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态学教案

合集下载

大自然科学教案:掌握鱼儿的生态知识

大自然科学教案:掌握鱼儿的生态知识

大自然科学教案:掌握鱼儿的生态知识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鱼类资源被迅速开发,种类日益后退,数量逐渐下降。

由于环境污染、水域开发、人类活动等原因,很多鱼类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已经逐渐减少,导致它们的生存境况更加恶劣。

我们需要加强对鱼类的生态知识掌握,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鱼类资源。

一、生态知识的掌握1. 海洋与淡水生态环境不同种类的鱼类喜欢不同的生态环境,比如有的鱼类生活在海洋中,而有的鱼类生活在淡水环境里。

海洋环境复杂,生态系统非常丰富,而淡水环境相对简单,环境干净而清澈。

当我们保护和管理鱼类资源时,需要根据它们的生态环境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2. 鱼类的栖息环境不同鱼类的栖息环境不同,有的鱼类生活在沿海区域的浅水区域,有的生活在河流或湖泊中。

在保护和管理鱼类资源时,我们需要根据它们的栖息环境,建立相应的生态保护体系,以确保它们能够充分生长和繁殖。

3. 鱼类的繁殖生态鱼类的繁殖生态是鱼类资源保护非常关键的因素。

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和季节。

当我们建立鱼类资源保护体系时,需要考虑到不同鱼类的繁殖生态因素,确保它们能够顺利地繁殖和生长,从而保证鱼类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保护和管理鱼类资源1. 建立生态保护区和禁止区为了保护鱼类资源,我们需要建立生态保护区和禁止区。

生态保护区可以保护鱼类的栖息环境,禁止区可以限制和禁止捕捞,从而保证鱼类资源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2.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制定严格的环境监测和治理措施,加强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环境造成的污染和侵害的控制。

同时,加强鱼类资源的培育和管理,通过科学的方法保证鱼类数量的持续增长。

3. 引导和推动绿色发展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生态公民,我们需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和鱼类资源保护的投入,使其成为一个社会责任和发展理念。

三、总结通过对鱼类生态知识的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鱼类资源。

建立生态保护区和禁止区,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以及引导和推动绿色发展,这些都是保护和管理鱼类资源的重要措施。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鱼类生态学教案授课教师:唐文乔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一(。

教学目的: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2. 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二(教学内容和重点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

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四(教学时间:全课程30学时,本部分2学时五(教学过程1(阐述什么是鱼类(fishes)以及鱼类在水产业中的地位 2(阐述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3(阐述鱼类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4(阐述课程的要求和目的5(大致介绍本课程学习的内容6(介绍参考书目(1)殷名称,1995。

初中生物生物教案鱼类

初中生物生物教案鱼类

初中生物生物教案鱼类教学目标:1. 了解鱼类的基本生物特征,如身体结构、生殖方式等;2. 掌握鱼类的生活习性,包括栖息地、食物来源、生长发育等;3.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鱼类的生物特征;2. 鱼类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观察鱼类的生物特征来区分不同种类的鱼;2. 如何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不同种类的鱼;3. 实验设备和材料,如显微镜、鱼类标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鱼类展开讨论,了解他们对鱼类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鱼类的生物特征,包括鱼类的身体结构、呼吸方式、生殖方式等;2. 讲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包括栖息地、食物来源、行为习性等。

三、实验(20分钟)让学生观察鱼类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鱼类的细胞结构和特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鱼类的生物特征。

四、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保护鱼类的方法。

五、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保护自然生物的重要性。

六、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鱼类的生物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短文,并自行搜索更多相关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扩展活动:1. 前往水族馆或自然生态园观察不同种类的鱼类;2. 组织学生进行鱼类观察和摄影比赛,以提升学生对鱼类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鱼类的生物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保护意识。

未来教学中可以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自然生物的认识和热爱。

海洋鱼类生物课教案一等奖

海洋鱼类生物课教案一等奖

海洋鱼类生物课教案一等奖《海洋鱼类生物课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海洋鱼类生物课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主要的海洋鱼类,了解海洋鱼类保护的措施和意义,了解我国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

2.通过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海洋鱼类保护措施及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只有了解了鱼类资源的保护措施和意义,了解了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才能知道怎样做可以更好地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生态学观点,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作为重点。

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易混淆,或把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所以养殖和增殖的概念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三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引言:先复习讨论上节课留的两道思考题。

学生回答后,简要小结,并强调淡水鱼的种类在我国是较多的,而海洋中鱼的种类也是较多的。

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海洋鱼类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引本节课题。

(二)新课:1.我国主要的海洋鱼类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我国海洋鱼类生活、繁殖的优越地理环境,然后通过录像(也可以是投影片或挂图)给学生展示我国丰富多采的海洋资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鱼类已知的有1000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6,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0种以上,并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种类,如:带鱼、鳕鱼、马面、鳓鱼、鲐鱼等。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虽然我国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鱼类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请同学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若举不出来,教师可给学生举出例子说明。

现在我国鱼类资源遭到这么大的破坏,我们必须要加强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从而引出下一个学习内容。

2.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强对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学生经过讨论会回答出各种具体的措施,学生可能会答出:制定法律条文,禁止在禁渔区和禁渔期内捕鱼,控制鱼网网眼的大小等。

鱼类知识普及教案

鱼类知识普及教案

鱼类知识普及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 了解鱼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对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准备。

1. 教科书、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料;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鱼类标本等;3. 实地考察的相关准备工作。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身体呈流线型、有鳞片、有鳃、有鳍等;2. 介绍鱼类的分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再细分为辐鳍鱼类和梯鳍鱼类;3. 让学生观察鱼类标本,了解不同种类的鱼类外部特征。

第二课时,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1. 介绍鱼类的生活习性,呼吸、进食、繁殖等;2. 讲解鱼类的生态环境,淡水鱼和海水鱼的生活环境差异;3.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鱼类的生活环境。

第三课时,鱼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1. 介绍鱼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食物、经济价值、文化意义等;2. 分享关于鱼类的故事和传说,让学生了解鱼类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调研和报告,拓展对鱼类的了解。

第四课时,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培养。

1. 分享当前水生生物保护的现状和问题;2. 讨论如何保护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3. 安排相关的保护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实施,学生将对鱼类有更深刻的了解,不仅了解了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还了解了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以及鱼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相关的保护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对鱼类知识的理解和关注,为未来的环境保护事业培养更多的爱护水生生物的人才。

鱼类生态学教学教案

鱼类生态学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鱼类生态学概述
鱼类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鱼类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鱼类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鱼类与环境的关系
鱼类对环境的适应: 介绍各种鱼类如何适
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环境对鱼类的影响: 分析环境变化如何影 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鱼类对环境的影响: 探讨鱼类如何影响其 生存环境,如食物链、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 资料,深入了解鱼类生态学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 关注学生的参 与度和互动情

作业完成情况 评价:检查学 生的作业完成 质量和按时提
交情况
考试成绩评价: 通过考试评估 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程度
学生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 的学习情况进 行自我评价, 以提高自我认 识和改进能力
能力目标
掌握鱼类生态学 的基本概念和原 理
学会观察和分析 鱼类的行为和生 态特征
提高实验操作能 力和数据分析能 力
培养团队合作和 沟通能力,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鱼类 生态学的兴趣和 热爱
增强学生的环保 意识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 然,尊重生命
培养学生的团队 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反馈机制
学生反馈:通过 问卷调查、访谈 等方式收集学生 对教学的反馈意 见
教师反馈:教师 根据学生的反馈 意见进行自我反 思和改进
同行评价:邀请 其他教师或专家 对教学进行评价 和建议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考试、作业 等方式评估学生 的学习效果,从 而反馈给教师进 行改进
改进措施

高中生物鱼类教案

高中生物鱼类教案

高中生物鱼类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鱼类的特点和分类;2. 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3. 掌握部分重要鱼类的生态习性。

教学重点:1. 鱼类的特点和分类;2. 鱼类的生活习性;3. 部分重要鱼类的生态习性。

教学难点:1. 鱼类的分类特点的理解;2. 鱼类的生活习性的掌握;3. 部分重要鱼类的生态习性的分析。

教学内容:一、鱼类的特点和分类1. 鱼类的特点:冷血动物、具有鳞片、具有鳃、有鳍、呼吸通过鳃、以姑息性方式生活等;2. 鱼类的分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的分类特点及典型代表。

二、鱼类的生活习性1. 鱼类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中、生长发育过程、觅食方式、繁殖方式等;2. 鱼类的生态地位:食物链中的地位、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

三、部分重要鱼类的生态习性1. 鲤鱼的生态习性:食性、繁殖方式等;2. 鲑鱼的生态习性:迁徙习性、水生环境的要求等;3. 鳗鱼的生态习性:栖息地、捕食方式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鱼类的特点和分类,让学生掌握知识点;2. 实验法:利用实验展示鱼类的生活习性,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3. 讨论法:通过讨论部分重要鱼类的生态习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和视频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并向学生提出鱼类的特点和分类。

二、讲授(15分钟)1. 讲解鱼类的特点和分类;2. 介绍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

三、实验(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鱼类的实验,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

四、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部分重要鱼类的生态习性,并展示相关案例。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鱼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在实验环节可能存在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同时,对于部分重要鱼类的生态习性的讨论可以进一步深化,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

“ 鱼类学”教案(形态、分类)第一节鱼类学的定义和范畴 (3)第二节鱼类的特征和进化 (4)第一篇鱼类的形态构造 (5)第一章鱼类的外部形态 (5)第一节鱼类的外部分区 (5)第二节鱼类的体型 (6)第三节头部器官(外部) (7)第四节鳍 (8)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10)第一节皮肤 (10)第二节鳞片 (11)第三节色素细胞和发光器 (12)第三章骨骼系统 (12)第一节主轴骨骼 (13)第二节附肢骨骼 (14)第四章肌肉系统 (15)第一节肌肉的类别 (15)第二节肌肉的结构 (16)第三节肌肉的变异-----发电器官 (17)第五章消化系统 (17)第一节消化管 (17)第二节消化腺 (20)第六章呼吸运动 (21)第一节鳃 (21)第二节呼吸运动 (22)第三节辅助呼吸器官 (23)第三节鳔 (23)第七章循环系统 (24)第一节血液 (25)第二节血管系统 (25)第三节淋巴系统 (25)第八章尿殖系统 (26)第一节泌尿器官 (26)第二节生殖系统 (27)第九章神经系统 (29)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 (29)第二节外周神经系统 (30)第三节植物性神经系统 (31)第十章感觉器官 (31)第一节皮肤感觉器官 (31)第二节听觉器官——内耳 (32)第三节视觉器官——眼 (32)第十一章内分泌器官 (33)第一节脑垂体 (33)第二节甲状腺(thyroid) (33)第三节其它腺体 (34)课程编号:12414220 专业:水产养殖、生物科学,学时:72 任课教师:龚小玲形态部分第一节鱼类学的定义和范畴鱼类学的定义:它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鱼类学的范畴:它有许多分支学科,如:鱼类形态学、鱼类生态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古鱼类学、经济鱼类学、遗传学、组织学、鱼类行为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鱼眼对光的敏感性
1.光刺激阈
眼睛所能感受到的最低光强度
某些深海鱼类比人的光刺激阈要低10倍左右
光刺激阈一般低层鱼类比上层鱼类要低
2.光谱敏感性
低层鱼类:410nm-650nm
上层鱼类:400-750
人:390-770nm(可见光)
3.颜色感觉
有色觉(理由:婚姻色)
4.运动感觉
鯷:1/63s
鯔:1/55s
8.鱼类摄食器官的适应---生态形态学(ecomorphology)简介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时间
第四章繁殖(reproduction)
一.教学目的
繁殖是延续生命的关键环节,物种的一切生物学适应最终是为了能繁衍后代。鱼类作为多样性最大的脊椎动物,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繁殖适应的多样性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1.性别与性征
圆筒形:一般4-6 B.L/s
平扁形:一般2-4 B.L/s
(2)巡航速度:20-60min内
纺椎形:一般2-3 B.L/s
其他体形者约为最大速度的1/3-1/4
二。集群行为
1.鱼群定义
论述很多,但不统一
“具有一定规律的空间定位”
“由于同伴间的互相引诱所形成的集团”
“时刻调整自己的速度和方向,以配合群中其他成员的鱼的组合”
5.渔业利用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1.卵的质量、受精和发育
2.卵的受精
3.卵的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影响
4.生活方式和摄食效率
5.影响仔鱼存活的生态学因子
6.饥饿和“不可逆点”
7.临界期概念
第六章感觉与鱼类行动学fish ethology
第一节行为的定义和产生过程
一。行为(behavior)定义:
动物对内部或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
一。游泳活动的昼夜节律
二。昼夜垂直移动节律
三。索饵、产卵、集群行为的昼夜节律
四。洄游
1.定义:周期性、定向性、集群性的规律性移动。
先天性本能行为
洄游路线
定居性、洄游性
2.类别
依据动力:主动、被动
依据方向:溯河、降河
依据目的:生殖、索饵、越冬
3.机制:多种说法
4.生物学意义
为了得到有利的生存条件和繁殖条件
性质:冷光,从蓝绿色到黄绿色
生物学意义:引诱饵料运动、威吓、迷惑敌害、照明环境、辨认等
渔业意义:灯光捕鱼
2.变色
鱼类体色远比昆虫和鸟类丰富。极大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环境而变化
变色器官:体表的4种色素细胞,黑色素、黄色素、红色素(热带)、光彩细胞
生物学意义
防御(保护色、拟态)、威吓、生殖、集群等
3.放电
鱼类生态学教案
授课教师:唐文乔
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
2.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7.视距
一般为近视
二。行为反应
1。趋光性
指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反应
正趋光性,种类较多,大多为上层鱼类
负趋光性
渔业意义:灯光捕鱼
2。趋动性
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上而产生的一种运动反应。
先天性行为。
生物学意义: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和防御敌害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渔业意义:阐明趋流和集群机制,探讨视觉特点和游泳能力;设计渔具、控制鱼类行为。
即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切活动。
二。行为的产生过程:
1.(声、光、电、化学物质等)刺激
2.眼、耳鼻、侧线等感受器
3.神经系统
4.(肌肉、鳍等)效应器
第二节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行为的模式
行为的进化
行为的遗传
行为的发展
行为的应用
二。行为学研究方法
现场观察
渔获试验
水槽试验
数学模拟
第三节光感觉和行为反应
一。温度
感觉器官:侧线器官、其他器官
行为反应
生物学意义:对索饵、生殖、集群、防御、洄游等一切生命活动有关
渔业利用:侦察鱼群、确定鱼类分布
二盐度
感觉器官:侧线器官
行为反应
生物学意义:对分布、生殖、洄游等有关
渔业利用:侦察鱼场、确定鱼类分布
三。溶解氧
感觉器官:鳃
行为反应
生物学意义:对分布等有关
渔业利用:侦察鱼场、确定鱼类分布
“同种的、年龄和体长几乎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团”
2.鱼群的结构
外部结构:形状、大小
内部结构:种类组成、体长组成、各个体的游泳方法、间隔和速度等
3.集群的生物学意义
所有鱼类中,整个生命周期都集群的占25%,幼鱼阶段集群的占50%
三。发光、变色、放电、发声行为
1.发光
已知约有250种,大部分为深海鱼
发光器官:皮肤衍生物
2.性腺的发育分期及研究方法
3.繁殖力(fecundity)
4.鱼类繁殖的策略
5.鱼类的繁殖方式
6.生殖群体(spawning stock)
及其对资源保护的指导意义
7.实例:四大家鱼的天然繁殖
1)产卵场的分布
2)产卵的主要外界条件和产卵场的环境
3)亲鱼产卵群体的生物学
第五章早期发育
一.教学目的
指的是鱼类生活史中成活率最低的卵、仔鱼和稚鱼三个发育期。了解影响早期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对鱼类资源保护和养殖业的苗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
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
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
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
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
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
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
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已知约有500种,分布广泛
发光器官:肌肉衍生物
生物学意义:攻击、防御、识别方向、探明障碍物、发现饵料和敌害等
4.发声行为
普遍存在
发光器官:鳔、牙齿、鳍、骨骼等
性质和生物学意义
“生物”声:本身发出。通讯,防御、生殖、索饵等
“机械”声:游泳、摄食等发出,暴露自己,有害
渔业利用:侦察鱼群、引诱鱼群
第九节鱼类行为节律
第四节机械感觉
一。机械因子
声音、水流、温度、压力、重力等
二。感觉器官
1.皮肤感觉器官
感觉牙、陷器、侧线、罗伦氏器
功能:感觉水流、水压、触觉、温度、电、听觉(1-25Hz)
2.内耳
功能:听觉16-12000Hz)、平衡
三。行为反应
1.趋音性
依靠侧线、内耳对声音刺激产生的行为反应
正趋音性:沙丁鱼、金枪鱼、鲨鱼等
四.教学时间:全课程30学时,本部分2学时
五.教学过程
1.阐述什么是鱼类(fishes)以及鱼类在水产业中的地位
2.阐述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3.阐述鱼类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4.阐述课程的要求和目的
5.大致介绍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6.介绍参考书目
(1)殷名称,1995。鱼类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Wootton, R.J.,1990.Ecology of Teleost Fishes.Chapman&Hall,London.
5.生长规律的数学描述
6.影响生长的环境因素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1.鱼类生长的特点
2.生长的表示方法
3.生长率的测定方法
4.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5.生长规律的数学描述
6.影响生长的环境因素
第三章摄食feeding
一.教学目的
了解鱼类: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候吃,吃下的食物能量如何分配等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八节几种重要的鱼类行为
一。游泳行为
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与索饵、生殖、集群、防御、洄游等一切生命活动有关。
1.游泳方式和方法
(1)方式
水平、垂直
(2)方法
肌肉交替伸缩
鳍的运动
鳃孔或口喷水
2.游泳速度(水平)
(1)最大速度:一般在1-5s内
纺椎形:一般10 B.L/s
但黄鳍金枪鱼可达21.1 B.L/s
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
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1.食性或营养类型
2.食谱(recipes)及其变动
3.摄食节律
4.摄食强度及其表示方法
5.消化率消化速率(rate of digestion)
及其研究方法
6.吸收率(absorption efficiency)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