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海洋生态教案

海洋生态教案引言:世界上71%的面积都被海洋所覆盖,而生物多样性就在这广阔的海洋世界中诞生。
海洋生态是指海洋中各种生物体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这种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是地球上最神秘和美丽的地方之一。
尽管海洋生态在过去被认为是形成自身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但人类活动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得海洋生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这使得海洋生态教育变得极其重要,因为我们需要培养未来我们的 LED。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海洋生态知识,使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造成的负面影响。
通过课堂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学会保护海洋生态的方法,提高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海洋生态系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组成和生态环境;-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了解海洋食物链、食物网;-了解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学习海洋生态保护的方法;-了解海洋生态保护重要性;-掌握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3.海洋生态实地考察-到海洋生态系统中实地考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生态平衡;-观察并记录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种类、居住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特点;-阐述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教材解读将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海洋食物链、食物网、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浅显易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对海洋生态系统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2.实践性教学通过实地考察,让学宜感受海洋生态系统的美妙和脆弱,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与特点,同时应该注意哪些环境保护方法,达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内化和应用的目的。
3.师生互动通过班级讨论、小组讨论等方法,师生互动,使学生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预习:老师在上课前分发教材,学生在家中提前预习相关教材,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根据2006级海洋科学专业(海洋生物)培养计划和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本实验教学大纲。
二、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三、本实验课在该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海洋生态学实验是海洋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从事海洋生态学及海洋生物学相关职业的基本能力的重要专业实验课。
海洋生态学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训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掌握沿海常见浮游生物种类及生物量的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海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等。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与标准:1.掌握浮游动植物的分类特征和种类鉴定方法,能正确地描述其形态学特征和结构特征。
2.掌握显微镜操作方法和技术,包括镜检、描述和生物绘图等技术。
掌握解剖镜操作方法和技术,包括解剖、镜检和生物绘图等技术。
3.掌握分光光度计操作技术,学会用叶绿素a法估算海域的初级生产力。
4.掌握索氏抽提技术,学会安装和使用索氏抽提器,并能熟练使用它抽提海洋微藻中的总脂肪。
5.掌握实验室内孵化和培养小型海洋动植物的能力,并能通过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培养及孵化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6.实验八为现场综合调查与观察实验,通过现场综合观察,了解潮间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特征,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分析自然的能力。
7.海洋生态学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讲授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实验一天津海域常见浮游植物及生物量估算1.实验的基本内容(1)在显微镜下认识观察渤海湾天津海域常见浮游植物种类(2)熟悉掌握其形态学特征(3)掌握浮游植物的分类方法2.实验的基本要求(1)绘出生物图谱(2)估算海域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3.实验的基本仪器设备和耗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浮游植物样品等。
实验二天津海域常见浮游动物及生物量估算1.实验的基本内容(1)在解剖镜下认识观察渤海湾天津海域常见浮游动物种类(2)熟悉掌握其形态学特征(3)掌握浮游动物的分类方法2.实验的基本要求(1)绘出生物图谱(2)估算海域中浮游动物的生物量3.实验的基本仪器设备和耗材解剖镜、解剖针、培养皿、镊子等。
学习保护海洋生态教案

导语:保护海洋生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生态学家发现,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化,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开始受到严重威胁。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海洋保护的知识带给学生,通过有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并从中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
1. 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学习保护海洋生态知识;(2)增强学生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掌握保护海洋生态的方法。
2. 教学内容(1)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和重要性;(2)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影响;(3)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生存环境;(4)海洋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展望;(5)海洋保护项目的介绍和实践。
3.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对海洋环境、生物群落的演示和实地教学、实验演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海洋生态的认识。
(2)讲述法通过讲述法传播和强化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3)互动法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展示汇报等互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高学习成效。
(4)实践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海洋保护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保护海洋的意义。
4. 教学流程(1)提出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通过简要说明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引发学生对海洋环保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对保护海洋的责任感。
(2)了解海洋的构成和重要性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现海洋的构成和重要性,按科普的方式清晰表述海洋在环境、气候、生态、经济中的重要性。
(3)探讨污染和影响介绍海洋环境的污染源、特点、影响,并探讨其对生态、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
(4)认识海洋生物介绍海洋生物的分类、特色、生存环境,并分析海洋环境的影响因素,探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概念。
(5)理解保护法规和国际展望介绍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和国际合作,探讨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6)了解保护项目并实践介绍和了解一些海洋保护项目,并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模拟演习、小组议题等活动来探讨和练习。
探索海洋生物:海洋学本科实验教案

探索海洋生物:海洋学本科实验教案引言海洋生物是地球上最神奇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海洋生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作,并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做出贡献。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针对海洋学本科实验的教案,以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海洋生物的认识。
实验目标本实验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地采样和实验分析,探索海洋生物的种类、习性和适应策略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而言,以下是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1.了解典型海洋生物的特征和分类;2.学习如何进行海底调查以及如何辨别不同类型的浮游动植物;3.了解藻类在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性;4.探索深潜器材的使用方法,并观察水下环境中不同种类动植物之间相互作用;5.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提炼出有意义的结论。
实验材料1.网络、图书馆或其他资源以获取关于海洋生物的相关资料;2.水下相机、显微镜等观察工具;3.海洋动植物标本;4.塑料容器、过滤器、荧光染料等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步骤一:海底调查与样本收集1.学生组成小组,前往当地海岸线或潜水中心进行海底考察;2.使用水下相机拍摄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3.收集浮游动植物样本,并将其放入塑料容器中进行保留。
步骤二:藻类的重要性1.将收集到的浮游植物样本分为不同类型,使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2.了解藻类在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关实例和图表。
步骤三:水下探测与相互作用观察1.使用深潜器材,在适当的深度进行水下探险;2.观察不同种类动植物在水下环境中的相互作用;3.记录观察结果并拍摄相关图片。
步骤四:数据记录和分析1.学生整理和分析所收集到的观测数据;2.绘制图表、制作统计表格,并从中归纳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实验总结与讨论本实验通过实地考察、观察、采样和实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通过探索海洋生物的适应策略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将获得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更深层次理解。
探索海底世界的科学实验教案

探索海底世界的科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生态学知识,掌握海洋有关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了解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学习如何维护海洋环境的健康。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二、教学内容:1.初探海底世界(1)观察海底生态环境:使用海底摄像机等科技设备,观察海底生态环境,了解海底生态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2)海洋生物认识: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识别和分辨海洋生物,有助于学生掌握海洋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探寻海底宝藏(1)利用潜水器(特别是遥控潜水器)等科技设备,探索海底中的珊瑚礁、鱼群、贝类等海洋资源,了解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利用价值等相关知识。
(2)让学生对荒废物品进行分类回收,调查整理海洋垃圾的种类、来源、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和减少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模拟探险:模拟探险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探险的刺激感和快乐感,提高学生的勇气和探索乐趣。
三、教学方法:1.实验演示法2.课件演示法3.小组合作学习法4.行动研究法5.角色扮演法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学生观察海底生态环境1.介绍海底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分析探究海底生态环境的特点。
2.利用海底摄像机等科技设备,带领学生观察海底生态环境,并回答相关问题。
3.分析观察结果,概括归纳海底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第二步:让学生掌握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1.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并能识别和分辨海洋生物。
2.利用激光笔指引,带领学生探索海洋生物,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等方式,掌握生物样性的基本知识。
第三步:实践探险模拟活动1.模拟真实探险活动,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探险的刺激感和快乐感。
2.让学生扮演探险家角色,团队配合,共同解决探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步:调查整理海洋垃圾的种类、来源、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及减少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措施1.组织学生对海洋垃圾的种类、来源、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及减少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措施进行调查,并通过多种方式展示调查成果。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一、分组二、实验设置海洋生态学实验方案实验一人工海水盐的配制(1)实验目的A:了解海水的组成及配置原则;B:了解海洋中元素的多样性及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异;(2)实验原理天然海水中的化学成分较多,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镁和铁、锂、碘、铝、溴、锶的盐等数十种,将这些化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使用方便的人工海水盐。
使用时,只要将人工海水盐按照一定比例与水兑合,就可以配成与天然海水接近的人工海水。
现在国内生产的人工海水盐,其中的氯化钠、硫酸镁、氯化钾是按照3:2:1的比例进行混合,占人工海水盐成分的90%,此外的10%是由20中微量元素组成。
国外产的人工海水盐的成分由40种微量元素组成。
人工海水盐的成分越齐全,比例越合理,配置成的人工海水越接近于天然海水,人工海水的质量也越好。
海水观赏性鱼类生活在这样的人工海水中,适应性的强弱与人工海水与天然海水的接近程度相关。
人工海水配置好坏的关键,首先是选择质量好的人工海水盐。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人工海水盐品种较多,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可以根据准备饲养的海水鱼类的特点进行选择。
人工海水的配置水源是自来水,将自来水晾晒一周或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过滤。
人工海水盐的兑掺数量,是按照海水的盐度来决定的。
天然海水的盐度为3.4%-3.5%,人工海水的盐度一般控制在3.0-3.3%。
人工海水的盐度略低,可以减轻海水鱼类体表的渗透压,消除海水鱼的紧张情绪。
人工海水盐度为3.0%,即1000g(1L)水中加入30g盐类物质。
海水比重一般为1.022-1.023。
人工海水在配置过程中不得采用金属器皿,主要使用器皿为玻璃、塑料或非金属器皿。
人工海水必须在使用前24-48小时调配好。
(3)主要仪器1L烧杯(1个),玻璃棒(1根),分析天平(万分之一1台,可共用),天平(百分之一1台,可共用)。
(4)操作步骤A:人工海水盐的配置(1L量)将以上物质精确称量后,充分混合后,放于干燥器中备用。
初步了解海洋生态——海洋生态教案

初步了解海洋生态——海洋生态教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海洋生态,我们在中学生物科学教育中增加了海洋生态教学内容。
本文将着重介绍海洋生态的初步知识,以及如何制定适合中学生的海洋生态教案。
一、海洋生态的基本概念1.海洋生态是什么?海洋生态是指生活在海洋中各个生物群体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系统。
它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物理和海洋化学等多个领域,用于描述海洋中的各种生命形态、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
2.海洋生态的重要性海洋生态对全球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包括:(1)生物多样性:海洋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括800种珊瑚、10万种蜗牛、超过5万种鱼类和约1万种软体动物。
(2)气候调节:海洋吸收了地球表面上大部分的太阳热量,维持了全球气候的稳定。
(3)食物和资源:海洋是人类获取蛋白质、石油和能源等天然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4)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对人类居住及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初中生海洋生态教案的建议1.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应该通过调查问卷、小测试或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生态学、海洋生态等知识的了解程度,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2.确定课程内容:针对海洋生态课程内容,老师应该评估其适合年级的学生水平和学科标准,并考虑如何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便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老师可以使用互动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选用相关案例:老师可以选用一些与海洋生态有关的案例、实验或者展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5.强调实践教学: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海洋生态。
例如,可以组织生态考察、海洋物种观察、实地调查等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和生态学等知识。
三、结束语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海洋生态学实验报告

海洋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理论,进一步探讨海洋环境对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海洋生态学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选取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海藻、甲壳动物、鱼类等不同种类的生物。
2. 实验方法:在实验箱中构建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通过添加适量的海水和营养盐,模拟海洋环境中的营养循环。
随后观察生物生长情况,记录不同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
三、实验结果1. 在实验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迅速增加,导致浮游动物数量明显下降。
而底栖生物的数量则随着浮游植物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2. 通过观察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食物链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3.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海洋环境中的温度、光照等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四、讨论与结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食物链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机制。
2. 同时,海洋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当务之急。
3.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过程,为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五、参考文献1. Smith, J. M., & Smith, O. (2018). Marine Ec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Johnson, D. R., & Johnson, S. M. (2019).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Ec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实验设置
海洋生态学实验方案
实验一人工海水盐的配制
(1)实验目的
A :了解海水的组成及配置原则;
B: 了解海洋中元素的多样性及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异;
(2)实验原理
天然海水中的化学成分较多,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镁和铁、锂、碘、铝、溴、锶的盐等数十种,将这些化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使用方便的人工海水盐。
使用时,只要将人工海水盐按照一定比例与水兑合,就可以配成与天然海水接近的人工海水。
现在国内生产的人工海水盐,其中的氯化钠、硫酸镁、氯化钾是按照3:2:1的比例进行混合,占人工海水盐成分的90%,此外的10%是由20中微量元素组成。
国外产的人工海水盐的成分由40种微量元素组成。
人工海水盐的成分越齐全,比例越合理,配置成的人工海水越接近于天然海水,人工海水的质量也越好。
海水观赏性鱼类生活在这样的人工海水中,适应性的强弱与人工海水与天然海水的接近程度相关。
人工海水配置好坏的关键,首先是选择质量好的人工海水盐。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人工海水盐品种较多,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可以根据准备饲养的海水鱼类的特点进行选择。
人工海水的配置水源是自来水,将自来水晾晒一周或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过
滤。
人工海水盐的兑掺数量,是按照海水的盐度来决定的。
天然海水的盐度为3.4%-3.5%,人工海水的盐度一般控制在3.033%。
人工海水的盐度略低,可以减轻海水鱼类体表的渗透压,消除海水鱼的紧张情绪。
人工海水盐度为 3.0%,即1000g(1L )水中加入30g盐类物质。
海水比重一般为1.022-1.023。
人工海水在配置过程中不得采用金属器皿,主要使用器皿为玻璃、塑料或非金属器皿。
人工海水必须在使用前24-48小时调配好。
(3)主要仪器
1L烧杯(1 个),玻璃棒(1根),分析天平(万分之一1台,可共用),天
平(百分之一1台,可共用)。
(4)操作步骤
A :人工海水盐的配置(1L量)
将以上物质精确称量后,充分混合后,放于干燥器中备用
B:人工海水的配置
将上述配置的人工海水盐溶于1L水中,充分溶解混匀。
(5)实验任务
每小组配置人工海水盐1份。
(6)思考题
A :所配置的人工海水盐度、氯度和碱度各为多少?
B:为什么所用自来水需要晾晒?
C: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金属器皿配置人工海水?
实验二叶绿素法测定海洋第一性生产力
(1)实验目的
A :掌握水生生态系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B:掌握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一种测定方法.。
(2)实验原理
浮游植物是海洋和湖泊食物链的始端,是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指标。
而浮游植物是通过叶绿素a进行光合作用的,通常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越高,其第一性生产力的能力也越大。
叶绿素a浓度和水域第一性生产力之间有定量的相关关系,一般用同化系数来表征,国内外学者通常引用其经验值3.7mgC/(mg Chia h),即每mg叶绿素a每小时能够固定C 3.7mg。
因此,只要准确测定水域中叶绿素a的含量,就能通过同化系数求的其第一性生产力。
(3)实验材料及设备
过滤设备及滤纸、丙酮、分光光度计、研钵、分光光度计、其他常规玻璃仪器(4)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A :取水100ml,过滤;
B :将滤纸上的绿色物质小心完全转移至研钵中;
C:加入2ml丙酮后,研磨;
D:将研磨后的溶液小心转移至刻度试管中,用丙酮定容至10ml;
E:分别测定叶绿素丙酮溶液在750、664、647、630nm处的吸光值A ;应用下式计算水样叶绿素a浓度:
Chla=[11.85(A664-A750)-15.4(A647-A750)-0.8(A630-A750)]V ' N
单位:Chla ---- 叶绿素含量,mg/m3;
V――丙酮溶液定容量,ml ;
V --- 取过滤水量,L。
F: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计算:
W=R*Chla
W:水域第一性生产力,单位mgC/m3h
R:同化系数,3.7mgC/(mgChla h)
(5)思考题
A :一般来讲,我们应用此法测定的叶绿素浓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B:简要说明分别在750、664、647、630nm处测定的意义。
实验三温度对海洋动物呼吸速率影响
(1)实验目的
A :测定海洋生物在适温范围内的呼吸速率,分析与温度的相关关系。
B:复习应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含量。
(2)实验原理
海洋动物的新陈代谢速率直接收温度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当温度升高时,新陈代谢速率随之加快,呼吸率(耗氧率)也相应增加。
温度与生物代谢速率的关系可用公式Q10=[R2/R1][10/(T2-T1)]描述。
式中Q10表示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时代谢速率的变化,R1和R2分别表示温度T1、T2时的单位体重耗氧速率。
(3)实验材料及设备
温度控制设施,其他同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动物为活的虾。
(4)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A : 4只1L容量瓶按下表放置:
即在夜前分别取4只1L容量瓶,灌满水,不封口,2只放在室温下,另外2只放在15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中。
实验开始时,分别取室温下和15摄氏度下容量瓶各1只,测定其溶氧浓度。
另外2只容量瓶,各放入虾2只后,立即将瓶封住,并再次放置在相应环境中,2h后,测定溶氧含量,并测定虾的体重。
B:根据所得数据计算虾的Q io。
(5)思考题
A :如果将低温改为20摄氏度,是否会影响Q10的值?改为5摄氏度呢?
B:不同瓶中放入的3只虾有什么要求?
实验四盐度对海洋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A :以不同盐度梯度的变化进行实验,了解海洋动物对盐度的适应能力;
B:掌握判断海洋动物是广盐动物还是狭盐动物的简单方法。
(二)实验原理
盐度是海水总含盐量的度量单位,海水盐度最低可小于0.5 (河口),最好可超过40 (红海)。
受渗透压调节能力的限制,海洋生物对海水盐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根据适应范围的大小,可分为狭盐性生物和广盐性生物。
狭盐性生物对盐度变化较为敏感,只能生活在盐度稳定的环境中;广盐性生物对海水盐度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忍受海水盐度的剧烈变化,不同种类海洋生物对盐度变化适应能力的差异由遗传所决定,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发育阶段的雌雄个体适应能力也不相同。
另外,水温、溶氧等因素是否处于最适宜范围也影响海洋生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实验材料及设备
海水、活虾、适于10只虾同时生存的容器5只。
(4)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A :将甲乙丙丁4只容器内分别乘装下列水源:
甲一一海水(盐度35%)
乙一一2份海水+1份清水配制的混合水(盐度约23%)丙——1份海水+2
份清水配制的混合税(盐度约12)丁一一清水
B:活虾10只,分别放置在上述水源中;
C: 24小时后,清点各容器内虾的存活情况;计算各容器内虾的死亡率,确定其耐受极限(死亡率=50%时的盐度)。
(5)思考题
A :根据实验所得结论,推断实验过程所使用的虾属于狭盐动物还是广盐动物,说明依据。
B:若想更精确测定虾的耐受极限,应对实验设计进行如何改正?
实验五潮间带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
(1)实验目的
A :了解潮间带特有的环境特征;B: 了解潮间带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
子。
(2)实验原理
见《海洋生态学》教材p219――岩岸潮间带。
(3)调查地点三亚附近潮间带。
(4)调查步骤
A:调查三亚沿海涨潮及落潮的时间规律;B:选择落潮(退潮)时期,对潮间带进行调查;
C:落潮时期,某种生物的分布距离海岸的距离(岸上为正,水中为负)和海拔差。
(5)思考题
A为什么海洋潮汐呈现规律性?B不同超区的标志性物种分别是什么?
实验六红树林生态系统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
(1)实验目的
A : 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境特点;
B: 了解红树林植物的种类及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能力。
(2)实验原理
见《海洋生态学》教材p225――红树林沼泽。
(3)调查地点
三亚河沿岸及入海处红树林沼泽。
(4)调查步骤
A :找到适合调查的地点;
B:测定红树林所处位置海水的深度、温度;
C:调查红树林距离岸边不同距离处的形态;
D:调查红树林植物的种类;
E:调查红树林植物的繁殖特征。
(5)思考题
A :红树林植物为适应特殊的环境有哪些生理机制?
B:为什幺要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