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文本分析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文本分析

《拿来主义》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而又具有很强艺术性的杂文。

从论证的角度看,全文扣紧“拿来主义”这个论题,从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和怎样才能实行拿来主义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严密的、极富说服力的论证。

开头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说起,这二者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作法,但都不足取,都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

由对这两种作法的否定,达到论证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这在文章写作上叫做“逆起”的写法,在论证上则是因果论证。

对“闭关主义”只捎带提及,因为“闭关”的恶果已为大家深知,点到即可;而“送去主义”的则是开头几段论证的重点,第2段先指出这不符合“礼尚往来”的仪节,第3、4段又进一步论证其巨大的、深远的危害,即倘若只是一味地“送去”,结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只“送去”不“拿来”是不行的。

这样,第5段明确提出的“还得‘拿来’”的观点,就得到有力的论证。

从论证逻辑上看,至此已证明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接下来的6、7两段,从“送来”与“拿来”的区别上立论。

这二者是鲜明的对比,也是进一步的因果论证(第7段开头的“所以”是明确的语言标志)。

即决不可听任“送来”,听任“送来”的结果,就是听任心怀叵测的外人来坑害自己。

因此“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可看作是对“什么是拿来主义”的第一层论证。

接下去的第8段,用“大宅子”设喻,批判极“左”的昏蛋和极右的废物等等,可看作是对“什么是拿来主义”的第二层论证。

不管是任凭别人“送来”,还是像大宅子的不肖子孙那样,都不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惟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才是值得提倡的。

这两个论证层次在逻辑上是很严密的。

至此,“什么是拿来主义”也得到充分论证。

最后的9段和10段,论证怎样“占有,挑选”(参见后文对“比喻”的分析)和怎样才能“占有,挑选”(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是对“怎样才能实行拿来主义”的深刻论证。

拿来主义教材解读

拿来主义教材解读

《拿来主义》教材解读教材解读与学情分析《拿来主义》一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还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针对的事情距今已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文本有一定难度。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学生对课文的前半部分把握相对比较容易,尤其是对课文前半部分即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把握不难,但对第8、9自然段的领悟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首先涉及到课文后半部分即“主张拿来主义”大量的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理解不容易,同时升华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学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就更为不易了。

学生极易将“拿来主义”仅仅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接受,而缺乏用现代的眼光去关照“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整体教学流程中对课文两个层次的定位大致为“读好”前半部分,“读懂”后半部分。

因此,第一课时主要重在对文本的解读,回到作者那个背景中去理解文章。

第二课时重在对文章论证方法的讲解,文章思想内涵的升华。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应落在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上,以领悟寓意,获得启示。

教材地位《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与《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及后面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等篇都属于从不同角度谈论学习的文章,比较中阅读,就容易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

几篇文章从文体角度来看都属于论述类文章。

论述类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已有所学习,了解了议论文的三大要素以及论述的基本模式。

因此,在对这篇衔接初高中论述类文本的重要篇目的设计,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又要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论述类文本的解读能力。

《拿来主义》论述类文本的论证分析(课件)-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论述类文本的论证分析(课件)-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全盘接受的 投降主义者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比“拿喻来论主证义:”形者象对具待体遗、浅显生动。
产的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 鱼翅 吃掉 吸收

子 鸦片 送批药判房吸收
里 的
烟 烟枪灯送 馆,一送走散摒弃
喻文化精华 喻精华糟粕 并存的文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
教材典例
《拿来主义》中的论证分析
鲁迅最杰出的是 杂文创作。其杂文 “象投枪,象匕首, 直刺向黑暗势力”。
杂文集: 《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
文》。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杂文
杂文特点:
杂文是短小的 1.短小活泼、犀
喻文化遗产 中的旧形式
喻腐朽淫糜 的封建文化
文章结尾的五个句子若是五个问题的答
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
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
要“拿来”!
我们应该怎么办? 2.“拿来”后?
3.“拿来”意义?
或使用,或存放, 或毁灭
建设民族新文化
4.怎样才能
沉着,勇猛,有辨
“拿来”? 5.“拿来”目的?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 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 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 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 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
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危孙是害在:的,所以还应该 给之际他亡们,国留他灭下们一拿种点不,礼出子品东孙。西沦要来不,为然只乞,好丐则磕当头佳贺节喜大,典讨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幽默、讽刺的写作风格。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反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本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

(3)运用文本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进行分析。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拿来主义”思想。

(2)如何分析作者运用讽刺、幽默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鲁迅作品,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引出本课《拿来主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句,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文本的深刻内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讲解,重点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5. 练习与拓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后作业1.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作者的“拿来主义”思想。

2. 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 阅读鲁迅其他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阅读:评价学生在阅读鲁迅其他作品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二)妙用反语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 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 日益猖厥,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 “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 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 屑不齿。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 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 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 言。“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 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 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
2.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 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 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的愉快 反语,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 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 忘宗、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 揶揄。
大宅子逃避主义者孱头拒绝借鉴害怕污染不敢选择虚无主义者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鸦片要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烟枪烟灯姨太太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拿来主义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 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 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 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 “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 “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 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 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 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 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拿来主义》论述类文本之论证分析(原卷版)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论述类文本之论证分析(原卷版)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12.《拿来主义》论述类文本之论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12月,亚奥理事会全体大会正式批准电子竞技作为正式项目入选2022年杭州亚运会,标志着电竞项目正式登上大型洲际综合性运动会舞台,这是电子竞技在制度化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对欧美电子竞技职业化的发展路径而言,电子竞技进入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即把电子竞技体育化,则是一个亚洲现象。

2022杭州亚运会电子竞技正式比赛项目包括《王者荣耀亚运会版本》《DOTA2》《梦三国2》《FIFAOnline4》《炉石传说》《英雄联盟》《和平精英亚运版本》《街头霸王5》8个小项。

此外,《机甲大师》、VR虚拟科技体育作为表演项目。

最终选定的电竞项目中,与腾讯直接相关的占据了4个,其中2个为腾讯自研的首次进入电竞亚洲的“手游”项目。

网易和完美世界作为国内仅次于腾讯的两大游戏企业,分别有1个中国区代理运营项目入选。

这也与目前国内游戏市场份额占有率基本吻合。

考虑到《DOTA2》在全球电竞市场的地位,某种程度上也是对2018雅加达亚运会电竞项目遴选失衡的一次纠编。

在模拟体育游戏市场,《FIFA》系列不管是销售表现还是合作生态都远远强于《实况足球》系列。

考虑到2026年亚运会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街头霸王5》作为日系游戏的“独苗”入选对于志在团结亚洲电竞力量就是一种必要的利益平衡。

相对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老牌电竞项目《星际争霸2》《魔兽争霸3》纷纷落选,最大的黑马就是杭州电魂的《梦三国2》,这样一款知名度与普及度都达不到进入亚运会标准的项目最终入选,除了因为电魂是杭州本地企业外,三国题材有利于在亚运会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重要因素。

这应是回报杭州的“东道主福利”,另外一个隐性的东道主福利就是金牌,雅加达亚运会电竞比赛项目没有被换掉的3个项目正好是中国队和中国香港选手获得金牌,这种妥协就不难理解了。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2018年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曾表示:“我们不能允许某些提倡暴力和歧视的游戏进入奥运会,也就是所谓的‘杀人’游戏,它们与奥林匹克价值观是矛盾的。

《拿来主义》 赏析

《拿来主义》 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崇洋、西化的论调。

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着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索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彷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

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

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题,也怀着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中的基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他一些文章。

不过此文的确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问题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

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篇战斗檄文里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

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二大家知道,鲁迅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文章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以及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然后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即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同时,鲁迅先生也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他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认为其中既有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

因此,应该把有用的东西拿来,把有害的东西赶出去。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一种双向交流。

他主张既要送去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从外国文化中拿来有益的东西。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杂文。

它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也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个课本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文本解读
姓名:杨翠瓶学号:200802441032班级:2008级10班《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于1934年6月4日的,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的一篇杂文,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先生主要时通过论述来阐明我们面对外来文化及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

但是思想上的深度并不是我们此次分析的重点。

正如郑桂华老师所言,“我想应该考察我们为什么要学《拿来主义》,学生为什么喜欢《拿来主义》,是因为‘拿来’的思想深刻、观点独创吗?当然不是。

其实,鲁迅的的《拿来主义》写于20世纪30年代,其‘拿来’思想并没有超越前辈魏源、林则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主张和‘洋务运动’的实践;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甚至早在李斯的《谏逐客书》、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里就已经基本说清楚了。

再退一步说,我们要学习这样的思想,到政治课、历史课上去学也许会更好,为什么要通过语文来学呢?我们喜欢鲁迅的这篇文章,更主要的不是因为思想深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法’与众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学家的鲁迅,更精确一点说,时杂文味的鲁迅。

因此‘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

”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现在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怕周树人”。

显然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都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

那怎样来解决这两难,便是中学语文教师不断思索探寻的。

而夏发祥先生在《莫怕周树人》一文中就提出了一些鲁迅作品的教法,他认为应该注意三方面:一是长文短教,找出一个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二是深文浅教,寻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必将文章内涵全灌输给学生;三是找准文章的突破口。

要做到这三点最重要的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只有在完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安排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拿来主义》这篇文章。

一.结构
结构这是我们分析文章的关键一步,当我们能明晰地分辨出作者的写作思路、组织结构时,我们就能从内容的安排上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及他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我们从小学的语文教学开始就在教学生给每篇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即使到了高中,划分自然段这一任务仍然存在于语文课堂上。

十来年都在划分自然段,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改变这种情况呢?
就《拿来主义》一文来看,它的结构还是属于传统的“三段型结构”,从引论到本论,再到结论。

结合内容来看引论部分即从第1——4自然段在批判“送去主义”,为“拿来主义”的论述做了铺垫;第5 ——9自然段则是在阐述“拿来主义”;第10自然段则是全文的一个总结。

很显然鲁迅先生并未在一开头就提出“拿来主义”,这即是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冒头法。

中学生在议论文中见得最多的是另一种方法—破题发,即文章一开头就直接鲜明地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后文再以此为基础逐步展开。

那由此我能在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时,并非一定要派发任务让他们直接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以设疑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文章的题目是《拿来主义》,可作者为什么开头几个自然段都没有提到‘拿来主义’?”由此学生便会在寻找答案的同时有意识地看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样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只需点一下,学生就明白了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了。

除了刚才前文所说的段落层次划分外,还有另外一种划分方法。

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在《文章讲话》中谈到作者如何划分自然段时,曾提出过两个根据,“一是文法理论的法则,而是作者心情的流露。

”依照第一个根据我们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但从“作者心情的流露”这样根据看来我们则可以把这篇文章划分为两大部分:1—4自然段,批判“送去主义”;5—10自然段,提出并论证“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一文,在结构上总的说来就是采取一种递进式的结构方式,一步步地向我们表明文章的中心。

从原因到结果,再到方法论,向我们阐明了三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这种递进式的论述方式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契合同学们的认知水平。

二.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色。

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向来为学生难理解
的一个因素就是语言理解起来太难。

大多数学生认为先生的语言太深奥了,仿佛每一个字词都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地解读文本语言,以确定哪些内容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是能被学生接受的;哪些内容是浅显易懂的,不应细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等等。

深刻的思想是一篇杂文的灵魂,但语形式却是它不可忽视的外在表现形式,以语言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符号和媒介。

文章的语言具有具象性,即借形象以达意和悟理,读者就是借助语的这种具象性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向,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的。

第一,先生这篇杂文的语言具有形象性。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这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点。

对于本文想要表明的观点——如何让继承文化遗产,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是一个比较抽象又繁杂的论题,先生巧妙地用继承一座大宅子来作比喻,通过论述大宅子态度来阐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

原本应该比较枯燥乏味的论述,在先生的笔下却“妙趣横生”。

着大大增加了这篇文章的形象性、趣味性。

第二,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形象描绘。

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示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思。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
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第四,妙用反语。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标明“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

第五,巧用比喻。

使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笼统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习,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高贵高雅的内容,“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等等。

第六,风趣幽默,寓庄于谐又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在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先生的幽默风趣。

如在第一自然段中用的这几个词: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中的“送”、“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中的“捧着”和“挂”、听说不愿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中的”送“,这些字眼就将当时这种”送去主义“中人们的可笑行为形象地刻画出来了,是人顿觉这种行为的滑稽可笑。

其实这几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有交叉的,特别是形象性。

幽默性这亮点可以说是贯穿于整篇文章中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一定要将这些内容全盘托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筛选,这样才能使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强语文素养的效果。

三论证方法
这是一篇典型的论说文,论证方法的选用十分关键,会影响到一篇文章论说的成败。

《拿来主义》一文由于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了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的论说一步步地深入,最终论说成功,说理透彻。

从文章整体细看,先生用了以下几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喻论证、因果推断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其中“因果推断论证“是比较少见的,这应该是我们的教学重点。

其它的论证方法只需粗略提及即可。

作者一开始就在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才提出“拿来主义”。

正因为“闭关主义”才导致了“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送去主义”祸国殃民,所以又要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
来拿”。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因果论证过程。

这也就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

这只是从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以及论证方法三个方面来对《拿来主义》这篇文章进行了分析,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还可以多角度地分析。

本文就暂且不做深入地分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