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报告正文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写样本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包括城市地下铁道和轻轨交通的车站、隧道、高架线路、路基、桥涵、车辆段、停车场及附属建筑物。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报告内容应符合下面的样式要求,体现轨道交通工程特点。
车辆段、停车场中的地面建筑物下面样式中未提到的建筑物,参照普通工勘报告格式执行。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按车站、区间分别编写勘察报告,车辆段、停车场应划分线路、地面建筑物分别编写,附属建筑物可根据需要纳入工点报告或单独编写。
一、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宋体小三号加粗,下同)1、拟建工程概况拟建工程应叙述工程名称、委托单位名称、勘察阶段、总体工程及勘察区段概况、位置、环境条件概述、车站和线路区间敷设类型、设计荷载、结构类型、尺寸、基础底板埋深(或标高)、地下结构顶板埋深(或标高)及覆盖土层厚度、初步拟定的施工方法等。
拟建工程概况尚需根据其工程特点叙述下列内容:1)车站包括起止及中心里程、长度、宽度、基础埋深、主体结构类型;2)区间线路包括线路起止里程、线路类型、线间距,联络通道、竖井、盾构始发(接收)井的位置及结构设计尺寸;3)高架车站、线路包括跨距、墩柱或桩设计荷载,高架区间跨越的铁路线、公路线、河流等;4)地面线路包括路基(路堤、路堑)及支挡结构物的设计条件;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应以现行技术标准为依据,并满足勘察任务委托书或勘察合同的要求。
3、工程安全等级场地复杂程度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勘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划分工程安全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
4、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应包括下列内容:工程地质测绘或调查的范围、面积、比例尺以及测绘、调查的方法;勘探点的布置、勘探设备和方法及完成工作量;原位测试的种类、数量、方法;采用的取样器和取样方法,取样(土样、岩样和水样)数量;岩土室内试验和水(土)腐蚀性分析的完成情况;引用已有资料情况;勘探点测放依据(高程引测点号宜采用绝对高程。
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A标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总结精编版

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A标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总结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二OO七年二月目录1、概述 (1)1.1 工程概况 (1)1.2 勘察工作概况 (1)1.3 勘察手段方法 (2)1.4 完成工作量 (2)2、岩土工程特征 (5)2.1 地形地貌 (5)2.2 地质构造 (6)2.3 地层岩性 (9)2.4 水文地质条件 (11)2.5 不良地质作用 (16)2.6 特殊性岩土 (17)3、主要勘察经验和建议 (18)3.1 活动断裂对地铁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 (18)3.2 断裂构造对地铁建设工程的影响 (19)4、存在问题及对策 (20)4.1 隐伏岩溶区高架区间的工程问题及对策 (20)4.2 隐伏岩溶区地下区间的工程问题及对策 (21)4.3 隐伏岩溶区地铁线路的工法选择建议 (22)4.4 勘察施工管理中的经验及教训 (22)1、概述我院受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委托,承担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A标初详勘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1.1 工程概况1.1.1 A标段西起芳村区的滘口、经大坦沙、中山八路、西场、西村、广州火车站、小北、淘金站、区庄等地,共设9座车站,其中4座换乘站,分别为大坦沙南站、西村站、广州火车站、区庄站。
1.1.2 A标段滘口站、滘口~大坦沙段,大坦沙南站拟为高架线,往东线路开始转为地下线,地下线工法拟采用明挖法、矿山法和盾构法,线路在大坦沙与中山八路之间拟采用盾构法穿过珠江。
1.1.3 A标段勘察范围线路起止里程为YDK0+209.715~YDK11+973.307。
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工程A标段初详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野外施工自2004年5月7日开始,至2006年8月完成1058个钻孔,进尺43325.42m,共完成勘察报告37份。
1.2 勘察工作概况1.2.1 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执行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总包总体部2004年4月16日是提交的《广州市轨道交通四号线、五号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总体技术要求》和各工点的勘察技术要求。
成都地铁勘察报告

成都地铁勘察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成都地铁的勘察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
成都地铁是成都市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和提升居民出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勘察,可以了解地铁线路规划、施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地铁建设和运营提供参考。
2. 地铁线路规划当前,成都地铁的线路规划已经相对完善。
截至2021年,成都地铁共有13条线路,总长度达到487.3公里。
其中,1号线、2号线、3号线和4号线为成都地铁的骨干线路,连接了城市的不同区域。
5号线、7号线、10号线、17号线等线路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地铁线路的规划充分考虑了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土地利用,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3. 地铁施工情况成都地铁的施工情况相对较好。
地铁建设采用了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
地铁隧道的开挖采用盾构法,减少了对地上交通和建筑物的影响。
同时,地铁站点的建设也注重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址,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在施工期间,成都市政府也组织了严格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了施工工地的安全和质量。
4. 地铁运营状况截至目前,成都地铁的运营状况良好。
地铁列车的运行频率高,基本满足了居民的出行需求。
地铁站点设置合理,覆盖了城市的主要商圈和居住区,方便了居民的交通出行。
地铁运营期间,成都地铁公司也加强了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确保了地铁运行的安全和稳定。
5.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虽然成都地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铁线路的覆盖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尤其是新兴城区和郊区。
其次,部分地铁线路存在运营效率不高、拥挤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此外,地铁的运营成本较高,需要寻找更多的资金来源,保证地铁的可持续发展。
6. 建议和展望为了进一步完善成都地铁,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加快新线路的规划和建设,尤其是连接新兴城区和郊区的线路,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继续优化地铁线路的运营方案,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

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编制了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了由12条线路组成、全长54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
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目标任务:2012年前建成1号线、2号线和4号线一期,总长72公里,形成沟通长江两岸的“工”字型线网;2009~2020年前在延伸在建轨道交通1、2、4号线基础上,新建轨道交通3、5、6、7、8号线,2020年前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达到231.7公里,形成覆盖三镇中心城区并与主要交通枢纽衔接的轨道交通网络;2040年前建成12条线,总长540公里,形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同时为适应城市新的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围绕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出统筹城乡,由主城向外沿阳逻、豹澥、纸坊、常福、吴家山、盘龙等六大方向构筑城市空间发展轴,构建“1+6”城市新格局,启动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基本建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新城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由8条线路构成,线路总长157km。
至2017年主城轨道交通线网为215km,全市轨道线网规模(含机场线)达到约390km。
根据武汉市线网规划,11号线为市域快线,西起于柏林东至左岭,连接了蔡甸、四新城市副中心、武昌火车站、鲁巷城市副中心,实现汉阳中心区与武昌中心区的快速直达联系,并沟通了西部和东南两大城市组群,是引导城市东西新城组群发展、支撑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都市发展区轨道交通主题线路。
根据建设规划,11号线东段为武昌站~左岭段,其中一期工程光谷火车站~左岭新城已先期开工建设。
二期工程为江安路站~光谷火车站。
本次工可勘察范围为武昌火车站至光谷火车站。
11号线二期工程线路起于武昌白沙洲江安路,后线路向北前行,穿多处地块后,在复兴路西侧地块设复兴路站与5号线换乘,出站后线路向东偏转,穿紫阳湖,再沿张之洞路东行,过中山路后线路下穿武昌火车站站场,在武昌火车站东侧,线路沿北安街东行,在北安街与静安路路口设武昌火车站与12号线换乘;出站后线路向南偏转,穿晒湖,再下穿莲溪寺社区地块后线路沿瑞景路东行,在瑞景路与宝通寺路路口设宝通寺路站。
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详勘报告

一.前言1.工程概况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地铁M1线)是《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案》中规划的市区级轨道线网中的地铁类线路之一。
一期工程线路起点为高速铁路客站站、终点为新江湾城站,全长32.76km。
线路具体走向为:高速铁路客站~星站路~吴中路~虹井路~延安西路~虹桥路~淮海路~复兴路~河南路~武进路~四平路~淞沪路~新江湾城,连接闵行、长宁、徐汇、卢湾、黄浦、虹口、杨浦等7个区。
一期工程均采用地下线方案,共包含30个车站、29个区间,并在外环路站南侧设地面停车场一座。
拟建南京东路站~天潼路区间在苏州河(吴淞江)以南位于黄浦区境内,苏州河以北位于闸北区和虹口区交界处。
区间起点为南京东路站北端,线路从河南中路、宁波路口起,沿河南中路向北穿越北京东路,在通过苏州河后,沿河南北路行进,到达区间终点天潼路站南端,里程约为AK21+116~AK21+618,全长502m。
本区间拟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外径约为6.5m。
工程建设单位为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本区间由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设计。
我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对本工程进行详勘工作,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2.勘察依据1)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地铁M1线)一期工程(AK18+521~AK25+076)岩土工程初勘报告(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2005年2月)2)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地铁M1线)工程南京东路站~天潼路站区间平面图、结构断面图。
3)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地铁M1线)一期工程第4标段岩土工程勘察投标文件(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2005年7月)。
3.采用的规范、规程及标准1)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19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6月试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规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DGJ08-109-2004)《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GJ08-72-98)《岩土工程勘察外业操作规程》(DG/TJ08-1001-2004)3)其他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版)《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4.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目的是在初勘基础上,详细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并作出定性、定量评价,对不良地质、特殊地质提出治理措施,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充分地质依据及必要的设计参数,给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大连地铁工程2号线勘察报告

大连地铁工程2号线勘察报告大连地铁工程2号线详细勘察阶段东海公园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目录1概况 (1)1.1任务依据 (1)1.2拟建工程概况 (1)1.3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1)1.4勘察方法、勘探工作布置及完成情况 (3)2区域自然概况 (8)2.1区域自然地理 (8)2.2区域地质构造 (8)2.3区域地层概述 (10)2.4区域水文 (10)2.5地震 (10)2.6气象 (10)3场地概述 (13)3.1地形地貌及既有建筑物和管线 (13)3.2场地地质构造 (13)3.3场地地层概述 (13)4岩土分层及其岩性特征 (14)4.1分层依据 (14)4.2岩土层岩性特征 (14)4.3岩土分界线 (15)5土石可挖性分级 (15)6场地土类型、场地复杂程度及场地类别 (15)6.1工程安全等级 (15)6.2场地土类型 (16)6.3场地复杂程度 (16)6.4场地类别 (16)7地震 (17)8特殊土及不良地质 (18)8.1填土 (18)8.2海相沉积地层 (18)8.3风化岩 (18)9水文地质 (19)9.1地下水的类型、赋存、径流排泄 (19)9.2各岩土层的富水性及渗透系数 (19)9.3地下水的腐蚀性 (20)10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及其参数建议值 (20)10.1统计方法 (20)10.2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20)10.3统计数据的说明 (20)10.4室内试验指标统计 (21)10.5原位测试指标统计 (21)10.6岩土物理力学设计参数建议值 (22)11环境工程地质 (23)11.1环境对修建工程的影响 (23)11.2修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4)11.3工程诱发地质灾害 (24)12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建议 (24)12.1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24)12.2工程措施建议 (25)12.3运营期间注意事项 (27)12.4环境保护 (27)13存在问题及下阶段工作的建议 (27)14其他 (28)附表、附件及附图附表:1、岩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2)页2、勘探孔一览表 (1)页3、标准贯入试验数据统计表 (1)页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数据统计表 (1)页5、波速试验成果汇总表 (5)页6、水质分析汇总评价表 (2)页7、岩石物理力学指标汇总统计表 (2)页8、视电阻率测试成果统计表 (1)页附件:1、岩石试验成果报告………………………………………1份2、水质分析结果报告………………………………………1份3、波速测试、地脉动测试、土壤电阻率测试报告…1份附图:1、图例…………………………………………………………1页3、抽水试验成果图……………………………………………4页2、地质柱状图 (21)页4、勘探孔位置平面图…………………………………………1页5、工程地质纵断面图…………………………………………6页1概况1.1任务依据大连地铁工程2号线详勘及物探总承包合同。
勘察报告(昆明市轨道交通)

目录1.前言 (1)1.1工程概况 (1)1.2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1)1.3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目的及勘察方法 (1)1.4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3)1.5勘察采用高程系统及高程测量依据 (3)1.6工作质量评述 (4)2.工程地质特征 (4)2.1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4)2.2区域地质概况 (5)2.3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8)2.4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及参数建议值 (9)2.5水文地质特征 (11)2.6场地地震效应 (13)2.7不良地质作用 (14)2.8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5)3.岩土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 (15)3.1岩土施工工程分级 (15)3.2地基土工程特性的分析与评价 (15)4.基坑工程评价 (15)4.1基坑工程安全等级 (15)4.2围岩稳定性分析 (15)4.3边坡稳定性分析 (16)4.4地基稳定性评价 (16)4.5地下水的影响评价 (16)4.6基坑开挖支护及降水方案 (16)4.7基坑围护设计、施工参数 (16)4.8基坑开挖支护设计及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7)5.周围环境与地下工程的相互作用 (17)5.1环境对工程的影响 (17)5.2拟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7)6.结论与建议............................................................. 17 A 附表1 勘探点主要数据表附表12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汇总统计表附表23 标准贯入试验汇总表附表34 钻孔水位统计表附表45 砂土液化统计表附表5B 附图2 工程地质综合平面图图1 1张3 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图2 2张4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图3 9张7 钻孔柱状图图4 11张12孔C 附件1 设计资料提供单2 土工试验报告3 水质分析报告4场地波速测试报告5 钻孔岩芯照片集一、前言1.1工程概况拟建晓东村站为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一号线的第20车站,该站位于关雨路西侧,车站沿东西向布设,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右IDK19+618.625,起点里程为右右ⅠDK19+213.36,终点里程为右ⅠDK19+669.56,车站主体总长度456.20m, 外包总宽19.7m。
站点勘察总结范文

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确保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顺利实施,前期站点勘察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以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为例,总结站点勘察工作的成果与经验。
二、勘察背景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长约50公里,共设车站30座。
本次勘察范围为项目中的5个站点,包括:A站、B站、C站、D站、E站。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勘察、环境评估、交通影响评估、管线调查等。
三、勘察成果1. 地质勘察通过对勘察区域的地质勘察,确定了各站点的地质条件。
A站、B站、C站位于平原地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沉积层;D站、E站位于山区,地层主要为变质岩和沉积岩。
勘察结果显示,各站点地质条件较为稳定,适宜建设轨道交通。
2. 环境评估针对各站点周边环境,进行了环境评估。
A站、B站、C站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涉及居民区、商业区、学校等;D站、E站周边环境相对简单,主要为山区。
评估结果显示,各站点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满足建设要求。
3. 交通影响评估通过交通影响评估,分析了各站点对周边交通的影响。
A站、B站、C站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流量较大;D站、E站位于郊区,交通流量较小。
评估结果显示,各站点对周边交通的影响可控。
4. 管线调查对勘察区域内的地下管线进行了调查,包括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等。
调查结果显示,各站点地下管线分布较为密集,但未发现影响轨道交通建设的重大管线。
四、勘察经验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本次勘察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勘察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职责,确保勘察工作顺利进行。
2. 严谨勘察程序,确保数据准确。
勘察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加强沟通协调,确保信息畅通。
勘察过程中,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项目进展,确保勘察工作与项目进度相匹配。
4. 注重勘察成果应用,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勘察成果为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后续设计、施工等环节提供了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市编制了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了由12条线路组成、全长54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
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目标任务:2012年前建成1号线、2号线和4号线一期,总长72公里,形成沟通长江两岸的“工”字型线网;2009~2020年前在延伸在建轨道交通1、2、4号线基础上,新建轨道交通3、5、6、7、8号线,2020年前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达到231.7公里,形成覆盖三镇中心城区并与主要交通枢纽衔接的轨道交通网络;2040年前建成12条线,总长540公里,形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同时为适应城市新的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围绕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出统筹城乡,由主城向外沿阳逻、豹澥、纸坊、常福、吴家山、盘龙等六大方向构筑城市空间发展轴,构建“1+6”城市新格局,启动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基本建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新城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由8条线路构成,线路总长157km。
至2017年主城轨道交通线网为215km,全市轨道线网规模(含机场线)达到约390km。
根据市线网规划,11号线为市域快线,西起于柏林东至左岭,连接了蔡甸、四新城市副中心、武昌火车站、鲁巷城市副中心,实现汉阳中心区与武昌中心区的快速直达联系,并沟通了西部和东南两大城市组群,是引导城市东西新城组群发展、支撑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都市发展区轨道交通主题线路。
根据建设规划,11号线东段为武昌站~左岭段,其中一期工程光谷火车站~左岭新城已先期开工建设。
二期工程为江安路站~光谷火车站。
本次工可勘察围为武昌火车站至光谷火车站。
11号线二期工程线路起于武昌白沙洲江安路,后线路向北前行,穿多处地块后,在复兴路西侧地块设复兴路站与5号线换乘,出站后线路向东偏转,穿紫阳湖,再沿之洞路东行,过路后线路下穿武昌火车站站场,在武昌火车站东侧,线路沿北安街东行,在北安街与静安路路口设武昌火车站与12号线换乘;出站后线路向南偏转,穿晒湖,再下穿莲溪寺社区地块后线路沿瑞景路东行,在瑞景路与宝通寺路路口设宝通寺路站。
出站后线路向南偏转,穿洪山菜苔基地,线路再往东穿科技大学、理工大学校区,在洪兴巷与珞狮路交叉口处设珞狮路站与8号线换乘。
线路再沿珞桂路继续东行,在卓刀泉南路与虎泉路相夹的地块设虎泉站与2号线换乘,之后,线路向北偏转,穿地块后转向东沿珞喻路东行,在体育学院处设体育学院、在光谷广场处设光谷广场站。
出光谷广场站后线路沿光谷街东行,再转向南,穿光谷智慧城等地块后转向东,沿新南路东行,在关山大道与新南路交叉口处设关山大道站,线路再沿规划路东行,到达线路终点及一期工程起点站光谷火车站。
后提供一条比选方案,穿光谷智慧城沿雄楚大道过关山大道口、光谷大道口在佳园路口向南转向光谷火车站。
二期工程线路设计实施起点AK31+200,终点AK48+254.087(一期工程设计起点),线路长17.0km,均为地下线,设站9座,其中换乘站5座。
二期工程新设一座武金堤停车场,与11号线一期工程共用长岭山车辆段。
图1 拟建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工程线路图等级分类一览表表1.1 项目类(级)别规依据工程重要性等级一级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2009年版)场地复杂程度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甲级工程重要性等级一级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307-2012)场地复杂程度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甲级工程重要性等级一级工程《市政工程勘察规》(CJJ56-2012)场地复杂程度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岩土条件复杂程度中等复杂市政工程勘察等级甲级抗震设防分类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地基设计等级甲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11)本次勘察为市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地铁集团,设计单位为中铁第四勘察集团。
按勘察技术要求,拟建工程勘察同时执行国家、行业或地方多项技术标准。
按不同技术标准判定本工程勘察等级和拟建建(构)筑物及地基设计等级、抗震设防分类、场地等级见上表1.1。
1.2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1、调查沿线区域地质条件、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有害气体。
2、调查沿线建筑物围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及承载力作出评价。
3、对构造复杂地段、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地段,调查研究其成因、类型、工程性质、分布围、埋藏规律及其对本工程的危害程度,并提出治理建议。
4、调查沿线河湖淤积物的发育、分布,古建筑遗址,并结合工程要求提出评价。
5、定性预测由于地铁修建对沿线重要建筑物、地下构筑物及管线可能引起的变化及预防措施。
6、在分析己有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隧址区地震效应分析预测:如粉土、砂土地震液化(应计算液化指数)等。
7、调查研究沿线土、石可挖性分级、围岩分类(级)。
8、调查隧道、地铁围的地表水水位、流量、水质。
9、调查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提出水质评价。
武金堤停车场10、提供可行性研究阶段桩基、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等技术参数。
1.3 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1.3.1 勘察依据本次勘察主要依据为业主提供的《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总平面图》(电子版)、《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纵断面图》》(电子版)及总体设计单位提出的市轨道交通11号线(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3.2 执行标准勘察主要执行下列国家和行业标准及省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307-2012);●《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2009年版);●《软土地区工程勘察规》(JGJ83-2011);●《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GB50112-2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11);●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10);●《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GB50111-2006)(2009年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79-2012);●《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TB10012-2007/J124-2007);●《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12);●《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12);●《铁路隧道设计规》(TB10003-2005/J449-2005);●《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 -2003);●《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TB10002.5-2005/J464-2005);●《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省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TB10013-2010);●《地铁设计规》(GB50157-2013);●《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通知》(市武震办〔2007〕4号文件);本次勘察除执行上述标准,还参考了下列手册、资料等:1、《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2007);2、《岩土工程手册》(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1994);3、《岩土工程治理手册》(第一版,科学技术1993);4、《市工程地质图》及说明书(省地质矿产局,1990);5、《市水文地质图》及说明书(省地质矿产局,1990);6、《市基岩地质图》及说明书(省地质矿产局,1990);7、《市推断构造地质图》及说明书(省地质矿产局,1990);8、11号线二期沿线周边的既有部分地质勘察资料。
1.4 勘察工作实施概况1.4.1 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完成情况本次勘察方案和工作量布置系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线路方案图和勘察技术要求,结合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场地地质条件,并结合线路周边勘察本次勘察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按原正线线路方案勘察,完成了武昌火车站至虎泉站、光谷广场站至光谷火车站段以及武金堤停车场和出入线的勘察,其中穿光谷智慧城沿雄楚大道至佳园路段为比选方案;第二阶段:暂未启动,虎泉站至体育学院站由于城中村房屋建筑太密集,未能进入进行外业勘察,体育学院站至光谷广场站由于长江大道修建完后未交于城管,导致城管手续办理困难,计划于2016年5月中旬开始此段外业工作。
本次勘察计划布置钻孔123个,因线路变更、地下管网、施工场地限制等因素,现阶段实际完成钻孔94个,总进尺4636米;其中武昌火车站位于4号线梅苑小区~武昌火车站区间,故直接利用区间钻孔一个(50m/1孔),光谷广场站正位于2号线光谷广场站,利用钻孔2个(100.8m/2孔)。
鉴于11号线二期(武昌火车站~光谷火车站)主要穿过的是III级阶地,以老年性黏土为主,基岩埋深较浅,静力触探贯入深度有限,故未布置静力触探孔,主要在武金堤停车场布置了10个静力触探孔(对比孔),实际完成3个(7孔因上部硬质、杂质含量较大难以贯入),总进尺82.0米,本勘察成果中实际完成钻孔94个,场地波速测试孔7个,工程地质测绘0.98Km2。
具体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4.1。
勘察完成工作量一览表1.4.2勘察实施经过2016年3月接业主委托后,立即组织相关生产、技术人员做前期准备工作,成立地铁11号线二期勘察项目组,并积极准备开始搜集资料,现场勘察点测量定位,委派专人负责进场前办理占道施工手续和与本项目勘察有影响的相关单位协调,经过前期准备工作,勘察于2016年3月5日开始进行外业施工,因本标段线路较长,周边环境各异,既有人流、车流量较大的主城区,也有空旷的乡间田野,尤其在马路上施工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经过和交管局多次商讨研究施工方案,采取分段作业,拉大施工工点距离等方法,使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除体育学院站~光谷广场站外,其他外业工作于2016年5月2日结束。
1.4.3 勘察测试手段本次勘察的容为搜集沿线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并对线路通过地区的工程环境进行预测、评价,调查研究控制线路方案的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岩土的性质、特征、围,并提出对不良地质作用的治理措施。
根据拟建轨道11号线二期工程的特点、需要解决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和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现行有关规程、规的要求,本次勘察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测试及试验、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