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的健康风险与安全性评价

合集下载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评价体系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评价体系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评价体系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在农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基因作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等|11。

种植转基因的国家由最初的几个至现在的20多个,各国试种的转基因植物已经超过4500种,其中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是主要的转基因植物,这四类植物占全部转基因植物的86%。

转基因植物主要有抗除草剂、抗虫,兼具抗除草剂和抗虫、抗病等几类[31。

在中国,大豆的进口量是本国生产大豆量的28倍,进口的大豆几乎都属于转基因大豆,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吃的大部分豆制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

随着“转基因食品队伍”的逐渐壮大,世界各国予以转基因食品不同的态度,并制定不同的法规,随之出现了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议,毋庸置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从对转基因食品的基本认识、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评价体系、应正视转基因食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1对转基因食品(GME geneticallymodifi~d foods)的基本认识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应用人工方法把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将重组了的DNA通过各种途径导入并整合到某种宿主细胞或者个体的细胞核中,有目的的改变它们的遗传性状。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着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旧。

我国(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将转基因食品定义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2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评价体系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问题包括:转基因食物的过敏性,转基因食品的毒性。

营养品质改变问题,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以及转基因技术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大豆一、国外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研发的基本流程以现有大豆品种作为受体材料,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重组植物表达载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两种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豆,获得转基因植株,分析其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筛选出抗病大豆新株(品)系。

由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具有插入基因拷贝数低、遗传稳定、转化过程相对简单、成本相对低廉等诸多优点,一直是植物转基因研究的首选技术,在大豆中亦是如此。

自Hinchee 等于1988年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器官发生转化系统之后,许多实验室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优化、改进工作和转基因材料创制研究,也使该技术体系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大豆转基因手段。

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技术体系建立的同时,基因枪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技术体系也获得了成功。

尽管基因枪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存在多拷贝插入频率高、断裂的DNA 片段插入难以避免、转基因后代遗传稳定性较差等缺点,但由于其受基因型限制较小,操作流程相对简单、遗传转化相对较易实现等优点,仍是植物转基因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大豆遗传转化较为困难的现实条件下,其在大豆中的使用依然较为普遍,特别是在利用转基因大豆材料进行基因功能分析的研究中更为常见。

二、如何有效减少转基因后代材料中目的基因沉默或丢失的现象1、避免基因间的同源性由于重复或同源序列是基因沉默的普遍诱因,因此,在构建表达载体时,尽量降低所设计的序列与内源基因的同源性,以减少或避免配对。

应尽量使外源DNA碱基组成与植物DNA 碱基组成相一致,以避免被植物限制修饰机制所识别。

同时,也可以采用定点插入方法,将外源基因插入到具有与其相似碱基组成的染色体区域。

另外,在育种过程中要选择外源基因表达稳定的株系。

2、避免重复序列的出现基因枪法以及电激法等直接DNA导入法易引起多个拷贝基因整合,使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

因此在进行植物转化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后一方法。

基因工程食品安全性评价

基因工程食品安全性评价

感谢您的观看
W AT C H I N G
THANKS FOR
基因工程食品 安全性评价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CATALOGUE 目录
基因工程食品 概述
基因工程食品 的安全性评价
基因工程食品 的风险与挑战
基因工程食品 的安全监管与 政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PA R T. 0 1
基因工程食品概述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基因工程食品的定义
基因工程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 食品中遗传物质,从而获得具有特定性状 和品质的食品。
食用者的营养摄入。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平衡破坏
基因工程食品可能对自然生物链产生影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基因污染
基因工程食品可能通过基因漂移等方式对自然基因库造成污染,影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基因工程食品可能对非目标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如影响土壤微生物 Nhomakorabea 昆虫等。
社会伦理与法律问题
基因工程食品通常包括转基因食品和基因 修饰食品,其中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导入外 源基因获得的,而基因修饰食品则是通过 改变食品中原有基因的表达获得的。
基因工程食品的发展历程
1994年,美国批准了第一 个转基因食品——转基因 番茄上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得 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农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3年,科学家首次将外 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获 得转基因植物。
发展趋势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国际社会对基因工程食品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强调风险评估 和透明度,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挑战。
我国的安全监管体系与政策建议

2024年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三篇)

2024年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三篇)

2024年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随着转基因技术向农业、食品和医药领域的不断渗透和迅速发展,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现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我国已正式成为WTO成员之后,面对进口转基因食品的大量涌现,如何合理地利用WTO规则,保护我国人民健康,发展我国转基因产业,在国际商贸中争得主动,是摆在我国科技界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安全性评价。

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遵循以科学为基础、个案分析、实质等同性和逐步完善的原则。

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毒性、过敏性、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标记基因转移和非期望效应等。

在“973”、“863”等科技计划中,我国科学家将以水稻、鱼等为对象,重点研究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预测毒理学和建立食物过敏人群血清库等关键科学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没有一种食品是百分之百安全的。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人们对食品安全很自然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食品不仅是营养和能量的来源,还是文化和传统的标志,也是经济贸易的支柱。

在转基因食品展现光明前景的21世纪,根据国际发展趋势,综合科技、贸易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食品产业发展和安全管理办法,加强食品安全的科学技术研究,将有利于我国食品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通常人们认为传统食品是安全的,但随着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不断应用,食品安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相当多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实质是科学应用的风险,这种风险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才能加以识别和控制。

安全性评价包括转基因食品与传统对应物的比较,集中于异同点的测定。

对整个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既要考虑期望效应,又要考虑非期望效应。

若新的或改变的危害,营养或安全问题被确定,要分析确定对人类健康的关系。

传统上讲,新种类的食用植物在上市前并未系统地对其进行广泛的化学、毒理学和营养学方面的评估(除非这些食物可能作为膳食的基本组成应用于特殊的人群,如婴儿),对于诸如食品添加剂或可能在食物中残留的农药要进行典型的严格的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文章编号:()#""#’"()"*""!"$’##!*’"!中国公共卫生*""!年第#$卷第$期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00123)4567346【综述】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霍飞,江国虹,常改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010*******:3;30:<99:/8<)78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基因组构成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主要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果。

#目前存在的问题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持有不同态度,尤其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罗西教授()等人发表的有关转基C9D1E-F9G07因玉米花粉伤害大斑蝶的报道,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基因组构成,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其生物的遗传物性,并使其性状、营养价值、物种品质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原料和工艺与传统的食品生产最根本的差异是实现了基因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转移,甚至可将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内,可利用及可改造的基因来源范围非常广泛。

本文将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做如下综述。

转基因食品分类转基因食品大体上可以分为!类:(#)转基因植物食品。

如转基因的玉米、大豆等,是转基因食品中种类较多的一类,主要是为了提高食品的营养及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和抗逆境生存以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改良品质,以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转基因动物食品。

如转基因的鱼、肉类等,主要是通过转入适当的外援基因或对自身的基因加以修饰的方法,来降低结缔组织的交联度,从而使动物肉质得到改善,或获得风味及营养价值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食品〔!〕。

(!)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整理)浅析转基因大豆及制品的安全性问题

(整理)浅析转基因大豆及制品的安全性问题

浅析转基因大豆及制品的安全性问题摘要:本文论述了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问题,并提出了减少大豆带来的风险,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性营养价值前言:中国近年来转基因大豆进口激增,因此转基因大豆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了,现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关于食品方面出现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不像一般的急性传染病那样,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及计划免疫工作的持久开展而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反,随着新技术和化妆品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将日益严峻。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与否,都普遍面临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天天说食品安全,到底什么叫食品安全呢?是食品安全一般是指食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性,即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关于食品安全,至今学术界上尚缺乏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

1983年4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总干事爱德华提出的食品安全新概念,其内容为“食品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的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任何食品。

”同时,食品安全必须满足以下三项要求:1.确保生产足够多的食品;2.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们都能获得食品,尽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3.确保增加人们收入,提高基本食品购买力。

纵观食品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变化,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食品安全系统的风险程度不同,食品安全的内容和目标也不同。

虽然食品频频出现事件,但是最令我担忧的还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类新型食品,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潜在的风险。

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转基因大豆的食品安全性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同时,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受到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从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演变成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因素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关乎国家、转基因技术拥有者、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转基因食品安全包含食用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等多层涵义。

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优点包括:可提高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和抗逆性,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生产能力;可增强作物抗杂草、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可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食品保鲜期,满足人们生活需求;通过抗病基因植入,可增加食品品种,预防或治疗人类疾病;可缩短农作物开发周期,提高农业生产率并进而带动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廖炼忠和晏月平2008)。

然而,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对人类及生态环境可能构成现实或潜在风险:一是食用安全性问题,即转基因食品在人体内是否会发生突变而有害人体健康。

包括转基因食品营养成分是否改变;导入了具有抗除草剂或毒杀虫功能的基因,是否会在人体内产生或激活大量毒素;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是否可能引起人的过敏反应;转基因食品中的抗生素标记基因是否会转移至人的肠道或上皮细胞产生抗药性;转基因食品中基因的跨物种转移是否会引起跨病原菌的物种感染等(李志亮等2005)。

二是环境生态安全性问题,即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田间后是否会将基因漂移到野生植物中,出现竞争性更强的品种,或导致其他植物杂草化,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种植抗虫转基因植物后,是否会使目标害虫产生免疫并遗传,产生超级害虫;是否会导致对目标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生物的直接毒害,影响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转基因作物的外源蛋白质在土壤中的累积是否会破坏土壤的微生态循环;抗除草剂和抗虫转基因作物的长期种植导致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是否会进一步污染环境等(郭建英等2008)。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p o lm si hec n u r b e n t o s mpto fta s e e s y e n, a umm aie he sf t v l ai n o s s u sa d e t eh d . in o r n g ni o b a nd s rz st aey e au to ft e is e n tsi m t o s he ng
Ke r s r n g n e s y e n; e a u t n o e e ft ; d t cin y wod :t s e i o b a a v l ai ft aey o h eet o
转基 因大 豆的食 用安 全性仍 然饱 受争议 。随着 转基 因 大豆 及其产 品 大规模 进入食 品市 场 ,其 对人体 健康 的 转 基 因技 术是 指将 外源基 因通 过生物 、物 理或 化 影 响越来越 引起 人们 的关注 ,因此 ,对 其安全 性 的评 学手段 导人其 他生 物基 因组 ,以获 得外 源基 因稳定 遗 估必 须小心 谨慎 。 目前人们对 转基 因大 豆食用 安全性 传和表达 的遗传改 良体的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 的担 忧主要 体现 在 以下几方 面 。
中图 分 类 号 :T 2 1 S 0 文 献 标 志码 :A d i 03 6 /sn17 — 6 6X.000 .2 o:1. 9js.6 1 9 () 1.8 0 9 i 4 2 0
E au t n Sau fF o aey o r n g n c S y e n v lai tt so o d S ft f a s e i o b a o T
转基 因大豆食用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王 国磊 , 刘晓 宇
( 中农 业 大 学 食 品科 技 学 院 ,湖北 武 汉 展,应用于食 品工业中产生 了转基因食品,但是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一直受到 人们的质疑。介绍了转基因大豆在食用中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 ,并总结了这些问题的安全性评价和检测方法。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安全性评价 ;检测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大豆的健康风险与安全性评价
作者:郭慧玉
来源:《活力》2015年第06期
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中国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美国在1994年将转基因技术应用到大豆的商业化种植,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08年2月13日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1.143亿公顷,占全球作物种植总面积的8%,其中转基因大豆种植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7%。

我国目前尚未批准种植转基因大豆,但进口转基因大豆量逐年增加,从1997年的288万吨逐年增加到2012年5838万吨。

与此同时,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全面地深入地评估转基因大豆所带来的风险,是保障我国人民食品安全的需要。

为此,本文查阅近年相关报道、论文论著,对关于转基因大豆的(潜在)健康危害以及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行综述。

1 转基因大豆概述
转基因大豆,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外源基因所培育的具有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

转基因大豆的研发是转基因作物研发的热点之一,涉及的转基因性状包括对除草剂、虫害、病害及干旱、盐碱等环境逆境的抗性,以及油分、蛋白质、活性物质的含量和组成等,其中针对生产应用开展的品质改良和抗逆研究较多。

2 转基因大豆潜在的健康危害
对于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问题,业内普遍的看法是:转基因大豆的过敏性、毒性、营养品质改变、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转基因大豆由于其引入外部基因,可能更容易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转基因大豆及制品导致过敏的事件屡见不鲜。

另外,如果引入的抗生素标记基因进入人体,则有可能导致人体内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抗生素的临床有效性,也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有研究表明,转基因大豆的组成物质与非转基因大豆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如植物凝血素提高了约1倍,蛋白酶抑制剂高26.7%,而蛋白质和苯丙氨酸明显下降,维生素B2复合体胆碱的含量低29%等,这些组成物质的变化可能会使人体生长缓慢;转基因大豆还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类化学物质,它会影响人体荷尔蒙,导致人体生殖器官异常,并损害免疫系统。

此外,有证据表明,转基因大豆食品与非霍奇淋巴瘤发病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相关性。

3 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性评价
3.1 评价原则
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是1993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CED)提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学特性和营养成分比较。

但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采用过程评价法,即采用严格的毒性、过敏性、抗性标记基因的实验并对其应用与发展采取严格的过程检测作为安全评价的方法。

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基本遵循以科学为基础、实质等同性、个案分析以及逐步完善等原则。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结果评价法、过程评价法、个案分析等。

3.2 评价内容
3.2.1 营养学评价。

比较转基因产品与同/近基因型亲本的传统品种概略养分差异,包括粗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全面分析氨基酸、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变化;测定抗营养因子含量。

3.2.2 过敏性评价。

若导入基因来自已知含有过敏原的生物,其编码的蛋白质是在转基因产品的食用部分表达,则不论是常见或不常见的过敏原,均需确定该基因是否编码某一种过敏原,转基因产品用于食品时,还必须进行人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其过敏性,如皮肤穿刺试验等。

3.2.3 毒理学评价。

重点研究表达产物如蛋白质对动物的安全性,除研究蛋白质在模拟消化道的降解特性外,尚需进行口服急性毒性试验,再视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致突变试验、致畸试验、亚急性与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和致癌试验。

4 结语
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历史还不长,有些潜在的遗传损害在短期内是不表现出来的,目前还没有能全面评价整个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方法。

除实质等同性原则外,对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评价要采取个案进行,这个原则已为欧盟和美国采用。

此外,单纯采用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的传统方法去评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转基因食品中的DNA及其表达产物,不同于单纯化学性食品添加剂或残留的化学农药在体内的作用。

传统的动物实验(毒理学试验和致敏性试验)研究也是有限的,需要结合先进的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以及光电显微技术进行更深层次、更长时间的跟踪研究。

对健康潜在的不良效应或危害,特别是远期效应,对子代健康的影响有待做长期观察。

由于人体内生物化学变化的复杂性,有些影响还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表现和检测出来,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是否安全,这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应谨慎对待,不可急于下结论。

(编辑/穆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