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的写作特色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是一部著名的小说,它的语言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它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把复杂的思想表达得清晰明了。
作者用简短的语句,把复杂的思想表达得清晰明了,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其次,它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作者用深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此外,它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用激情澎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最后,它的语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作者用深刻的象征性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总之,《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令人印象深刻,它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强烈的感染力,以及深刻的象征意义。
它的语言特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教育的知识。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作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对现实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批判态度。
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作者以嬉笑怒骂、横眉冷对的方式,对强权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批判。
《拿来主义》一方面斥责了国民政府一味投降的无能与软弱,一方面对于文艺阵线内部的错误进行了驳斥。
文章见解深刻,一针见血,令人不得不深深佩服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一、形象生动对于社会现实,鲁迅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对当时的人、事进行了批判与揭露。
作为一篇讽喻时事的杂文,《拿来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擅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原本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了解和接受。
“拿来主义”这一说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拿来”这一词语,不仅十分生动,同时通俗易懂,让人一见便能领会其含义。
化合物 3A02: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234,[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25~7.28(t,J=9.0 Hz,2H),7.05(t,J=9.0 Hz,2H),6.83(br.s,1H,NH),5.97(s,2H),4.46(d,J=5.5 Hz,2H)。
在对“拿来主义”这一说法进行具体阐述时,鲁迅以一所大宅来打比方,用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尽管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是一个非常精深的问题,但议论时并没有写得太过高深,而是将大宅子作譬喻,接着运用“鱼翅”“鸦片”等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来进行比喻,不仅使得抽象事物更加形象,而且道理也更加浅显通俗,使得文章富有独特的讽刺意味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毫不留情鲁迅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掌权者无能昏庸,面对列强只能步步后退,没有丝毫的斗争意识,只是一味地息事宁人。
有鉴于此,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文章讽喻现实,尤其是他的杂文,总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拿来主义》的写作特色

《拿来主义》的写作特色一、缜密的构思文章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文章的题目是拿来主义,却从闭关主义写起,再到送去主义,看似脱离了主题,实则是为了先揭破送去主义的危害,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树立送去主义的对立面拿来主义。
这种先破后立的方法将为何拿来阐述得详尽自然,水到渠成,令人折服。
另外,在论述怎样拿来时同样也是采取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这种结构布局富有节奏感,环环相扣,丝丝入理。
二、雄辩的论证是使论证更加形象,更加通俗易懂。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的话题。
鲁迅先生把文化遗产比做一座大宅子,然后反面设喻,用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比喻逃避主义者、虚无主义者、投降主义者,再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中作者还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也有用的部分,用姨太太烟具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无用部分。
作者把这些融入论证过程中,构成了文章比喻论证的有机部分,形象地论证了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2.因果论证是本文前半部分非常突出的论证方法,第七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这就要分析前面的部分。
文中第一、二自然段揭露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第三到第五自然段揭露了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第六、七自然段则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要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从而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
3.类比论证。
作者把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大作了类比,意在说明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大是一样可笑的,说明奉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贻害子孙,给人们以当头棒喝,令人警醒,从而使论证极具震撼力、说服力。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张云;于雷【摘要】《拿来主义》是杂文经典之作,篇幅短小,却不失风雅之气,值得学习、借鉴之处着实不少,如清晰严谨的结构布局、灵活恰当的说理方法、深刻警醒的思想内容等.在语言特点上的诸多亮点也可以\"拿来\".【期刊名称】《大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02【总页数】2页(P73-74)【关键词】拿来主义;语言特点;借鉴【作者】张云;于雷【作者单位】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济宁海达行知学校,山东济宁 27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4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杂文经典之作,篇幅短小,却不失风雅之气。
它的语言运用,更是有诸多亮点。
一、恰当的修辞运用1.比喻由于偏重说理,所以杂文读起来常常会使人感到乏味。
鲁迅先生的杂文善于比喻的手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便于读者接受。
“鲁迅在他的杂文中,创造了大量的新鲜贴切、生动形象、尖锐泼辣、深刻有力的比喻。
这些比喻,体现着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研究。
”[1]对于如何对待外来文艺和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拿来主义》一文中“大宅子”为喻,用了两个自然段阐释拿来主义的精髓和具体做法,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用“鱼翅” 比喻文化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属于糟粕却又有益处的东西,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中的糟粕等等。
巧妙运用比喻手法进行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极大地增强了鲁迅杂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对比作者通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开头先提“闭关主义”,然后阐述“送去主义”,在批判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文章层层铺垫,于对比中明理,欲立先破,顺理成章,思维缜密。
再如,面对“大宅子”“穷青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主义者却能够“占有,挑选”,智愚立判,作者评价指向明确。
3.反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先生的杂文善用反语修辞,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3.8《拿来主义》写作特点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 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 “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 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 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 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 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 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 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 形成鲜明对照。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 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 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 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 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 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 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本文以小见大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拿来主义》写作特点
1.本文以小见大,对于批判继 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 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 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 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枯燥 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拿来主义知识点归纳

《拿来主义》知识点归纳【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4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政府在学术与文艺方面媚外卖国的行为。
第二部分(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
批判在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和条件。
【写作特色】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重点剖析】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
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
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的艺术特色:
《拿来主义》是一篇不朽之作,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但读来仍感亲切。
显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
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
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的写作特色
作者:张福银
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21期
一、缜密的构思
文章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文章的题目是“拿来主义”,却从闭关主义写起,再到送去主义,看似脱离了主题,实则是为了先揭破送去主义的危害,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树立送去主义的对立面拿来主义。
这种先破后立的方法将“为何拿来”阐述得详尽自然,水到渠成,令人折服。
另外,在论述“怎样拿来”时同样也是采取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这种结构布局富有节奏感,环环相扣,丝丝入理。
二、雄辩的论证
本文在论证拿来主义时,运用了比喻、因果、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加形象,更加通俗易懂。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的话题。
鲁迅先生把文化遗产比做一座大宅子,然后反面设喻,用“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比喻逃避主义者、虚无主义者、投降主义者,再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中作者还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也有用的部分,用“姨太太”“烟具”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无用部分。
作者把这些融入论证过程中,构成了文章比喻论证的有机部分,形象地论证了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2.因果论证是本文前半部分非常突出的论证方法,第七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这就要分析前面的部分。
文中第一、二自然段揭露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第三至五自然段揭露了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第六、七自然段则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要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从而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
3.类比论证。
作者把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大作了类比,意在说明“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大是一样可笑的,说明奉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贻害子孙,给人们以当头棒喝,令人警醒,从而使论证极具震撼力、说服力。
4.对比论证。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
它们的弊端越多,毛病越大,越可以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这样的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三、犀利的语言
犀利是能够用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来深刻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泠炙做奖赏”,“磕头贺喜”描绘出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勾画出亡国奴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形象,“奖赏”则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