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时提升作业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学能手示范课课件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学能手示范课课件人民版必修3

第三节
三阶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建国初:科研起步 2.“文革”时期:科技事业严重受挫,但有些领域 取得突破性进展 3.新时期: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建国——“文革”结 束) 1.起步的背景: ⑴新中国成立时,科技水平低 ⑵经济极端困难
2.政府措施: (1)建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3)壮大科研队伍 (4)编制远景规划 “自力更生”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①归国“游子” ②政府培 养 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 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 远景规划》
2001年,袁隆平获得 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4年世界粮食基金会将世界 粮食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 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 之父”。该奖项是世界农业研 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李四光(地质力学) 华罗庚(数学)
钱学森(空气动力学)
邓稼先(核物理学)
吴阶平(泌尿外科)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三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 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 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3.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 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新时
期) 1. 背景: (1)“文革”使科技受挫;
(2)“文革”后,邓小平复出,提出:尊重知识、 尊 重人才; (3)1978年两次会议召开; (4)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 2.提出: 1988年9月、邓小平。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知识表格素材 人民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知识表格素材 人民版必修3

(2)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根本任务
(3)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 (2)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界局势紧张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4)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
必须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 (3)设创造一个安定的 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
环境

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过程
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特征
大力发展高新军事科技,打破美 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 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 的结合
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1)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
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

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案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案人民版必修3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程标准素养解读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新中国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原因及背景,掌握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正确认识新中国科技发展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的关系。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的地位及意义。

知识点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措施(1)中国政府确立了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2)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建立。

(3)吸收许多海外的知识分子回国参加建设。

(4)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5)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2.成就(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1958年,中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2)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概念阐释]“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期中华民族创建辉煌伟业的标志性成就。

1.背景(1)“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

(2)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堂达标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堂达标 人民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堂达标人民版必修31.(2016·新疆学业水平测试)1964年10月28日,《澳门日报》发表评论说:“这次……试验的成功,显示出中国国防力量已进一步加强。

”材料中的“试验”指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B.“银河一号”研制成功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实现【解析】选A。

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64年”和材料中“中国国防力量已进一步加强”得出此试验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补偿训练】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

”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解析】选A。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的垄断,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故A正确。

【深化点拨】“两弹一星”和“神舟5号”升空体现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助、勇于攀登的精神。

“神舟5号”升空体现了无数科研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2.(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意义是( )A.增强了国防力量B.打破了美苏两极对峙局面C.加速了信息化发展D.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解析】选A。

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

【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的重大作用和意义(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3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目标导航列重大科技规划的相继实施。

2.主要成果(1)该技术研究和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以后,________不断发展;同时,注重核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科研方面的和平利用。

(2)空间技术领域:相继成功发射________、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________的国家之一,并从1990年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研究: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________;1999年11月以来,中国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多次“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

(4)信息技术领域: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________”巨型计算机系统;________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________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________。

3.重大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国的________和促进________的发展。

答案:一、2.(4)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3.(1)原子弹氢弹1970 (3)袁隆平二、1.文化大革命2.(1)尊重人才(2)全国科学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科教兴国”战略三、1.科教兴国火炬计划2.(1)核武器技术(2)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一箭多星”技术(3)远程运载火箭(4)银河2002 (5)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3.综合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课堂作业一、选择题知识点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虽然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当时科技发展的条件是不利的。

”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有( )①我国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②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④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并非不利条件,排除③。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5学习总结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5学习总结

3.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 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以培养军事、 科技和翻译人才;冲击了传统教育,促进 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2)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学堂,积 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以培养维新人才;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人们的思想解放。 (3)20世纪初: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实行新学制,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 1958年,中国首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运 转,标志着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故B项正确。




【例题】 (2015·全国Ⅱ高考)到1952年底,新中国 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 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 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 略的需要
恢复“双百” 出“科教兴国”战
放时期 化事业迎来新 中国教育事业成就 (1978年 的发展春天, 斐然,实现“两 至今) 如设立各种文 基”,中等职业教 化艺术奖项 育、高中教育、成 (鲁迅文学奖、 人教育发展;高等 茅盾文学奖等) 教育已成体系
“科教兴国”战略,
阶,如运载火箭领 域里的“神舟”系 列宇宙飞船发射成 功,信息技术领域 里的巨型计算机, 生物工程领域里的
专题学习总结

1.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历程
阶段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
新中国成 立初期至 “文化大 革命”时 期(1949~ 1966年)
党中央提出“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中国文艺 创作获得大丰收, 主要成就有文学作 品《红岩》《红 日》,电影戏剧作 品《上甘岭》《南 征北战》等,其他 还有大型舞蹈史诗 《东方红》等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3

思考 (1)材料一中的态度表明中国研制原子弹有何 影响? (2)材料二表明中国研制原子弹成功的影响是 什么? 答案 (1)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打 破大国核垄断。 (2)提高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






【史论归纳】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四个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 供了可靠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制定科 技发展的战略 决策。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


2.“两弹一星”的影响
材料一 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

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
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
来搞它。

——赫鲁晓夫

材料二
10月 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自1955年以来,中国
咬紧牙关,不惜国力秘密研究原子武器。
按陈毅元帅的话说: “中国人就是没有裤



2.“两弹一星”的影响 (1) 打 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 的垄断局面,使中国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领 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2) 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 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 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3)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为社会主义 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3.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助学助记]

[概念释义] “两弹一星”释义 “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指的

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成功 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6 年 10 月 27 日,我国 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 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 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 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 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 话》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3科学技术的发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3科学技术的发

5.张爱萍亲自挥笔命名为“银河”,并题诗一首:“亿 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 向繁星任高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B.中国航天人流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 C.中国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系统问世 D.21世纪初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果令人备受鼓舞
【特别提醒】1998年以来,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推进以企 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推 进应用研究与开发型科研机构转制和社会公益型科研 机构改革,建设一流大学及现代研究院所制度。
【预习小测】 1.(2016·南昌高二检测)“两弹一星”显示了中国的 科技实力,其中“两弹”是指 ( ) 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导弹 C.导弹、氢弹 D.核弹、氢弹
(3)重视人才。 ①欢迎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如_李__四__光__、邓稼先等,成为 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②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4)编制规划: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 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 了一个“_向__科__学__进__军__”的热潮。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自主预习】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时,科研机构少,科技人员严重不足。 (2)新中国成立初,除_地__质__学__、生物学、气象学外,其 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
2.措施: (1)确立方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政府确立 _自__力__更__生__的发展方针。 (2)成立机构。 ①1949年11月,_中__国__科__学__院__成立,主要开展重大的 综合性课题的研究。 ②1958年,_国__家__科__学__技__术__委__员__会__成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两弹一 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故B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

”产生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是改革开放的成果;C是在2003年;D是在1970年。

故应选A。

【特别提醒】“两弹一星”是在国弱民穷,世界局势紧张,中美对立、中苏关系恶化的特殊背景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加强了国防,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下列各项新中国科技成就符合“世界之最”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籼型杂交水稻
D.“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
【解析】选C。

袁隆平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是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而A、B、D都不符合“世界之最”。

3.(2015·盐城高二检测)“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对谁的最高褒奖( )
A.钱学森
B.杨利伟
C.郭沫若
D.袁隆平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人物与农业发展有关,D正确。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4.(2015·温州高二检测)“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成果包括(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指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故应选C。

5.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对此,下列认识和评价错误的是( )
A.由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
B.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
C.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D.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C。

本题要求回答评价错误的选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故C符合题意要求;A、B、D均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直接相关。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2)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3)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6.(2015·宜春高二检测)进入21世纪,我国成为掌握超导材料技术并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的先进国家之一,我国从研制开发到实现产业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这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我国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D.我国的科技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解析】选B。

注意材料强调的是“从研制开发到实现产业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说明科
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短,故选B。

7.(2015·晋江高二检测)“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激情再次燃起”,2003年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

你认为这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
【解析】选B。

材料中“中国人进入太空”的关键词及时间“2003年”,提示了应该是对“神舟5号”的评价,所以答案为B。

8.(2015·海口高二检测)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

“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

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
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
B.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
C.全国人民的支持
D.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解析】选D。

科技成就的取得的原因有多方面,高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一定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

所以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6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后两次错失重大机遇的原因。

(9分)
(2)阅读材料二,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和影响。

(9分)
【解析】第(1)题考查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对开展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2)题阅读材料,把握关键信息“首次”“第一”“蓬勃发展”“新增产值”说明科技发展的特点。

原因注意从政治制度、国家政策和科技工作者的主观努力方面回答。

影响可根据科技成果的项目分角度进行归纳。

答案:(1)第二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西方的殖民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影响。

第三次: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影响;“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2)特点: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促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