳舞起来。 我希望像乌龟一样长寿。 请你把这本书送到王老师。 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 我们学习汉语在教室。
如:美国学生称呼张大年为“年先生”。
未能了解目的语知识中所隐含的文化涵义, 不了解中国人是在何种条件使用这一用法。

偏误分析例析[1]

偏误分析例析[1]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例析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 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它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就笔者直接接触到的真实的偏误材料进行偏误分析。

一、偏误例句及来源 :1. 我书包里词典有。

2. 我买了新书两本。

3. 我见到了 Mary 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4. 我要练习跟你。

5. 我想见面你。

6. 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 。

7. 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8. 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9. 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10. 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11. 我们千佛山了。

12. 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13. 我们运动会了。

14. 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15. 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16. 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17. A :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 :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18. 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19. 今天比昨天很冷。

20. 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以上例句中例 1到例 7来自以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日常用语,例 8、例 9、例10来自留学生办的教室板报,例 11到例 18来自非洲留学生平时的交际用语,例 19、例 20来自留学生的校内日志。

其中韩国留学生和非洲留学生是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的汉语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

教室板报和校内日志,涉及到的留学生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不等。

二、偏误的来源及例句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还有不少偏误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

下面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说明:1、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常常是依赖母语知识,同一母语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错误。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第六章偏误分析理论一偏误分析的出現背景严格地说对比分析只能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诱发阶段,它本身不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范围。

这是因为对比分析的着眼点不是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而是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之处。

对比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这些相同相异之处,以便预测学习者会遇到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避免出错或将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学习者的错误,这是因为错误容易被发现,同时也因为错误反映了学习者的尝试过程,从中可以发现学习者是否有一个自己的发展轨迹,即所谓“固有大纲”。

当时,研究者已经发现,不仅正常的语言运用是一个创造性过程,而且有不少证据说明,儿童习得母语也是如此。

比如,在博克1958年的实验中,研究者给儿童看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只像鸟一样但很怪异的动物,并且告诉儿童This is a wug;然后给儿童看另一张照片,上面有两只这种动物,并且對兒童说Now there's another one(There are two of them(There are two(((?对于这个问题,调查中91,的儿童都回答说wugs(转引自Mitchell & Myles,1998)。

但是,英语中并没有wug一词,这是研究人员为了实验而生造的假词。

这个实验说明,儿童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并记住从成人那里听到的词语,而是在输入材料的基础上抽象出关于复数的规则,然后再把规则运用到自己的话语当中。

儿童一开始得出的规则,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第三章中儿童的other one spoon就是错误的英语结构。

研究者由此得到启发,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这一看法,完全不同于行为主义的习惯形成说。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学习理论,这就是偏误分析。

通常人们把1967年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这一新领域的开始,因为在这一年著名语言教育家S(P(Corder发表了他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引言:
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L2)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习得。

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偏误,这
些偏误往往是由母语语言习得特点与第二语言的不同特点所引起的。

本文
旨在探讨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并进行分析。

一、语音偏误:
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在二语习得中,语音偏误较为常见。

这些偏误一般来自于学习者母语与所学语言在音位、音素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将[j]音用[k]音替代,导致类似“Yuke”(英语名字“Luke”)的偏误出现。

二、语法偏误: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它规定了词汇和短语的结构。

二语习得者在语法
上的偏误也比较普遍。

这些偏误可能源于学习者母语语法结构与所学语言
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汉语中,疑问句一般是通过语序倒装实现,而在英
语中则需要使用助动词。

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出现“你是谁?”(原句为:“Are you who?”)这样的偏误。

三、词汇偏误: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习者在掌握词汇时往往也会出现偏误。


些偏误可能来自于词义的混淆、词汇搭配的错误、多词性词汇的误用等。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将“decade”(十年)误译为“十
天”,导致类似“过去的十天”(原句为“the past decade”)的偏误
出现。

四、语用偏误:
语用是指语言的使用情境和目的。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往往会因为
对语用规则的不熟悉而产生语用偏误。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
会将直译模式应用于英语中,导致类似“Can you make friends to me?”(原句为“Can you be friends with me?”)的偏误出现。

五、认知偏误:
认知偏误指的是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由于个人认知能力限制而产
生的偏误。

例如,学习者可能会因为习得的受限性而陷入一些错误的学习
策略,导致偏误的出现。

此外,学习者对母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规律进行
了误解,从而导致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出现偏误。

结论: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是不可避免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经
历一段时间的偏误期。

这些偏误一方面是由学习者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差异
引起的,另一方面也与个人认知能力有关。

因此,我们应该对学习者在二
语习得中出现的偏误予以理解和关注,并通过详细的分析和辅导来帮助他
们纠正偏误,以提高第二语言的习得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